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认识和揣摩富于强烈感情彩的语言,体会鲁迅的语言艺术。
浙江省苍南中学
3.掌握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三、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市场潜力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l)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资源视频、音频、课件、板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活动描述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课题),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
会等等(投影展示与此相关的照片),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2、出示课件《买汽车》,引出文章论证的方式(驳论)。
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呢?
妈妈:买不起呀。
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
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孩子:那你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
这个笑话,孩子的反驳很精彩,妈妈听了以后肯定会瞠目结舌,继而哈哈大笑。驳论是一种与立论相对的论证方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
驳论文文体知识:
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
驳论:正确的观点揭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3、播放影片《九一八事变》片段,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4、教师提示学习的相关要求(课件)。
教学活动2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正确读音、字义:课件(字词略)
2) 放音频文件:范读课文,学生画出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第二部分:(3—5自然段)直接驳论证: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统治者,并发展着“自欺力”。(归谬)
第三部分(6—8自然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第四部分:(9)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1、学生速读课文1/2自然段,画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和错误依据。
明确:投影展示: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错误论据:a、信地信物
b、信国联
意见领袖c、求神拜佛
老师举一个类似的推理例子:“我们班小明上课爱开小差,小东上课爱开小差,小梅也爱开小差,所以我们班所有同学上课都爱开小差,你同意这一结论吗?”(以偏概全)
2、抽学生朗读3—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展示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3、作者确立了怎样的观点,以什么为论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从而更有力的驳倒了敌论点?
第6—8段,确立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列举了事实论据,从而否定了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无耻谰言。
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用“从古以来”到“现在”都有“脊梁”作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
①、“埋头苦干的人”: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②、“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
徐等人
③、“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4、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结:本文以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同时确立与敌论点相反的观点,并列举事例证明,从而有力的驳倒了敌论点,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
间接反驳:正面立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正确论据:从古到今“中国的脊梁”
教学活动3
三、揣摩语言,学习讽刺技巧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之喻。既然为插入反动派胸膛里的“匕首”、“投”,力量从何而来呢?
一、抽生读课文,想一想力从何而来:巴拿马运河拒绝不让俄船通航
1.讽刺的力量:
①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1、同学讨论后明确:投影展示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
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所有中国人)
2、同学齐读这些句子,加深理解。
②“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1)、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A)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B)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C)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出来体会其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投影展示5: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③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
“社会名流”。
“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总结:总之,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
2.逻辑的力量:
①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②这种在证明“敌论”指谬误时所采用的是哪种驳斥方法?说说这种方法的好处。
明确:归谬法。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总结:运用强有力的“归谬法”驳论证,再正面立论驳论点;这样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充满了无懈可击的逻辑论证的力量,将“敌论”置于死地,将正确的观点昭之于世。
3.语言的力量:
刚度比
①试一充满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
明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仿造自信力造出“自欺力”:“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揭露本质,可谓入木三分。
②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③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总结:语言尖酸泼辣,富于讽刺,富有战斗力,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就像一把把匕首直插反动派的要害,就像一支支投直射入反动派的胸膛……
教学活动4
四、归纳延伸,练习反驳技巧
1、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变三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53: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43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论点   反驳   论据   论证   对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