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纲要习题

蕾鹿蛾语音部分复习
1.汉语史
2.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分为哪几个阶段?
3. 分别说说《说文》、《尔雅》、《方言》、 《释名》在汉语史上的地位。
4.汉语史分期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分期(以王力分期为例)?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前人怎样研究出上古音韵部的?上古音有多少个韵部?试默写出来。(按王力观点)
6.前人怎样研究出上古音字母的?上古音有多少的字母?试默写出来。(按王力观点)
7.解释: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对转、旁转、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8.《广韵》声母;2.中古36字母、平水韵
warp9.由《广韵》声母到36字母有何发展变化?
10.什么是入声?韵尾入声何时在北京话里消失?
11.鼻音韵尾m在北方话里何时转化为n?
12.简要说明以下几个字从中古到现代“四呼”发生了怎样的转化?减、家;杯、门;书、住。
13.简要谈谈中古声调的发展演变情况。
汉语史语音部分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汉语史 ;2.阴阳对转 ;3.旁转 ;4.入声 ;5.反切 ;6.古无轻唇音 ;7.四呼;8.阴声韵;9.阳声韵;10.浊音清化;11.平水韵;12.古无舌上音;12.中古三十六字母;13.上古十一类三十部。
二、填空
1.汉语史分为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2.汉语研究的三个阶段是___阶段、___阶段、___阶段。
3.中古汉语的语音,以___系统为标准。
4.近代汉语语音的一个特点是____在北方话里消失。
5.传统音韵学认为中古声母有      ,直到十五世纪北方话声母才变为      。这可以由《早梅诗》证明。声母数目的减少表明从中古到近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趋于____。
6.广韵的唇音声母已有____之分。
7.中国最古的字典是___。
8.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是东汉___的___。 
9.汉代语义研究的代表作品是___、___、《说文解字》和___。
10.元明两代中国语言研究,主要在北方话活的语言方面。周德清的___是为北曲而作的。《中原音韵》 
11.按字的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东汉___的___。
12. ___以后,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13.汉语语音系统___是语音发展的一种趋势。
14.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最主要的标准是           
15.中国第一个语法学家是___,他的著作是____。
16.至迟在        的北京话里,韵尾-p-t-k已经消失,由入声的闭口音节变为开口音节。
17.        韵尾-m在北方话里变为-n。
三、问答
1. 《广韵》声母与传统的三十六字母有何不同?
2.汉语史分期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分期(以王力分期为例)?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现代普通话四声和中古的四声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
三角带4.钱大昕说的“古无舌上音”是什么意思?我们怎样从谐声偏旁和现代某些方言的读音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5.什么叫“古无轻唇音”?轻唇音是在什么时候分化出来的?它的分化条件是什么?
6.现代zh ch sh 三个声母是从中古哪些声母演变来的?
7.什么叫尖团音?现代z c s和j q x六个声母是从中古哪些声母演变来的?他们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
8.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中,最稳固的声母有哪些?
9.说说你的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音有哪些?试从语音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词汇部分
1.简要说明上古汉语词汇的概貌;
2.简要说明先秦双音词语的结构方式及其发展阶段。
3.简要说明汉语词语构词法的历史发展概况。
汉语词法小结练习
1.汉语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固性表现在(      )、(        )、(          )
2.上古汉语使用较多的询问人的疑问代词是__和__。
3.指示代词“恁”的广泛使用是在___代。
紫禁城论坛4.疑问代词“底”大约出现于_南北朝_时期,疑问代词“若”大概出现于_唐_时期。疑问代词“那(哪) ”大概出现于_汉末_时期,指示代词“那”和疑问代词“哪”的字形区分始于_五四_时期。
5.疑问代词“什么”产生于__。
6.上古的“两”最初是表示__的事物。
7.中古产生的词头是_D_。
  A 有          B 于          C 阿            D 老 
8.汉语中最早产生的名词词尾是_A_。
A 子          B 儿          C 头            D 者
9.疑问代词“孰”主要用于选择,而且只能用于_A_。
A 主语        B 宾语        C 定语          D 状语 
10.王力先生认为形尾(动态助词)的产生,是_C_汉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
  A 上古          B 中古          C 近代          D 现代 
11.中古产生的第三人称代词有_北京市城市房地产转让管理办法B_。
A 之、其、伊    B 渠、伊、他    C 咱、俺        D 洒、洒家 
12.上古指示代词有_ABCD_。
A 其彼          B 之斯          C 是此          D 尔若 
13.汉语指示代词“那”的源头可能是_B_或_D_。
  A 如            B 尔            C 宁            D 若
14.动态助词“了、着”产生于_B_至_C_时期。
  A 上古          B 中古          C 近代          D 现代 
15.  汉语中,交与介词和交与连词始终是同一的,如_ABC_。
  A 及、与        B 共、同        C 和、跟        D 就、将
16. 只能用于主语的疑问代词是_A_。
  A 孰              B 谁              C 何              D 奚
17.汉代之前汉语初步具有代词系统,但人称代词只有_AB_。
A 第一人称代词    B 第二人称代词    C 第三人称代词    D 无定代词
18. “子”是先秦 时期产生的名词词尾(后缀、虚语素),但其普遍应用是在  C  以后。
  A 先秦            B 汉代            C 魏晋            D 南北朝
19. “第”从_C_开始用为序数的词头。
  A 秦            D 战国时期        C 汉代          B 魏晋
20.王力认为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的来源可能是_C_。
  A 者              B 适              C 之              D 遮 
21.上古汉语有基数和序数,但没有_D_。
  A 倍数            B 分数            C 概数            D 小数
22. “去岁会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此句的“过”是_C_。   
  A 动词          B 趋向动词      C 动态助词        D 运行动词
23.语气词“呢”的源词是___。B
滑稽戏满园春 A 你            B 尔            C 若            D 那
24. “几”是___汉语就有的问数量的疑问代词。A
  A 上古          B 中古          C 近代          D 现代   
25.下面___“得”字近似于动态助词“着”。ABCD
  A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白居易)
  B 更劝残杯看日影,犹应趁得鼓声归。(同上)
  C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郑谷)
  D 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韦庄)
26.上古汉语中___经常用为形容词、副词的词尾(后缀、虚语素),如“块然”。ABCD
  A 然            B 若            C 尔            D 如
27“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的“侬”是_C_。
A 第三人称代词  B 指示代词    C 第一人称代词    D 第二人称
28.上古末期产生的名词词头是_C_。
  A 有            B 伊            C 阿            D 老
29.“老”是_C_时期产生的名词词头(前缀、虚语素)。
  A 汉        B 魏晋      C 唐代      D 宋代
30.上古时期“之”如果用于定语位置,一定是_B_。
  A 第三人称代词      B 指示代词      C 兼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D 既非人称代词也非指示代词。
31. “山容洗得如烟瘦,地脉流来似乳肥。”一句中,“来”是—C—。
A 名词    B 动词    C 趋向动词  D 助词
32.试述汉语动量词的产生。
33. 试述复数标志“们”的产生过程。
34. 谈谈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的来源。
35. 动态助词“了”的源头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
36.从上古到中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37.动态助词“着”源头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
38.“之”从古到今,是如何发展的?
39.试述动态助词“了”的产生过程。
40.动态助词“得”源头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
  语法部分
1.基本词汇的特征是 (    )(    )(      )。   
2.举例说明汉语词汇中概念改变了名称的事实。
3.从基本词汇发展的事实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4.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异同。
5.什么叫做“引申”?汉语词义的引申可以分为哪三类?举例说明。
6.简要说明汉语词语构词法的历史发展概况。
7.“第”在(  )用为序数词词头。
8.“这”大约产生于(  ),(  )普遍应用。有时候可写作“者”、“遮”。
9.“那”出现于(  ),宋代以后沿用至今, “那”来源于指示代词( ) 。
10.双音词“什么”、“怎么”出现于(  )。
11.简述汉语第三人称的产生与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4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66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代词   发展   中古   声母   产生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