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_关于由_应试教育_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总第167期)
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Ξ
——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
王策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 100875)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有其合理成分,但更带来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问题。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要顺乎历史进程,端正方向,创造条件,提高质量。长达10年围绕上述提法的讨论,其意义远远超出争论问题本身。它关涉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许多重大问题,引发、开阔了思路,进行了广泛探讨,获得了重要成果。我们能从中总结教育领导、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把我们教育思想理论水平提高一步。中央一号文件2018全文
超声检测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209(2001)0520059226
一、讨论的重大意义
差不多10年的时间,我国教育界大力宣传、热烈讨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还出现了分歧和争论。自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发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1999年6月第三次全教会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99《决定》)颁布,就冷下来了。因为这两个新的重要的文献,都没有采用这一提法,甚至没有出现“应试教育”和“转轨”这两个词。人们普遍注意到,非常明显的是,这些文件没有为素质教育设置一个“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没有说要经过“转轨”才能达到素质教育,而是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实际上已经对讨论和争论作了很好的总结。可是,分歧和争论还在继续。除了一些新闻媒体继续贬斥所谓的“应试教育”,某教育杂志2000年第1期发表了一位论者题为《关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思考》的文章,认为,“转轨”“不仅是必要的、紧迫的,而且其提法也是科学的。”某大报2000年11月1日发表一位论者《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的文章,说:“我们一直在强调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12月28日报道一个会议的一个发言,还在这样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的背景,是社会出于对
Ξ收稿日期:2001-04-10
作者简介:王策三(1928-),男,安徽省潜山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应试教育的不满”,等等。
这种情况说明:10年的宣传确实造成了深深的影响。它并未因为99《决定》颁布而随之自然消失,并没有成为“过时了”的话题。教育领域跟其它领域一样,思想理论问题,不可能某时、某人作出裁判、决定,宣布结论,停止探索。真理往往是在反复的争论中确立的。相信真理愈辩愈明。从思想理论方面讲,这场讨论和争论,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关涉到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东方12亿人口大国、走向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理论问题,以及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实践、历史、逻辑等多方面的问题。例如,首当其冲的很具体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应该如何比较全面、实事求是、积极向前看地对待追求升学率这一社会现象;再就是我们这次讨论的主题和目的:究竟应该如何更有力地深化、推进教育改革,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特别是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这又联系到,对建国以来、特别是历史新时期20年来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究竟如何评价,是沿着业已开辟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进,不断“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1]还是要来一个“转轨”,甚至向后看;还有,对于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全面发展教育理论、课程论、教学论、教育评价理论等如何重新审视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如此等等。通过讨论,会引发、开阔我们的思路,可以对诸多问题从各种角度进行剖析,加深理解,更可以总结教育领导、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等的经验教训,无疑能学习到很多东西,把我们教育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切实提高一步。其意义重大,远远超出争论的问题本身。因为单就问题本身,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本身,从一开始就不难根据普通的理解作出判断,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才争论那么长时间;而这件事也是有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的。
二、这一提法的基本意思及其合理成分
什么叫素质教育?什么叫“应试教育”?为什么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按照当时有代表性的说法: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与之相对立的,“应试教育”则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其所以要转轨,一是时代的需要,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到一个能够・代・替“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模式。有识之士特别赞成“・转・轨”的提法,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重点为本文作者所加)。讨论、争论各方都是为了更好地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这一提法有其合理成分。它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争取基础教育的独立地位这些观点,确实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性质和任务变化的趋势,应该充分肯定,重视探讨。它对追求升学率现象的批判,也有其重要作用。
(一)关于提高国民素质
提高国民素质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一提法的根据、出发点或初衷,是完全正确的。素质教育这个词,就是广大众由提高国民素质这个概念转注而来的。它是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广阔、深刻的背景下提出的。这就是,同志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次会议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
下简称85《决定》)所指出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也就是党的十三大、十四大连续重申的:“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总之,提高劳动者素质或民族素质或国民素质,这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是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据,从而也就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道理十分简明:依靠提高素质就是依靠教育;要提高素质,就要加强教育;教育应该提高国民素质。
提高素质的教育或素质教育,正如99《决定》所指出的“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提高民族素质或国民素质,包括提高劳动者和知识分子、一般人才和专门人才在内的全体国民的素质。不过,在80年代中期提出时,其特殊意义又在于:对应于培养专门人才而言,它突出要对全民普及教育;而且突出教育自身的特点、功能是提高人本身的素质。85《决定》中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这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一提法,强调要提高素质、特别是提高全体学生而不只是一部分学生的素质。这些,是符合提高国民素质的精神的。
(二)关于基础教育的独立地位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一提法,强调中小学不应该以升学为唯一目的,这也是符合社会、教育发展趋势的。因为现代教育制度产生、发展到现时代,的确使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地位逐步发生变化。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小学主要是高等教育的“预备教育”,即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处于从属高等教育的地位,而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由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教育自身结构不断调整,它就逐步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一方面,它既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从事任何劳动就业的基础教育;另一方面,它不管学生下一步是升学还是就业,既不是专为升学的基础教育,也不是专为就业的基础教育,而是共同的基础教育。这看一看我国乃至世界现代学校制度产生、发展的一般图景就知道的。在古代,中外诸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一致,即家庭教育→预科→大学,没有什么中小学,没有国民教育。自从17、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兴起,需要有文化的劳动者,加上其它原因(如宗教改革、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等),于是产生了小学或初等教育,逐步发展形成小学→初中→职业学校一套“国民教育”系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学校系统,与前一家庭教育→预科→大学系统是彼此不相干的,中小学毕业是不能升大学的,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双轨制”。随着生活和教育的发展,从小学到初中这后一轨逐步与前一轨并轨,成了所谓的“单轨制”,才开始形成了大、中、小学连贯的现代学校制度,也才有了统一的基础教育或国民教育。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极其错综复杂,有着独特的“双轨”、“单轨”和“并轨”形式。(为免枝蔓,本文不去讨论这个问题)。20世纪
初我国引进西方现代学制时,显著的特点是国民教育一直未很好地发展起来,中小学长期被纳入专门人才教育体系即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预备学校”。整个教育主要是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教育,甚至,高小已经是
干部教育即专门人才教育,高中毕业学生人数还不够大学应招生的人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50年代中期。从历史新时期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事业大发展,特别是85《决定》开始,正式实施九年普及义务教育,中等教育结构经过调整,职业教育获得与普通高中相应比例的发展。确切地讲,只是到了这个时候,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才客观上真正成为国民教育。它不再主要是专门人才的预备教育,当然,也不是不准、不能升学的国民教育,而是共同的基础教育,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据此我们再来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一提法,强调中小学不应该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的确是符合社会、教育发展趋势的。
(三)关于对追求升学率现象的批判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一提法,对追求升学率现象,展开严厉的批判。这也有合理的一面,也是有重要作用的。首先,在追求升学率现象中,确实存在着片面性,违反教育规律,甚至搞邪门歪道,把社会上腐败之风带到教育领域;其次,由于高等教育的选拔要求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迄今还强调得不够)和考试方法的“天生”局限性(无论怎样改革也是不能完全克服的),它与基础教育的全面性和全苗逢春
体性之间,也确实有矛盾的一面,因而,带来许多不良乃至严重的后果。主要是:所考试的总归只能是学习的一小部分内容,并且迄今大都限于书面知识,明显地有片面性、偶然性,特别是当所考内容(考题)发生偏差,考生是死记硬背时,它就会造成假象。这对中小学的教育就起着导向作用,偏重书本知识的学习,甚至偏重记忆,忽视实践乃至思考和理解;思想教育、体育等削弱,影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能不能考上大学,乃个人、家庭、学校命运所系,而大学能够提供的机会、名额、比例又很少,竞争极其激烈,迫使学校、教师、学生加大课业量,加班加点,占用节假日,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尤其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上某些教育行政干部为了自己“政绩”向学校强派升学率指标,甚至剥夺学生参加高考的权利,更加加重了这种压力。还有的出版商或其它分子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利用学生和家长考学心切,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中极少数干部联手,倾销五花八门的书籍和材料,开设名目繁多的收费班,大发横财,又加重了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产生各种各样问题,甚至酿成学生自杀、亲子互戕的悲剧和惨祸。虽然,追求升学率现象具有客观必然性、历史合理性和现实不可避免性,任何道义谴责、情感愤慨、善良愿望,都是不能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对它的种种弊端和伴随的丑恶现象乃至悲剧,没有义愤,麻木不仁,也是不能原谅的。饱含感情的批判不仅揭露了矛盾,而且反映了消除这种现象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成为激励人们消除这种现象的强大精神动力,驱动理论上研究,对这种现象获得科学的理解并正确说明它,从而在实践上努力驾驭它,创造条件促进它最终消失,等等。
三、这一提法带来了哪些问题
体免疫的意义
这一提法虽然有合理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带来一系列的困惑问题。
(一)道理说不清
连主张最力者也承认,经过好几年的大力宣传,“认识上还没有统一”。确实,疑点不少,持不同意见者所在多有,并且,不是没有根据的。1998年12月《行动计划》和99《决定》没有采用这一提法,不是偶然的。据我个人体会(当然只是个人体会),政策文件和理论学说应该严格区别。政策文件是要指导众当前实际行动的,不但应该是正确的,而且它要把尚有
诸多歧义、疑问的概念、说法减少到最低限度。而这一提法,先不论其正确程度如何,至少这样地提出问题和文字表述,道理说不清,不能统一认识,很难作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或原则。当然,作为一种思想理论见解可以继续研究,而且应该受到尊重。
为什么道理说不清,不能统一认识呢?
根本的一点,就是它未能准确地反映实际。依照这一提法,我们一直实施的、特别是这20年来实施的教育,不是素质教育,即不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而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即相对立的,“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还需要经过“深刻的教
育革命”、“转轨”,才能成为素质教育。这是明显不符合事实的。主张这一提法的论者大概也觉得太说不过去,便补充解释说,它要反对、取消的“应试教育”,只是一种倾向,而不是原来的整个教育或教育的全部及其概括;要转成的素质教育,也不是不要考试,承认追求升学率不可避免。
可是,从逻辑上看,这一提法中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使用的是全称(概念)判断,而非特称(概念)判断,即都是指的整个教育而非教育的某一部分;而经过补充解释,它们就又变成了特称(概念)判断,这就把全部和部分搞乱了。特别是,既然承认还要考试升学,那么就要准备,要准备就要教育,准备考试升学的教育很难说不是应试教育,而这又等于说,素质教育也包括应试教育,并且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两个应试教育:一个是准备考试升学的应试教育;另一个是打上引号的“应试教育”。总而言之,概念繁杂费解,不统一,互相矛盾,没有遵守同一律和不矛盾律。再者,这一提法强调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要用这一个取代另一个,要从这一个转变为另一个。那么,根据排中律:非A[非素质教育]←→A[素质教育],两者必须是互相排斥的。可是刚说过的,两者又不是非此即彼,势不两立的,不是完全排斥的关系,而是互相包含的关系,因此,讲对立,讲转轨,也没有遵守排中律。又如果“应试教育”只是一种倾向,那就直接讲克服这种倾向好了,何必要讲转轨?所谓只是一种倾向,就是整体的一个部分,那么,在部分与整体之间讲转轨,更不符合排中律。有的论者举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轨等提法,作为佐证:认为转轨并不否定它们之间仍有联系,不能因为有联系而不能讲转轨。这是缺乏说服力的。不同情况不能机械套用;前两者是
适用A——非A公式的,因为它们是客观实在的对立的事情。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对立的两件事,其“对立”是人为的。
本原多项式
让我们再从逻辑问题进到实质问题。由于为素质教育设置了“应试教育”这个对立面,并且要“转轨”,于是,整个命题的性质就都变了。素质的概念内涵发生了改变。某些论者不甘心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或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等多年的基本共识,而赋予它与考试得分高、学业成绩好、有知识(特别是书本知识)对应、对立的涵义,因为这些是“应试教育”的若干特征。以致出现各式各样的理解:有的理解为生活实践能力,有的理解为具有多样艺术才能,有的理解为道德品质,还有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等。紧跟着素质概念的改变,这一提法中的“素质教育”概念内涵也就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众理解的素质教育了,而是被赋予特定含义的“素质教育”了,有的地区建立了所谓的“素质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影院”。还有的说:科学性是它的内容,丰富性是它的内涵,多样性是它的形式,创造性是它的灵魂……个别论者甚至宣称“全面发
楔状隙展”的提法已经过时,素质不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是全面发展教育了。这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有密切关系,是自然导出的。因为几十年我们都实施的是全面发展教育,如今提出要“转轨”到素质教育。那么,这素质教育一定是一种跟全面发展教育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说全面发展教育已经过时了。
说到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就是在素质教育的讨论中,所谓“反对”的意见,主要地或实质上是对这一提法的不同意见,而不是一般的对于素质教育的不同意见。如果不设置一个“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如果不讲“转轨”,单单关于素质教育,即不与“应试教育”和“转轨”相联系的素质教育,是不会有那么多的议论和疑虑的。因为与“应试教育”和“转轨”是否联系在一起,素质以及素质教育的概念就有质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1999年全教会之后,不少人就表示有云消雾散的感觉,即从繁杂的名词、概念的纠缠中解放了出来的感觉。有的学者还专门做了比较研究。[2]
总之,无论是根据事实或是理论,又无论是历史或逻辑,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一提法都难说经得起检验。说不清楚,自然难以统一认识。
(二)行动起来很困难
一个打算作为指导实践的原则或口号而难以实行,这就很值得认真反思。在几年的宣传中,实际工作者唤难的呼声,经常见诸报端。有论者概括说:“应试教育批不倒,素质教育难以搞”。一些教育第一线的同志们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努力体会这一提法的精神,努力下功夫“转轨”,努力寻“不同”和“对立”,也就是说,努力设想、构建不同于原来教育的素质教育,努力反其道而行。结果,发生了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尴尬现象。例如,过去几十年间的好学校、好教师、好教学,升学率极高,甚至达到100%。按照这一提法的逻辑,必然定义为“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的“应试教育”,至少是有此倾向的,
可是今天仍然评为素质教育的典型,仍然是好学校、好教师、好教学。这就事实上否定了这一提法。但未见倡导者对此作何解释,而有的论者则发出非议,认为没有“相反”,没有“不同”,没有“转变”,模糊了素质教育命题的强烈针对性、强烈的改革性。又如,有的学校把搞多种活动,开办音乐、美术、舞蹈、烹调班(众戏称:唱唱跳跳,会包饺子)视为素质教育。听说,学习取经者到某校参观,去的时间是在上午,校方接待者说:很抱歉,我们是上午上课,下午进行素质教育。再如,有的论者划分素质教育发展的进程,认为90年代是“起步”阶段,有的地区和学校也介绍经验说,他们在90年代初就较早地实施了素质教育,但没有说在“起步”之前实施的是什么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为什么难以落实并且出现一些尴尬的现象呢?
首先,两者根本无法“转轨”。要提高素质或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教育,而国民素质还不高、教育相应加强还不够而提出的,其对立面根本不是所谓的“应试教育”。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的背景,是社会出于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即认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为“应试教育”,这是“移花接木”,与事实不符,而且冲淡了、浅化了乃至扭曲了它的社会历史意义;同时,两者构不成一对矛盾,是人为拉到一起的。这一提法中所谓的“应试教育”,它跟素质教育、我们实行几十年的全面发展教育,原本就不是另外的特殊的一种什么教育,所以当然不能从这一个变成截然不同的另一个。有的论者说,“应试教育”跟素质教育有着实用功利性跟人本性的对立,并说素质教育是超功利的更高级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51: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07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素质教育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