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城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实施项目述评

上海奉城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实施项目述评
Review on the Implementation Projects in the Area wit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Fengcheng in Shanghai
■ 周伊利 ZHOU Yili 王晓洁 WANG Xiaojie
摘 要: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新实施项目对风貌的延续和保护有重要影响,需要及时对实施项目进行回顾和评价,达到纠偏导正的目的。文章以奉城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通过两个实施项目的实地调研,以批复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为底线基准,从尺度、形态、彩等方面进行评述,旨在突出实施项目对区域及周边风貌的影响,并从风貌保护的视角提出改善意见,也对风貌区内后续既有建筑改造及新项目实施形成一定的指引。关键词:历史文化风貌;尺度;形态;彩;奉城老城厢
Abstract: In the area wit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newly implemented project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continu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featur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jects need to be reviewed and evaluated in time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rrecting deviations. This article took Fengcheng old town as an exampl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wo implemented proj
ects, the approved protection plan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was used as a baseline. They were com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cale, form, and color. There was strong relevance between the implemented projects to the surrounding features. Th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certain guidelines were formed for the subsequent renov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projects in the similar area.
Key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scale; form; color; Fengcheng old town
0 引言
设立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市对历史文化遗产区域整体保护的重要方式。迄今为止,上海市已经确立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12片分布于中心城区(总面积达26.96 km 2),32片处于郊区及浦东新区范围(总面积约14 km 2)。对于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项目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规划设计、审批许可到实施运行都不同于一般的工程项目。郊区及浦东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远离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分布集中程度、重要建筑的数量等均略逊于中心城区,但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同样值得重视。现有针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研究较多关注历史建筑及风貌的
周伊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注册
城乡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王晓洁,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城乡规划师。
保护、修缮及更新,针对风貌核心区和风貌协调区内实施的新项目研究较少,缺乏风貌契合度的评估和美学价值的评判。本文以奉城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通过实施项目的实地调研,以批复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为基准,从形态、尺度、彩等方面进行评述,旨在突出实施的新项目对区域及周边风貌的影响,并从风貌保护的视角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后续风貌区内既有建筑改造及新项目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引性作用。1 实施简况
奉贤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以南,与金山、松江、闵行、浦东等区毗邻,西北枕靠黄浦江,南临杭州湾,
与中心城区的车程在1.0~1.5 h之间。奉贤区沿革追溯久远,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品种丰富,集中体现在设立的三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即奉城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青村港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庄行南桥塘历史文化风貌区,分布于奉贤区的东、中、西部。
奉城老城厢风貌区位于奉贤区东部西至奉新公路,东至南方港,北起浦南运河,南至川南公路,范围面积117.7 hm2。奉城老城厢保留了4条老街共同组成的“十”字形古城道路骨架,分东街、南街、西街和北街,
留存了总长不到50 m的古城墙,并留下几段旧城基,滨水界面及护城河依然清晰可辨。老城厢内现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中共奉贤县委(曙光中学)旧址、奉城古城墙,以及区级文物保护点。原奉贤县城内建有:县署衙门、文庙、言子祠、肇文书院、城隍庙、万佛阁、魁星阁、同善堂、先农坛、武庙等,现仅存万佛阁。奉城老城厢呈方形,典型的北方官式城镇营建作法,是江南为数不多的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的城市遗址,兼有北方官式城镇和江南水乡城镇的双重特性(图1)。
与郊区其它风貌区类似,奉城老城厢风貌区保护实施以环境整治、风貌维护为主(图2、3)。根据保护规划的要求,新建建筑项目的规划用地许可及实施受到了较严格的管控,目前实施的建筑项目屈指可数。这里所指实施的建筑项目,包括规模较大的更新规划项目和各类建筑工程项目,不包括居民改造或翻建的住宅。2004
年至今,奉城老城厢风貌区内有两个
项目完成施工进入运营使用阶段,分
别是:奉城影剧院改建工程、阳光家
园改建工程(图4)。这两个工程都
位于风貌保护核心区,并且靠近十字
街中心位置,对核心区的影响较大。
这两个实施项目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
拨款,对其它项目实施具有较强的引
导作用。正因为如此,针对这两个已
曹明伦实施项目进行回顾和评述十分必要。
2 风貌区保护规划回顾及保护要求
2.1 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回顾
2005年10月23日,上海市人
民政府确定了32片郊区及浦东新区
历史文化风貌区,“奉城老城厢历史
文化风貌区”就在其中。从已经批复
的《上海市奉城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
区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
下简称《保护规划》)来看,奉城老
城厢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开始于
2006年初。在那之前的2003年底,
法国翌德国际设计机构协同上海翌德
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接受奉城镇人
民政府的委托,开展奉城镇保护更新
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04年7月完
成上述第一轮保护更新规划。2005年
底,奉城镇老城厢被正式确定为历史
文化风貌保护区。为进一步完善奉城
老城厢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应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要求,
上海翌德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再次
对规划成果进行深化完善,并参照上
海市有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法规和技
术规范,编制统一的规划文本和图则,
为奉城老城厢风貌区的风貌保护和规
划管理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依据。
2.2 风貌区保护原则及规划控制要求
2.2.1 保护原则
基于奉城老城厢的现状和遗产特
点,《保护规划》确定了原真性、保
护与发展相协调、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等保护原则。总体来看,奉城老城厢
破坏较为严重、历史要素少而零散,
只能尽可能地保护可以用来判定其文
化遗产意义的相关信息和要素。在延
续老城厢风貌的同时,应该关注老城
厢人居环境的改善,充分利用历史遗
图3 奉城老城厢历史建筑
图4 两个实施项目区位图
图1 奉城古地图[1]图2 奉城老城厢东南航拍图(拍摄于2021年4
月)
存,延续其功能性。
2.2.2 规划控制要求
鉴于延续老城厢整体风貌的要求,《保护规划》针对建筑工程规划控制,形成一般规定,包括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界、建筑退让、使用功能及建筑彩等方面。
在建筑高度方面,《保护规划》针对风貌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活动形成控制规定,并分三种情况:沿街、非沿街及特殊地段(与本规划确定的保护建筑、保留建筑所在街坊内,与保护建筑、保留建筑用地直接相邻的建设地段)。
在建筑间距方面,《保护规划》以满足消防要求为基础,根据日照要求,对低层、多层住宅正面间距和侧面间距提出控制要求;此外,《保护规划》还对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的正面间距、侧面间距和过街楼等提出较为具体的控制要求。
在建筑退让方面,《保护规划》分别对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建筑后退地块边界线、建筑贴线和特殊后退四类情况进行控制。风貌区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根据道路空间尺度、景观特征的需要进行控制,风貌区外结合道路宽度、等级隔离要求等进行控制(表1)。根据《保护规划》,在沿风貌保护街巷、重要风貌节点开敞空间处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时,要求建筑主体部分贴近划定的建筑贴线建造,以保持临街面的连续,延续历史街巷原有风貌;而对于影剧院、文化馆、博物馆等人流集散数量较大的建筑,则特别强调后退主体建筑或主要出入口,其后退距离依其规模大小而定。
在使用功能方面,《保护规划》
提出:在不破坏历史文化风貌、符合
历史建筑保护要求、不违反其它规定
的前提下,规划允许历史建筑的使用联合早报电子版
功能在规划土地使用性质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变更。这一条要
求事实上为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提供
了直接的法理依据。
在建筑彩方面,《保护规划》
提出:本规划区内新建、改建建筑
的建筑彩应与周边历史建筑彩
相协调。
总体来看,《保护规划》将建筑
工程的风貌控制分成高度、间距、退
让、功能与彩等5个相关指标,分
别提出规划控制要求,为风貌区内实
施的建筑项目确定了风貌控制原则和
方向。然而,上述对风貌区内建筑项
目的风貌控制要求,看似准确的数值
控制,但大多属于一般性控制要求,
各条控制规定用语的弹性较大,给
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留下较大可变空
间。换句话说,依据上述控制要求,
实施建筑项目很难获得明确的建筑风
貌设计指引,事实上,建筑风貌设计
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建筑师对风
貌特征的理解和在实际建筑工程设计
中的表达。
3 实施项目风貌评述维度
针对风貌区内实施项目的评述,
首先应关注主体建筑风貌及其周边建
成环境的协调程度。建筑风貌是对历
史文化和风土传统的反映,主要关注
建筑尺度、建筑形态、建筑彩等方
面。而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新实施
的建筑项目需要承担所在区域正常运
转的某项功能,因此,新建项目不仅
要在风貌上呼应风貌区保护规划控制
要求,而且要处理好与城市系统的关
系,尤其是本身交通组织及其与城市
交通系统之间的联系。同时,作为一
个独立的项目,新建项目需要考虑在
日常运行维护中建立良好的机制,充
分发挥有限空间在历史文化风貌区中
的城市功能承载作用。
3.1 建筑尺度
建筑尺度主要是指建筑物整体
或局部构件与人或物体之间的比例关
系,建筑尺度对人、建筑及空间的
主观感受有密切的关系。城市一般
区域的多数建筑项目都讲究适宜的尺
度,使建筑与人体、周边建成环境之
间形成比较适宜的比例关系,为创造
宜人的人居环境奠定基础。在历史文
化风貌区内,对新建项目的尺度把控
有严格要求。通常来说,历史文化风
貌区内保留了许多传统建筑,建筑本
怀柔一中身的三维尺寸相对较小,与外部空间
的比例关系也比较适宜。新建项目作
为建筑组中的可变要素,应该考虑
外墙外保温系统
建成后与周边既有建筑及空间的尺度
关系,使新建项目在满足新功能的同
时,其三维尺寸也不至于过于突兀,
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尺度差异过大。例
如,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2-3]地处
怒江大峡谷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建筑师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
将建筑分成几个相连的小体块,建筑
单体的形态及相互关系延续了村落空
间,重要的是,新建博物馆与村落建
筑形成较为适宜的尺度关系,毫无突
兀之感。新建博物馆完全地融入村落
整体之中,又仿佛是原有村庄聚落生
长出来的,共同构成一个新的聚落(图
5、6)。
3.2 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主要涉及平面形态、立
面形态、屋顶形态及整体造型,表征
建筑对基地的占有和对室内外空间的
塑造状况。当下的建筑形态并非仅仅
追随功能,在当代纷繁芜杂的社会中,
建筑形态被赋予了更多的意象与理念
表达,体现出建筑创作的个性化特点。
在历史文化风貌区中,保护规划的控
制要求无疑对新建筑项目设计的自由
度形成一定约束,尤其是在形态创新
方面。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筑具有历史
文化特,为建筑形态创作提供了诸
多要素汲取和原型借鉴。这些要素
和原型事实上为建筑师的设计提供素
表1 奉城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筑退道路红线列表
类别道路等级道路红线宽度
/m
退红线距离
/m
1城市主干道≥3512 2城市次干道204 3区内主干路123
材,在设计创作中具有一定的模糊指向性。新建建筑应充分响应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建筑在地性特形态,采取适度的建筑语言再现表达,通过新的建造技术得以呈现。例如,朱家角人文艺术馆[4]位于古镇入口处,位置独特而重要,具有视觉门户的作用。作为展览建筑,人文艺术馆需要将不同形态的空间,通过一定的秩序有机组合。建筑师将底层形成带中庭的基座来容纳大空间,而将小空间体块分置在四角方位,采用了传统民居常见的坡屋顶造型,呼应了古镇的传统建筑(图7、8)。尽管采用了现代新型材料,但汲取周边传统建筑造型意象是显而易见的,呈现出新旧建筑融合共存的良好效果。3.3 建筑彩
建筑彩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彩中扮演主要角,不同功能的建筑有不同的适宜彩属性组合,包括:相、明度、彩度等。建筑彩深刻影响人们对城市及空间的视觉体验。因此,
建筑彩的选择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城市风貌的美观评判。具体来说,建筑彩在物理环境、装饰、标识、情感等方面发挥作用。此外,建筑彩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范围内,新建建筑的彩实际上较为敏感,建筑彩的表达时刻受到公众的关注,对特风貌塑造具有直接影响。具有不同历史文化特征的区域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建筑彩及组合,各类保护规划也会强调新建建筑彩应与周边历史建筑彩相协调,这就需要建筑师对周边历史建筑彩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彩构成及占比,并在现有建造技术下,应用新材料来呈现符合地域风貌的建筑彩。上文所提的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和朱家角人文艺术馆都试图形成与周边历史建筑协调的建筑风貌。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所在村落有许多夯土民居,外墙呈现泥土的本,博物馆尽管使用木质外墙,构造方式与当地也有较大差异,但总体呈现的建筑彩与周边村落的总体氛围较好契合。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则汲取江南古镇常见的粉墙黛瓦建筑彩,形成白墙、灰顶、透明白玻璃的清新彩组合,与朱家角古镇的建筑彩基调取得协调。
4 奉城影剧院评述
4.1 项目概况 
奉城影剧院改建工程位于奉城镇东街27号,在《保护规划》中,用地性质为文化娱乐用地。该地块原为奉贤县署,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因战事毁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后于同治元年始重
建,有照墙、大门、仪门、大堂、二堂、班房、吏舍、内监、丰备仓等建筑。1937年被日军炸毁。在最新一次的整体改造之前,地块上建筑也是奉城影剧院,根据《奉贤续志》记载[5]:奉城影剧院1982年建成,建筑面积2 766.8 m 2,观众厅座位1 278个,配置放映座机1台,能放映宽银幕电影。楼上有能容纳150人的会议室和办公室、电影放映室、宿舍等41间配套房间。白天供政府或学校、企事业单位大型会议活动借用,夜间主要供放电影,喜剧歌舞演出不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屋面和内部进行过一次修理。
奉城影剧院项目为整体改建工程,土地属奉贤奉城影剧院自有土地,属国有土地,项目土地和房屋的产权明晰,属在自有土地原址翻建,无需缴纳土地使用费用。项目用地面积约3 212 m 2,总建筑面积2 406.1 m 2,由奉贤奉城影剧院进行建设管理。建设资金由奉城镇人民政府出资600万元,再由奉城影剧院运营,分25年还款给奉贤区奉城镇人民政府。4.2 奉城影剧院规划设计
影剧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和丰富众的文化生活。影剧院面向大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当地居民文化需求,是重要的多功能文化设施,在城市中发挥文化传播和精神建设的重要作用。不同规模的影剧院建筑往往在各自辐射的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标志性。
奉城影剧院是奉城老城厢范围内重要的文化设施,所在地块处于奉粮路和东大街之间,一条城市支路将地块连接北侧的奉粮路和南侧的东大
图6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剖切面图[3]图5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建成图
[2]图7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轴测图[4] 
图8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蝶形运算
街。借助这条支路,地块内形成环形消防通道,符合《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JGJ58—2008)中关于直接临接城市道路的布局要求。2011年8~9月,建筑设计总平面图按计划得以公示。奉城影剧院建筑设计按风貌区《保护规划》要求控制参数,尤其是高度方面。影剧院虽对高大空间有所需求,但由于《保护规划》中有限高指标,故在座位视线的设计中稍作妥协。从设计效果图来看,建筑师试图根据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特,采用了深灰坡顶形式,以符合历史文化特区域的风貌导向(图9)。
4.3 项目实施及评述
奉城影剧院项目如期开工,并于2013年6月18日竣工并验收合格。比较奉城影剧院的设计图和建成图,存在不小的差异。在项目实施中,在影剧院的底层及延伸部分设置了菜场摊位,试图作为社会公益性设施来增加影剧院周边的空间活力,通过菜场摊位出租收益来维持影剧院的日常运营。奉城影剧院正式营业后,年收益大约在50万元(包括底层菜场摊位租金)。
4.3.1 尺度
奉城影剧院由于特殊功能的需求,采取了集中式布局,建成体量较大,与周边小体量的既有建筑形成
较大差异。在平面上,除必要的红线退界和环形消防通道外,建筑实体几乎占满了基地,建筑主体两层,外立面连续,不管从哪个方向看,相比周边其他建筑而言,影剧院的尺度都较大。高起的屋顶面积较大、坡度平缓,更加凸显了体量的“雄伟”(图10)。
奉城影剧院本身也存在违章加建、搭建的现象。设计方案中,东南角为锯齿形出入口,实施中加建了扇形体块,现在作为水果摊位出租。此外,影剧院屋顶东侧搭建了一排彩钢屋面,从外立面看成了三层建筑,与获批的设计方案不符,不仅影响影剧院本身的形象,也对城市风貌造成负面影响。4.3.2 形态
奉城影剧院充分利用基地形态,
除东南缺角外,整体接近方形布局。
内部观影厅高大空间基本主导了建筑
形态的生成。在两层建筑体块基础上,
观影厅屋顶需要高出二层屋顶。高起
的观影厅屋顶采用了交错坡屋顶的造
型,在高低相错的屋顶自然形成水平
天窗,大大改善了这类大跨度空间中
间部分的自然采光。交错的坡屋顶造
型来自江南地区常见的传统民居,建
筑师的风貌意象也基本获得呈现,只
是巨大的尺度事实上削弱了这种视觉
体验。从南北立面看,坡屋顶造型也
略显单调,并且屋顶退让于外墙之内,
缺少江南传统民居中常见的大屋顶悬
挑遮盖建筑空间的神韵,两部分结合
形态也略显生硬。
4.3.3 彩
从实施效果看,奉城影剧院采用
了深灰坡屋顶,底层外墙立面采用
深灰面砖,二层外墙立面采用白
涂料,试图实现设计方案中提到的所
谓“新中式”的建筑意象。总体而言,
这种建筑彩基本符合江南地区传统
民居的彩选择,也体现了建筑师对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应有彩基调
的理解。然而,底层菜场和店铺采用
红可变遮阳棚,导致影剧院建筑底
层立面被严重遮挡,影响了影剧院建
筑风貌的呈现(图11、12)。东南
张居正 考成法弧形转角摊位采用彩度较高的绿装
饰,与影剧院基本调相违背,甚为
扎眼。
图9 奉城影剧院设计效果图(来源:《奉城镇影剧院方案设计》)
图10 奉城影剧院建成实景航拍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9:29: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12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风貌   历史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