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韵母系统)

⾳韵(韵母系统)
韵母系统
⼀、关于韵母的概念
1.韵、韵母、韵部、韵⽬、⼩韵、韵摄
韵,把声调相同、韵母相同或相近(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归集在⼀起所编成部类。⾳韵学上的韵是从韵腹起算的,如“掀喧翻”同属元韵。传统⾳韵学上声调不同算不同的韵,如⼆O六韵中的“东董送”、“微尾未”。
张-庄-将:阳韵
掌-爽-仰:养韵
唱-创-匠:漾韵
“韵部”⽐“韵”含义要⼴,它只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不计声调,“韵部”⼀般是指上古⾳⽽⾔的,如,王⼒《古代汉语》《诗经》⽤韵就分古韵为三⼗部。
中古以后的等韵学把206韵归并为16摄,只要求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摄,⽐效摄,包括平声豪肴宵萧、上声皓巧⼩筱、去声号效笑啸12个韵。韵摄指等韵学中将韵尾相同,主元⾳相近的韵部归并⽽成的⼤的部类。
⼩韵:韵书在各韵中将同声母和同韵母的字集中地编在⼀起,在领⾸字下标出这⼀组字共⽤的反切,这样的⼀组同⾳字,习惯上称之为“⼩韵”。等韵图中所列的字,⼤都是各⼩韵的领头字。
韵⽬:就是韵书⾥的韵的标⽬,也就是韵的代表字。
2.开合
古代⾳韵学家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母分为开⼝、合⼝两⼤类。它们的区别是:凡韵头是[u]或是以[u]作主要元⾳的,就叫合⼝,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不以[u]作主要元⾳的,就叫开⼝。据古代等
韵家的研究。古韵母只有[i],[u]两种韵头,⽽没有[y]韵头。但在古⾳⾥[i]和[u]可以同时作韵头[iu]。⽐如[an]这个韵,开⼝是[an],前边加介⾳[i]成为[ian],还算开⼝,合⼝是uan,前边加介⾳[iuan]还算合⼝。也就是说,只要有[u]的都是合⼝,没[u]的都是开⼝。古代开合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园唇和不园唇的区别。后来由于语⾳的演变。以[iu-]起头的合⼝韵,就演变为撮⼝[y-],于是韵头[i-,u-,y-]三类,再加上不同i,u,y作韵头或韵腹的,就分别成了现代的开齐合撮四呼。 3.阴声韵,阳声韵,⼋声韵。
⾳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类:⽆韵尾或以元⾳收尾的韵合为⼀类,叫阴声韵;以⿐⾳收尾的韵叫阳声韵;以塞⾳p,t,k 收尾的韵叫“⼊声韵”,⼴州“甲”[kap]、“⼋”[pat]、厦门“⽵”[tiok]。
在汉语语⾳的历史演变中,汉语的阴、阳、⼋三种韵尾可以互相转化。普通话⾥没有⼊声韵,原来的⼊声韵字现代都念阴声韵,这就是说⼊声韵已转化成阴声韵。⽐如“⼭”本收[-n]是阳声韵,可上海读[sε]则转化为阴声韵。“⽄阳”阳声韵,同声必同韵,从⽄得声的“祈沂”是阴声韵,“寺特等”分属“之职蒸”三韵。这种阴阳⼊在韵腹相同相近的情况下,互相转化的现象叫对转,⼜叫阴阳对转,因为古代⾳韵学家不是把⼊声韵看作阴声韵(上古⾳),就是把把⼊声韵看作阳声韵,这种阴阳对转,对于研究汉语语⾳的变化,说明汉语语⾳演变的规律,是很有意义的,特别的对研究上古⾳韵,作⽤更⼤。这⼀现象本是客观存在的,但认识转晚,直到清(江永、戴震)才察觉到古⾳中这种对转的变化,孔⼴森则叫它“阴阳对转”。
⼆、⼴韵韵⽬的四声配合
《⼴韵》是以四声为纲、韵⽬为纬⽽编排的⼀部韵书。有很强的
系统性,206韵四声相配,如东董送屋。但四声的韵数并不⼀致,所以《⼴韵》四声相配的情况不容易看出来。早期的等韵图如《韵镜》《七⾳略》,已分析《切韵》四声相配的情况。清⼈戴震做《考定⼴韵独⽤同⽤四声表》才使之更加清楚。⼆⼗⼋“欣”,韵母表作“殷”。原称殷,避宋宣祖讳改。⼆⼗
七“删”应配“鎋”,“⼭”应配“黠”。(见《上古⾳韵表稿》董同和)
《⼴韵》四声的区别。⼀看就⾮常明显,东董送屋就是平上去⼊四声。206韵中,⼊声韵跟阳声韵相配:东董送屋、阳养漾药、钟肿⽤烛、寒旱翰曷。⽽阴声韵只有平上去相配:⽀纸寘、脂旨⾄、之⽌志、鱼语御,后⾯⽆⼊声韵相配,这是《⼴韵》⾳系的⼀个特点。
阳声韵不仅与⼊声韵相配合,⽽且配合得⾮常整齐,例如,阳声韵有-η,-n,-m种⿐⾳韵尾,和它相配的⼊声韵就有-k,-t,-p三种塞⾳韵尾,它们都是按照相同的发⾳部位相配成对的。东冬钟江阳唐耕清青蒸登,收⾆根⿐⾳[-η],它们相配的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职德⼗⼆个⼊声韵都是收⾆根塞⾳[-k];真谆臻⽂欣元魂痕寒桓删⼭先仙等⼗四个阴声词是收⾆尖⿐⾳[-n]的,和它们相配的质术栉物迄⽉没喝末鎋黠屑薛⼗三个⼊声韵,都是收⾆尖塞⾳[-t];侵覃淡盐添咸衔严凡等九个阳声韵是收双唇⿐⾳[-m],和它们相配合的缉合盍葉帖洽狎业乏等九个⼊声韵都是收双唇塞⾳[-p]。这些语⾳的痕迹,现代的⽅⾔和外国译⾳中,还可以寻得到。
《⼴韵》是四声相承的。但四声韵类的数⽬参差不齐:平声57,上声55,去声60,⼊声34韵。为什么?⼊声韵的韵母少于平上去,⽐较容易理解,因为它只跟阳声韵相配。阳声韵三⼗五个,但“痕”韵⼊声不独⽴,所以⼊声韵只有三⼗四个。问题是平上去三声相配为什么韵母数⽬不等,上下平声加起来57,上去相承,上去也应该是57,
但上声只有55,去声有60。去声韵多出“祭泰夬废”,这四个韵⽆和它相对应的平声和上声(独⽴去声韵),臻韵则没有⽴去声韵⽬,是为60。冬臻韵缺上声,是为55。
(举平以赅上去:在传统⾳韵学上提到某⼀平声韵时,往往包括了它的上声韵和去声韵,有时还包括它的⼊声韵,这就是所谓的。)⼆O六韵⾥除了⽤四声和阴声韵、阳声韵的分别以外,还有不少韵是由于开合、等次的不同,也区别为不同的韵⽬,例如:殷[-ien]和⽂[iuen]、痕[-en]和魂[uen]、寒[an]和桓[uan]就是开合的区别。豪[-au]、肴[au]、宵[-iεu]、萧[ieu]四韵都是开⼝,它们的分⽴是由于等的不同。
三、《⼴韵》的韵类桑乐屋
⼴韵的韵母从韵⽬上是看不出来的,因为韵和韵母不同,⼆O六韵不等于是⼆O六个韵母。真正要知道⼴韵的韵母系统,也是要从研究更切⼊⼿的,其⽅法与求⼴韵声类的⽅法⼀样,把反切下字⽤同⽤、互⽤、递⽤的原则加以系联。
陈澧的《切韵考》根据反切的原理,⽤系联法考求《⼴韵》的韵类。他的研究⽅法也可以分为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三项。
1.基本条例
陈澧认为:“切语下字与所切之字为叠韵,则切语下字同⽤者、互⽤者、递⽤者,韵必同类也。”
“东,德红切”,“公,古红切”。两个字都⽤“红”作反切下字,所以它们属同⼀韵类,这是“同⽤”例。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公”、“红”互为反切下字,所以它们属于同⼀韵类,这是“互⽤”例。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东”⽤“红”为反切下字,“红”
⼜⽤“公”作反切下字,则“东、红、公”属于同⼀韵类,这是“递⽤”例。
例如“东”韵有34个⼩韵,共⽤了10个反切下字。通过系联,这10个反切下字分为两类:
红公东为⼀类
粘接剂⼸戎中融宫终隆为⼀类
2.分析条例
他说:“(反切)上字同类者,(反切)下字必不同类。”
《⼴韵》东韵中有两个⼩韵的反切是:“蒙,莫红切”;“瞢,莫中切”。这两个反切都⽤“莫”作反切上字,表明它们的声母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它们的反切下字“中”和“红”必定不同类。
3.补充条例
他说:“切语下字既系联为同类,然亦有实同类⽽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下字⽽两两互⽤故也。”
例如“朱俱⽆夫四字,韵本同类。朱,章俱切;俱,举朱切;⽆,武夫切;夫,甫⽆切。朱与俱,⽆与夫,两两互⽤,遂不能四字系联矣。今考平上去⼊四韵相承者,其每韵分类亦多相承。切语下字既不系联,⽽相承之韵⼜分类,乃据以定其分类。否则,虽不系联,实同类⽿”
“朱俱⽆夫”属平声虞韵。通过系联,我们知道,上声虞韵和去声遇韵都只有⼀个韵类,根据四声相承的原则,可以推断平声虞韵也很可能只有⼀个韵类,所以“朱俱”和“⽆夫”虽然不能系联,但实际上还是属于⼀类。
根据陈澧所⽴的原则,韵母的系联⼤致可分为两步:⾸先是将本韵每个⼩云的反切下字全部录出,进⾏系联;其次将系联后相配的平
上去⼊⼏个韵部的韵类进⾏⽐较,看系联的结果是否⼀致。如果不⼀
致,还要进⼀步结合反切下字跟声类配合等关系来考察。
这样系联的结果,将每韵的反切下字系联成⼀类或数类。例如:
directui界面库
寒韵⼀类(14个⼩韵,3个反切下字)
东韵⼆类(34个⼩韵)10个反切下字)
⿇韵三类(32个⼩韵,13个反切下字)
⼲古寒胡安乌
寒安寒
1.红户
公古东德公红红 2.⼸居
戎如融以中陟
宫居终职隆⼒戎融戎⼸
戎戎中 1.加古
⽛五巴伯
霞胡
⽛加加加
2.⽠古华户花呼
华花⽠
3.遮正奢式车尺邪
⼦赊式奢车遮遮
邪车
系联法虽然有效,但是,反切下字数量多,也相当复杂。例如《⼴韵》唇⾳的反切下字往往开合混⽤,即有时⽤开⼝切合⼝,有时⽤合⼝切开⼝。卦韵“卦,古卖切”;黠韵“滑,呼⼋切”。这两个反切都是⽤开⼝的“卖”、“⼋”切合⼝的“卦”与“滑”字。⽽废韵开⼝只有⼀个“刈”字,没有同类的字作反切下字,
就借⽤了合⼝的“肺”字。如果单纯⽤系联法,就可能导致开合不分,影响反切下字的分类。也正因为如此,历来各家对此的处理也有所不同。
还有⼀个重纽的问题。在《切韵》系统韵书的某些韵中存在喉、⽛、唇⾳声母对⽴的反切,具体来说,指“⽀、脂、祭、宵、真、仙、侵、盐”等三等韵⾥的唇⽛喉⾳声母出现读⾳相同的反切,如《⼴韵》⽀韵:牺,许羁切;詑,⾹⽀切。许、⾹同为晓母,羁、⽀同在⽀韵。卑,府移切;陂,彼为切。两者均为帮母,“⽀,章移切;为,远⽀切”,根据“递⽤”的原则,“⽀为移”韵类相同,那么“卑陂”应该同⾳,但为什么会在韵书中同时存在?这就是所谓重纽,也称重出喉、⽛、唇⾳。韵图也把它们分别排在三、四等上,即三、四等同韵。对此,历来各家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办法。清江永已注意到重纽问题,陈澧《切韵考》关于反切原理的论述则为进⼀步认识重纽提供了重要依据。《切韵考》卷1:“《⼴韵》同⾳之字不为两切语,则必陆⽒之旧也。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不同类……上字同类者,下字必不同类。”陈⽒根据这⼀原则,把对⽴的反切分成两类,从理论上承认了重纽的存在,并认为相对⽴的重纽之间读⾳不同。等韵图上,对这类重纽问题也给予了⾜够的重视,在安排这⼀类字的位置时,总是将其中的⼀类安排在第三等,将其中的另⼀类安排在第四类。
近代章炳麟开始对重纽进⾏解释,《国故论衡·⾳理论》:“妫切居为,规切居隋,两纽也;亏切去为,窥切去随,两纽也;奇切渠羁,
岐切巨⽀,两纽也;⽪切符羁,陴切符⽀,两纽也。是四类者,妫亏奇⽪古在歌,规窥岐陴古在⽀。”章⽒以为重纽反映了古⾳的不同,⾔外之意是说,在《切韵》时代,重纽已经没有读⾳的区别了。当代学者对重纽进⾏了更为深⼊的研究,⼤家的认识都不⼀样。这样,在韵类的分合问题上,正视重纽问题,坚持“上字同类者,下字必不同类”的原则,重纽字应分为两类,分类就多;⽆视重纽问题,严格按照反切进⾏系联,分类就少。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各家对《⼴韵》反切下字的分类也就产⽣了较⼤的分岐。陈澧《切韵考》把《⼴韵》的反切下字分为311类,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辨误》分为324类,黄侃分为335类。同是据王昫《刊谬补缺切韵》,李荣《切韵⾳系》分334类,邵荣芬《切韵研究》分326类。另外,⽩涤洲⽤统计法分《⼴韵》反切下字290类,⾼本汉《中国⾳韵学研究》也是290类,王⼒《汉语⾳韵学》和《汉语史稿》采⽤了他们的分法。
唐作藩《⾳韵学教程》则加了三韵,为293韵(平声83类,上声76类,去声83类,⼊声51类)。不计声调,舒声韵母有83加8等于91(去声“祭泰夬废”各分两类,但“震真诤耕劲清径青证蒸嶝登”各少⼀类,⽽“过⼽”少两类),⼊声韵母51,⼀共是142个韵母。
东韵反切下字系联为“红东公”和“⼸戎中融宫终隆”两类,属两个不同的韵母。⿇韵系联成三类,则属三个不同的韵母。
从《⼴韵》反切下字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同⼀韵中的不同韵类,必定属于不同韵母。⼴韵293个韵类142个韵母,是从反切下字的分析考证中得出来的,但是这仅仅是个数字,对于它的实质还不清楚。韵母的归纳,单凭反切下字的分类还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我们看从⼴韵反切下字表,也知道有的韵只有⼀类,有的分为两类,三类,
连通性但是韵类之间到底区别在什么地⽅,是开合的区别,还是洪细的区别,亦即是有[i-]⽆[i-]的区别,还是有u-没u-的区别,有关这⼀类问题,光从韵书本⾝不容易出答案,这就必须供助于等韵图。因为等韵图对这些都有专门的分动性,并且很清楚。
所以在讨论分析到从⼴韵、韵母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些有关等韵图的知识,看等韵学家是怎样分析研究这⼀语⾳系统的。
四、等韵图的实质
等韵图是传统⾳韵学上按声、韵、调相配合⽽编排成的图表,是为分析汉语语⾳、研究韵书的反切⽽设制的。他们对⼴韵的声母、韵母都当了归纳。它的排列⽅式是:每表横列三⼗六字母代表声母,如《切韵指掌图》。《韵镜》岁没有列三⼗六字母的名称,它是⽤写出各声母发⾳部位(七⾳)和发⾳⽅法(清浊)来表明各个声母的。纵列《⼴韵》韵⽬,根据平上去⼊的原则氛围四⼤栏,⽤以代表四声。每⼤栏⼜分四⼩栏代表四等,⽤以分析韵头i的有⽆以及韵腹开⼝度的⼤⼩。纵横交错制成若⼲表
格代表声韵调的配合,然后把韵书中⼩韵⾸字分别填⼊,以代表这⼀⾳节。所有的字⾳都可以在纵横交错的地⽅到,如果韵书⽆此所⾳节,则⽤“○”表⽰此处⽆字(《韵镜》),《切韵指掌图》则只在声母出现的地⽅打“○”,这便是等韵图,也可以称声韵调配合图或⾳节表。
通过这种声韵调配合表就可以知道在某个时代的⾳韵系统⾥什么声母和什么韵母能拼或不能拼,拼出的⾳节有什么声调,没有什么声调,什么样的⾳节有什么样的韵尾或没有什么样的韵尾,有什么样的介⾳没有什么的⾳节。下边排⼀个⼗三辙中发花辙的⾳节表作例⼦。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
发花辙阴
a
ia
ua
ya
巴趴妈发
○○○○
○○○○
○○○○
搭他那拉
○○○○
○○○○
○○○○
旮咖哈
○○○
⽠夸花
○○○
权重计算
○○○
家掐○
○○○
○○○
渣插杀○○○○○抓○刷○○○○○匝擦撒○○○
○○○
○○○
a
ia
ua
ya
木质素结构拔爬⿇罚○○○○○○○○○○○○达○拿拉○○○○○○○○○○○○噶○蛤○○○
○○华○○○
○○○
夹○霞○○○
○○○
闸查啥○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32: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65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声韵   韵母   重纽   下字   问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