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古今音异同

古今音异词
古音简说
上古音中古音近古名古今语音的异词。
古代汉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的有很大音异,语音古今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不读古书,在现代汉语的应用方面也可以体验到古今音的发展变化,例如,形声字,形声字的声符是标明的读音的,可用现在的读音读许多形声字,声符与读音不同,而且有时从同一个声符的许多形声字读音也不同,如,从曷符声的形声字,读音就不同。
喝、餲、、褐、渴、葛、偈、碣、羯、揭、
从者、锗、赭、渚(水中小陆地)翥(鸟飞)都、堵、赌、睹、屠等,除此从现存的不同方言来者,也能说明语音是发展变化,方音表现在同一个时代横断面上是不同地域的差异,而实际上是历史发展变化形成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经济发达、交通发达、文化政治的中心,人们的交往多,各地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容合,互相吸收,发展就快一些,偏远地区,人们互相交流少,因而语音变化也就慢,现在南北方言的形成,正说明这一点,汉语语
音是以音节为单位,一个音节写作一个汉字,每一个音节由声、韵、调组成,古今音的差异体现声、韵、调各个方面。
一、音音的变化
现看韵,杜牧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绝句,《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家、花、麻韵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哀、、来、台、杯《平水韵》灰韵,
如果用现代读音读《诗经》,那么不押韵的现象就多了,对这种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没有意识到是语音发生了变化,而是以为诗人作诗时,临时改变了这个字的读音,说书享汶时用,读音去改古音,这种现象从六朝就开始,《诗经·邶风燕燕》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之子于归,远送于。瞻望弗及,实劳我
音、南、心三字押韵,在六朝时“”读起来就不与“”“”押韵。梁未沈重《诗音义》在“南”字下注“协句,宜乃林及。”当时人们没有意识到是语音发展变化了,而是认为当时作诗时就读(nan)。在这章是为了押韵临时改为nin,这样就与上下文的音心协句了,协就是谐和的意思,宋代朱熹著《诗集传》时采用“叶音”在南字下注“叶尼心反”(nin)“叶音”“协句”都是强改读音以就今读,并没有真正探明当时的读音,没有认识到语音的发展。到了明末出了一个古音字家陈弟,他坚决反对叶音说,他在《毛诗古音考》序言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合”他第一个提出语音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诗歌的押韵中我们可以看出某些字的韵母从古到今发生了变化。如我们把韵书中记载的韵母与现代汉语韵母比较,就更直截了当地看到韵母地变化。(韵书:为了写诗根据字的韵母编排的字典才较早地隋陆法言《切韵》已失传,现存宋代人根据《切韵》音系编的《广韵》)广韵共收了二百○六韵。现代汉语(6个单韵母,29个复韵母)大约35个左右韵母,而且韵只是韵复、韵尾相同,不管韵头,如加上韵头就更多,《广韵》是根据四声编排,如不计声调共收六十一韵,比起来现代汉语三十五个还是多,这种差异就是语音变化的结果。《广韵》中记载的许多韵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了。典型的是入声韵和代[m]韵后的韵母消失并入其它韵母中,例如,入声韵,属[uk]沃[uok]  [  ]在现代汉语并入其他韵母,还有以[m]为韵尾的韵母也并入其他韵母侵[i m]覃[ 滑线变阻器m]谈[ : ]添[i m]从唐采到现代,韵母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迭韵字也可以看出,仓庚芣苡(fǔ,yí)
古今声母不同,如我们前边所举形声字,正反映声母的变化,我们把宋人创造的三十六字母现代汉语二十一个声母放在一起比较,也会看到它们之间的发展变化,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宋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声母,但用现代普通话来读,许多字母都没有区别,这就说明发生了变化,三十六字母就是三十六个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用三十六个汉字代表三十六个声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邦[p]  滂[ ]  并[b]  明[m] →    b[p]  p[ ]  m[m]
非[f]  敷[f′]  奉[v]  微[w] →    f[f ]
端[t]  透[]  定[d]  泥[n] →    d[t]  t[]  n[ ]
知[ ]  彻[]  澄[d′]  娘[n]
照[t ]  穿[t]  床[d z]  审[ ]  禅[z]→zh[t ]  ch[t]  sh[ ]
精[t ]  请[t]  从[d z]←[ ]  邪[z]  z[t ]  c[t]  s[ ]  j[t ]  q[t]  x[ ]
见[k]  溪[k]  [ ]  疑[ [k]  k[k]
影[ ]  喻[j[x]  匣[r]
全浊不带音、不透气,全浊、带音不送气  来←来[l]  →L[l]
闭塞音、塞擦音  闭塞音(破裂音),塞擦音    日←日[r]  →r[r]
次清,不带音送气,次清带音鼻音、边音
闭塞音,塞擦音,半元音。
1.从中古到近代,普通话的声母趋向于简化,最普遍存在一个简化规律,除了次浊音“m, n, l”,所有的浊音母都变了清音,它们和清音合流了(吴方言,湘方言一部分带存在)
2.[t ]  [t]  [ ]  [k]  [k]  [x]颚化,产生了[t]  [t]  [ ]
3.知、彻、澄、娘、与照、穿、床、单、禅合并。
三、声调
再说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而中古有平、上、去
、入四个声调,差别很大,这在诗歌用韵上也反映出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间”“白”今读阴平“还”读阳平,在中古平声字不分阴阳的
《新晴晚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部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天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庙。
入声有两个概念
一是就韵尾而言
刚度矩阵
二是就声调而言
谷人
这首古风押上声有韵,在《平水韵》中的上声有韵,但现代普通话“垢”“后”变为去声。
王昌龄《秋兴》押的入声韵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竹。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间余所营,刘黍就寒谷。
次浊
全浊
阴平
阳平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①平上去入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②平声分为阴平、阳平
深部真菌病
③全浊上声变去声
④入声消失,并入阴平、阳平、上、去四声中
次浊
全浊
阴平
阳平
诗经的用韵
一、《诗经》的韵例
二、诗经的韵部
什么是韵
韵与现代我们所说的韵母不同,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而韵只是指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
洋yáng    黄huáng    光guāng    强qiáng    良liáng    王wáng    昌chāng
韵母不同,但属同一韵,作诗时可以互相押韵
一、《诗经》的韵例
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么用韵
1.韵在句中的位置
最普遍的形式是句尾韵,《关睢》一、三句,《静女》《蒹葭》
《卷耳》除第四章《桃大》  《北门》每章前两句  《静女》《柏舟》每章前两句,《木瓜》前两句。
《君子于役》《风雨》《蒹葭》
《诗经》里有不少的诗以代词或语气词收尾
象“代词”之“我”语气词“之”“也”“只”“思”“止”“兮”等,韵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前面
二、四可
可以看作句中韵(也有人认为是变相的句尾韵)
《月出》《卷耳》最后一章最后一句,《莒》《北门》每章后两句《柏舟》每章后两句,《墙有茨》《木瓜》每章后两句
2.一章中所用的韵数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一韵到底,《卷耳》《桃夭》《莒》
《墙有茨》《君子于役》《蒹葭》《月出》《伐檀》
卡尼丁
换韵《北门》《静女》二三章《柏舟》《木瓜》
3.韵脚相互的距离
三种
1.句句押韵
诗经押韵一般都很密,句句押韵的不少
《卷耳》后三章  《静女》第二章《北门》除一句外,《月出》《木瓜》
2.隔押韵
一般是奇句不押,偶句押这是诗经常见的格式,有时第一句押韵
《卷耳》第一章,《桃夭》《》《墙有茨》《君子之于役》《风雨》《蒹葭》
3.交韵,奇句和奇句押,偶句和偶句押
《静女》第三章
《柏舟》和《木瓜》是变相的交韵
《诗经》用韵的格式是多样的,因为它是民歌或模拟民歌的诗体,随口用韵,因此用韵格式多样化是《诗经》用韵的的一个特点,但主要的格式去两种,一种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隔句押韵的句尾
韵,这两样格式成了合代诗歌押韵的标准
二、《诗经》的韵部
韵部就是作诗互相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属一个韵部,押韵的诗读起来应该是音韵和谐的,但是《诗经》的韵脚,用现代汉语去读,有许多地方并不和谐,如《君子于役》第一章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寺,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二、上古音简说
汉语语音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时期的语音,一般以《诗经》作为代表,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为代表,近古音指元明清时代语音,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反映这时期语音系统代表作,现代音以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即北京音系为代表,这是大家所熟悉的。
上古音简介主要介绍前人对上古音的声韵调研究的成果,上古没有留下完整的韵书,字母表,对于上古音的认识,一方面是从对古代的文献入手的,一方面是从中古先音上推谈古韵
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对古韵的研究开始的,上节我们讲到,魏晋六朝时的人读《诗经》就已不押韵,因而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但当时人们没有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这种不押韵的现象,而是用“协句”“叶音”来强改读音到明末陈第一个提出语音随时代发展变化的观点,他认为,《诗经》里每一个入韵的字都有固定的读法,不可能时而读中音,时而读乙音,比如“静水压力”本来读俄,后代“”读“直”是语音变化的结果,他对《诗经》《楚辞》中不同于当时
读音的韵字都注了古音,他的工作只是开始,一是对古音注的不确切,二是没有进行古韵的分部。
到了清代,对上古韵的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准确的总结和归纳,清初的顾炎武在陈弟思想启发下,对《诗经》《楚辞》等韵文的用韵作了一些具体的分析归纳。他把《诗经》《楚辞》中各篇中互相可以押韵的字归纳起来,认为它们是同一韵部,归在一起,如见P1027
皮、仪为三字相韵,《善平》皮为沱,蛇押韵,那么沱,蛇也与仪为押韵,他们都属同一韵部……以此类推可以互相押韵的字都在同一韵部里。顾炎武一方面从分析归纳《诗涌》《楚辞》的入韵字入手一方面把归纳出来的韵部与中古《广韵》比较,从《广韵》往上推可以合的合,能分的分,这样顾炎武把上古韵分了十部,后来古韵音马家在顾炎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考察。先秦西汉的韵文进行更细致的工作,除了对韵文的考察外,还研究了谐声偏旁,入韵的字毕竟是少数,其他的字如何定它们的韵部呢?主要根据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的声符是表音的,用同一声符的字它们的读音必定相同或相近,从同一声符的字声,都是相同的,因而用同一声符的字都应在一韵部,如前边提到,仪、皮、也,是同一
韵部,仪根据义到得,义又根据我得声,那么,从义从我的声的字都在同一韵部,如议、蚁、俄、蛾、饿、鹅……都同属一韵部,从皮得声的字波、披、破、坡、颇、簸……从也得声,他、池、施、驰……都是同一韵部,这样就可以把先秦出现的字差不多都归到各韵部去。在碰到谐声与《诗经》用韵相矛盾的时候以《诗经》为主,经过这样研究、归纳,后来的分部也越来越精细,江永分古韵十三部,段玉裁分十七部,孔广森分十八部,王念孙、江永诰各分为二十一部,章炳麟分为十八部,如果把入声韵独立出来,分部就更细,戴震分九类二十五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先生分为十一类三十部。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2:26: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65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变化   语音   韵母   古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