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庐山慧远的法身思想

论庐山慧远的法身思想
张㊀凯
我的狼外婆ʌ内容提要ɔ㊀本文试图动态地探讨东晋庐山慧远的法身思想并突显其在中国佛学思潮转向中的理论意义㊂鸠摩罗什入关后‘大智度论“的译出,使中国学僧首次接触到了较为详细的印度佛身理论㊂庐山慧远正值此世,较早学习了‘大智度论“,并就佛身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法身 存在的诸多疑问求教罗什㊂在两人的书信集‘大乘大义章“中,慧远将法身理解为有形有相的实体㊂与罗什交流后,慧远对法身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纠正,但法身实有思想仍未改观,这为晋宋之际佛教义学的转向起到了很好的理论铺垫作用㊂
ʌ关键词ɔ㊀庐山慧远㊀鸠摩罗什㊀法身㊀‘大乘大义章“
ʌ作㊀者ɔ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2011级博士研究生㊂
东晋高僧庐山慧远(334~416)作为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剖析他的法身思想,既有利于加深对慧远佛学思想全面㊁整体的把握,又可对认识晋宋之际中国佛教义学的急剧转向提供一个可能思考的角度,还可以反映出印度的佛身理论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易于被接受的成分和可能遭遇的困难,以及中国信徒为使印度佛身理论中国化所做出的努力及产生的结果,进而从一个侧面展示佛教中国化的曲折历程㊂
学界对慧远法身思想的研究,虽有不少优秀成果,但大多限于对慧远与鸠摩罗什(343~413)的书信集‘大
乘大义章“中慧远法身观的研究,其中又以慧远与罗
∗㊀∗本文根据笔者硕士毕业论文‘庐山慧远法身思想探析“(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减改而成㊂
什法身观的比较研究居多㊂尽管如日本学者木村宣彰以佛陀观㊁法身观为线索从动态的角度对慧远进行了讨论①,但仍稍显简略单薄,缺乏对慧远法身思想在其整个思
想体系中的定位及其在早期中国佛教思想史上重要意义的挖掘㊂鉴于此,本文在吸取前贤成果的基础上,一方面试图历史性地动态考察慧远个人对法身认识的深化过程,挖掘‘大乘大义章“中慧远有关法身提问背后的思想性格与时代背景;一方面试图将慧远的法身思想纳入到初期中国佛学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做一深入探讨,进一步突显慧远法身思想在中国佛教初期佛身观演变过程中乃至佛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㊂一㊀‘大乘大义章“中体现的慧远法身思想后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入关后‘大智度论“(以下简称‘智论“)的译出(405),使中国学僧首次接触到了较为详细的印度佛身理论㊂在慧远‘智论“译出之前所撰写的现存著作中没有发现其对 法身 的讨论,因此我们无法正面论述‘智论“译出前慧远对法身的看法㊂但这不代表这段时间慧远对 法身 没有思考,因为一方面,当时的译经中已经提及 佛身  法身 等概念;另一方面,其师道安十分重视 法身 概念,并就 法身 进行过专门阐述㊂慧远没有讨论 法身 ,可能是因为在当时的译经中没有关于 法身 问题的详尽描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㊂这样,便不难理解在罗什译出对佛身问题有详论的‘智论“后,慧远为何立刻对法身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了㊂他认真
学习了‘智论“并就疑难处特别是法身问题书信求教罗什,两人书信集‘大乘大义章“是探析慧远法身思想的最重要文献㊂
‘智论“所体现的大乘佛身观,是基于早期大乘经典特别是‘般若经“的思想,同时在有部二身理论的框架内发展而成的②㊂但正是这种对各方佛身理论的调和倾891中国佛学(总第三十四期)
①②木村宣彰:‘中国仏教初期の仏陀観  道安と慧遠の場合“,‘日本仏教學會年報“53(仏陀観),1987㊂
关于形成佛二身理论的最早经典,学术界有异说㊂印顺认为,二身说最早形成于‘大智度论“(详见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第十六卷,中华书局,2009㊂),广兴提出证据试图证明二身说的形成于‘毗婆沙“:首先,印顺认为‘毗婆沙“的最早版本被编于迦腻迦王之后㊁‘智论“编撰之前的2世纪,因为‘智论“中十次提到‘毗婆沙“㊁七次提到迦旃延子㊁多次引用‘毗婆沙“;进而指出Lamotte认为‘智论“的作者是有部毗昙专家,在他转向大乘之前甚至可能讲授过六足论和‘毗婆沙“㊂因此,他在编撰‘智论“时借用了毗婆沙中的二身理论来解释关于佛身的复杂问题,因为二身说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更为精密㊂(详见Guang Xing,The Concept of the Buddha Its evolution from early Buddhism to the tritaya theory,Routledge Curzon,2005,pp.21-22㊂)体操运动员比赛前
向,使得‘智论“中对佛身的论述存在许多疑惑甚至矛盾之处,如相好是生身还是法身所具有㊁化身如何界定㊁菩萨法身等问题㊂此外,在‘智论“对 法身 的描述中,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后世 报身 的因素,
比如,由诸功德产生的无量身,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侍从等,这为 报身 概念的出现在理论上做了铺垫工作㊂所以,也可将‘智论“的佛身观看作是从佛的二身说向三身说过渡的阶段㊂但也正是因为其佛身观的这种过渡性质,导致 法身 内涵的杂多性和模糊性㊂因此,中国学僧在为佛身观这一重要理论的传入介绍而感到兴奋的同时,对佛身观的认识也如 盲人摸象 般存在诸多断章取义㊁难解难通之处㊂
08al‘大乘大义章“①即是慧远就这些疑惑不解之处向罗什求教,两人往来交流义理的书信集,其中涉及法身㊁法㊁授记㊁遍学㊁禅修等诸多重要的主题,但围绕法身问题的讨论无疑占有最大的篇幅②,是最重要的探究主题㊂虽然相较于慧远的提问,罗什的回答在‘大乘大义章“中占有较大的篇幅③,我们无法通过‘大乘大义章“来推定慧远法身思想的全貌,但它仍不失为研究慧远对法身理解的重要材料,因为我们从慧远对法身的诸多猜想与疑问中,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探寻出慧远理解法身的固有思维模式和理论根源,又能够发现慧远的法身思想对于当时及后世佛教学者法身观的理论影响㊂正如曹虹所说: 虽然他几乎只是以质询者的面目出现,但其所敏感的问题以及对解决途径的期待,仍是富于思想史意蕴的,预示着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某些重要思想步伐的到来㊂ ④
因为是书信问答,慧远经常同时提出多个问题,也多参照罗什对前书质问的回答提出新问题,罗什针对慧远提问的作答,或对经论进行叙述,或依经论有所阐发,以期对治,对同一个问题也经常再说或补说,因此,‘大乘大义章“并非如一般的佛教经论那样具有首尾一贯的组织性㊁严密性,对于某一主题的论述往往散见于不同的章节,对法身问题的论述尤其如此㊂所以,笔者将既有的文献打散并重新组
合,
新兴县实验小学9
91论庐山慧远的法身思想①科洛奇尼
输液恒温器②③④‘大正藏“‘卍续藏“中名为‘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另外还有‘问什法师大乘深义十八科“‘远什大乘要义问答“‘大乘义章“等名称,本文皆用‘大乘大义章“之名㊂
‘大乘大义章“中共有十章涉及法身问题:‘初问答真法身“‘次重问答法身“‘次问答法身像类“‘次问答法身寿量“‘次问答三十二相“‘次问答受决“‘次问答法身感应“‘次问答法身尽本“‘次问答罗汉受决“‘次
问答经寿“㊂此外,‘次问答如法性真际“一章与理解法身也不无关系㊂这也是‘大乘大义章“又被称为‘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卍续藏“‘大正藏“用名)的理由之一㊂
曹虹:‘慧远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250页㊂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20: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94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身   思想   理论   问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