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口语没有语气词吗?

上古汉语口语没有语气词吗?
作者:白水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第10
       
        《之乎者也非口语论》是南开大学孟昭连教授所著一部探讨古代汉语虚词问题的专著,20175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孟教授是古典文学方面的专家,尤其擅长古代小说研究。近年来,孟先生对古汉语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多年来掌握的语言材料,结合自己的体会领悟,提出了先秦汉语没有语气词的大胆而新颖的论断,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起初孟先生只是撰写了几篇论文阐述自己对文言语气词”“等问题的看法,后来在此基础上扩充深化形成了一部50导丝男士余万字的皇皇巨著,即《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以下简称《之》)。全书共分七章,作者主要讨论之乎者也等虚词的性质和作用,同时也涉及编者的话”的甄辨、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词类活用、虚词异文、古人的修辞活动等问题,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证有力,可以说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与一般语言学著作风格迥异的语言研究专著。书中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古代口语中没有语气词,甚至没有虚词,之乎者也不但在汉代以后的口语中不存在,在先秦口语中也不存在。
        第二,上古汉语中没有语气词,也矣焉哉之类的词只是一种书面符号,既起标点断句作用,又是一种语气标志。
        第三,古人所说的的本质不是专指虚词,而是指一切非口语的成分。
        第四,汉字不能如实地记录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既不对立,也不完全一致。
        其中,核心观点又是上古汉语口语中没有语气词,甚至没有虚词。观点虽然新颖,但是似乎不能成立。
       
        第一,如果没有语气词,语气词完全不发声,口语中各种语气难以表达;如果没有介词、连词等虚词,句子可能就不成立,或者造成句意改变。比如《论语》中孔子评价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批评弟子子路说:野哉,由也!如果去掉语气词”“,孔子
当时强烈的感叹语气如何表达出来呢?《孟子》中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如果去掉所有虚词,那么只剩下寡人国,尽心,这在口语中能正确表意吗?另外,《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去掉介词字,不管是书面语还是口语都不合语法,不能达意。《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去掉介词,则句子不成立,古汉语中的比较句必须借助干花工艺品字引出比较的对象。至于《孟子·滕文公上》中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名句,字更是不可省,否则表达不清主动被动关系,劳力者到底是治人还是为人所治呢?[1]“虚词在口语中不存在,不发声不能成立的更好证据是《诗经》,我们都知道《诗经》是诗歌,是用来吟唱的,《诗经》基本是四言体,有些句子为了吟唱的整齐和谐,还需要添加一些虚词凑足四言,如果这些虚词都不发声,实际吟唱不出来,那又怎么能够整齐和谐,朗朗上口呢?比如《诗经·周南·癗!》:采采癗!,薄言采之。采采癗!,薄言有之。西部论坛如果去掉虚词,只剩下娜拉走后怎样癗!,采之。癗!,有之。”[2]这还能诵唱吗,还有诗歌韵味吗?而《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于嗟麟兮,去掉虚词只剩下一个华夏掠影麟了,就更不像诗歌了。如果说句末的语气词不发声,在吟唱时把倒数第二字声音延长占据两个音步,可以使得诗句听起来完整和谐,但是句首的拟声词、词头等如果不发音,如何填充这个空格呢?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27: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65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虚词   口语   语气词   没有   吟唱   语言   问题   诗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