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一、音韵学的定义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从时间断限上看,远古迄清末,各个时代的语音系统都可以作为研究目标;从空间视野上看,汉语历史上的各个区域语音系统又都可以列入研究范畴,因而,所涉及的语音研究维度非常广阔。
级配砾石汉语音韵学可以分为传统音韵学和现代音韵学两种。传统音韵学主要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的双生叠韵和反切开始,历经隋唐韵书、宋元字母等韵之学和明清古音学,一直到朴学大师章炳麟、黄侃为止;现代音韵学主要是从1923年汪荣宝发表《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开始,历经高本汉、马伯乐、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王力、陆志韦、董同龢等,一直发展到现在。
s7520
音韵学的“传统”和“现代”之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目的、理论和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作为经学的附庸,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古代经典文字的形音义,主要材料局限于韵书、韵图、反切、韵文、谐声字等,主要工作是考订汉字在历史上的音类,解释和评注各种经学文献,故
实质上属于语文学的范畴。现代音韵学则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研究汉语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主要材料不仅有韵书、韵图等,而且增添了现代方言、中外译音、汉藏系语言等,主要工作不仅考证古音的音类,而且考证古音的音值,从而把各种历史事实联成一个自然发展的演变过程,故实质上属于语言学的范畴。
二、音韵学研究历史概述
汉语传统音韵学起源于东汉末年,它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被注音字的声母取自第一个字,被注音字的韵母和声调取自第二个字。如:妥:孙(炎)他果反。(《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东汉末年的学者孙炎据说是创制反切的第一人。反切发明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汉代以前,人们已经能够不自觉地将两个字的音读成一个音了,以至于形成了“合音词”。比如《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就是“之于”的合音。二是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的经典是拼音文字——梵文写成的,人们在翻译佛经的时候,有的地方需要音译,要用汉字去对译梵文字母,这就促使人们去分析汉字的音节,最终发现汉字的一个音节可以分析为两部分,即后来称为声母的部分和韵母加声调的部分。
反切的发明使人们可以准确地给汉字进行注音,因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韵书应运
而生。韵书是按照语音顺序编排的辞典,中国的第一部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这一时期对后代较有影响的韵书还有:吕静的《韵集》、阳休之的《韵略》、李概的《音谱》、夏侯咏的《四声韵略》、杜台卿的《韵略》等。到了南齐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人在作诗押韵时发现汉语有四个声调,他们称之为“四声”,后来他们又给这四个调类分别取名为“平、上、去、入”。沈约等人有意识地把声调的知识运用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去,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声韵上工整婉转,被称为“永明体”。陈寅恪在他的《四声三问》一文中提出四声数目与转读佛经的声调有关。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陆法言父亲陆爽的好友刘臻、萧该、颜之推、魏颜渊、卢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等八人到陆法言家宴饮,这八个人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也都身兼朝廷要职。席间论及语音,八人对以往韵书审音不当多有批评,并评价了各地方音与他们心目中的标准音之间的差距,认为有必要编一部既可供作家创作时选韵用,又可供读书时审音辩韵用的韵书。他们讨论时,魏颜渊建议陆法言把讨论的审音标准和原则记录下来。十几年后,陆法言根据当时的记录,并参考前代韵书,编写成了《切韵》一
书。该书一经问世,便得到了读书人的首肯,隋代以后,唐宋两代,人们都把《切韵》的语音系统奉为正宗。由于《切韵》的编写重在审音,因此收字并不全面,词义解释也很简略。另外,还有少数归韵和释义方面的失误。于是,唐代的学者就对《切韵》进行了刊谬补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和孙愐《唐韵》。
反切发明以后有六百年左右的时间,人们并没有归纳出汉语声母的类别和数目。一直到唐朝晚期,中国学者才根据梵文的读音,对汉语的声母进行分析归纳,然后用汉字来给声母一一命名。这些声母的代表字就叫字母。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字母是唐末和尚守温制定的“三十字母”,这些字母保存在敦煌发现的《守温韵学残卷》之中。
到了宋代,人们对《唐韵》并不满足,继续对《切韵》进行修订。学者陈彭年、邱雍等人奉宋真宗之命修订《切韵》,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就是“增广《切韵》”的意思。由于《切韵》原本失传,《刊谬补缺切韵》又只是一个校订本,《广韵》就成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韵书。又由于《广韵》对《切韵》语音系统的继承,《广韵》就成了后人研究隋唐语音的最主要的材料,也就是研究中古音的可信材料。相对于先秦时期的上古音,中古音又叫今音。研究《切韵》系统著作所反映的音系的工作就叫“今音学”。欧尚宜家
宋代韵图大兴。韵图也叫等韵图,是古人编制的声韵调拼合图。它们比韵书的进步之处
在于作者自觉地分析了语音系统中的声韵调的类以及音节的分布情况,而韵书只涉及声调和韵母。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韵图是《韵镜》,反映的是《广韵》的语音系统。同时期的韵图还有《七音略》、《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等。韵图的编制从宋代盛行起来,一直延续到清代。由于韵图对汉语语音系统的各方面做了精细的分析,韵图也是研究中古音和近古音的重要材料。专门研究各时期的韵图的学问就叫“等韵学”。
宋人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补为三十六字母。这套字母不是出自对于《切韵》声母的归纳,而是出自于对唐宋之际汉语声母的实际描写。与守温三十字母不同的是,三十六字母在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方面的描写都很正确,因此成为了古代汉语声母的标准代表字。
宋代还出现了最初的古音研究。所谓“古音”指的是先秦语音,《诗经》等先秦韵文的
用韵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对先秦两汉上古音的研究就叫作“古音学”。宋人吴棫和郑庠是最早对此开始系统研究的学者。
  元代戏曲兴盛,创作者众多,周德清为方便创作,规范戏曲押韵的标准,编写了《中原音韵》一书。这部书成书于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是专为北方戏曲用韵编写的,而当时北方戏曲属于平民艺术,曲词作者必须根据北方话口语押韵,所以《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实际上反映了元代北方话的口语语音。作为汉语语音史上第一部根据实际口语语音编写的韵书,《中原音韵》成了研究汉语近古音的主要材料。从《中原音韵》开始,有一系列反映北方话的韵书问世,因此以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对象的研究近古北方话语音的学问就叫“北音学”。
明清时期,古音研究十分兴盛。明代古音学家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考》等书,为清代古音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代的乾嘉学派在古音研究上很有成就,顾炎武、江永、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 、江有诰等人都是有名的古音学家,他们的贡献主要在古韵分部方面。与清代众多的古音学家不同,陈澧在音韵学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古音研究中。他著有《切韵考》一书,并且发明了“反切系联法”。赵天麟
乾嘉学派之后,近代的章炳麟、黄侃在古音研究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们是用传统方
法研究汉语语言学的最后两位大家,在他们之后,西方语言学理论就被引进了汉语语言学的研究之中。
跟传统音韵学相对,二十世纪的汉语音韵学被称为现代音韵学。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西学东渐成为一时大潮,音韵学这门古老学科也和其他许多人文学科一样走向现代化,它通过吸收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而导致具有根本意义的转变,成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或者说具有标志意义的有这样几点:第一,理论和观念的转变;第二,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第三,材料的补充和多样化、研究领域的拓宽;第四,科学性的提高和实用性的转变和加强。
1923年,胡适把俄国学者钢和泰的文章《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译为中文,发表在《国学季刊》第一卷。在钢文的启发下,汪荣宝写成了《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以佛经里的音译词、日译吴音、汉音为证,推测《广韵》的歌、戈、鱼、虞、模各韵在中古时代的读音。结果,汪氏的文章在汉语学界激起一场辩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反对一方章炳麟等坚持传统方法,否定译音对勘的作用。这场辩论对于古音音值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最后事实上是新派成为赢家,因为译音对勘方法广泛传播开,被很多学者接受,成为了音韵学中的重要方法。这是音韵学革新的第一股动力。
推动音韵学革新的第二股动力是高本汉古音研究成果的介绍。高本汉是全面构拟汉语中
古音和上古音的第一人。他运用现代语音学理论和历史比较法来研究汉语音韵,开启了中国的现代音韵学研究。他的代表作《中国音韵学研究》是中国现代音韵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由于高本汉的著作影响巨大,大批中国学者开始运用西方的语言学理论来研究汉语音韵。罗常培、李方桂、王力、董同龢、周祖谟等人在研究的目的、方法、旨趣、眼光和材料上都跟传统学者大不相同,他们把汉语音韵学纳入到历史语言学的范畴之中,从而把汉语音韵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三、音韵学各学科门类的研究概况
汉语传统音韵学主要可分为三个门类:研究上古音的古音学、研究《切韵》—《广韵》音系的今音学和从系统性出发分析音节结构的等韵学,而以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韵图为主的北音学则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的学问。此外,以古代汉语方言为研究对象的古代方音研究在音韵学中也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专题。
(一)古音学
1、古音学研究的材料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易》、《老子》、《荀子》等韵文,研究声类的材料主要是《说文解字》的形声字。此外,经传异文、声训、直音、读若、异读、《说文》重文、古代方言、连绵词等,都可以用来研究上古韵部或声类。
2、研究概况
宋代的吴棫是开始研究古音的第一人。他著有《韵补》一书,将古韵分为九部,但划分
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都比较差。宋代学者郑庠也研究过古音,曾著《古音辨》一书,但这本书已经亡佚。
明代的陈第是古音研究的大家。他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考》等书。概括而言,陈第在古音学上有三点比较突出的贡献:第一,他明确地提出了语音发展的观念;第二,他彻底否定了唐宋之人的“叶韵”之说;第三,他在考求古音时,态度严谨、论证详博。可以说,陈第是使古音研究走上正确道路的开路先锋。
地球脉动
清代的古音研究,成绩主要在古韵分部方面。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将古韵分为十部。江永的《古韵标准》,则提出了数个舒声韵搭配一个入声韵的主张。此后,对古韵分部做出贡献的还有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等人。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4:3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65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古音   音韵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