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方立天先生的佛教文化内涵

樊玲整容解读方立天先生的佛教文化内涵
——以因果报应思想为例
为了挖掘、利用佛教资源为了给人间佛教提供一个正确的思路方立天先生在多种场合提到了佛教文化内涵的命题以引起人们对佛教文化价值的重视。他认为“世纪将是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文化不仅具有它自身的价值而且它还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这一点在佛教方面表现得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旅游而言常规的旅游点三分之一与佛教有关而且有一部分完全是佛教的既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又转化为经济价值。”’方先生在提出佛教文化内涵这一命题时还对它进行了阐释。先生认为佛教文化内涵包括信仰、哲学理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风习俗等五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把握先生对佛教文化内涵的界定笔者根据先生在讲座、座谈、文章中对佛教文化内涵的解释拟以因果报应思想为例对佛教文化的内涵进行解读。
信仰是佛教之所以成为宗教的最本质的东西它包括内在信仰和外在信仰两个方面。“佛教内在信仰的核心特别是中国佛教是因果报应的思想。众善奉行诸恶莫作都是说因果报应这个思想。成佛、六道轮回也都是在说因果报应”’。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不仅是整个佛教的基石同时两千多年来它已深深地扎根在了信仰佛教和不信仰佛教的所有中国人的最深层的意识里深刻影响着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直到现在在我们的道德信仰里依然涌动着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血液。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用来解释宇宙、社会和人生现象的被认为是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大客观法则。传入中国后它与中国原有的善恶
报应思想结合、融会在一起形成了有中国特的因果报应思想。因果报应思想的基础是因果全称叫业因果报或因缘果报它涉及业、因、缘、果、报五个方面。佛教的因缘果报理论是为了说明一个原因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以及怎样聚集好的因缘、避免坏的因缘、以求产生好的结果的一套理论体系。它的最根本的道理就是有是因必有是果有是果必有是因只要具备相应的缘一个因就必会产生相应的果即“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已作不失未做不得”《瑜伽师地论》卷“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大般涅经??矫陈品》。佛教认为宇宙中存在着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六道众生六道中的众生是不固定的在哪一道受生是要由自己所做的善恶业来决定的六道众生在这六道中生生不息如轮子一般轮转不已叫六道轮回。有六道轮回所以有来生后世。东晋的慧远根据佛经中的理论解释了因果报应通于三世无数生的问题“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先后虽异咸
随所遇而为对。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赏罚三报之大略也。”’因果报应思想奠定了佛教世出世间行为准则的基础是入世的大乘菩萨精神和出世了脱生死的思想来源。作为佛教外在信仰的有佛、菩萨、罗汉以及很多佛教遗迹、遗物、祖庭等。因果报应思想信仰的外在化可以表现为人们对造像、建寺等事项的热衷,限于篇幅这里不作重点讨论。
佛教文化内涵的第二个层面是它的哲学理念或观念方先生认为包括六个核心范畴缘起、因果、平等、
慈悲、中道和解脱。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不完全等同于哲学意义上的因果观念但二者又是相通的。因果报应思想来源于缘起理论。最重要的缘起理论就是十二缘起也叫业感缘起。在佛教的缘起理论观来看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生死相续轮转正是由业力的作用而招感善恶的果报。由前生的业力形成为今生能成胎的识到由于六入、触、受、爱、取、有而形成为今生新的业力并成为来世生死流转的因业力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原动力。“业感缘起注重在业力业力引果三世轮回业力所引的果为烦恼”。印顺大师也认为“经中说此十二支主要即说明惑、业、苦三惑是烦恼业是身口意三业。由惑业而引生苦果依苦果而又起烦恼又造业又要招感苦果惑业苦三道是这样的流转无端故说生死是无始的有情一直在这惑、业、苦的轨道上走。”’业有善、恶两种善业感善报恶业感恶果这善、恶两种业力使众生在善恶六道中轮回不断。因果报应思想又可以衍生出平等、慈悲、中道和解脱等内容。根据因果报应思想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在轮回中流转与其他众生在过去世中结下了各种缘分作过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姊妹等各种眷属所以佛教导弟子们要把其他众生作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想要以慈悲心对待所有的众生。又因为过去生曾在六道的各道轮回过今生的贫富贵贱只是暂时的从生死轮回的整个过程看众生是平等的。中道就是不偏激极端的苦行和享乐都会感得不好的果报。而解脱正是佛教宣扬因果报应思想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伦理道德是佛教文化内涵的第三个层面包括去恶从善、平等慈悲、自觉觉他三个准则。佛教的义理、戒律、论释当中都包含有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历史上一直受到统治者、官僚士绅以及普通百姓的普遍
重视。尽管佛教教义不能等同于纯粹的伦理道德说教但从现实看在魏晋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它是和儒家的伦理道德一起规范着中国近两千年的伦理道德生活的。重新定位佛教的伦理道德内涵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就因果报应思想而言“佛教因果报应论从个人的动机、道德选择、道德行为直至道德评价和道德责任诸环节一直强调主体自身的决定作用自作自受自业自得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佛教反对有一个能赏善罚恶的“天”或“上帝”认为心的善恶意识是果报的根源。“是故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来。岂有幽司由御失其道也。然则罪福之应唯其所感。感之而然故谓之自然。自然者即我之影响耳。于夫玄宰复何功哉”这样佛教就把福祸果报的根源由人的善恶行为进
一步追究到了人的发心动念使“善恶报应的主体成为人自身及其不灭的精神这就强调了当下自我的善恶选择的责任”有利于促成行为主体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责任。佛教通过改变现在的、当前的善恶行为尤其是心念就既可以改变过去业因对现在的影响又可以通过现在的行为去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这就把改变今生后世的命运完全抓在了行为主体的手里完全决定于行为主体的善恶心念和行为强化了行为主体的道德作用从而使善恶报应思想具有了积极的道德和伦理意义。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对于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善恶报应思想强化了行为主体的道德伦理意识而且行为主体的道德伦理意识也需要因果报应思想作为其实现的外在压力和保证。“正是通过因果律的运作作为主观精神的伦理才有可能外化为能动的行为和客观的现实善恶因果律同时也是伦理合理性追求的目标伦理的运作就是要使‘善’的追求成为生活的内在要求使生活具有‘善’的价值与‘善’的逻辑”’。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突出了道德在果报产
生的因和作为条件的缘里面的重要性“强调道德在生命长流中的作用恶因结恶果善因结善果道德是自我塑造未来生命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人们从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尤其是从心里防非止恶戒除无始劫来的贪、嗔、痴、慢习气去除各种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从而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良性的、积极的影响。正是由于因果报应思想对人的道德理念和行为有着强大支配作用它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因果报应说的本质是劝导人们从善弃恶。它推崇的善既包括十善、八正道也包括大乘佛教的大慈大悲它倡导社会成员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也提倡保护生命、爱护环境这些都同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共通的这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佛教文化内涵第四个层面是文学艺术。佛教经典的文学内涵、佛教偈颂对中国诗歌的贡献、大批诗僧的诗歌和文学理论创作、由佛教发展而来的讲唱文学、佛教的梵呗和音乐、佛教寺院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造像艺术等等都是宝贵的文学艺术财富。以因果报应思想为例翻开作为文史重要资料的中国各家各姓的家谱里面写满了教育后人的因果报应思想和祖先的实例。从离东晋慧远不久的颜之推的《颜氏家牛延锋解读方立天先生的佛教文化内涵训》到袁采的《袁氏示范》一直到曾国藩的《家书》这些都强调了因果报应思想对做人和安身立命的重要性。文人更是热衷于因果报应思想的宣传从佛教东传以来历朝历代都不乏写具有因果报应思想的志怪、笔记、小说、散文、戏曲和劝善书的“只要粗略地浏览一下我国的话本小说———即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便会发现从辑结成集的第一部早期话本集《清
平山堂话本》到被称为我国最后一部话本小说集《跻春台》可以说没有一部作品没有‘因果报应’的劝诫与说教”。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就是借鉴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记载了大量的具有“典型之言”
的“义存劝戒”的因果报应故事来达到“有益于劝惩”的目的。“‘劝善惩恶’的道德理想渗透了《笔记》全书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在善恶报应的指导思想下记叙下来的”。为了使故事更有说服力“他所用的材料来自相当广泛的现实生活而且在写作中又力求真实有据”所以这本书在当时及以后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小说如此戏曲等其他文学作品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也许现在各地纷纷兴建的地狱游览场所也可以算是这一思想的艺术化吧。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金陵船厂佛教文化内涵的最后一个层面是民风习俗。佛教的许多宗教活动已经深入到了民风习俗里面有的还失去了原有的宗教彩。四月初八浴佛、七月十五祭祖、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各地诸多的庙会、素食、放生等等都是佛教融入民风习俗的表现。因果报应思想对民俗最大的影响就是素食和放生。从梁武帝之后汉地佛教信徒就提倡素食。佛教认为食肉会增加自己的恶业、罪业减少自己的福寿功德。而素食则可逐渐灭除自己以往杀生所结下的恶缘并对其他原因的恶业进行解怨释结。佛教不仅素食不杀生还进一步提倡放生。素食放生的理念正是基于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思想和平等慈悲的观念。佛教认为人死后在六道中流转所食所杀者极可能就是自己历劫往生中的父母兄弟等亲朋故友。佛教素食放生的理念要求人们善待一切生命珍惜一切生命爱护、救护一切生命这对于挽救生态失衡、物种灭绝、环境恶化有着巨大的作用和现实意义。提倡素食放生就能使“物类同沐慈恩人伦各培福祉以恳到之深仁灭自
吴嘉丽三级他之杀报同臻寿域共乐天年”’从而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方先生提出的佛教文化内涵的内容是深刻而丰富的鉴于佛教的博大精深这里仅仅以因果报应思想为例把作者对先生所讲的内涵的理解方式和途径提供出来以期抛砖引玉共同开发佛教这一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方立天佛教文化的内涵与建设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慧远三报论/弘明集卷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罗光俱舍论下哲学与文化月刊1’’
印顺佛法概论3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张有才中国佛教因果报应的伦理价值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522
慧远答桓玄明报应论/弘明集卷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0
王月清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452-2.
樊和平善恶因果律与伦理合理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45.2-’’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征宇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晋阳学刊452-2
顾城别恋下载刘兴汉“因果报应”观念与中国话本小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5.-
牛永惠瑕难掩瑜妍尤胜媸———《阅微草堂笔记》思想内容浅议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52-2’短时傅里叶变换
带锯条焊接
李兆芳简谈纪昀和《阅微草堂笔记》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45-2
黄夏年印光集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38: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93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什么是空?
下一篇:百年佛缘
标签:因果报应   思想   内涵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