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及“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以钟美美爆红事件为例

视听2021.3
|新闻与传播
topgamer一、事件回顾与舆情梳理
2020年5月,一位网名为“乌拉旮旯·钟美美”的鹤岗男孩,因为一系列“神模仿”老师的视频而意外走红网络。2020年5月29日,他的视频被大量下架,网络传言他因不够尊师重道而被约谈。2020年6月3日,教育局对此进行回应,表示下架视频是孩子母亲的提议,她担心网络舆论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当地教育局表示希望从正面引导孩子,让孩子拍摄一些正能量作品。
(一)初期舆论产生阶段
钟美美对老师上课言谈举止的神模仿,
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很多网友夸赞其为
“国民教师”,称其“演技秒杀流量明星”“正宗的斯坦尼表演体系,吊打中戏,
脚踢人艺”。在短时间内,网民对钟美美模仿视频的正面评
价形成了压倒性的舆论局面,
而抨击、中立意见占极少数。少部分人表示,钟美美的模仿和表演不够尊重老师,但这一观点被大量网友驳斥,网友认为批判者小题大做、思想迂腐。5月29日,钟美美模仿老师的视频在平
台下架。在此之前,网络上形成了第一轮
“沉默的螺旋”,并使“钟美美”热度久高不降。
(二)舆论的转折与发酵
2020年5月29日,当模仿视频被大量下架后,
钟美美被约谈警告的消息开始在网络扩散,
大量网友一边倒地支持钟美美的视频创作,
纷纷发声批判教育局和学校的干预,而持保留意见的人很少。第二轮
“沉默的螺旋”形成。
(三)两种观点的博弈
6月2日,钟美美本人在社交媒体上对
“约谈”一事进行辟谣,同时表示后期会继续分享相关视频。相关部门表示,下架视频是钟美美的母亲出于保护孩子免受网
络舆论影响而提出的。“被约谈”
被证明是谣言后,网络上出现了两种声音,网民基于
“应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与“学生应该好好学习”两种立场展开了激烈辩论,
而此前曾对钟美美的视频创作表示支持的观点不再占据显著优势。此时,“反沉默的螺旋”形成。
5月28日至6月9日,钟美美事件舆情热度的大致走向如图1所示。
二、新媒体时代的“沉默的螺旋”
运行机制(一)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是德国著名学者伊丽莎白
·诺艾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 )提出的理论。该理论
指出,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
avcool是一个螺旋式社会传播的过程。
(如图2)中国学者也对“沉默的螺旋”
理论做出了多样化的阐释。龙小农认为,
由于I-crowd 时代网络体传播与传统大众传播的方式不同,受众接受心理结构也有差
异,在以网络体传播为核心的舆论场建立中,
诺依曼所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发生了倒置。郭小安则把
“沉默的螺旋”的基本理论放进舆论学进行考察,
认为诺依曼揭示出的实质就是社会舆论的集中和寡头垄断的状态。
该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忽视了其他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渗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
及“反沉默的螺旋”
中国海洋大学王萍现象———以钟美美爆红事件为例
阴张珺洁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普通网民能规模化地公开表达自己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和立场。转型期的中国,虽然舆情环境发生巨变,但“沉默的螺旋”
这一经典理论在很多网络事件中依然适用。本文以2020年上半年钟美美短视频爆红事件为例,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运行机制以及在新媒体时代衍生的“反沉默的螺旋”在此案例舆情发展中的效用。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反沉默的螺旋;钟
美美
图1(图源:蚁坊软件舆情报告)
图2
175
|RADIO &TV JOURNAL 2021.3
透,影响因素渐趋复杂,舆论场上逐渐出现了
“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反沉默的螺旋”
是指由于互联网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外界环境对受众的压力有限,
受众倾向于通过网络大胆地表达自我意见。少数个体选择勇敢对
抗大多数,甚至最后分庭抗礼、
扭转局势。(二)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的原因毒素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对新媒体语境下
“沉默的螺旋”的效用性存疑。因为在网络普及、观点公开的情况下,“优势意见”较难形成,对立意见反而更容易出现。并且,“从众心理”的作用程度也可能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但从各大社会热点事件的舆情走向中,我们可以看出“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本案例里,当绝大多数网友都在夸赞钟美美的模仿视频时,那些持批判观点的声音出现得较少,但到事件后期,持批判观点的声音不在少数。钟美美视频被大量下架,舆论一边倒地认为钟美美被约谈,指责教育局和学校过于敏感,扼杀孩子的创作积极性。
目前,社交媒体有5个特点:(1)用户为中心,
个性化彩突出,用户既能制造信息,
也可以传播信息;(2)互动性强,易于分享;(3)传播速度快,实现高效传播;(4)产生极具影响力的聚集效应;(5)直截了当,
注重兼收并蓄。社交网络经常把作用不同的媒体融合在一起,并依赖于其数据库和链接功能,
使受众体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和拓展社交。
这些特征对“沉默的螺旋”原理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比如,用户个性化突出可能会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
中的用户角和地位;迅速扩散的出现有可能加剧
“沉默的螺旋”情势,也可能使其效果减弱;聚集效应
较强则可能带来更大的体压力或是造成舆论一极
化。
由此,可以总结归纳“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的原
因。
1.仍然有对“被孤立”的恐惧心理,
自我保护意识强烈
康普顿效应在社交媒体中,网民素质参差不齐,
他们的言语攻击和体压力可能较以往更甚。为了避免遭受网络暴
力,少数意见持有者宁愿保持沉默或
“随波逐流”。在朋友圈、QQ 等私人领域,为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
与朋友圈中好友“和谐相处”,很多用户往往会继续选择
“随大流”,紧跟大众舆论的步伐,并且将其作为自己的
“保护伞”
。2.舆论领袖依然在传播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今,虽然人人皆可自由发表观点,
传播生态看似平衡,实则不然。专业传播机构拥有足够的资本、
设备与公信力,更容易获得大众的信任。舆论领袖的引导会对
网民的观点产生一定影响,专业传播机构仍然处于强势
地位。
搜集相关报道,可以发现各大主流媒体均以独特观
点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这类新闻评论基本
上都是以维护钟美美创意为报道观点,
辩证地看待什么是社会正能量,来强调教育应有的宽容,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引领舆论的风向标,
如表1。表1
3.“沉默的螺旋”理论本质属性未被颠覆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本质属性是中长期的媒介效
果,而非短期的意见表达。虽然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赋权,人人皆是观点传播者,但实际上人们仍受到主流媒体长
期以来传递、灌输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沉默的螺旋”主要探讨宏观的中长期效应,
零星的个体发声属于微观领域,不能导致宏观上的根本性变化。“钟美美事件”前期,大量网友对他的模仿表示肯定与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那些持反
对态度的人,转变他们的固有价值观。
三、“钟美美事件”本案例中“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人们不会像以往一样单一地接受某种观点,更不会被动地接受媒体的宣传,
用户的自主性在不断强化。网络媒体上,争议常常不断走向白热化。先锋性社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使
“劣势意见”的持有者相互取暖,“被孤立的恐惧”心理机制遭到冲击。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社交方式,用户可以在抖音、快手、知乎、百度贴吧中任意选择自己的圈子,寻意见类似者,抱团形成新的意见气候。鉴于网络传播的平等性、网络媒体的普遍性以及意见发表的自由性,虽然“沉默的螺旋”在公共事件发酵中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其部分效用在网络的影响下不断发生消解。本案例里,舆论最后没有呈现界限清晰的两边论,而且主流意见市场中也夹杂着其他一些观点。数据统计发现,超过一半的网友支持让孩子的天赋自由发展,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网友支持教育局和
学校对孩子进行适当引导,鼓励其作品传达正能量。还有一些其他的意见,譬如“不能让网络过度干预孩子成长”,观点市场非常繁荣。整体分析网络舆论,可以发现,“理性看待学生拍摄短视频”的意见成为主流,相反,事件初期无条件支持“钟美美”的狂热声音变得微乎其微。在钟美美视频爆红整个案例中,事件的一波三折与真相反转是导致舆论发酵的主要原因。大批量KOL 和短视频用户因为“猎奇”大力支持钟美美的模仿视频,但“少数派”并没有因为意见领袖和主流观点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他们通过持续发声、转换舆论阵地、吸引观点类似者、重塑意见气候等来实现“反沉默的螺旋”和“沉默的螺旋”的强弱转移。四、
结语“沉默的螺旋”是基于传统媒介环境提出的。在大众
传播进入网络时代后,它或多或少存在局限性。民众理性的发展,以及对公共议题参与性的加强,一定程度安徽太和中学
视听解读
新闻与传播176
改变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传统运作机制。
眼下各种社交平台异军突起,由于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再加上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受众参与意见表达的门槛降低等原因,“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弱势一方可以有机会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控制局面、力挽狂澜的效果。
然而总体而言,在网络媒体中,体压力稍有减弱,却没有消失。网络的“匿名性”原理会使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网络暴力的诱因。人们通过ID等依然可以查出发言者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个人不仅害怕被孤立,而且担心自己会成为网
络暴力的受害者,最后选择三缄其口。“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民主的外衣下,只是出现得更加隐晦,没有从网络空间中真正消失。在新媒体语境下,它依然影响着舆论的走势。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是两个相悖的现象,但并不代表两者之中只有一个正确。相反,它们完全可以在同一个案例中存在,随着舆情的推进,各自发生效用,而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两个理论。
参考文献:
1.龙小农.I-crowd时代“沉默的螺旋”倒置的成因及影响——
—以“PX项目事件”的舆论引导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02):70-79+127.
2.郭小安.舆论的寡头化铁律:“沉默的螺旋”理论适用边界的再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5(05):51-65.
3.刘利芳.互联网时代“反沉默的螺旋”出现的原因及影响[J].传媒论坛,2020(16):161-162.
4.方亚丽.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现象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2):129-130.
5.徐爽,祝翔.网络舆情传播中“反沉默螺旋”现象研究——
以“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8 (08):110-112.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黄新闻概述
19世纪末期,美国新闻界首次出现了“黄新闻”这一概念,约瑟夫·普利策和威廉·赫斯特这两位报业大亨是“黄新闻”的始作俑者。“黄新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让美国新闻事业的水准降到了最低。
(一)负面影响
1.内容低俗,占用资源
标题极度夸张、内容虚假编造,是“黄新闻”的惯用手法,其中更是充斥着大量情、暴力、犯罪、凶杀的内容。“黄新闻”对新闻的处理手法,主要目的是刺激人们的感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带来传媒自身的经济效益,即所谓的“注意力经济”,而对新闻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却很少考虑。“黄新闻”的泛滥还占用大量的公共资源,转移普通民众对于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多地满足于现状,从而严重削弱了反对阶级压迫、剥削的斗争意志。
2.破坏新闻专业主义,破坏媒介的公信力
“黄新闻”大多是采取渲染、夸张、耸人听闻甚至是伪造的方式报道新闻事件,为博眼球滥用新闻图片,甚至采用未经授权或者真实性未经核实的图片,内容严重失实,严重破坏了新闻专业主义,损害了媒介公信力。
(二)积极意义
“黄新闻”本质上虽说是不同报业集团的利益之争,但从客观上来讲,正是这种对报业专业精神的冲击,推动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进步。不论是从基本的新闻技能还是伦理范畴,“黄新闻”的泛滥都在客观上推动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进步。从这个角度上看,“黄新闻”对于整个新闻传播的进步也显示出积极的一面。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从“黄新闻”这一时期起,受众的需求开始得到重视。受众作为大众传播最重要的一个驱动要素,为当时的报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基于此,
新闻与传播
个人话语建构变迁:黄新闻与抖音短视频
对比分析
阴向烨
摘要:19世纪末期,美国出现了“黄新闻”潮,其既是不同报业集团商业竞争的结果,也是受众受到重视的开端。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一个短视频客户端的出现,也带来了一阵“黄风暴”。抖音是2018年中国的现象级APP,虽然表现形式与一百多年前的“黄新闻”潮有诸多不同,但从其传播的模式上看又不乏相似之处——
—噱头满满的标题、夸张的内容……与“黄新闻”潮时期受众刚刚受到重视不同,抖音已经是一个相当程度上由受众主导的APP,受众的主导权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个人话语权的扩大,个人话语建构的自由带来了信息泛滥,社会责任缺失则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黄新闻;抖音;受众;自由
177
视听2021.3|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32: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52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新闻   网络   舆论   螺旋   美美   意见   视频   传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