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30年: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成就与经验
峰与谷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成就;经验;机遇
改革开放30年来,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回顾30年来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总结实践经验,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80年来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成为发展最快、改革力度最大、质量和效益提高最明显的时期。并初步形成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为主的比较完整的民族基础教育体系。
手扶开沟机
1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迅速提高,“两基”攻坚成效显著。30年来,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发扬甘
肃“两基”攻坚精神,始终坚持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由省、州、县、乡四级主要领导总负责、相关部门参加的“两基”攻坚领导小组,按照全省“两基”攻坚规划,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不断调整完善“两基”攻坚措施,采取“软件硬抓、硬件强攻”的工作思路,使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4年,肃北、阿克塞两个民族自治县在少数民族地区率先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到2003年,全省21个少数民族县全部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1997年,肃北、阿克塞、肃南3个民族自治县“两基”达标,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新突破。截至2007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达到91所、小学2018所、中学155所、职业技术学校31所、大学1所,在校(园)学生分别达到20636人、40.67万人、19.10万人、13700人和22170人。全省21个少数民族县中17个县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0.95%。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90%,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47%。
京唐港邮编2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教育基础设施、办学条件明显改善。30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办学形式从马背小学、帐篷小学、隔日制小学、半日制小学、早晚班和巡回讲学以及牧读小学等多形式的简易办学模式,逐步进入比较规范的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模式,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规范了少数民族地区办学体制,逐步满足了
农牧民对正规学校教育的需要。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坚持多渠道筹措经费,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国际援助项目的支持,提高省财政对民族教育的转移支付,加大教育投入,适时调整学校布局规划,扩大城区和集镇办学规模,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尤其是近几年实施的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使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截至2007年,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初、高中学校发展到172所,寄宿制小学发展到148所;寄宿中小学学生约8.05万人,占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13.47%。
3 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结构不断优化。甘肃省委、省政府一贯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教师学历和教育水平在改革中不断提高,教师结构逐渐趋于完善,一支相对稳定的少数民族教师队伍正在形成。2003年,对各县(市、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了核定,共下达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编制28168名。2006年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少数民族地区有16个县通过“特岗计划”聘用本专科毕业生1270名。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5000名普通高校
康纳乐霜本专科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少数民族地区安排662名,有效地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在“双语”教师培养中积极与“八协”、“五协”及新疆等区省加强合作,通过对等招生的方式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紧缺的“双语”型少数民族教师3000多人。并通过多形式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培训,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截至2007年,小学、初中、高中“双语”专任教师数分别达到17850、6866、3185人,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18%、94.64%和74.54%。
4 各项教育法规、教育保障制度逐步健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以及决定,对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规定。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均提出了促进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保障
措施,为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进具有地方特的基础教育提供了政策指导与法律保障。各自治州、县也结合当地实际和特点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发展的法规、条例,使民族教育立法取得了可喜成绩。随着国家依法治国战略的不断深入,依法治教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关基础教育的法律制度日趋健全。
5 “双语”教学体系更趋完善,质量大大提高。为了保证“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规定:“少数民族学校和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同时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教学。”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也规定“要加强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正确处理使用民族语言授课和汉语教学的关系,不断提高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使用民族语言授课的小学逐步从一年级开设汉语课程,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逐步开设英语课。”各自治州、县人民政府也十分重视“双语”教学,把加强“双语”教学的内容写入有关自治条例和法规文件中,明确开展“双语”教学的要求,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迅速发展。
“双语”教学的实施,一方面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适时地
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师生语言沟通难、劳而无功、教学效果差的状况,使学生求学有门,深造有校,开辟了提高学历和就业的门路。特别是在有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学校中,使用本民族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促进了普及小学教育,发展中学教育。另一方面,使牧区学校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形成了“教师讲有效果,学生听有进步,成绩出得来,升学上得去”的良好局面,为省内外大中专院校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学生。同时为农牧区培养出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牧民。汤芳艳图
6 认真落实各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强化。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采取一系列特殊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甘肃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办高中民族班、高校民族班、高校民族预科班以来,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且增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0年来,先后在西北师大附中、兰州一中等普通高中举办少数民族高中班,并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又得到了兄弟省、市、区的对口帮扶和支持,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内蒙古师大附中等学校接受我省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1978年恢复高考后,大批少数民族学生和干部进入各类高校接受
高等教育,除在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合作民族师专等民族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外,在省内普通高校举办了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2006年起教育部等五部门启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在全国重点大学设立专项计划定向培养少数民族硕士、博士研究生。通过一系列特殊政策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行政管理人员和各类专门人才,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领导和骨干作用,为各民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7 教育对口支援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1979年,国务院提出内地省市试行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工作。1997年,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召开全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决定组织沿海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开展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启动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贫困地区工程”。2001年,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开展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和贫困地区学校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启动天津一甘肃教育对口支援工程、省内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及省直机关单位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学校工程等
三项工程。天津市13个区县先后选派300名中小学教师分布在全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300所中小学实施支教活动,并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学校捐助资金1000多万元、图书50万册、计算机800多台、实验仪器和体育器材800多台(件)、资助贫困学生5000多人、援建希望小学26所。省内各高等院校、省教育厅机关、直属单位以“三位一体”、“一县一策”方式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两基”攻坚县,成效十分显著。各援助单位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员培训、人员交流和组织教师讲学团巡回讲学等方式开展培训活动,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使少数民族地区师生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措施不仅对于缩小东西部差距、保障教育公平和促进民族团结意义深远,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确保了“两基”攻坚目标的有力推进。
二、30年来甘肃省民族教育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
——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是发展民族教育的根本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把民族教育列为当地教育工作的重点,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
专题调研教育工作,指导部署“两基”工作,现场办公解决基层困难,促进了政策、投人、工作的到位。各市(州)、县都把教育工作特别是“两基”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实行“一票否决制”,统一领导,强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干部众的积极性,推动了教育工作的发展。实践证明,哪里的党委、政府重视教育,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教育,哪里的教育办得就好。
会计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6:40: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10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少数民族   地区   教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