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圆园21年
1
期国
学术
“智媒时代与实践教学”为题作了详细阐释。刘教授
分别从技术主导与媒体发展、
立德树人与实践育人、现在与未来三方面阐述。其中,他提到较为重要的一点是智媒将使万物互联成为现实,但也存在着机器认知、机器决策、模拟人性等风险。因此,未来智媒的
演变不仅仅与技术相关,更与人性和伦理相关。
只要人类理性尚存,传媒力量无论如何释放和发挥,必须予以人性和伦理的规制引导。
延边大学新闻系主任李逢雨教授以“韩国新闻
传播学教育现状”为题作了深入说明。李逢雨教授以时间轴为线索对韩国的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及名称作了介绍。随后,李教授介绍了韩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名称,包括新闻放送学科、言论情报学科、媒
体/传播学科、广告宣传学科、
放送影像学科等,并就每种学科的课程设置情况作了说明,让我们对韩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关大我教授以“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纪录片制作的若干问题”为题,提出纪录片是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媒介,制作承载中国文化、中国符号的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手段;特别是在东北亚同源文化的背景下,纪录片文化符号更易被跨文化接受与解读,也更能获得文化传播的效果。
此外,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院长庚钟银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明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院长卿志军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安立国教授和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徐亚先教授均在分论坛中就东北亚影视与新闻传播问题作了精彩发言。他们从各自的研
究领域出发,对东北亚跨文化、
跨地域、跨国的传播问题作出详细解读,提出了东北亚传媒的诸种问题和可能。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于2018年同经济合作与发
展组织(OECD )建立合作关系,参与OECD “未来的教育与技能:教育2030”项目研究。2019年10月20~2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与OECD 合作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国际研讨会。
本次会议聚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围绕
“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愿景与课程再设计”、“面向未来的课程再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
以及“面向未来的教学变革与评价体系建立”三个议题展开讨论。来自
OECD 和澳大利亚、芬兰、加拿大、
新加坡和日本等5个国家的课程、教学、评价专家从不同视角分享了各自好的思考和经验,呈上了精彩绝伦的智慧盛宴。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中国代表包括长期以来参与课程
改革的课程、教学、教材和评价领域专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以及一线校长、特级教师和教
研代表,
共200余人。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出席会议并致
辞。郑富芝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
目标和内容的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王杉杉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北京100029)
王杉杉:副处长。Tel:136****3125
E-mail :*********************
收稿日期:2019-12-13
社科经纬
3
圆园21年第1期
国际学术动态体,课程改革与创新对于促进人才培养、提升教育质
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
举”、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深化关键领域
秘鲁渔场
改革,明显提升了教育公平和质量,保障了亿万学生
受教育的权利。他还指出,实现课程改革创新需要做
到以下几点:一是创新课程改革体制机制,形成“决
三体船策—管理—研究”三位一体新的工作格局;二是推进
育人方式变革,强化课程育人,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
养;三是加强教研指导服务,构建国家、省、市、县、学
校五级教研网络,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强化
课程教材基础研究,建立专门的国家课程教材建设
研究基地,集中力量提升课程教材质量。郑富芝表
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课程改革创新,需要广泛的国
际合作与交流。他提出了三点倡议:第一,准确把握
面向未来学生发展的需求,共同探讨社会发展、人类
进步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必备品
格与关键能力;第二,努力实现适应时代的“因材施
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出彩、成功、幸福而不是一部
分学生;第三,强力推动学生主动、有效学习,不仅重
视学生“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还要使学
生“愿意学”,为理想而学,为热爱而学。
(1)本次研讨会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深化教育
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
一个国家的教育要发展,课程改革要深化,一定
离不开国际舞台。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教育
同样也需要改革开放,需要学习好的经验,同时也要
走出去,贡献我们的方案与智慧。2014年《教育部关
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
见》提出了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
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课程教材研究
所(课程教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时期加
强课程教材工作的产物,肩负着进一步支撑和完善
课程教材建设的使命,而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深化教
育改革开放是履行使命、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次
研讨会便是这一项重要举措的开始。
(2)本次研讨会是秉持教育互信、深度开展合作
的一次成功尝试
OECD是国际教育研究的权威组织之一,从“核
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与倡导,到世界瞩目的PISA测
试,再到如今“教育2030”的规划蓝图,无不为世界
各国带来方向的引领和发展的启示。2018年,教育
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与OECD建立了合作关
系,加入课程图谱分析(CCM)研究项目。通过与参加
该项目的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相互学习,为中国当
下正在进行的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提供了借鉴与启
发,同时也为该项研究贡献了中国的方案与思考。
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谋划,秉持相互信任与尊重,
本次研讨会达到了双方的预期目标,既有高度,又能
务实,不仅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各位专家对课程改革
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为推动国际教育发展和课程
改革提供了建设性建议和策略。
(3)以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搭建长期深度交
流合作的机制与平台
中国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国家对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世界关于
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就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活水”。中
国教育、世界教育要想培养符合信息时代和未来发
展需要的人才,只能通过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鉴于
此,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还将就建立定期
研讨的机制,搭建国际组织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平台
与OECD进一步探讨。
(1)把握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要求
一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对教育环
境的塑造、课程的再设计提出了挑战。未来我们需要
的人才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技能的传递者,而
是要具有解决复杂问题或未知问题能力的人、具有荣智健夫人
创造性思维的人,以及具有较强社交能力的人。对于
此,新加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理性思考者
和有激情的终身学习者;二是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
加高效地实现目的,但是技术是中性的,技术发挥什
么样的作用要看在什么样的人手里。因而,我们的课
程改革要特别注重技术道德和伦理问题;三是中国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基础教育学校和
学生体量与规模最大的国家,基础教育普及水平不
断提高,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如何落实核
心素养,如何实现更加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这是亟需
祥林嫂之死
破解的重要问题。
(2)优化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
一是知识有多种分类,如学科知识、跨学科知
2会议取得的成果与启示
1会议的意义与价值
社科经纬
4
圆园21年第
1
国际学术
动态识、程序性知识、认知性知识等。梳理这些知识并不是很难,难的是如何把它们融合在一起,而且有些知识并不只是记忆和做应用题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亲自动手去体验去思考。二是根据OECD 的统计结
果,87%的国家在学科知识中使用了关键概念或大
观念。加拿大的专家指出,大概念应该具有的特征包
括:以包含两个或者更多概念的关系呈现,
具有一般性和原则性,在某个或某些学科中具有知识和过程
支撑,可以在新的情境中进行转化应用,
可以通过探究或学习活动来推断或发现。同时,大概念的设计具
陇西地震体到各个学段或者年级,应该体现进阶性。三是澳大利亚以7个基本能力、8个学习领域和3个跨课程优先内容构建了课程的整体框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同时,对于加强内容与能力之间的融合与关联,课程文件向教师提出了“标签式”建议,引导教师关注相应能力的培养,然而这种设计并不十分理想,还需要探索和尝试更加有效的方式和办法。四是特定学科或知识对于能力的培养不是完全等同的,而是各有侧重。如数学相对于语言,更能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五是课程设计的过程应该是多方责任与权利主体共同参与、共商共建的过程,这样的课程更加有利于落实下去。(3)“少教、多学”,促进学生综合学习和深度学习一是学生学习不仅要关注投入,也要关注产出,即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要在学习中到自己的方向和方法,做好学习规划,实现主动学习。二是学生的学习具有年龄特征,也即学生特定技能或能力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如学生语言和情绪控制的培养应该着重在2岁左右进行。三是学生学的知识越多越好,这是常见的也是传统的思维,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正如中国古话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哪些知识应该广度大一些,哪些知识应该深度大一些,我们要在关注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适当作出取舍。四是跨学科学习有多种方式,包括在某一学科内综合其他学科,独立设计跨课程主题,设置跨学科的单元或学科等。芬兰的“现象教学”从生活的综合性本质出发,主张教学的综合化,基于问题、基于生活实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然而,这并不表示要把学校变成游乐园,因为学习也可能经历很多尝试和失败,学生需要毅力和吃苦的精神。五是中国的“深度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路径。在深度学习中,学生充分
调动自身能动性,成为教学的主体;
泥鳅工厂化养殖技术强调引导学生向科学家、艺术家、数学家等人一样思考,注重认识与
体会知识、技能、能力、情感与个人完善、
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设计、实施、作业、评价和反思等环节的一体化,强调结合学生经验,拒绝无意义的重复。六是学习的进行远远不仅仅是在学校和课堂,而是在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七是中国覆盖国家、省、市、县、校五个层级,人数规模庞大的教研队伍,注重教学改革研究、指导与服务,对于推进中国课程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
(4)构建科学的评价方式
一是从人的发展来看,评价应是综合且多方面的。从目前世界发展来看,对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他(她)能不能完成某一件事情或某一项任务,而不仅
仅是学历。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接受高
质量的教育。二是从世界普遍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估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日本强调评价与课程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着眼于“知识与技术
技能”、“认知能力”、
“学习动机、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有的采取等级评定,有的采取质量评定,有的依
据学生的“电子档案”,也即不同的评价内容,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同时,把这种评价结果与国家统一考
试,特别是高校入学考试联系起来,取得了积极成效。四是新加坡在最新的评价改革中,减少了不必
要的、过于密集的评估和考试,
但要以教师具有较好的日常教学诊断能力为前提。五是中国上海市秉持“基础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支持”的理念,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和“区域教育环境质量评价改革”为主要抓手,构建了“绿指标”评价体系,关注
学生学业水平、学习动力、
学业负担、师生关系和品德行为等十个方面的指标,取得了积极成效,并不断
优化,努力从1.0时期迈向2.0时期。
(5)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好的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科感兴趣、有热
情、有扎实的学科功底,这样才能影响和帮助学生更
好的学习。新加坡提出了教师教育的四个方向,
分别是终身学习,树立专业精神和价值,加深专业技能,拥有国内和全球的、数字的以及多素养的多种视角。二是教师不应是执行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同时还要注重教师之间的协作。
社科经纬
5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3:24: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09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课程   教育   学生   学习   改革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