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乃丛林之本——蒋九愚教授新著《禅林宝训研究》读后

道德乃丛林之本
———蒋九愚教授新著《〈禅林宝训〉研究》读后
池州学院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尹文汉
很多年前读到清代云峰智祥的《禅林宝训笔说》,被他《序言》中的几句话所触动:“《宝训》一书,盖古人抚育情深,肝膈语也。作之记之,诚不啻嚼食喂婴,苦心极矣。且三百篇,皆英玮绝世之才,凌跨百代,发纤 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天机畅发,语句寻常。”及细读之,深感《禅林宝训》一书直揭时弊,摧邪显正,大有恢复丛林纲纪的作用,不失为禅林之宝训,对今日禅林的教风建设大有裨益。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禅宗文献,长期以来未受到学界和教界应有的重视。历史上对此书进行研究和阐发的著作屈指可数,仅明代比丘大建有《禅林宝训音义》一卷、清代张文嘉校订《禅林宝训合注》四卷、行盛撰《禅林宝训拈颂》一卷、德玉撰《禅林宝训顺 》四卷,智祥撰《禅林宝训笔说》三卷等数种。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京大学徐小跃教授撰《禅林宝训释译》,在台湾佛光出版社出版。以上作品都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近日,江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蒋九愚教授新著《〈禅林宝训〉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书第一次将《禅林宝训》放在宋代禅宗史和儒释道三教关系的宏大视野下,全面、系统地进行深入考察,考证《禅林宝训》的历史源流,发掘《禅林宝训》的思想本旨,归纳《禅林宝训》的特点,阐发《禅林宝训》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源流
《禅林宝训》是宋代禅宗的重要文献,最初由大慧宗杲和竹庵士皀于南宋绍兴(公元1131—1162年)初年共同编辑完成,不久散佚过半。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东吴沙门净善禅师将残缺不全的《禅林宝训》重新节辑、编撰成三百篇。大慧宗杲、竹庵士皀和净善何以要编《禅林宝训》?目的何在?蒋九愚教授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指出:“《禅林宝训》主要记载宋代禅师的嘉言懿行,其旨在‘绍隆佛种,主持正法’,振兴宋代禅学,‘令世之贤人君子无所议其后’,杜灭儒家批评之口。《禅林宝训》产生于理学高涨的南宋初年,不能不说含有回应儒学批判、复兴禅学的历史特殊意义。”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本心,顿悟成佛”,这是中国禅宗的特点。菩提达摩主张“藉教悟宗”,以四卷《楞伽经》作为印心传心的心要,“藉教”是手段,“悟宗”才是目的。到六祖慧能,则完全抛开经教,“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
道德乃丛林之本
慧观照,不假文字。”慧能之后,南岳怀让一系和青原行思一系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宗精神推向极端,强调禅法是心法,“第一义不可说”,于是机锋棒喝之风大盛。在此背景下,禅门忽视思想义理本身的创新,专注于各种外在的形式,五家分灯,各自别立门庭施设,禅宗明心见性、解脱成佛的
真实本旨不觉间便被棒喝、机锋之流淹没。进入宋代,当年“绕路说禅”留下的公案成为新的热门。禅师们开始关注“公案”辑录和阐释,或代别,或拈古,或颂古,或评唱,大量语录、灯录出现,“不立文字”的禅宗演变成汪洋恣肆的“文字禅”。参禅、学禅一转又变成了追求辞藻、卖弄文采的语言游戏。文字禅表面的繁荣热闹,掩盖不了禅风的衰变。与此同时,禅宗发展到唐末五代,丛林日益凋敝,出现戒律废弛、威仪废弃、三学不修、追名逐利等腐败现象。这种情况到宋代中叶不仅没有得到纠正,反而愈演愈烈。胡寅在《崇正辩》中曾批评当时的丛林腐败现象:“既已为僧,而又堕败其业,甚则破戒律,私妻子,近屠沽市畈,或至弃寺而出居。风雨败佛像经卷为窭薮亦不顾恤,如是者众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慧宗杲等人“虑末法之浇漓,丛林之衰替,于是摭古德之嘉言善行,会萃成编,冀欲挽回佛日,重整颓纲,使凡庸之辈因言企行,德业维新者也。”(大建《禅林宝训音义·序》)
大慧宗杲等人面对的还不只是禅门内部的问题,还有对宋代理学崛起的回应。《禅林宝训》编撰和续编的年代,正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复兴的年代。南宋初年,二程理学得到朝廷重视并迅速发展。朱熹的重要著作也在乾道、淳熙年间完成,如《程氏遗书》(1168)、《伊洛渊源录》(1173)、《四书集注》(1177),他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十四卷也在1175年完成。可以说,通过朱熹等人的努力,以道德性命为旨趣的儒学已成为学术思想界的主流,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给宋代禅学带来巨大的外部压力。《禅林宝训》的编撰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了复兴禅学以迎接儒家挑战,其思想主旨和记载禅师的嘉言善行强调“道德乃丛林之本”也明显地有意与宋代理学入门书《近思录》相抗衡。
二、道德乃丛林之本
关于《禅林宝训》一书的思想本旨,蒋著在《引论》中明确提出:“由妙喜宗杲和竹庵士皀两位禅师共同结集的《禅林宝训》,充分吸收、融合儒家道德伦理,以‘削势利人我,趋道德仁义’为思想本旨,提出了‘道德乃丛林之本’这一禅宗之重大历史课题,在实践上为重建丛林的道德伦理秩序和宋代新禅学作了切实的努力,在中国禅宗史上乃至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献综述的范文《禅林宝训》一书共收载了一百多位禅僧尊宿的德言义句,但主要摘录了宋代四十二位禅师的语句,这些禅师大多属于临济宗,其次是云门宗和曹洞宗,比较符合宋代禅宗的宗派兴衰的情况。德言义句的摘录,反映了编者的思想旨趣:一方面是破,重在揭露和批判当时丛林的弊病;另一方面是立,重在倡导“道德乃丛林之本”。
对丛林的弊病,《禅林宝训》既揭露其现象,也深入其本质。从现象方面,批判“学者
日鄙,丛林日废,纲纪日坠”。一些参禅学道之人,怀利欲之心,逐物忘道,背明投暗,饰己之不能,欺人侮人。“上者苟利不以道,下者贼利不以义,上下谬乱,宾主混淆。”若以《百丈清规》校之,可谓“失其宗绪,纲不纲,纪不纪”。深入到禅门理论层面来看,则是当时丛林对禅宗般若、圆融精神的
大众理财顾问滥用。禅宗最善于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运用大乘佛教的般若理论。慧能《坛经》兴起的佛教革命,消解了对立的二元思维,成为一种“心佛一本”“生佛一本”甚至“佛一本”的一体思维。运用到宗教实践,就成为随任现实生活,随缘实践修行的指南,甚至成为修禅衲子无作为、无道德的挡箭牌。禅宗的般若精神,到宋代就被一些势利之徒曲解和滥用,从而导致纲纪不振,禅僧日益世俗化和势利化。丛林之另一大弊病,是“文字禅”。《禅林宝训》批判丛林泥于文字语言,尤其是“务以文采焕烂相鲜为美”的禅风,认为“学者不可泥于文字语言,盖文字语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门”,一再强调一切经教文字只是方便,大道至简。主要编撰者大慧宗杲不仅在行动上焚毁文字禅之集大成的《碧岩录》,还从禅宗理论上予以痛斥:“心术是本,文章学问是末。近代学者多弃本逐末,寻章摘句,学花言巧语以相胜,而以圣人经术为无用之言,可不悲夫!”(《大觉普慧禅师语录》卷二十)
有破有立。《禅林宝训》在对当时丛林之弊进行严厉批评的同时,倡导“道德乃丛林之本”,以求由此重振禅林。《禅林宝训》开篇摘录明教契嵩和尚之语,以彰显道德为丛林之本的思想本旨。“明教契嵩和尚曰: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是故学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又录或庵和尚语录:“道德乃丛林之本,衲子乃道德之本。住持人弃厌衲子,是忘道德也。道德既忘,将何以修教化,整丛林,诱来学?古人体本以正末,忧道德之不行,不忧丛林之失所。故曰丛林保于衲子,衲子保于道德。住持无道德,则丛林废矣。”儒家提出的义利之辨,在此被转化为道利之辨,《禅林宝训》极力强调“去利尊萨纳克
道”,并进而谈住持之道和修心之道。主持之道,在尊贤敬能,“以众人心为心”,通人情,贵清俭,言行诚信,不媚权贵。修心之道,则强调止观、定慧,绝念、无心,还与时俱进,特别重视“以道德正其心”,突出“丛林保于道德”的禅修理念,宣扬“削势利人物,趋道德仁义”的思想本旨,将儒学化的道德伦理纳入禅宗正心修行的实践之中。
刃天青
三、历史与时代的意义
《禅林宝训》的体裁不拘一格,三百篇中,取材广泛,既有语录、传记、诸老遗语,还大量取材于文集、笔记、日记,甚至壁记、石刻、笔贴、行状、拾遗等等,围绕思想本旨和目的,无所不取来用之。从思想来看,儒佛的圆融是其最大的特点。如果说宋明理学援佛入儒,该书则是援儒入佛,儒佛圆融。
蒋九愚教授在著作中,特别谈到了《禅林宝训》的历史与现代意义。段静莉
从历史来看,该书是禅宗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禅宗走向衰落、丛林弊病丛
道德乃丛林之本
生时期欲重振禅林而振臂一呼之著述。就其内容选取而言,基本上反映了宋代禅宗历史发展之大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感,具有强烈的历史眼光。针对当时禅宗世俗化而带来的不习定慧、不持戒律、不
修道德,而倡导“削势利人物,趋道德仁义”的伦理秩序,重振纲纪,远比执个“话头”不放的看话禅和以静坐默究为特点的默照禅更能切中丛林时弊,其优游平易的禅风,也比默照禅的主寂主义和看话禅的神秘主义来得亲切朴实。在儒、释、道三教的渗透、融合中,《禅林宝训》虽然融合儒家道德仁义,但并未采纳儒家核心的忠孝诸观念,而是着眼于丛林内部复兴禅学,自始至终保持佛教的主体性,没有丧失禅宗文化的自身个性,对中国禅林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工程学报《禅林宝训》的价值不只是历史的一面,对当代佛教丛林建设和现代人生修养也具有积极意义。二十世纪以来,以太虚、印顺为代表的中国佛教界依据新时代的挑战,提出了建设人间佛教的口号,为建设和发展中国佛教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人成即佛成。”人间佛教强调佛教必须立足于关怀人间,关怀众生,关怀生命终极解脱之佛陀本怀。人间佛教强调成佛先从做人起,修五戒十善。《禅林宝训》中记载大量禅林尊宿的嘉言义行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其倡导的“道德乃丛林之本”的思想主旨更是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另外,当前佛教中出现的商业化弊病,已引起社会的反感和国家的积极治理,《禅林宝训》正是在丛林过度世俗化、势利化的情况下而产生,其对丛林时弊的批判和给出的扶救之方对今天的佛教管理和宗风建设也具有现实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蒋著《〈禅林宝训〉研究》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和扩充而成书的。上篇通论部分是博士论文,对《禅林宝训》进行综合性研究;下篇是人物个案篇,是对《禅林宝训》中重点摘录的临济宗和云门宗禅僧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是对通论篇的重要补充。全书结构严谨,视野开阔。赖永海教授
曾在其博士论文评论中说道:“蒋九愚的论文对该著作在宋代禅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剖析和发掘,揭示了《禅林宝训》特有的宗教和思想价值及其在宋代禅学乃至中国禅宗史上的应有地位,对于还《禅林宝训》的‘本来面目’及进一步禅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47: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93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禅林   禅宗   思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