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复合性设计

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复合性设计新宽联
摘要:校园教学建筑的发展应该顺应教育本身的发展。如今教育方式变得更加多元灵活,中小学生对开放、多元、灵活空间的需求也逐渐增多,校园教学建筑的传统设计手法已经不能满足该需求,而复合性建筑空间的设计成为当前的重点。本文结合今年所设计的中小学教学楼,首先对建筑空间复合性做了概述,然后分析了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的现状,最后相信阐述了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复合性设计要点。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复合性;教学组团;入口
网络孔子学院1.
建筑空间复合性的概述
教学建筑空间是学生一天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所,涵盖了学生的学习和课间活动,对其设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5G网络的普及,泛在学习的形成,以讲授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不断升级。2013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随后,《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中国未来学校2.0:框架概念》等又被相继推出,为学校整体创新提供理
论引领和实践指导。2019年2月,国务院推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理念和相应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的背景之下,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产生了新的功能诉求。
因此,在教育理念变革和城市高密度环境的双重背景下,中小学建筑设计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有效应对当前条件。复合性教学建筑布局和教学组团强调集约化、多样化以及高效化设计,以不同于传统校园的设计方式成为当代校园建筑革新中的一股趋势。当然,复合并不意味着“混合”,在设计时仍需对功能分区有所考虑,避免不同功能组团的教学活动互相干扰。
1.
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的现状分析
1.
教学组团无法形成有效的联系相东佛像艺术馆
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小学校都是按照功能分区的方式对教学组团进行相应的划分,例如在设计环节就对校园内的建筑进行的相应的划分,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会议室等等。这样的现状也使得教学组团无法形成有效的联系,仅仅通过连廊实现连接目标,则会导致各个教学组团缺乏有效连接而无法提升教学组团自身功能的丰富性与差异性。由此会直接限制学生的活动范围与活动方式,无法开展多维度的互动交流活动,更无法达到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目标,必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1.
教学组团内部空间缺乏多样性
利用长廊对普通教室进行串联是现阶段大部分教学组团的主要空间模式。这样的模式会使得教学组团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与单一性特点,这类特点在教室空间与交通空间两个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教室的形状大部分为矩形空间,教室内的桌椅都是成排摆放等等,这便为新型教育理念的实施带来相应的阻碍与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无法得到拓展。此外,建筑连接的走廊仅具有基本连接功能,缺乏创新,无法吸引师生的注意,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处于被动的模式,不仅无法有效互动,还激发不了自身的潜
能。
1.
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复合性设计要点
复合式教学组团布局缩短各功能之间的流线距离,通过组团的聚集整合,使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可能。同时,不同的教学组团之间往往通过核心公共空间进行连接,因此在设计时应重点强调各教学组团与核心公共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特别是公共空间与其他空间接触界面的广度以及参与路径的便捷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建筑地面、地下或屋顶空间的多维度开发利用使建筑的复合性得以最大化。
(一)入口空间设计
中小学教学建筑入口空间是指连接教学建筑和室外的过渡空间,是由门、门洞、门廊、台阶、庭院等一系列在此范围内的空间元素组成的场所。该出入口空间是广义的、模糊的空间范围,从该空间外部功能来说,它是单一教学空间(区域)和单一娱乐空间(区域)的过渡、连接空间;从该空间内部功能来说,它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功能空间或者复合功能空
间进行使用。
1.
模糊边界,增强空间连贯性
邱泽近况入口空间与其他功能空间之间不做清晰的边界划分,使得空间渗透性增强,流动性增大,将部分主要功能空间边界弱化,使得空间连贯性增强,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连续性的交往活动。对于室内外边界的模糊,可采用设置大落地窗,增强视线交融、增设架空廊道等设计方法,使得室内空间最大限度地向室外延展,在增强连贯性的同时,也增强了空间趣味性。
1.
增设灵活可变的配套设施
入口空间的功能需求在空间及时间两个层面上叠加,因此对于配套设施的可变性与灵活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配套设施的智能化与多样化为入口空间的功能
复合提供了可能性。选择适宜的设施进行布置,可以使入口空间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不仅能够满足现阶段的使用需求,也能很好的适应未来不断变更的教学模式。
1.
营造适宜的空间尺度
同影响因素下的入口空间形态皆有不同,因此入口空间的尺度也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决定,切勿陷入空间尺度越大,功能复合越丰富的误区里。在建筑体量或人流量较大时,可增大入口空间尺度或直接联通室外,便于疏散引导人流。但是大空间容易造成使用者心理上的不感与局促感,因此可以适当地在大空间内划分小空间,且不对其做明确的分界,大空间与小空间隔而不割,相互穿插、随机利用,为入口空间的功能复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常用手法有局部抬高、矮墙分隔、布置包围感强的座椅等。
1.
空间留白,营造弹性空间
空间的“留白”指不赋予空间以特定功能。当入口空间部分留有足够的尺度与空间开放度时,往往可以保存部分空间功能的“空白”。留白空间作为入口空间的过渡缓冲空间,同样也为使用者留有一定想象余地,所谓“无用之用,其用无穷”,这些没有特定功能约束的空间可满足弹性使用,具有多义性。
1.
入口空间立体化,合理分散人流
立体化设计通常用在有限的空间内组织功能与流线产生矛盾时。在集约化校园综合体设计背景下,通常将各类音体教室和活动空间置于底层,上部布置主要行政班级教室,通过将入口空间下沉、抬升或厅内大台阶等的立体处理手法达到分散组织庞大人流的作用。在建筑中设置多个且不同标高的出入口,可以在水平垂直方向形成连续空间序列,在建筑内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空间交往体系。
(二)教学组团整合
1、水平维度方面的整合
半衰期开展建筑结构水平维度聚集性整合工作,主要是利用建筑平面组织的方式达到组团之间能有效交流与联系的目标。例如将平面组织的核心设定为公共空间,其他空间的布置均围绕着公共空间而开展,这样的模式便能直接缩短教学组团到公共空间的距离,保障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率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此外,这样的方式还能有效形成班级教室,在保障各个班级独立性的基础上提升其联系性。
例如,近期本人设计的某中小学校园的建筑,布局方式采用分区式的同时,各部分建筑又形成了一个个的组团,通过二层的半室外连廊进行联系,保证各个组团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便于师生在进入校园后到达各个空间及场所均不受自然天气的影响。考虑到组团化管理的便捷性及一体化的施工方式得以实施,该项目设计的单体组团建筑均为“口字型”,中部植入采光井为中庭提供良好的日照及通风条件,室内功能房间围绕中庭环形布置,形成简洁又便于分隔整合的教学及交流空间。建筑四周布置较为规整的功能房间,内侧为与交通空间相结合的沟通交往空间,为学校实行走班制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组合模式,丰富了教学与交流的空间形式,形成了良好的沟通与学习的校园空间。整个校园规划设入口广场用中轴线分隔,西侧为小学部,东侧为中学部,校园的核心场所为中央广场。在功能管理使用上为整个校园的中央集散广场及礼仪广场,此场所在学校未来的运营使用中必然成
新兴县实验小学为一个重要的场所空间,既起到了联系个教学楼的作用,也延续了中央广场的礼仪性及文化性。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4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0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空间   教学   建筑   功能   组团   设计   入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