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美学的定义

艺术美学的定义
【艺术的定义】
艺术,是⼈们为了更好地满⾜⾃⼰对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为需求⽽创造出的⼀种⽂化现象。艺术,是⼈们在⽇常⽣活中进⾏娱乐游戏的⼀种特殊⽅式,⼜是⼈们进⾏情感交流的⼀种重要⼿段,属于娱乐游戏⽂化的范畴。艺术⽂化的本质特点,就是⽤语⾔创造出虚拟的⼈类现实⽣活。艺术发⽣的基础是⼈类的语⾔,有效的艺术创造必须完全借助于语⾔。⼈类有什么样的语⾔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不借助语⾔的所谓艺术创造,只能算是普通的游戏创造。在娱乐功能的层⾯上,艺术与普通的娱乐游戏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发展价值。然⽽,艺术与普通的游戏在⽂化形态上毕竟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在⽂化的社会功能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被认真关注的必要。⼀,⼈的主观⾏为的三种基本功能
在社会⽣活中,⼈的主观⾏为,可以根据其基本的功能范畴分为三种类型:第⼀类是为了获得最基本的社会⽣活资料所从事的基本⽣产劳动,如寻、采摘、捕获和种植⾷物,修造居所,制作⾐物和其他⽣活必须⽤品等等,都属于基本⽣产劳动。如果没有基本⽣产劳动所获得的基本⽣活资料,⼈的基本⽣命活动就⽆法维持。第⼆类是为了保障最基本的⽣命活动所进⾏的基本社会⽣活,如做饭和洗⾐、⽣殖和养育后代、社会交往和维持社会⽣活秩序、⽇常其他所必须的活动等等,都属于基本社会⽣活。如果离
开了基本社会⽣活,⼈的基本⽣命活动同样⽆法健康维持。第三类是为了消耗⼈体⾃⾝多余的体能和精⼒⽽进⾏的娱乐游戏活动,如唱歌,跳舞,写诗,听戏,踢球等等,都属于娱乐游戏活动。离开了娱乐游戏活动,⼈的基本⽣命活动仍能够正常维持。
⼆,艺术是娱乐游戏的⼀种⽅式
艺术是⼈的⼀种主观⾏为,这种主观⾏为属于娱乐游戏的范畴,这似乎是⼈们的共识。因为,离开了任何形式和内容的艺术活动,⼈类的基本⽣命活动都是能够正常维持的。那么,是不是⼈们所有的娱乐游戏活动都能够称为艺术呢?显然不是的。如,⼩孩⼦掏鸟窝、摸鱼、⽃蛐蛐等等许多与之类似的娱乐游戏活动就不能称为艺术。⽽弹琴、作诗、画画、唱戏等等许多与之类似的娱乐游戏活动就能够称为艺术。这是⼈们的共识。尽管不能够把娱乐游戏活动都称为艺术,却能够把艺术确定为娱乐游戏的组成部分,确认为娱乐游戏活动的⼀种⽅式,这在逻辑上是不会有问题的,也似乎是不会有⼈提出异议的。
三,什么是艺术
然⽽,对于⼈类所有的娱乐游戏活动,可以把其中的哪些明确地称为艺术,⼜把其余的哪些明确地称为不是艺术呢?⽬前似乎还没有⼈能够明确地回答。但是,问题还远不⽌于此。如,对于画画这种娱乐游戏活动,⼈们⼀般都会认为能够称其为艺术。然⽽,是不是对于所有的画画活动都能够称为艺术
呢?同样都是画画,⽼画家的绘画就能够称为艺术,这似乎是没有疑问的。随便⼀个⼩孩⼦的信⼿涂鸦能够称为艺术吗,这似乎有很多⼈是不赞同的。只有当⼩孩⼦的“信⼿涂鸦”达到了“⼀定⽔平”,⼈们才会称其为艺术。那么,⼩孩⼦的“信⼿涂鸦”的⽔平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够称为艺术呢?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据说美国的⼀只⿊猩猩会“作画”,⼈们给它纸和笔,它能够“饶有兴致”地作出很多“有意思”的“画”来。如果把⿊猩猩的“作画”也称为艺术,似乎有很多⼈更是不赞同了。那么,我们在理论上应该怎样区分艺术和⾮艺术呢?或者说,从理论上讲,究竟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四,⼈的主观需求
⼈的主观是以⼈的“⾃我”形态为根据的,⼈的“⾃我”形态是以⼈的观念⽂化形态为根据的。⼈以“⾃我”形态为根据所产⽣的对客观事物的需求⾏为,称为⼈的主观需求。当客观事物满⾜了⼈的主观需求时,⼈在主观上就会产⽣快乐感觉;当客观事物不能够满⾜⼈的主观需求,或是损害了⼈的主观利益时,⼈在主观上就会产⽣痛苦感觉。在现实⽣活中,⼈们经常会因为主观需求得不到客观事物的及时满⾜及经常被某些客观事物损害⾃⼰的主观利益⽽产⽣出许多的痛苦感觉。可以说,⼈们在⽇常⽣活中的全部⾏为内容,就是追求客观事物对⾃⼰主观需求的满⾜和拒避客观事物对⾃⼰主观利益的损害。然⽽,这种追求或拒避⼜经常会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够如愿,这就使得在现实⽣活中⼈们的主观上总是因许多事不能够如愿⽽
半导体学报存在着许多的缺憾,这种主观缺憾总使⼈持续地沉浸在痛苦感觉之中⽽令⼈总想解脱。
五,⼈体的三⼤功能系统
⼈体有三⼤功能系统:⼀是基本功能系统,⼆是认知功能系统,三是情感功能系统。基本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负责完成⼈体正常的⽣理代谢、器官发育和个体⽣殖等最基础的⽣命活动任务的。组成此功能系统的所有器官,称为⼈体的基本器官。认知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负责完成⼈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任务的。组成此功能系统的所有器官,称为体⼈的认知器官。⼈的认知器官,⽬前普遍认为是集中于⼈的⼤脑。情感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负责完成⼈体由认知成果所引起的“情感⾏为”的发⽣和⼈的不同个体间的“情感交流”任务的。组成此功能系统的所有器官,称为⼈体的情感器官。情感功能系统的“中枢”,被许多⼈认为在⼈体的“⼼区”。
⼈体的⽣命活动,是以⼈体器官与客观事物发⽣关系才能够进⾏的。⼈体器官与客观事物发⽣关系时所产⽣的机能现象,称为器官⾏为。⼈体的器官⾏为,是⼈体器官“天⽣”所具备的机能现象,是⼈体⽣命活动的基础,是⼈体器官的本能需求,在很⼤程度上也表现为⼈在社会⽣活中的主观需求。⼈体器官的许多⾏为,能够使⼈产⽣快乐感觉,这种器官⾏为正是⼈在主观上所企盼和追求的。确切地说,⼈的主观需求,正是以⼈体的三⼤功能系统对客观事物的需求⾏为为基础的。可以说,⼈的社会⽣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主观上对⼀定形式和内容的器官⾏为的⽆休⽌追求。
情感器官通常所产⽣的⾏为内容,主要有喜、怒、哀、乐、悲、欢、思、恋、怨、恨、惊、疑、盼、烦、惧等等。情感器官的这些⾏为,都是⼈在主观上经常需要的。⽆论是在⼈们的基本⽣产劳动、基本社会⽣活或是娱乐游戏活动中,情感器官的这些⾏为都能够产⽣。然⽽,在现实的社会⽣活中,情感器官产⽣这些⾏为,通常都需要⼈在主观上付出许多代价。如,劳动的过程和成果可以使⼈获得喜、怒、哀、乐,可劳动过程中的长时间的⾟苦通常让⼈们在主观上不愿意忍受。许多的娱乐游戏活动虽然能够使情感器官获得较为激烈的⾏为反应,但娱乐游戏活动通常⼜要消耗⼤量的⽣活资料。
在⽣活实践中,⼈们发现,有些娱乐游戏活动只需要花费较少的社会财富,就能够使情感器官产⽣⾜够多的⾏为反应。如,说故事和听故事,就能够只花费很少的社会财富⽽使⼈的情感器官产⽣出现实⽣活中所有的器官⾏为反应。
六,虚拟⽂化现象
在⼈们的社会⽣命中,现实⽣活中真实的客观事物满⾜了⼈的主观需求或违背了⼈的主观需求时,能够使⼈产⽣快乐感觉或痛苦感觉,并且能够引起情感器官的⾏为反应;⼈与故事中的虚拟的客观事物发⽣关系时,也同样能够使⼈产⽣快乐感或痛苦感觉,并且也同样能够引起情感器官的⾏为反应。⽽且,故事中的客观事物⽐起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更容易引起情感器官的强烈⾏为反应。如,现实⽣活中的“⼩芳”会让⼈觉得善良美丽,会让⼈朝思暮想,寝⾷难安;然⽽,故事⾥的“林妹妹”更会让⼈觉得柔
情万种,更会让⼈为她失魂落魄,伤感万分,痛不欲⽣。现实⽣活中的“⼩芳”经常不能够满⾜⼈的主观需求,⽽故事中的“林妹妹”却能够对⼈的主观缺憾产⽣⾮常好的慰籍作⽤⽽使⼈产⽣“别具滋味”的快乐感觉。
情感交流,是⼈的情感器官经常性的⾏为需求。⼼⾥的缺憾向他⼈倾诉⼀下,内⼼的欢喜事向他⼈陈述⼀下,听听他⼈讲些新鲜的事情,或有新鲜的事情向他⼈讲述,都是⼈们在⽇常⽣活中必需的情感交流⾏为。然⽽,在现实⽣活中,并不是经常都会发⽣⼀些“有意思”的和“值得说说”的悲伤或欢喜事。实际上,⼈们相互交流的绝⼤多数内容,都是相互听来或看来的关于他⼈的事,尤其是采⽤夸张和虚拟的⽅法编造出的关于他⼈的情节曲折和内容精采的故事。在现实⽣活中,说故事和听故事,具有⾮常好的情感交流效果和对主观缺憾的慰籍效果。⾃古以来,⼈们都⾮常喜欢听故事,也⾮常喜欢编故事。听故事的⼈总想听更精采的新故事,编故事的⼈也总想编出更精采的新故事。想听故事和编故事,早已成了⼈们⽣活中⾮常重要的主观需求。⾮常⾃然地,听故事和编故事,就发⽣和发展成了⼈们社会⽣活中⼀种⾮常独特的⽂化现象。这种⽂化现象,其功能的主要⽅⾯是专门满⾜⼈的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为需求的,其⽂化形态的本质特点是虚拟⼈们的现实⽣活。这种⽂化现象,称为虚拟⽂化。本⽂把这种专门为了满⾜⼈们的
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为需求⽽创造出的虚拟⽂化现象,称为艺术。⼀直以来,艺术的内含没有过明确的界定,每个对艺术有所关注的⼈对艺术都有⾃⼰的界定,这是因为⼀直没有⼀个公
认的界定艺术的客观标准。本⽂对艺术的界定,⼀⽅⾯给出了明确的客观标准,另⼀⽅⾯明确定义了艺术的本质,从理论上把艺术同普通的娱乐游戏⾏为严格地区分开来,从⽽能够明确指导⼈们的艺术实践。本⽂对艺术的界定,也许在很⼤程度上背离了“艺术”原来的词意,这并不要紧,因为类似的先例在理论界是有过的。为了⼈们的精神快乐⽽虚拟现实,是⼈类⾮常重要的⼀项⽂化创造。这种⽂化创造,为⼈类的社会⽣活⽣产出了⾮常丰富的精神⾷粮。⼈的梦境虽然也多是虚拟的⽣活现实,但梦境的创造不是⼈的主观⾏为,不能把梦称为艺术。编瞎话骗取他⼈财物或故意损害他⼈利益,所⽤的⼿法也是虚拟现实,但骗⼈财物或故意损害他⼈利益不属于娱乐游戏。所以,也不能把编瞎话称为艺术。
七,艺术的本质
艺术属于娱乐游戏⽂化的范畴,是⼈们为了满⾜⾃⼰对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为需求⽽创造出的⼀种⽂化现象,这种⽂化现象的本质特点是⽤语⾔创造出虚拟的⼈类现实⽣活。艺术是⼈们进⾏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种⽂化形式,⼈们进⾏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语⾔为基础的,所以,艺术的发⽣基础是⼈类的语⾔。在⼈们的艺术实践中,艺术的发⽣通常总是要完全借助于⼈类语⾔,⼈类有什么样的语⾔形式出现,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产⽣。⼈类语⾔有许多种形式,如⼝头语⾔、⽂字语⾔、绘画语⾔、形体语⾔、⾳乐语⾔及现代的电影电视语⾔等等。艺术的发⽣在形式上就相应地会出现故事、⼩说、诗歌、绘画、舞蹈、⾳乐、电影和电视剧等等艺术形态。没有语⾔,就没有艺术的发
⽣基础;如果⼈们相互间语⾔不通,就不能够实现艺术的交流。
艺术⽤语⾔创造出虚幻的事件,让他⼈通过对语⾔的理解来感觉虚幻事件的发⽣情景,在感受情景的过程中,⼈的相应的主观缺憾就会得到适当的慰籍,⼈的情感器官就会产⽣出活跃、激烈的⾏为反应。⼈的主观缺憾的慰籍及情感器官的⾏为反应,完全是以⼈在社会⽣活中对⼀定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为根据的。所以,艺术所创造出的虚拟事件,就必须以⼈在社会⽣活中的主观需求为根据,才能够发挥出显著的艺术效果。
有句成语叫“画饼充饥”,是对艺术的最形象的诠释:⼈由于饥饿想吃饼⼦,没有饼⼦,只好画⼀张⼤⼤的饼⼦来⾃慰,饥饿的⼈看到画中的这张饼⼦,主观上能够获得些许的满⾜感,情感器官也会产⽣出些许的喜悦。古⼈有赋:说梅⽌渴,稍苏奔竞之⼼;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这实际上是对艺术的发⽣原理和社会功能的最⽣动和精辟的阐述。武汉光福7号
幽闭恐怖症
【解释】 1.⽤形象来反映现实但⽐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学、绘画、雕塑、建筑、⾳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艺等。
空中舞星
2.指富有创造性的⽅式。例如:领导艺术。
3.形状独特⽽美观的。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来认识。第⼀是从精神层⾯,把艺术看作是⽂化的⼀个领域或⽂化价值的⼀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是从活动过程的层⾯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
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般认为,艺术是⼈们把握现实世界的⼀种⽅式,艺术活动是⼈们以直觉的、整体的⽅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种精神产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的审美需要。唯美主义是审美的最完美发挥。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们通过艺术活动⽽认识⾃然、认识社会、
认识历史、了解⼈⽣,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们通过艺术活动⽽满⾜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理快感。
【种类】
绘画、雕塑、⼯艺、建筑、⾳乐、舞蹈、⽂学、戏剧、电影、游戏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式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种空间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式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种视觉艺术。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种静态艺术。
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可分为实⽤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式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依据艺术⾏为的表现⽅式可分为⾏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表情等
风雨张居正从媒介的⾓度分艺术形象⼤约可分为视象(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听象(⾳乐艺术)、⼼象(⽂学艺术)和视听形象(电影、电视艺术)等。
【艺术与美术】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范围,在东西⽅是存在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它们。
在西⽅,"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art”,原义是指相对于"⾃然造化"的"⼈⼯技艺",泛指各种⽤⼿⼯制作的艺术品以及⾳乐、⽂学、戏剧等,当时⼴义的art甚⾄还包括制⾐、栽培、拳术、医术等⽅⾯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了⼀套古典美的标准,为⽇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才正式建⽴,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词仍然既作"艺术"解,⼜作"美术"解,它既可以⽤来指⾳乐、舞蹈、⽂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专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著作中我们甚⾄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所认为的美术的⼀部分:绘画。⽽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乐、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新⽂化运动开始被⽂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的。当时蔡元培运⽤"美术"这个术语时,也还包括了诗歌和⾳乐。其后,中国的⽂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分离开来,"艺术"是⼀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不同的形象化⼿段来反映⾃然和社会,表现⼈类情感的⼀门⼤⼈⽂学科,它包罗了美术、⾳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书法等,也包括服饰、园林等很⼤的范围。⽽"美术",则专门⽤来指艺术的⼀个重
要分⽀——即视觉艺术部分。总之,在汉语中我们有"艺术"与"美术"两个词,它们的含义不同,指称的范围有别,⽽在英语中却只有⼀个词"art",它既⽤来泛指⼀切艺术门类,也⽤来专指所有艺术门类的⼀个部分——美术,甚⾄美术中的⼀个⽅⾯——绘画。这便是东西⽅在"艺术"和"美术"两个词的含义和应⽤范围上的差异。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的,占据⼀定平⾯或⽴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种⽣产形态。通常指绘画、雕塑、⼯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们视觉的⼀种艺术。⼗七世纪欧洲开始使⽤这⼀名称时,,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学、⾳乐等。我“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这⼀名词时,也具有相当于整个艺术的涵义。例如鲁迅在⼀九⼀三年解释“美术”⼀词时写道:“美术为词……译⾃英之爱忒。爱忒云者,原出希腊,其谊为艺。随后不久,我国另以“艺术”,⼀词翻译“爱忒”,“美术”⼀词便成为专指绘画等视觉艺术的名称了。艺术给了我们很⼤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提出⼀般的美学理论,他们也没有对艺术和⽂学进⾏过任何系统的研究。马克思对这个问题顺便说的话与其说提供了⼀个可确信的解释原则,不如说更多地引起了争论。在《⼤纲》(导⾔)⾥的⼀段经常被引⽤的话中,马克思提到:“关于艺术,⼤家知道,它的⼀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般发展成正⽐例的,因⽽也不是同物质基础的发展成正⽐例的”。他接着指出:就希腊艺术来说,虽然它跟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结合在⼀起,但是在⼀定的⽅⾯它对我们仍然是“⼀种规范和⾼
不可及的范本”,并具有“永久的魅⼒”(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49页)。这种看法也就表明,不
论出于什么原因,有些类型的艺术不是严格地由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的,它们具有永久的、超历史的价值(在这⾥,马克思提⽰了⼀种⼼理学上的解释),在别的地⽅(参看《剩余价值理论》第四章,16节),马克思嘲笑那些“被莱⾟讽刺的18世纪的法国幻想主义。既然我们在⼒学等⽅⾯⼤⼤超过古代,为什么我们不能也创造史诗呢?”上述的观点可以使艺术“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具有⼀种特殊的地位”(见“参考书⽬”⑤,第10页),⽽且,这些观点也跟恩格斯在19世纪90年代⾥写的⼏封信中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较⼴泛的论述相⼀致(见1890年8⽉5⽇和10⽉27⽇致康·施⽶特;1890年9⽉21⽇致约·布洛赫;1893年7⽉14⽇致弗·梅林;1894年1⽉25⽇致⽡·博尔吉乌斯)。
另⼀⽅⾯,在有关艺术家的社会地位问题上,马克思在批判施蒂纳的“唯⼀者”的概念时指出:“由于分⼯,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特别⼈⾝上,因⽽,⼴⼤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在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多种活动中的⼀项活动的⼈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60页)。在这⾥,如果根据马克思关于消灭劳动分⼯重要性的总的观点,艺术本⾝作为⼀种特殊活动的存在都成问题。“在共产主义社会⾥,任何⼈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产,因⽽使我有可能随我⾃⼰的⼼愿今天⼲这事,明天⼲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个猎⼈、渔夫、牧⼈
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38页)。这⼀思想不仅纯属推测,迹近“替未来的餐厅泡制⾷谱”,⽽且从其字义上看,它对于任何复杂和技术发展的社会都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于艺术创造来说。但是,它表明了⼀个特别是贯穿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关于⼈的本质的重要概念(参看⼈的本质;实践条⽬)。从这种概念出发,⽆论是艺术还是⼀种发展的美学意识,都象语⾔⼀样被看作是⼀种⼈类所普遍特有的能⼒;正如葛兰西所指出的,虽然只有⼀部分⼈在社会中担负知识分⼦的⼯作,但是,所有⼈都是知识分⼦,因此,可以说所有的⼈都是艺术家。
具有开拓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著作是由梅林(在1893年)和普列汉诺夫(在1912年)写作的。梅林所主要关⼼的是⽂学,⽽不是观赏的艺术或⾳乐。普列汉诺夫则旨在发展⼀种严格的决定论,他说:“在我看来,任何⼈民的艺术总是跟他们的经济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见“参考书⽬”⑦,第57页)。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他分析在原始社会中,舞蹈是表达劳动的愉快(如狩猎),⽽⾳乐则是对劳动的协助(通过节奏)。但是,他在阐述劳动、游戏和艺术的⼀般关系时指出:尽管艺术的产⽣具有物质⽣活所需要的功利的源泉,然⽽审美的乐趣则具有⾃⾝欢乐的理由。在普列汉诺夫看来,除了原始社会,经济只是通过阶级区别和阶级统治所起的中介影响作⽤来间接地决定艺术。例如,他在谈到18世纪法国戏剧和绘画时指出,它们表现了“优雅的贵族风味”的胜利。但是,在该世纪后期,随着贵族统治受到资产阶级的挑战,布歇和格勒兹的艺术则“在⼤卫及其学派的⾰命绘画⾯前相形失⾊”(同上,第157页)。
苏联的⼗⽉⾰命和在中欧发⽣的⾰命运动,把两个在某些⽅⾯相对⽴的主题——⾰命艺术和⽆产阶级艺术——引向争论的前沿。在苏联,在1917—1929年期间任教育和艺术⼈民委员的卢那察尔斯基,“很少制⽌对先锋派的引进”(见“参考书⽬”⑨,第34页);例如,他⽀持由夏达尔任校长的维切布斯克艺术学校,还⽀持由坎⾦斯基、偑夫兹纳等⼈执教、并成为“构成主义”摇篮的莫斯科艺术室的重建(同上,第38—39页)。在德国,⼯⼈委员会运动也⽀持艺术中的先锋派,尽管这个运动在政治上失败,它的⼀些成就(如格罗⽪厄斯的建筑之家)在法西斯胜利前⼀直幸存。本世纪20年代初期,在苏联和德国的⾰命艺术的代表⼈物之间还存在⼀种活跃的交流关系。
另⼀⽅⾯,⽆产阶级的艺术(或⽂化)的观念,受到⼀些布尔什维克领导⼈(他们中有托洛茨基)的批判,并且
达到了把⽆产阶级⽂化组织看作是党的敌⼿和潜在反⾰命组织的地步。但是,在⼀个⽐较长的时期内,认为⽆产阶级需要有它⾃⼰的阶级艺术、认为艺术家⾸先应该是有“党性的”这样⼀种观念起了很⼤的影响,并且在斯⼤林和⽇丹诺夫的强制下成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美学教条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制度下,是谈不到在艺术中进⾏激进的试验或先锋派运动了,于是⼀种沉闷平庸之风便盛⾏起来。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完全排除艺术上的新颖思想,利夫希茨(他曾经与卢卡奇在莫斯科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共事)除了编辑第⼀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艺术的评论集之外(该书在1937年出版),还在⼤量地参阅马克思的笔记和早期著作的基础上,发表了⼀部很有意思的
有关马克思美学思想的论著(见“参考书⽬”⑥)。
可是在本世纪30年代以及后来,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西⽅做出的。布莱希特提出他⾃⼰的“史诗剧”来跟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相对抗,他是这样地评价卢卡奇及其在莫斯科的同事的:“直率地说,他们是创造的敌⼈,他们⾃⼰不要创造,(⽽是)扮演着衙役的⾓⾊并实⾏对他⼈的控制”(见“参考书⽬”
②,第97页)。布莱希特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本杰明的美学理论,他把史诗剧看作是如何能使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段朝着⼀种社会主义⽅向来加以改造的模式(见“参考书⽬”①)。布莱希特跟卢卡奇之间的论战,其实是⼀场内容更为⼴泛的论战的⼀部分,那就是发⽣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即以新的内容充实起来的19世纪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的倡导者和“现代派”(特别是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体艺术派和超现实主义)的⽀持者之间的⼀场论战;“现代派”的⽀持者除了布莱希特和本杰明以外,还有布洛赫和阿多尔诺(见“参考书⽬”②、⑨)。
拉斐尔的那部包含三篇关于艺术社会学的论⽂的著作(见“参考书⽬”⑧),是本世纪3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另⼀个主要贡献,但只是在近年才⼴泛地被⼈们所知道。在⼀篇关于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论⽂中,作者从对马克思《⼤纲》(导⾔)的原⽂进⾏详细分析着⼿,去建⽴⼀种艺术社会学,以便克服辩证唯物论“⾄多能在个别艺术问题上进⾏⼀些不确定的、零碎的研究”的现存弱点(同上,第
76页)。拉斐尔强调马克思关于希腊神话是经济基础与希腊艺术的中介这⼀观念的重要性,并提出⼀系列的神话和艺术的⼀般关系的新问题。他还考察了有关物质⽣产和艺术的“不平衡发展”的各种问题,最后他批判了马克思关于希腊艺术的“永恒魅⼒”的解释,以为这是“跟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相容的”(同上,第105页)。对于希腊艺术其所以在欧洲历史若⼲时期中具有艺术的“标准价值”,拉斐尔⾃⼰的解释则是:每当经济和社会变⾰使得整个⽂化经历危机时,就会出现“复古”现象。在这些论⽂中的第三篇中,拉斐尔认为毕加索的艺术是现代派最为典型的例⼦,并指出现代派是跟⾃由企业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有关。
在过去20年中,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艺术的著作明显地以⽅法论的论著为主(即抽象地制定⼀种合适的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概念),只有为数不多的论著从事⼀些实质性的研究。⼀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是克林詹德尔就⼯业⾰命中的艺术这⼀专题所作的卓越研究(见“参考书⽬”④),在这⾥,他特别注意了艺术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作⽤,以及“新型的⼈”的⼒量的增长对艺术的影响作⽤;他的这项研究完成⽐较早,但最近⼜重新发表。另⼀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是威列特对魏玛时期的德国在绘画、建筑和⾳乐⽅⾯的现代派运动所作的详细考察(见“参考书⽬”⑨)。⾄于最近的理论探讨,则集中在以下两个主题上:(1)艺术就是意识形态,(2)艺术是⼈类创造⼒的⼀个基本表现。这两个主题从⼀开始就引起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注意,其根源则在于马克思⾃⼰对艺术的不同看法。
⼀⽅⾯,认为艺术就是意识形态⽽进⾏的分析势必要去说明,在⼀个统治阶级存在的特殊的历史阶段
中艺术风格(包括形式和内容)在该阶级的整个思想观念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这就必须像⼽尔德曼在⽂学创作⽅⾯所主张的那样(见“参考书
⽬”(11)):⾸先要建⽴起艺术创作和风格的内在含义的结构,然后再确定结构在⼀定⽣产⽅式的阶级关系这种更为⼴泛的结构中所占的地位。⽆论是普列汉诺夫还是拉斐尔,在上⾯提到的研究⼯作中,都曾试图这样做。另⼀⽅⾯,由于有⼀些艺术可以被看作是被压迫阶级争取其解放⽃争的思想武器,于是,现实主义和现代派的论战在很⼤程度上便围绕着“⾰命艺术”的固有特性及其分析。近来,把艺术视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个有意义的⽅⾯,是对通俗艺术和“⽂化⼯业”(参看⽂化条⽬)的兴趣的不断增长,法兰克福学派的某些成员(如阿多尔诺和马尔库塞)的著作,在这⽅⾯的表现尤为突出,根据他们的观点,在先进的资本主义时代中的艺术,不仅由于机械再⽣产及其⼴泛传播⽽引
进退化,⽽且还在促使互相争议的阶级和集团的联合⽅⾯具有较⼤的⼒量;同时,由于激进的创新容易被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机体所吸收,任何⾰命艺术的意识形态影响就被削弱了。然⽽,本杰明则持有相反的看法;在他看来,机械再⽣产的主要作⽤是毁灭了精英⼈物的艺术“光环”,是对“传统的摧枯拉朽”(见“参考书⽬”①,第223页),并缔造了⽆产阶级与新的⽂化形式(例如电影)之间的联系。
⼈们把艺术主题看作是创造⼒的表现,从⽽提出了在分析美学价值(参看美学条⽬)和⼈性(参看⼼理学条⽬)⽅⾯的⼀个⼗分复杂的问题。在这两个⽅⾯,不仅直到近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从相对上说仍不很发展,⽽且在过去20年来逐渐增加的⼀批著作还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间的深刻分歧。不过,从社会实践的意义上说,把艺术看作是⼀种普遍的⼈类创造⼒的表现和⼀种解放⼒量的观点(尽管这种观点最终可以⽤理论术语来归纳),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对待艺术态度具有两个原则:第⼀个原则是艺术(像⼀般精神⽣活⼀样)应当⾃由地发展,形成“百花齐放”,⽽不是⼀定要去适应某种艺术教条的要求,特别是⼀种政治权⼒强加的教条;第⼆个原则是跟上⾯提到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表述的思想⼤体上相符,也就是在容许优秀天才⼈物的“阳春⽩雪”发展的同时,要更⼴泛地把美术的创造活动作为⼀般⼈的需要和乐趣之源加以培养和⿎励。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个分⽀。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非手术
词语来源
美学⼀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特利布·鲍姆加登⾸次使⽤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门独⽴学科的产⽣。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的学科是从德国⼗⼋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建⽴在⾃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建⽴在⼈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次美的旅⾏。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类⾃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器时代的⼭顶洞⼈,就⽤⽯珠、兽⽛、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佩带在⾝上。不仅原始⼈的装饰品能见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类早期审美活动。据⽂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乐等,但现已荡然⽆存。惟洞⽳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动细致,⾊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且⾊彩对⽐鲜明。
⼈们总是先有了某种⽣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相应的
学科。对⼈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多德等⼤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艺思想的附庸。另外,当时也没有⼀部美学专著。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出⼀个独⽴、特殊的研究对象。这种状况⼀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业⾰命的发展,⾃然科学、哲学、伦理学、⼼理学和⽂艺学等近代学科进⼊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8:31: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43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调与和谐
标签:艺术   活动   美学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