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与汉字的读音问题

上古音與漢字的讀音問題
第一節  上古的韵母系统
一  研究上古韵部的依据
《诗经》《楚辞》以及上古有韵之文(如《老子》《尚书》)等是研究上古韵部的主要依据。
1、《诗经》的韵例:(略,见教材)
《诗经》用韵较后世近体诗那样有着固定的格式,而更灵活。因此,对韵脚的归纳也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是,研究古韵,都是要确定《诗经》的韵脚字,用系联的方法加以归纳,然后与《广韵》的206韵进行对照,把韵脚字分成若干部。这种研究方法是一致的。
2、先秦其它经典,也可以为古韵的研究提供依据,例如:
弗遇之,飞鸟决战东北离之。  《易·小过》 [过、离,歌部]
九层之台,起于垒;千里之行,始于足  网络视频服务器软件《老子》[土、下,魚部]
强自取,柔自取;邪秽在身,怨之所  《荀子》[柱束構,侯部]
3谐声字可以作为旁证。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音韵学家把谐声字分析归类,也能反映出上古的语音系统。例如:
“求、州”属“幽部”,则《诗经·周南·关雎》第一章叶“鸠、洲、逑”;
“母、哉、裘”属“之部”,《诗经·秦风·终南》第一章叶“梅、裘、哉”。
二  古韵分部沿革简述
宋:吴蛇足石杉棫《诗补音》《韻補》、郑庠《古音辨》对古音有初步研究。
明:杨慎1488—1559陈第1541霍夫曼比例1617《毛诗古音考》推翻了“叶韵说”。
清:顾炎武(16131682)《音学五书》[包括《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分古韵为十部[東之魚真宵歌陽耕蒸侵]
江永1681—1762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又把入声单立了八部。
段玉裁(1735-1815)《六书音均表》,分古韵为十七部。第一个用谐声字的材料研究古韵,并把顾炎武的第二部分为三部,就是把支、脂、之三部分开。这是他对古韵研究的一大贡献。
戴震1724-1777菅义伟为什么只有一年《声韵考》《声类表》。分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他首先把入声韵独立出来,提出阴阳入相配。
孔广森(1753-1787)《诗声类》,分古韵为十八部,包括阳声九部和阴声九部,入声并入阴声。首先提出东与冬分韵和阴阳对转。戴震的二十五部有对转的意思,但不明确。孔广森认为入声是阴阳对转的枢纽。
王念孙1744 —1832分古韵为二十一部。(见《经义述闻》卷三十一)
江有诰(17731851)《音学十书》,分古韵为二十一部。
朱骏声(1788-1858)《说文通训定声》,分古韵为十八部。
章炳麟(1869~1936)《国故论衡》《文始》,分古韵为二十三部,开始注意各韵部的音值,并用汉字去描写它。
黄侃(18861935)有《音略》《声韵通例》《与人论治小学书》等论文。(见《黄侃论学杂著》),分古韵为二十八部。
王力1900-1986分古韵为三十部。
羅常培1899-1958、周祖謨(19141995)分古韵為三十一部。
上述諸人,根據是否把入聲韻獨立而被分爲兩大派。清代除了戴震以外,自江永至章炳麟,充分尊重上古韻文以及諧聲字歸納、繫聯的客觀結果,將古韻分爲陰聲韻部和陽聲韻部兩大類,中古的入聲韻隸屬于陰聲韻部,有的也將個別入聲韻獨立成部。此种分部被稱爲“考古派”。自戴震創始,黃侃、王力等繼其後,在考古派基礎上,參酌音理,把入聲韻全部獨立,被稱之爲“審音派”。
三  上古音的聲調問題
以“平上去入”,自梁之始。(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
四個調類的調值如何,已經無法推求。
南北朝時是四聲,上古聲調如何,至今尚無定論。
陳第認爲上古沒有聲調,“四聲之說,起于後世”。
顧炎武主張“四聲一貫”,認爲上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但認爲四聲不太固定,可以互相押韻。(實際上認爲上古沒有四聲的差別。)
段玉裁:上古有平上入三聲而無去聲。
孔廣森:上古有平上去三聲而無入聲。
  侃:上古只有平入兩聲。
  力:上古分平入兩調,每調又分長短兩類。
王念孫、江有誥主張上古有平上去入四調,而且調類固定,只是每類中所包括的字與中古時期不完全相同。
    李方桂(19021987:“如果我們拿中古的調類去看《詩經》的押韻,大體上是平上去入同調類的自相押,這類的韻至少要佔半數以上,其他混押的不及半數。這很可看出來《詩經》的用韻大體是分調類的”“上古漢語是有聲調的,而且大體調類與中古漢語相合。”(《上古音研究》)
四、阴阳对转和旁转
古韵三十部,分阴声韵、陽聲韻、入声韵三类,阴阳入相配,很有系统。
对转是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阳入三类字可以押韵、谐声、通假、同源的现象。对转的条件必须是主要元音相同,只是韵尾发生变化。
首先我们看阴声韵的字与阳声韵的字的互相转变。例:
“军”属文部,而从“军”得声的“辉、晖”则属微部,主要元音相同,为阴阳对转。[“辉、晖”以“军”谐声]
“无”属鱼部,“亡”属阳部,“亡”经常借为“无”。 [假借]
“待”属于之部,“等”属于蒸部,“借为‘待’。今俗谓候俟为等,此古之遗语也”(《说文通训定声》),“等、待”两字阴阳对转。[假借]
沙能奶山羊同理,阴和入、阳和入也可对转。如“北”属于职部,“背”属于之部,两字古今字,阴入对转。[谐声、同源] “陟”属于职部,“登”属于蒸部,《周礼·春官·大卜》:“三日咸陟。”郑玄注:“陟之言得也,读为王德瞿人之德。”《说文通训定声》“按,齐人谓得为登。”[ “陟、登”同源,阳入对转。]
旁转是指古韵阴阳入三类韵部的字在本类之内跟邻近的韵部押韵、谐声、通假、同源的现象。表现为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没有韵尾的韵可以互转)。如:
《广雅·释诂二》:“里、闾,凥也”,王念孙疏证:“案:里、闾,一声之转”。“里”属于来母之部,“闾”属于来母鱼部,元音相近,没有韵尾,为旁转;两字同源。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伏”属于并母职部,“覆”属于滂母觉部,元音相近,韵尾相同,为旁转;两字同源。
《尔雅·释诂》:“谐,和也”。“谐”属于匣母脂部,“和”属于匣母歌部,元音相近,韵尾相同,
为旁转;两字同源。
第二節 上古的声母系统
一  研究上古声母的依据和成果
上古音的研究,最初只是根据先秦的韵文研究古韵不同于今韵(今韵指《广韵》),并未注意到古今声母的差别。清代钱大昕(17281804)研究上古声母,提出了两个著名的、为语言学界所赞同的结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头舌上之分。“古无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澈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川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他研究上古声母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典异文:
“异文”指同一个意思、同一个,在不同的的书里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这是古书在口授传抄时写了同音字,也就是通假字。
“《诗》,‘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檀弓》引《诗》作‘扶服’,《家语》引作‘扶伏’;又‘诞
实匍匐’,《释文》:‘本亦作扶服’。《左传昭十二年》:‘奉壶饮冰以蒲伏焉’,《释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昭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释文》:‘本或作匍匐’。《史记苏秦传》:‘嫂委蛇蒲服’……皆匍匐之异文也。
“古读汾如盆。《庄子》“逍遥游”篇‘汾水之阳’,司马彪、崔言巽本皆作‘盆水’。
“古读池如沱。《诗》:‘滮池北流’,《说文》引作‘淲沱’(据宋本)。《周礼职方氏》:‘并州,其川虖池’《礼记》:‘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即滹沱之异文。
“古音直如特。《诗》:‘实维我特’,《释文》:‘韩诗作直’”
2、古读:指汉唐经师注释先秦典籍、以及《说文解字》为篆字所注的音读。
“古读繁如鞶。《左传成二年》:‘曲县繁缨以朝’,《释文》:‘繁,步干反’”
“古读房如旁。《广韵》:‘阿房,宫名。步光切’”
“娓即美字。……《说文》:‘娓,顺也,读若媚’”
“《说文》:‘沖,读若动’”
“古读追如堆。《士冠礼》‘追’注:‘追犹堆也’。《郊特生》‘母追’,《释文》:‘多雷反’”
3、声训:即用音同、音近、音转的字来解释另一个字的意义。
“古音负如背,亦如倍。……《释名》:‘负,背也,置项背也’”
“古读法如逼。《释名》:‘法,逼也,人莫不从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古读陈如田。《说文》:‘田,陈也’,齐陈氏后称田氏。”
4、方言:指轻唇音读重唇音在方言中的反映。
“无又转如毛。《后汉书冯衍传》:‘饥者毛食’,注云:‘按衍集毛作无’。《汉书功臣侯表序》:‘靡有孑遗耗矣’,注:‘孟康曰:耗音毛。师古曰:今俗语犹谓无为耗’。大昕按:今江西湖南音读无如冒,即毛之去声。”
“古音晚重唇,今吴音犹然。”
5、译音:古代其他民族的词语进入汉语后用文字记录的读音,或汉语词传入其他民族国家后的译音。
“古读无如模。……释氏书多用南无字,读如囊谟。梵书入中国,绎译多在东晋时,音犹近古,沙门守其旧音不改,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也。”
“古音竹如笃。……《汉书西域传》:‘无雷国北与捐毒接’,师古曰:‘捐毒即身毒、天毒[按:原注‘毒’为‘笃’] 也’……《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督’,注:‘即天竺国’。然则竺、笃、毒、督四文同音。”
钱大昕之后,章炳麟作《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除依据经典异文外,主要运用谐声偏旁来说明娘日二母字的古音读泥母:
“古音又舌头泥纽,其后之别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音皆泥纽也。何以明之?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黍日从日声,《說文》引传‘不义不昵’,《考工记·弓人》杜子春引传‘不义不昵’,是日泥同母也。……如从女声,古音与奴挐同音,转如奈。《公羊·定八年传》:‘如丈夫何’,《解诂》曰:‘如犹奈也’……故无娘日二纽矣。”
第三節  上古音与古文阅读
陈澧18101882):“盖字形、字音,所以载字义也。”(《东塾读书记·小学》)
王念孙:“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广雅疏证序》)
声训:用音同、音近、音转的字来解释词义。其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说明通假,一是探求语源。
一  通假字
按照通行的说法,通假有两种:
1、本无其字:长期假借,即“六书”中的假借字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39: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65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上古   古音   研究   元音   谐声   阴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