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红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究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9卷第3期【摘要】红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红文化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应对:构建立体化的红文化传播格局,促进红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红文化融媒体传播品牌,营造红文化融媒体传播的良好氛围,加强网络信息监管。
【关键词】融媒体;红文化;传播;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068(2021)03-0094-05
融媒体时代红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究
张丽,陈俊
(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0)
Vol.19No.3
【收稿日期】2020-11-11【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文化生态学的红文化生态问题及应对研究”(编号:17YJA7
100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丽,女,1995年生,贵州都匀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陈俊,男,1980年生,湖北天门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红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弘扬和发展起来的,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的先进文化。[1]它既蕴含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战争年代的宝贵遗产,也蕴含了和平时期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新的时代内涵;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焕发出时代气息与活力。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呈现出海量化、多元化、无序化、娱乐化等特点,使人们在选择信息时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新形势和新情况,我国主流媒体运行机构通过发挥“融媒体”的作用促进红文化传播,从而彰显红文化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功能。这里的“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所谓“融媒体传播”,则是指整合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而形成的一种信息传播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能够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形成协同创新态势,从而资本运营
全面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运用融媒体传播红文化,尤其是运用其中的网络平台可以将红文化的内容由文字、图片等形式转化为数
字化符号,以立体化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使其所要展现的抽象的价值观更加具体生动,从而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此外,通过互联网还实现了红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同时、同步传播,使红文化传播呈现出全球性特征。这样不仅促进了红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共生交融,而且能够提升红文化的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当今时代,深入研究运用融媒体传播红文化的一般规律,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提升红文化的传播效率并扩大其影响范围,这对传承红基因、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媒体时代红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超越了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从而促进了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这也说明我们开始进入“融媒体时代”。所谓“融媒体时代”,简而言之,就是全媒体共享信息的时代。运用融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受众需求。在传播媒介多元化发展的融媒体时代,红文化的传播途径、媒介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使红文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
1.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受到冲击。在传统传
媒时代,由于传统主流媒体受到国家相关机构的领导,因此,其发布的信息相对容易控制,这就为传
统主流媒体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创造了有利条件,传统主流媒体能够全面掌握信息传播过程,从而使其话语权具有绝对的权威性。[2]然而,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呈现出源头多渠道、传播去中心化、意见表达多样性等新特征,一台电脑、一部手机都可以作为信息生产源,人人都可以通过微博、、QQ发布信息,人人都是传媒主体,从而严重挤压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空间,使其话语主导权遭到削弱,受众面和影响范围也受到限制,最终导致红文化传播效果不佳。此外,人们越来越青睐信息流量消费,并且对信息选择带有功利性,一般情况下,只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直接利益的信息,而不太愿意关注融合了社会主义意识的红文化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们对红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影响其传播的实效性。
2.红文化的权威性遭到削弱。隐匿性、随意性、快捷性和不可预见性是融媒体时代信息发布的主要特点。当前,微博、、网站等传播平台所呈现的主流舆情是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的秩序是和谐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虚假信息乱象、网络侵权乱象、跟帖评论乱象、负面信息扎堆乱象等等。这些网络乱象的存在,不仅使社交媒体网站、专业性网站等平台受到冲击,也对政府门户网站产生挤压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红文化等主旋律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新媒体的便捷性、互动性等优势容易吸引广大受众,一些由新媒体承载的正面信息有助于推动红文化传播,而消极甚至反动的信息则会混淆视听,降低红文化的权威性。面对网络媒体所承载的海量化信息,人们往往来不及深思熟虑就做出判断和选择,极容易被表象所误导并影响行为;尤其是网络上出现的一
些低俗、虚假、腐朽的信息会极大地削弱红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成为诱发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因素。[3]英语统考
3.红文化传播内容呈现庸俗化倾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内容是核心要素,只有具备优质的传播内容,才能开展高质量的传播活动。一方面,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虽然官方传播主体已经开始注意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开展红文化传播活动,但对红文化的时代价值挖掘不够,也没有从受众心理需求出发去创新性地增强红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仍然无法改变官方传播主体传播红文化“曲高和寡”的现状;另一方面,红文化内容被庸俗化的现象层出不穷。目前,包括红旅游在内的各种红文化产业成为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部分地区在开发利用红资源的过程中过度商业化,大量开发“内容浅薄”的红影视作品,不仅扭曲了红文化的本质内涵,而且使红经典庸俗化,严重降低了红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一些自媒体平台为了追求流量,故意歪曲历史,抹黑英雄人物,曲解英雄故事,以此来博人眼球、“取悦”受众,这些行为违背了开发红经典的初衷。
4.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观点、思潮相互碰撞、交融,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文化也借助网络新媒体更加快速高效地得到传播,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作为带有社会主义意识的红文化,同样面临着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此外,在“流量经济”带动下,新媒体传播凭借着匿名性、便捷性、即
时互动、准确推送、门槛低等特点,造成红文化在传播中产生了一定风险,由于传播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使得对传播内容的筛选不够严谨,在即时互动环节把关不严,导致大量不健康的思想,以及宣扬玩世不恭、偏离主流价值观的灰文化在网络平台上迅速蔓延,在这些不良文化的冲击下,不仅红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逐渐被弱化,而且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威胁,在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一部分意志薄弱的人很容易陷入迷茫,失去正确的选择和价值评判标准,甚至完全分不清是非对错。
5.受众的家国情怀被弱化。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和热爱,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责任担当。红文化能够帮助人们深刻理解革命先辈们崇高的革命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主动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在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由于政府部门掌握着信息传播的主导权,能够从信息生产的源头进行监控,有害信息还没有发出便被提前剔除,从而保证了信息源头的纯洁性,整个社会传播的是融入了主旋律文化的信息,宣扬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这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然而,在融媒体环境下,由于网络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具有随意性和隐匿性,这极大地增加了信息监控难度;并且融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传播以追求感官刺激、情感释放、娱乐化快感为其发展动力,因而在其影响下,会导致个人主义蔓延,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膨
胀,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心理排斥,其自身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家国情怀也会逐渐弱化。
二、融媒体时代红文化传播的主要对策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红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的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资源利用好、把红传统发扬好、把红基因传承好。”[4]这为融媒体时代促进红文化传播提供了遵循,为增强红文化认同指明了方向。当前,我们应当从构建立体化的红文化传播格局、促进红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红文化融媒体传播品牌、营造红文化融媒体传播的良好氛围、加强网络信息监管等方面入手,积极应对红文化传播面临的新挑战,促进红文化传承与发展。
1.构建立体化的红文化传播格局。纵观我国红文化传播历程,红文化传播的实质就是持续推进红文化符号再生产,从而形成以红文化符号为基础的相关文化体系。[5]在开展红文化传播活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这样一种现象,即人们更愿意接受通过媒体解读分析、加工整理之后具有艺术美感的红文化内容。这说明媒体所创造的文化符号环境对人们深刻理解和认同红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在继续发挥传统媒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作用,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符号环境,从而构建起立体化的红文化传播格局。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促进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发展。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等传统主流媒体应当树立互联网思维,主动向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在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传播形态中拓展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快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步伐,实现红文化内容在各种传播平台、各种传播路径上的互联互通,全力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齐发力的红文化传播网,形成传播合力。二是构建红文化多层互动传播的长效机制。国家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
公信力和权威性,受众广泛,影响力大;地方媒体具有地域特,贴近生活,更接地气,从而更能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因此,要加强国家主流媒体与地方媒体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样既能够使具有地域特的地方红文化借助国家主流媒体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提升其知名度;又能够使国家层面具有普遍意义的红文化内容通过地方媒体以更加符合当地习惯的方式传播给当地民众。由此可见,只有整合不同层次的媒体资源,促进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建立起立体多元的传播体系,实现红文化符号意义的全新表达,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文化。三是提升红文化传播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是要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传承和弘扬红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是要对他们进行新媒体技术和业务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网页制作、图片编辑、视频剪辑等技术。
2.促进红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使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下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红文化要获得更好的传播、传承与弘扬,就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加快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传播红文化的重要渠道。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促进红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有机融合。例如,可以开发融入了红文化元素的电子游戏,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娱乐中感知红文化的真谛,这比开办红文化讲座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获得人们的关注和认同;还可以制作带有红文化彩的动漫,充分发挥红动漫的道德教化功能,让青少年在感受红
动漫趣味性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实现思想上的升华,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将红文化元素融入生活类、咨询类的信息服务业之中,让文化信息产业成为宣传红文化的前沿阵地,这样能够让红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渗透到信息服务业的各个领域,使红文化如同春雨一般滋润人们的生活。二是促进红旅游产业与影视产业融合发展。红旅游不仅是一种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特殊产业,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德育教化功能。当前,应当及时转变旅游业的传统发展思路,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宣传推介红旅游。实践证明,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对旅游业的推介作用、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例如,电影《刘三》,由于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使桂林山水风靡全球;后来的实景演出作品《印象·刘三》再次让人们对桂林山水流连忘返。[6]可见,影视与旅游相融合能够极大地提升宣传效果。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拍摄一些宣传红旅游的影视作品,并放在各种媒体平台上供人们欣赏,从而提升红旅游产业的宣传和推介效果。三是促进红旅游产业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红旅游和生态旅游都属于文化旅游范畴,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并且都是具
有教育功能的特旅游产品。这种“红”与“绿”相结合的多元化生态旅游模式,能够使人们体验到革命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双重精神愉悦。
3.打造红文化融媒体传播品牌。红文化只有积极适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断满足人们的多种精神需求,并形成品牌效应,才能打破传播壁垒,获得人们的青睐,走进人们的心里,从而影响到
人们的行为。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红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既应当强调融媒体传播模式的技术支撑作用,增加红文化传播手段的技术含量,还应当充分挖掘红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使具有特化的红文化内容通过各种媒体展示给人们,实现红文化的内容增值,以此打造红文化融媒体传播品牌。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升红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如此,红文化也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既要用红文化来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更要用创新思维赋予其时代价值。要大力挖掘红史料资源,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提炼红精神内涵,增强红文化的吸引力;要促进传统主流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发展。既要发挥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解读方面的优势作用,又要发挥网络新媒体便捷、及时、高效的优势,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打造内容鲜活的红文化“融媒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多种精神追求,从而提升红文化的时代价值。二是加强红文化传播“微平台”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公众服务平台、官方公众服务平台在信息发布方面的权威性优势,在革命纪念日、传统节假日、大型活动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辟网上学习专栏推送红文化知识,引导广大网民围绕红文化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从而增强人们对红文化的认同感。在运用“微平台”传播红文化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创新话语体系,用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懂的语言写作和表达方式将红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让红文化的传播话语体现出“春风化丝雨”般的亲切感,从而使传播和弘扬红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三是依托网络影视平台提升红文化传播效果。各主流媒体应当针对不同受众需求,围绕红文化主题制作一些“微电影”作品,并挑选其中的精品发布出去,让人们感受到红文化的艺术魅力;各主流媒体还应当与其他
团组织的微博、开展合作,让红“微电影”借助网络社扩大影响力;还可以将红“微电影”作品置于网络影视试听平台,扩大红文化传播范围,增强
传播效果。
4.营造红文化融媒体传播的良好氛围。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能够满足自身需求且容易接受的新生事物,在选择红文化的传播路径上亦是如此。这也说明人们对轻松愉悦传播形式的接受有其心理基础。因此,积极转变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创新传播路径,营造红文化融媒体传播的良好氛围,这才是增强传播效果的关键。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构建“红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媒体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7]当个体处于某种“拟态环境”中时,会对传播媒体基于影射现实生活而传递出的信息做出必要的判断,并在内心深处认为这些信息就是真实世界的完全写照。据此,当人们置身于“红拟态环境”时,由于受到红文化氛围的熏陶,灵魂和心灵受到红文化的洗礼,也会自觉地用红文化来引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努力打造立体化传播体系,促进红文化的全媒体传播和共享,从而构建起“红拟态环境”,实现红文化的精准有效传播。二是创建红文化数字化体验馆。当今时代,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科技发展迅速,并且已经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很多领域。这给红文化传播带来启示,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VR 技术创建红文化数字化体验馆,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将红遗
物、遗址等实物以虚拟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使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融合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媒介传播综合形态,让人们感受到融“视、听、触”于一体的红文化多维体验。三是创建红文化网上虚拟展览馆。可以将烈士故居、革命纪念馆、红遗址遗迹与网络传播相结合,让传统的现场式展览转化为网上展览,人们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就能感知红文化的熏陶;此外,通过运用现代数字虚拟技术,实现三维实景的展示、宣传与教育模式,使红文化在动态、活态传承中增强感染力和实效性,让人们对红文化有更为直观的体验,从而在内心深处认同红文化。
5.加强网络信息监管。虽然遨游在网络空间上的人具有隐匿性,其行为具有虚拟性,其所发布的信息也具有很大的不可确定性;但是,人们在发出信息时所使用的电脑、手机等工具却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并且活跃在网络上的人都是被法律赋予一定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实实在在的主体。由此可
见,一切网络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红文化网络传播自然也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在融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传播红文化,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网络立法和监管净化网络世界。当前,要依据我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强化网络信息监管。政府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要严格筛查各类信息发布源头,实时监控信息传播过程,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为红文化传播扫清障碍。二是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向,治理网络乱象及负面信息。要注重加强对主流媒体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管理,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充分发挥红文化的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值导向作用,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及时治理网络乱象,妥善处置网上负面信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大力开发过滤和筛选网络信息的核心技术。依托过滤器和防火墙对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恶意信息进行监控,这是当前处理网络不良信息的主要路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监控发布不良信息者的上网情形,并将其打入黑名单。目前这样的过滤监控机制,对于打击不良网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净化网络生态,维护网络空间的社会秩序。然而,这种方法是事后处理,由于当今时代的信息发布具有快捷性、及时性、超链接性等特点,瞬间可以爆发很多信息,并且迅速扩散到很大范围,影响面非常广,这就导致这种事后处理机制容易错过最佳时机。因此,信息服务业应当主动进行技术革新,努力提升防火墙拦截的精准度,不让可疑信息扩散,从而为红文化传播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然离不开红文化的作用。[8]红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又被赋予更多符合现实需求、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涵,无论是对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既要反思红文化发展现状,也要积极思考如何让红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对此,应当精准施策,构建传播媒体多元融合、线上线下协同配合的红文化传播格局,只有这样才能让红文化永葆活力,无论在当前还是在未来都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翔.充分认识红文化的深刻内涵[J].红旗文稿,2019,(11):40.
[2]宋之霞.新媒体语境下红文化传播的机遇、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J].嘉兴学院学报,2020,(2):45-50.
[3]邓凌月.发挥融媒体优势创新红文化传播[N].学习时报,2019-04-19(06).[4]曹智,李大伟.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01).[5]荆立,薛耀文.融媒体视阈下红文化的传播[J].编辑之友,2020,(3):72-77.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6]王家宏.融合媒体时代红文化传播的困境及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53-57.[7]刘基.“拟态环境”理论对智媒体传播影响机制的探析[J].新闻前哨,2020,(4):51-52.
[8]张景泊.以红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J].人民论坛,2019,(6):134-135.
Abstract :The red culture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represents the uniqu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media integration ,it has created convenient conditions for the spread of red culture and brought some new challenges.Therefor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
o actively respond: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re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attern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related industries ,create a brand of red cultural fusion media communication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red cultural fusion media communication,and strengthen network information supervision.油浸式变压器
Key words :fusion media ;red culture ;dissemination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th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d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the Era of Fusion Media
Zhang Li &Chen Jun
(College of Marxism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Zunyi 563000,China )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2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54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红色   传播   媒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