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指方立相义探微--一种信仰层面的创造性诠释

净土宗指方立相义探微
------种信仰层面的创造性途释
关中奶山羊养殖技术存德曹素华
【内容提要】指方立相是源自净土宗的根本经典,经善导的特别提倡,变成净土宗的极致之谈。此教理在净土经典中是直接以独尊弥陀来建构的。但经中并未直接说明弥陀缘何在西方的问题,于是中国的净土宗在独尊弥陀义的基础上,又援引固有文化意识中的五行、八卦、二十八宿、四时等理论,对指方立相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这种创造性的诠释的背后,所隐含的更大层面的动因则是挽救在禅宗唯心净土论影响下,净土念佛中指方立相所出现的颓败趋势。
【关键词】西方净土唯心净土指方立相净土宗
【作者】杭州佛学院讲师。
所谓“指方者”是指定西方,“立相者”是建立弥陀之相好。此指方立相之说源自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观经》云: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 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 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
①罗什译《弥陀经》,《大正藏》卷12,第346页下。
168中国佛学(总第四十五期)
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熊应堂《观经》之十六观法,前十三观,即是从日观始,次第西向观佛。大乘念佛法的 修习,须“系心一处,随佛方所”,极乐世界正在西方,故应西向修观。善导首次将 此概要为净土宗的指方立相。其《观经疏》曰:“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 境,总不明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是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善导认为,净土兴宗之意,本为凡夫,不为圣 人。那么凡夫念佛不可离相而求事,唯有立相以住心,以住心而取境,以取境而得 他力之接引。所以净土宗以指方立相为本宗的极致之谈。
那么弥陀及其极乐世界为何又在西方呢?据近现代佛教学者的研究,所谓的大乘弥陀信仰与太阳神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弥陀信仰是大乘佛教以方便圆融之道对太阳神崇拜的一种融摄和净化的结
果。®这里暂且不论西方净土思想兴起的外 部因素,只就信仰层面来论说一下净土宗本身的诠释。由于“圣道门之诸家以之为对于一往劣机之方便说,其究竟说谓心外无法,故心外无净土,实相无相,故佛身 无相。然净土门本为凡夫之宗,故以此指方立相为宗之极致,不取己心之净土,无 相之理佛也”。®在净土教理中,指方立相是正对凡夫所说的极理之谈,所以作为净土宗的信仰者,完全有必要对此进行义理上的发挥,以彰显净土宗之所要提出指方立相的独特的宗教用意和思想价值。
一大乘佛典中之释义
对十方佛的信仰,是大乘佛教的显著特征。大乘经中说,诸种三昧的修持须“制心一处,随佛方所”,思维系念。佛在何方,即于此方立相,面向系念此佛。净 土教于十方诸佛中是独尊弥陀的,由于弥陀正在西方,故要向西立相而系念于佛。
①畺良耶舍译《观经》,《大正藏》卷I2,第3似页上。
②善导:《观经疏》卷3,《大正藏》卷3*7,第267页中。
③如:《望月佛教大辞典》、《中英佛学辞典》、〔日〕千贺真顺《净土宗学概论》、〔日〕坪井俊映《净土三经概
说》、〔日〕松本文三郎《极乐净土论》、圣严《印度佛教史》、魏磊《净土宗教程》、印顺《净土
与禅》《初 期大乘佛教的起源与开展》《印度佛教思想史》等。
④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指方立相”条。
净土宗指方立相义探微169
在印度的佛教典籍中对净土教的指方立相并没有明确的解说,只是直接以独尊弥陀义来作为指方立相的理论基础。所以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净土宗的独尊弥陀义。
西方弥陀净土信仰约起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在早期的《般若经》中已现端倪,后随着马鸣、龙树、世亲等诸大论师对弥陀信仰的举扬,这一净土信仰渐趋演变为大乘佛教最殊胜的佛土。在整个大乘经典中,有关于弥陀信仰的经典有二百余部,分量占到三分之一。古人曰:“诸经所赞,经在弥陀;千经万论,导归极乐。”说的 也正是此意。佛教传人中国后,西方净土成了大乘佛教净土的代名词,说到念佛往生者,均是指念弥陀佛而往生西方。净土宗之所以要别念弥陀,专求西方,在大乘 经中说,弥陀因地摄取诸佛的胜妙国土及清净之行,以四十八愿成就西方净土来接引众生,从弥陀依正庄严和众生的往生行因上,弥陀都超十方诸佛。可以说,胜过 一切,唯我第一,当是阿弥陀佛的根本特性,故有“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之 说。如《无量寿经》云:“无量寿佛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观经》云:“见此事(观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诸佛。”®《人榜伽经》云:“十方诸刹土,众 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大阿弥陀经》云:“阿弥陀佛国为最
bemmart快,八方上下无央数;诸佛国中众善之王,诸佛国中之雄,诸 佛国中之宝,诸佛国中寿之极长久也,诸佛国中之众杰也,诸佛国中之广大也,诸 佛国中之都。”®佛佛虽在果位上是平等的,但就因位来说则有差别,佛佛相较,弥 陀第一,就是从这一方面来说的。又如《法灭尽经》云,末时时,“《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 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灯灭之时,有回光返照之势,光明更盛,此就法来说,正是弥陀信仰。《无量 寿经》言:“当来之时,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 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大集经》又说“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
①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卷I2,第27〇页上。
济南的冬天笔记
②畺良耶舍:《观经》,《大正藏》卷12,第343页下。
③实叉难陀译《人楞伽经》卷6,《大正藏》卷16,第627页中。
④支谦译《大阿弥陀经》卷上,《大正藏》卷12,第308页上。
⑤失译:《法灭尽经》,《大正藏》卷I2,第1119页中。
⑥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卷12,第2刊页上。
170中国佛学(总第四十五期)
惟余阿弥陀佛四字”。®这就凸显了弥陀信仰在大乘的十方佛信仰中的殊胜性。
医院合同管理系统
弥陀之超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者,往生之因易。《弥陀经》云,执持名 号,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只要 至心信乐,具足十念,乃至一念,即得往生。《观经》云,即使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者,临终至心念佛,具足十念,即得往生。一往生者,即得不退转。二者,往生之 缘强。《无量寿经》中云弥陀发四十八大愿,接引众生。四十八愿是弥陀摄取诸佛国 的依正庄严和清净之行而成就的,他的清净庄严皆是诸佛国土无法比拟的。从往生 之因缘义上可以看出弥陀依正之清净庄严、摄机之广大和悲愿之宏深都是诸佛所不能及的,所以大乘诸经胜赞弥陀。除以往生之因缘义指归西方以外,《随愿往生经》中提到的“专心有在”也是指方立相的重要理据。经曰:“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 向者少,习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专一,心乱无志,实无差别,令诸众生,专心 有在。”®是故独尊弥陀,偏求西方。《佛遗教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也
说的是这个意思。众生贪着,心不专一,故以偏指西方,令众生系心专注。
佛教三昧的修证,首须系心一处,念佛法兴起以后,就将心系于佛上,随着弥 陀信仰的盛行,就很自然地将系心法转人十方佛之一的弥陀上。由于弥陀信仰是难信之法,故专心于弥陀可增进我们的信仰,
进而思惟观察,得见弥陀,人三昧境。经中说,末世众生,不信心乱,故指令西方,令修行者能“专心有在”。此“因易缘 强”和“专心有在”二义是净土教指方立相的最基本理据,印度佛教的大乘典籍就是以此来明指方立相义的,中国净土宗也是以此来作为解说指方立相义的最基础理论。®但这样的解释并未直接说明弥陀缘何在西方的问题,所以中国的净土宗认为,
①魏承贯:《无量寿经会译》,《卍新纂续藏经》卷1,第76页下。
②帛尸梨蜜多罗译《随愿往生经》卷11,《大正藏》卷21,第529页下。
③罗什译《遗教经》,《大正藏》卷I2,第1111页上。
④如湛然《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2曰:“随一佛方面等者,随向之方必须正西;若障起,念佛所向便故。经
虽不局令向西方,障起既令专称一佛。诸教所赞,多在弥陀,故以西方而为一准。”(《大正藏》卷46,第182 页下)题名窥基的《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曰:“西方净土,主胜愿强,偏劝往生,疾成圣果。所偏指也。”
(《大正藏》卷37,第338页上)子璇《起信论疏笔削记》卷2〇曰:“因易缘强,胜于余方故。因易者,十念 为因,缘强者,彼佛愿力故,以彼佛因中有四十八种广大誓愿。”(《大正藏》卷44,第4〇
7页上)莲池《弥 陀疏钞》卷2云:偏指西方者,定趋向故。西方偏指极乐者,如后文无苦有乐,及《往生经》中说。恐有难 言,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何为独示西方,教生彼国。良由道以多歧亡羊,射以专注中鹄,心无二用,功戒杂 施。上都仪云,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乃不得,况离相耶。……又《随愿往生 经》言:佛国无量,专求极乐者何?一以因胜,十念为因,即得往生故。二以缘胜,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故。
(《卍新纂续藏经》卷22,第634页中至下)
净土宗指方立相义探微171
有必要进一步的加以诠释,以彰显经中的指方立相义。
二传统文化意识的比附说
指方立相虽然自近世以来渐不被提倡,然就古代来说,它则是净土宗最重要的修法规式。弘通净土法门对此多有解说。如题名智颉《净土十疑论》,道绰《安乐 集》,善导《观经疏》,迦才《净土论》,怀感《释净土疑论》,题名窥基《弥陀经 疏》《弥陀通赞疏》《西方要决释疑通规》,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李通玄《华严 合论》,普度《莲宗宝鉴》,大佑《净土指归》,济能《角虎集》,莲池《弥陀疏钞》,李贽《净土决》,袁宏道《西方合论》,蒲益《弥陀要解》等。其中的解
说在引述“因易缘强”和“专心有在”二义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发挥。这些发挥是站在中国人固有的文化意识基础上,援引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等理论来解说的。虽然这 种中国化的创造性诠释未必合乎经义,但它对净土教理的弘扬和传播是有贡献的,这是应当承认的事实。
这种纯中国化的比附性解说也是格义佛教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理解佛教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贯穿于整个中国佛教的。格义法虽然被批评为迂拙牵强,“迂而乖本”,“于理多违”,有内外相滥之咎。但格义法并没有随着佛教的义理渐次发展而止,以外典内书,递互讲说,以达到使人生解的目的,是中国佛教经常所惯用的方法。如隋智觊就常用外书之五星、五岳、五脏、五行、五帝、五德、五、五常等来配释五戒。按大乘佛教来说,十方各有佛,智觊的著述中曾援引各种理论去诠释了某方之所以是某佛的问题。如他在《法华文句》中解释“四方四佛 护持”时说:
观心解者,四方是四诗•,四佛是四诗智。东是方首,如集是苦因。又东甲乙是春生,生即集谛也。从东次南,亦犹生而有长,先春次夏故。南方是苦谛也,长后秋收。又白帝属金,金能决断,西方即道谛也。从秋收至东藏,众事 都息,北方如灭谛也。苦集因果皆谢无用也。观此四谛生眼智明觉,持理不失,护倒不起,故名护持也。又观四方是四德。观东方常为破无常,观无常为破常,观非常非无常破常无常,乃至观北方无我为破我亦如是。此观持德,不失护倒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40: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94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净土   指方   净土宗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