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粤剧传播研究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 发展与创新 |
·255·
2020年第24期
基金项目:佛山市社科规划项目共建项目“佛山文化形象建构中的粤剧文化参与路径”(2020-GJ018)
作者简介:郑莹洁,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传播、艺术教育。
媒体视域下粤剧传播研究
*
郑莹洁
(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粤剧被美誉为“南国红豆”,于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地域性强、融合性强、创新性强的特性。新媒体为传统戏曲传播提供了新的际遇,但与此同时也带来艺术传播的误区与缺失。文章从传播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来分析粤剧的新媒体传播问题,提出新媒体机遇下粤剧文化应坚持尊
重粤剧传承、结合地域文化创新发展的价值导向。关键词:粤剧;新媒体;传播;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20)24-025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0月23日对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提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粤剧源于民间表演,承载着粤港澳地区共同的文化记忆,代表着粤港澳地区的文化身份与精神,于2009年被录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的传承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扶持、民间资助、海外传播、私伙局、校园传承等方式。“守正创新”是以保护粤剧的传统艺术性为本,从粤剧改革、传播创新中提升年轻人对粤剧的认可,建构文化认同,对促进粤港澳地区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1  传统戏剧在新媒体环境中传播的新机遇
动物之爱
新媒体是当前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创造、教育与消费的场所,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应适应主流文化的传播渠道。近年来,新媒体环境下的粤剧传播仍处于探索阶段。粤剧通过新媒体传播,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实现“守正创新”是戏曲传播的大难题。
2  粤剧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现状与特征
2.1  粤剧在新媒体传播中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粤剧传播体现了辐射广、多元化、活跃性这三个特征。第一,主要通过学习强国、B 站、、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传播,这些平台受众定位存在互动模式和内容类型的差异,粤剧传播辐射面在逐步扩大。第二,内容呈现多元化,各平台中既有粤剧表演或电影片段,又有粤剧科普片、名伶专访,还有粤剧创意改编视频,从建构文化自觉的角度,多媒体传播给受众体,尤其是为20~39岁年龄段的受众体提供参与文化创作的平台,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代入感,提供迭代传播的机遇。第三,粤剧传播在互动效能较高的平台(如B 站、快手等)获得传播主体与受众的交互。受众体从点赞、
转发、评论、弹幕中获得文化消费的愉悦感,在评论中,绝大部分“粉丝”提出了对经典粤剧的赞赏,这些积极正能量的语言互动,推动了粤剧传播的活跃性。2.2  粤剧传播内容跨界创新
在粤剧内容上出现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例如,由佛山粤剧院出品在顺德演艺中心及琼花大剧院上演的《大话哪吒》将粤剧与儿童题材融合,对粤剧元素进行提炼与融合,促进青少年儿童对粤剧文化的认同。2020年9月26日,由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佛山粤剧传习所联合佛山电台举办的大型功夫粤剧《红卫士》启动仪式在佛山鸿胜馆隆重举行,粤剧+功夫的创新融合了武魂和粤韵,升华
了佛山传统文化的地域自信。该剧以《红卫士》为题材,以武林人参加革命武装的故事情节展现佛山人的爱国情怀,体现了大众对跨界创新的认同。这一形式的粤剧直播,可在一定时间点上为粤剧传播制造热度,使更多的人们关注粤剧的发展。除此之外,B 站还有许多粤剧元素融合的rap 音乐及其他流行音乐,传统戏曲+流行文化的创作是粤剧内容创新的趋势。
2.3  粤剧传播受众互动
经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粤剧增强了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例如,《红卫士》启动仪式在快手App 上的“快看佛山”中直播,当天观看人数达到200多万,点赞量超过40万,这是有史以来粤剧题材直播的热度峰值。以粉丝互动为亮点的B 站为粤剧视频提供了粉丝互动的平台。《帝女花之香夭》作为B 站中热度最高的粤剧视频(来自粤剧电影),获得了345条评论量和400条弹幕量,且评论基本都是对作品的正面评价,这在受众定位在20~39岁中青年体的平台而言,是一个不小的突破,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3  粤剧在新媒体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3.1  粤剧受众断层
笔者的团队曾就“你对粤剧了解吗?”在佛山地区某高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11%的学生对
粤剧十分了解。粤剧由于与年轻人的审美脱节,而出现了受众断层问题。新媒体环境催生了戏曲文化对受众的弥合功能,如京剧演员王佩瑜的自媒体传播是一个弥合受众体断层的成功案例[1]。然而,粤剧未出现“流量王”
表1 《帝女花之香夭》在B 站平台的数据统计
视频名称
播放量点赞量投币量评论量弹幕量收藏量转发量
帝女花之香夭13.9万
2092
702
345
maxplus2下载400
3648
1479孙大愚
| 发展与创新 |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256·
2020年第24期
现象,存在弥合力度的缺憾。3.2  传播交互效能较低
交互效能是评估文化认同的一项重要指标,众是否积极参与评论、点赞、转发、弹幕,体现对粤剧文化的自发性与热情。在流行音乐与粤剧的数据报告中可见,顶流视频的互动中,评论与弹幕量可到11.5万及51.5万;B 站中最热门的京剧视频《京剧猫》,其评论量可达到10万以上、点赞量39万;而作为B 站中最热门的粤剧视频,《帝女花之香夭》的评论与弹幕量分别是345及400。通过数据对比可见,粤剧的互动指数较差,然而从京剧的数据中可看出,传统戏曲可以在B 站中获得较好的互动,粤剧的传播仍有提升空间。3.3  “粤剧+”的传播内容存在异化
在建立相对统一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进入新媒体传播渠道中的粤剧文化出现了自身异化现象。例如B 站中的部分视频,在粤剧中加入社会热点题材,吸引了观众眼球,同时也是对粤剧艺术精髓的挑战,这种形式的创新是否破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争议。戏曲艺术的异化是理念错位
的表现,凭借个体主观意图对戏曲艺术的创新忽略了戏曲特有的艺术话语,导致了戏曲艺术的异化[2]。
4  粤剧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导向
4.1  以建构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为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坚定地排除万难的文化定力,以十足的底气接纳更多的外来优秀文化。例如,万福台作为全国最古老的戏台,是佛山文化自信的最重要的窗口和载体。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建设奠定精神基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拥有文化认同感,便会产生互相认同的价值观,认同感促使在危机面前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文化认同需要借助传统文化媒介,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深厚,经历了岁月的考验,传递了祖先的文明精髓,粤剧作为佛山地区长久流传的传统戏剧,是建立文化认同的媒介。新媒体传播中的粤剧文化异化现象即是对文化的不自信。
4.2  以文化为魂,以传承为本,为粤剧守正
传统戏曲融合流行文化的内容创新,使传统戏曲走向大众化。例如,昆曲文化在推广传播中出现了昆
曲与rap 风格音乐的结合;在昆曲文化园中,众穿着戏服拍照,购买昆曲元素的文创品。这些方式推动了昆曲文化的大众认同,然而这些并不是真正的昆曲,昆曲是“文人的艺术”,但昆曲的定位并非大众艺术,如果在传播的过程中忽略了艺术的精髓,而只对艺术符号进行传播,这实质上是文化不自信。因此,在粤剧传播中应加大粤
剧自身的传承保护,通过“粤剧进校园”“粤剧科普”等教育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正面传播互动,引导教育认识,认同真正的粤剧,在粤剧文化传承保护的前提下创新。
4.3  以粤剧符号化为载体,打造本土粤剧IP,创新促进粤剧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域独特的身份象征,包涵了地域历史、风土人情、习俗文化。“文化品味是行动者的阶级、社会等级归属的标志,而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能力,文化资本的传承和积累是长时间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某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与社会地位之间的结构同源,或者说是在心智结构与社会空间形成对应[3]。”粤剧以粤语与粤曲为载体,讲述粤人的故事,具有建构地域集体记忆的特性。借鉴京剧的成功案例,以京剧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儿童动画作品《京剧猫》系列播放量达到了5591.4万,该剧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推荐播出优秀动画片目,是B 站的流量最多的视频之一。而且昆曲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戏曲,在近年的传承创新中,打造了与城市融合的“昆曲意象”。因此,粤剧应成为一种城市符号,在保护艺术本体的基础上与地域景观、时尚审美融合,促进城市地域与粤曲的融合,把粤港澳地幽灵楼道
区打造为“唱粤剧的地方”,推动粤剧成为承载地域记忆的人文艺术。4.4  运用新媒体互动优势,促进文化自觉
从《红卫士》看到粤剧直播的关注度,从京剧在新媒体中的互动看到传统戏剧也可以成为“流量王”,点赞、转发、评论、弹幕量均能体现文化自觉,那么促进新媒体平台上的交互性,将促进“粉丝”的代入感,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度,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因此,在粤剧文化的创新内容传播中,应重视传播过程中的互动,从而促进文化自豪感。
5  结束语
粤剧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粤港澳地区传承传播中凝聚了地域精神。新媒体时代,要探索新环境下粤剧传播的守正之道,以传承为本,以创新为境,共同守护粤港澳地区的精神品格。
参考文献:
[1]曾令霞,李婉霞.源流、传播与传承:佛山粤剧发展史[M].
骗纸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2]邵颖萍,张鸿雁.集体记忆与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昆曲
意象”文化自觉的社会学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9(5): 95-100+107.[3]阮小凡.赋能与异化:戏曲艺术的网红传播研究[J].新媒
体研究,2019,5(23):81-83.
铁托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4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52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粤剧   文化   传播   媒体   创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