论洮河古名的藏缅语源与文化观念——鲁神的早期地名记录及其与彩陶蛙纹的关系优先出版

论洮河古名的藏缅语源与文化观念
——“鲁神”的早期地名记录及其与彩陶蛙纹的关系
刘铁程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洮河之名在秦人的视野中首先出现,衍生出一系列历史地名。藏语称洮河为“碌曲”(鲁曲,贒་翽།),
意为鲁神之河,在藏文史籍中也有较长的文献记录。“洮”字上古音拟音可以与其藏语名贒(klu)对音,表明
“洮河”之名源于早期的藏缅语。鲁神地名的这一记录为讨论史前甘青地区彩陶上的蛙纹等纹饰提供了研究线索。
关键词:洮河;碌曲;鲁神;蛙纹
DOI:10.16249/jki.1005-5738.2015.04.017
中图分类号:K28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5)04-109-007
收稿日期:2015-10-21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羌语料集释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2CMZ008,
作者简介:刘铁程,男,汉族,辽宁阜新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藏学及青藏高原历史地理。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
包装与食品机械Vol.30No.4Dec.2015
第30卷第4期2015年12月
一、早期史料中关于洮河的记述
洮河流域是早期藏缅语族的分布区域,汉文文献中一般称为羌戎之地。在考古文化中,青藏高原东北缘重要的史前遗存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也集聚在这一地区。洮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就现代行政地理来说,此河源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西倾山东麓,向北渐次流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卓尼县、临潭县,再经定西市的岷县、临洮县,于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汇入黄河。早期华夏对于洮河不甚熟悉。《禹贡》没有提及洮河,将渭水视为河水系统的第一条大支
流。洮河之名最早在秦人的视野中首先出现。据说公元前7世纪秦穆公霸西戎时,秦国西部疆界拓展至洮水流域。洮水在早期汉文文献中的记述多与
“临洮”相关。张守节解释说“临洮水,故名临洮”
[1]
,彼时临洮在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一带。秦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汉书·西域传》也说:“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
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2]
秦的西部疆界长期
以来在洮河流域。
关于洮河的发源和流向,《汉书·地理志》载:
“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
[3]
。这是说源于西羌地域的洮河在今甘肃省临夏州一带(古枹罕)
-
-109
汇入黄河。《禹贡》中在记述河水(黄河)系统的诸条河流时不言湟水和洮水,但提到了洮河的源头西倾山。《禹贡·梁州篇》载:“西倾因桓是来”[4]。关于西倾山的位置,《汉书·地理志》说《禹贡》里的西倾山在陇西郡临洮县西部[5]。由此判断,西倾山是雍州和梁州的界山。“桓”为桓水,今之白龙江(纈輭繳
་翽།)[6]。洮水发源于西倾山东北,白龙江(桓水)发源于此山东南。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对于洮河之源就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了,《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江源,山东则洮水源。……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台,西倾之异名也。洮水东北流,迳吐谷浑中。[7]
洮河发源于西倾山,流经地域也基本上在西羌境内。根据名从主人的立名原则,“洮”之名可以考虑从藏缅语的角度加以解释。
二、洮河的藏语名——碌曲(贒
་翽།)
洮河藏语称为“碌曲”(贒
་翽།)。“碌”(贒;klu)一词,一般泛指水族动物(也包括蛇),关涉一种生活在水中的神灵——鲁(贒;klu)。汉、藏早期文化中“龙”与“鲁”(贒)的关系尚待进一步认识,故而将贒(klu)直接音译为“龙”,容易与汉语语境中“龙”类的多种意向相混淆。本文涉及洮河藏语音译名时,遵循习惯用“碌曲”(贒
་翽།),涉及到信仰等文化观念时使用“鲁”音译。
9世纪中前期,洮河流域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并兼有泥石流的自然灾害。藏、汉文献对此均有详细记载。这将洮河与“鲁”(贒)名联系起来。赤热巴巾去世后,朗达玛即位,吐蕃的政局日益混乱。《贤者喜宴》(16世纪成书)就把这次天灾与当时的混乱政局联系起来:
译文:在唐蕃(輥繻)交界地方,蕃地所属之拉日山(腂
་臱།)崩倒,碌曲(贒་翽།)逆流洄漩达三日,雷击与地震交织,光、声迸发,流星坠落碰撞之响传遍四方,显现王法毁灭之诸种恶兆。[8]
一般认为,文中提到的贒་翽།(碌曲)即洮河。拉
日山在唐蕃交接地方,黄灏先生认为此山应在河州
(今临夏)一带[9]。在“达玛灭佛”部分,《贤者喜宴》
又提到了这次大灾害:
译文:这时,一切神魔发生争斗,显现出王法毁
灭之诸凶相:大地强震,四方天空呈血红之,陨石
流星坠落撞击。在唐蕃交界处,西河州(舗
་纎་翭臦།)山
地平原的中央,蕃境之山倾倒,碌曲(贒
་翽།)阻断三
日,河水洄流,巨大的声光从水中迸发,并有雷击。[10]
《贤者喜宴》中的以上记述,汉文史料中同载。
《新唐书·吐蕃传》提到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年)地震发生:
自是国中地震烈,水泉涌,岷山崩,洮水逆流三
日,鼠食稼,人疾疫,死者相枕藉。鄯、廓间夜闻鼙
鼓声,人相惊。[11]
这次地震强度如此之大,就连湟水流域的鄯
州、廓州都听到声响。《贤者喜宴》与《新唐书》的记
述发生在同一时间,贒
小学科学网站་翽།即洮河。据说,14世纪时
《新唐书·吐蕃传》被译为藏文。藏地的不少史书对
其内容都曾经加以介绍。《吐蕃传》在藏文史籍中有
義臥་較繿།(《汉史》)之称,《贤者喜宴》在记述金城公主
出嫁时就提到过这部文献的相关内容[12]。对比两
书,既有相近的部分,又有不同。《贤者喜宴》的记述
明显更为详细。不能排除《贤者喜宴》使用《吐蕃
传》的一些内容,但更可能是使用了前代藏文文
献。发生于洮河流域的这次大地震因其规模巨大,
为藏、汉两种文献所载。
仅从文献的时间来看,至少在16世纪,藏文文
献中就把洮河称为碌曲(贒
་翽།)。《贤者喜宴》的相关
内容更有可能来自前代藏文文献。故而可以推测,
洮河至少在公元9世纪时的藏文文献记录中就有
碌曲(贒
་翽།)之名了。可以说,碌曲在藏文文献中也
是一个较为久远的历史地名。
三、“洮”的上古音及其与贒(klu)的谐声
从前面的总结来看,无论是汉文史料中的洮河
还是藏文文献中的碌曲(贒
་翽།),都是源远流长的历
--110
史地名。作为流经藏缅族分布地域的河流,可以考虑“洮”与藏缅语存在关系,其语音讨论的参照即是贒(klu;鲁)。因“洮”之名在公元两千多年前即已存在,需要辨析的是其上古音。通过语音的辨析不难发现“洮”的上古音与贒(klu)确实存在对音关系。
(一)藏语贒(klu)的读音
贒(klu)一词存在复辅音,现今藏语方言中很多读为[lu],字母k的发音脱落。也有不少方言中可以读出k,如嘉绒赞拉(小金川)方言中读为[ɣlu][13]。唐蕃会盟碑载有一名大蕃官员之名腇繼
་贒་繿纇繴་།(blon klu bzang),汉字对应的音译是“论矩立藏”。这名官员汉文史料中有载,《新唐书》说他出使唐朝时曾经被扣留。还有一位名为贒
་繿纇繴་轘་輥་繿輵繼།(klu bzang lha bo brtsan),贒(klu)的汉字译音为矩楼,这个人据汉文史料在公元805年时携带礼品出使唐朝[14]。贒(klu)的读音从汉字译音上显示可以读出复辅音kl。藏语中将下垫音l称为纋
我爱比尔་繿繹繳纍།(la btags),语言学视之为Cl-型复辅音。单音化现象是这一类复辅音在语音演变中的重要特点。“往往是前一辅音(C)脱落,后一辅音l-保留下来”[15]。如贒
་翽།(klu chu)音译为“碌曲”即反映了这个现象。
(二)“洮”的上古音与中古音流变
“洮”的反切为土刀切,中古声钮属“透”母([th])字,韵为“豪”部([au]),中古音一般拟音为[thAu][16],这一拟音显然与klu的发音不对应。因洮河之名在汉文史料中是在上古时被记录的,须考察其上古音拟音与klu的对应关系。“洮”的上古音与中古音有很大的差别,当代有代表性的语言学家拟音与klu
可以对应,见下表[17]:
白一平
[kh-law]
郑张尚芳
[lhaaw]
潘悟云
[l a aw]
美国语言学家白一平(William H.Baxter)将其归入“以”([l])母字,并构拟出冠音[kh]。郑张尚芳先生在其上古音拟音系统中将清流鼻音单列为一类,将“洮”归为“胎”([lh])母字,潘悟云先生归为“以”([l])母字。以上三位语言学家对“洮”的
上古音拟音差距不大。如白一平、潘悟云两位均将其归入其上古音拟音系统的以母字([l]),郑张尚
芳拟出了送气清流音,与以母字([l])仅是送气上的区别。
可以看到,中古属于透母字([th])的“洮”在代表性语言学家的拟音中被归入以(胎)母字([l]/ [lh])。这个问题也可以从“洮”的反切上字“土”中窥见一斑。“土”与“洮”在中古音中属于一个声母。潘悟云先生在《汉、藏历史比较中的几个声母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古不少端、透母字在上古中属于以母字。他说中古的端组字(也包括“土”、“洮”等所在的“透”母字)有这样的来源:*k-l->t-、*kh-l-> th-、*g-l->d-(>前为上古音,>后为中古音)[18]。
汉字的谐声规律也支持这一看法,一些以母字([l])有与发th-音的一类字的谐声现象。加拿大汉学家蒲立本(Edwin George Pulleyblank)举出下面的一些谐声字为例:體M.thei禮M.lei;獭M.that剌M.lAt赖M.lAi;扌留M.thiu留M. li»u;离M.thie離M.lei(M表示中古音)。以上谐声字均显示了l-与th-的交替现象。他同郑张先生一样,也同意拟出一个送气音﹡lh。在《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一书中他又以“骆驼”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公元2世纪时,汉文文献中将其音译为“橐(馬乇)陀”(M.thah-da<﹡lhak-ðað)。由于“橐”字声母从上古的lh变为th,后来“骆”字才在汉字译音时替代了“橐”,成为现在熟悉的译音“骆驼”(M.lak-da)[19]。
汉语方言中对这个问题也有反映。罗常培先生在描写江西省东部临川一带方言时就提到:“来纽[l]的一二等和泥纽[n]的一等同读作[l],但它的三四等今齐撮呼的却和端纽[t]同读作[t]”[20]。据说现在湖北东南部的方言中也有中古时属来母([l])的开口细音发音接近定、透母([d]、[d h]、[t h])的现象[21]。
由此看来,上古以母([l])字或者以[l]为后垫复辅音的汉字在中古时期很多有向“端”、“透”母字转化的现象。无论是语言学家的意见,还是汉字谐声规律都支持这一看法。当代汉语方言中对两者的交替现象也有反映。
-
-111
(三)洮的上古音与klu可以对音
前述[l]/[lh]与[th]的密切关系在汉、藏对音文献中也可看到。唐蕃会盟碑北面文字中提到的一位“论”(腇繼)级官员名为臗繴
་羂་繿臙纊་轘་纀軻繴་།(zh-ing khrI bzher lha mthong),对应的汉字音译为“尚绮立贪通”[22],可见“贪”是轘(lha)的译音,而彼时“贪”的中古音已经在透母([th])了。在这份对音材料中,“贪”的发音与藏文的轘(lha)接近。在上古音拟音上,郑张尚芳将“贪”字拟为[khl],潘悟云拟为[kh-l][23]。前文中提到的蕃方会盟官员“矩楼藏他谱赞”(贒
་繿纇繴་轘་輥་繿輵繼།;klu bzang lha bo brtsan),是用“他”字译音轘(lha)。这个字的上古音,郑张尚芳拟音为[lh],潘悟云拟音为[l]。唐蕃会盟碑北面碑文中还有一位官员名为腇繼
་繿纁繼་繿臙纊་轜་羉繴་།(blon btsan bzher lho gong),汉字音译为“论赞热土公”[24],“土”音译的是藏文轜(lho)。“土”字是“洮”字的反切上字,这为将“洮”的上古音与klu对音建立了桥梁,说明即使不考虑上古音到中古音的语音流变,在唐蕃会盟碑的材料中,洮与klu的对音也不成问题。
前述语言学家讨论Cl-复辅音的一些变化在藏语中也存在。如月亮一词,藏文中写为臟(zla),其读音受到[l]的影响读音为[ta]。在汉语的历史语音中,郑张尚芳在讨论Cl-复辅音时提到一些汉字失C-成为l-,例如“谷”字的变化是:kloog>log (例如吐谷浑的“谷”)。Cl-还有很重要的变化是Cl->T-,变为端、知组字。他提出这应是流音l塞化引起的[25]。
由于“洮”字从上古音到中古音发生语音流变,使历史地理研究者很少想到洮河之“洮”是其藏缅语名称的汉字记音。洮河的发源地和流经地域均在藏缅族地域,“名从主人”的历史地名立名规律提示研究者应当注意两者语音的比较问题。通过对“洮”和贒(klu)的历史语音讨论,可以发现两者对音不成问题。洮河之名源于藏缅语。
四、鲁神观念:洮河之得名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明确这样一个事实:汉语中洮河之名“洮”是早期藏缅语的音译,这个早期名称一直在藏语中得以留存。这样贒
་翽།之名经由汉文文献的记录在文献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碌曲(贒
་翽།,鲁曲)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地名。“鲁”(贒)的意向具体指向一种神灵观念,说明洮河是鲁神之河,为鲁神观念的集聚地区。
在藏人本土文化中,天空、地面、地下等各个空间都由不同神灵妖魔所主宰。一般来说,鲁(贒)生活在水中,江河湖泊井泉中的水族动物如鱼、蛙、蝌及蛇等等可为其代表[26]。据说青海湖中驻锡的九位女神称为“赤雪嘉姆九姊妹”(羂
་舎纊་義纋་腸་纀翾繼་繻羇),圣地指南(繳繼纍
་臫繳)中称她们为“鲁勉慧女湖王”(贒
་膕繼་纀轂་義纋་纀纄繴纍་纀།)。藏地传入佛教后,“鲁”(klu)一词被用来翻译印度人信仰的与之类似的那伽(naga;龙神)[27]。
鲁神是藏人古老的本土信仰。苯教早期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繻輣
་繼繳་腵臦་纈輅་繶繳纍།)反复将苯(輥繼)、佛教(翿纍)与鲁(贒)三者并列(輥繼
་繻繴་翿纍་繻繴་贒་繻繴་繳舘纀།)[28],显示“鲁”神在土著文化中是一大本土信仰,并且有相当强的独立性。鲁神(贒)常常被认为可以诱发很多传染病特别是皮肤病,威力很大,需要谨慎对待。其所能招致的病包括疱疮(胑纋
་腵繳)、黄水疮(舊
་繿།)、皮癣(纇་贚繴་།)、麻风(纀轅)等。藏语中直接将湿疹称为贒
་軻纊།(klu thor),显示其为一种鲁病(贒
་繼繻།)。据说藏人早期医学中的药物分类法就是从各种鲁病的角度出发的[29]。
古时藏地大多地方有禁食鱼类的禁忌,昌都卡若遗址处于大河之畔却不见捕鱼工具,可能与这个禁忌有关。《贤者喜宴》记载达布(辴繳纍
་胑།)地方是个例外。该地以鱼为食,并称鱼为蛙,故被称为“蛙食之乡”(腝纋
་纇繼་羍་臮纋།)。仲年德如(纈腁繴་繳繸繼་肅་臲།)赞
--112
普曾娶该地女子为妃,称为“琛萨鲁嘉”(纀翺纀纍
་纇/繿纇纈་贒་義纋།),以“鲁”为名。这位王妃靠食用“蛙”美容,好奇之仲年德如看到油炸“蛙”肉后染病[30]。《西藏王统记》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并明确说仲年德如所染之病为“麻风”(纀轅)[31]。这段故
事比较明确地说明了吐蕃人很早就有因触怒“鲁”而染致命疾病的观念。
藏人因敬畏“鲁”(贒),取名时也像“琛萨鲁嘉”王妃一样以“鲁”为名,一般作为名称中的首字出现。如“鲁本”(贒
་纈輣纀།)、“鲁先”(贒་輦纀纍།)、“鲁毛”(贒
་腸།)等等。这一类名字主要保存在安多地区,安多藏人用名中很好地保存了古代藏人取名的特点[32]。“鲁”(贒)作为地名在藏地也是很普遍的,很多表示有水特别是有泉之地,说明鲁依附于水泉之中。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的“水泉村”,藏语名为贒
་纈輂་繼繴་།[33]。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切吉乡的“丽(鲁)芒”(贒
་纀繴་།),意为有很多“鲁”,指的就是泉眼[34]。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的“鲁曲塘”(贒
་翽་繺繴་།)也是因泉水中驻锡“鲁”而得名[35]。
与上述地名的来源一样,碌曲(贒
་翽།)发源地也带有“鲁”(贒)之名。《钦定西域同文志》载洮河源头所在之山名为“罗察布拉克鄂拉”(贒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羀་輣་纋繳་纏臦་纋།; klu khra bu lag A’u la),解释此名来源时说:“西番语‘罗’龙也,‘察’花纹也,‘布拉克’蒙古语泉也,山有龙泉,故名”[36],并说此山即古之西倾山。据《安多政教史》等安多地方文献,藏语称此山为贒臥
་繶繿་輫繳(又写为贒臥་繶繿་臱།),汉字可音译为“鲁恰卜直合”,意为“‘鲁’泉岩山”。青海省黄南州地名资料说此山中住有十二位鲁女(贒
་腸།),山中的天池(轘་纀轂།)即鲁女们的嬉戏之处[37]。
五、彩陶蛙纹与鲁的关系
鲁神的形象是一系列水族动物,其代表性的形象包括蛙。甘青史前遗存中有大量彩陶出土,通过前面的解释使人极易联想到,彩陶上所绘的“蛙纹”等动物及拟动物纹饰与“鲁”神观念可能存在关系。
蛙纹在黄河上游的史前考古遗存中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彩陶纹饰。其在仰韶文化半坡期、庙底沟期就有所见,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尤为有代表性,其中又以半山、马厂期为多。一般认为,早期出现的动物纹饰写实较多,至后期逐渐简化。故而不少几何纹也被视为动物纹的简化,如W形和M形纹被认为是简化蛙纹。蛙纹中高度变形,四肢重点突出的也称为神人纹、拟人纹等。除蛙纹外,与水族动物相关的纹饰还有鱼纹、鲵鱼纹、蝌蚪纹等。
相关研究中,关于蛙纹的认识常简单放在古华夏传说的语境中加以阐释。如提出蛙纹与生殖崇拜有密切关系[38],认为蛙纹与女娲有联系,说蛙的古字与娲相通,有表示初始的意思,甚至将蛙、娲、娃都等同起来,认为“人生娃即是蛙神感应的结果”,并以青海柳湾出土的人像彩陶壶为证,说其中夸张的女性生殖器与蛙纹存在联系[39]。此外还有月神说,认为华夏古代神话中月亮中所住的蟾蜍即由蛙的形象演化而来[40]。凡此种种,引申颇多,几近成为普遍流行的解释。俞伟超先生曾指出相关一些研究“过分强调了中原文化对周围文化的影响”[41],他也很早就详细论证了青铜时代集中在洮河(贒
་翽།)流域的辛店、寺洼,集中在湟水(輴繴་翽།)流域的卡约等文化类型,属于羌戎(藏缅语族)文化,其文化特质后来影响了中原。由此看来,史前甘青地区的考古文化不仅自成系统,而且是相对比较强势的。也有研究提出马家窑文化所处地域与早期的羌戎所在地望大多重合,“如果说齐家文化、沙井文化是典型的羌戎文化,那么,其发源的马家窑文化完全可以认为是羌戎先祖在西北大地上创造的繁荣一时的彩陶文明”[42]。在解读相关文化时应当考虑到这些考古遗存的族属问题,更应该注意从羌戎(藏缅语族)文化的语境中加以解读。
张光直先生注意到蛙形屈肢形象,他说这可能是一种巫术观念的反映,如说马厂某些陶壶的蛙纹可能是巫师的屈肢形象[43]。尽管他没有细致分析蛙纹演变的路径,但这一提法把对蛙纹的讨论引入到了巫术的范畴,可以进一步分析研究。宗喀·漾气泡式水位计
-
-113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0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66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洮河   文化   文献   古音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