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护与中国文殊信仰的初传

第39卷第6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1月V o l.39 N o.6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N o v.,2013
*
竺法护与中国文殊信仰的初传
王晓敏
山阳县教育局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重庆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教育管理办公室,重庆市401331)
摘要:在东汉至两晋时期,竺法护所译佛经不仅部类多,而且数量大,其中,文殊类经典占了相当一部分,结合相关资料统计,译数仅次于唐不空三藏㊂相关经典对文殊形象㊁文殊智慧㊁文殊法力等极力渲染,文殊
机械运动复习信仰由此得到极大宣扬㊂同时,作为竺法护译经团体中成员,聂承远㊁聂道真父子的相关译介是竺法护所译文
殊类经典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延伸㊂而竺法护对‘维摩诘经“的重译以及对此重译本的删减也体现出他对文
殊智慧的推崇㊂竺法护的译介很大地促进了文殊信仰在中国的初传,奠定了文殊信仰在中土发展的基础㊂关键词:竺法护;佛经翻译;文殊类经典;文殊信仰;初传
中图分类号:B9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3)06-0025-09文殊菩萨在北魏前后入主五台,此后,文殊信仰在中国蓬勃发展,对文殊的崇奉成为中土四大菩萨信仰之一㊂佛教东渐,菩萨信仰兴起,佛教经典的传播是其先导㊂文殊信仰在进入五台之前,应有一个逐渐发展的阶段㊂检视文殊相关经典的翻译,在东汉至两晋这一时期,竺法护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他的译介很大地促进了文殊信仰在中国的初传㊂
有关竺法护生平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三:
竺法护,其先月也,世居燉煌郡㊂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诵经日万言,过目则能㊂天性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㊂是以博览六经,涉猎百家之言,虽世务毁誉,未常介于视听也㊂是时晋武帝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方等深经,蕴在西域,护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㊂遂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㊂外国异言,三十有六种,书亦如之,护皆遍学,贯综诂训,音义字体,无不备晓㊂遂大赍胡本,还归中夏㊂自燉煌至长安,沿路传译,写为晋文㊂所获大小乘经‘贤劫“㊁‘大哀“㊁‘正法华“㊁‘普耀“等凡一百四十九部㊂孜孜所务,唯以弘通为业,终身译写,劳不告惓㊂
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㊂
护以晋武之末,隐居深山  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精勤行道㊂于是德化四布,声盖远近,僧徒千数,咸来宗奉  宣隆佛化,二十余年㊂后值惠帝西幸长安,关中萧条,百姓流移㊂护与门徒避地东下,至昆池遘疾卒,春秋七十有八㊂后孙兴公制‘道贤论“,以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贤,以护比山巨源,其论云: 护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论道,二公风德高远,足为流辈㊂ 其见美后代如此  [1]卷十三,竺法护传第七,p518-519
*收稿日期:2011-07-06
作者简介:王晓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教育管理办公室,副研究员㊂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 (05J J D Z H240),项目负责人:项楚㊂
竺法护,音译作昙摩罗察㊂此传详细记载了竺法护拜师敦煌㊁求学西域㊁译经敦煌长安的经历,其 天性纯懿,操行精苦 ㊁学问醇厚, 精勤行道 ,僧祐对其评价极高, 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 ㊂竺法护世称 敦煌菩萨 ,道安对其也有较高评价㊂
东汉以来,印度佛教东传,西域㊁敦煌㊁长安是重要的传经之地㊂西域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为佛教东渐之重要枢纽,初期来华传译佛教经典的僧人,大多是经过西域来的,有些本来就是西域的僧人㊂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有很多就是形成于这一地区㊂自东汉永平以来,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深远,但中土对佛教系统深入地接受还受制于佛教经典的译介㊂正如上文所说, 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方等深经,蕴在西域 ㊂竺法护长期居住的敦煌地区,魏晋以来相对㊂曹魏重视对河西的经营,西晋时期,虽然中原纷争渐起,而敦煌河西却一直较为平静,中原流民的迁移,加速了敦煌的发展㊂至晋太康年间,敦煌 统县十二,户六千三百 [2]卷十四,‘地理志“,p434,位居凉州七郡之首㊂西晋永宁元年(301),张轨奉晋室正朔,出任凉州刺史,保境安民,社会经济稳定,佛教也在此得到很大
的发展㊂据‘魏书㊃释老志“记载,凉州自张轨以后,世世信奉佛教,又因敦煌西接西域,所以 道俗交得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 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竺法护 遂大赍胡本,还归中夏㊂自燉煌至长安,沿路传译,写为晋文 ㊂
竺法护所译佛经,上文记 凡一百四十九部 ,‘出三藏记集“实计有一百五十四部三百零九卷,‘开元释教录“考订为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其中九十一部尚存㊂竺法护所译主要是大乘佛教经典,其中包括 般若 类的‘光赞般若经“, 华严 部的‘渐备一切智德经“, 宝积 类的‘密迹金刚力士经“, 法华 部的‘正法华经“, 涅槃 类的‘方等泥洹经“等㊂从竺法护翻译经典内容来看,早期大乘佛教各部类重要经典,基本上都包括在内,他的翻译为大乘佛教各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道路㊂正如僧祐所说, 经法所以
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 ㊂
在竺法护所译佛经中,文殊类经典占了相当一部分㊂据僧祐‘出三藏记集“记载,梁以前传入中国的文殊类经典中,直接以文殊冠名的就有十八种,现存最早的是支娄迦谶在东汉光和至中平年间译出的‘佛说阿阇世王经“和‘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而译介最多的则是竺法护,他重译了‘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同时还新译了‘文殊师利授记经“㊁‘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㊁‘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㊁‘佛说文殊师利悔过经“等㊂同时,参看相关学者对此的统计,我们可以有更大的发现㊂印顺法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十一章第一节即对佛教中的文殊类经典做了总结,他说: 佛为文殊说的有4种;以文殊为主体或参加问答的有8种;文殊所说部分者有3种;以经文体裁长行或偈颂诵出的:以文殊为主体的有3种;文殊所说一部分的有11种㊁以神咒的有3种;文殊未参与论议,也被提到的有42种,共计74种㊂ [3]玉卿在‘有关文殊师利菩萨的经典“一文中又重新做了统计,认为有123种,并于文中一一列出(玉卿实际列出的文殊类经典为137部)[3]㊂对玉卿文章所列佛经的译出时间做一对比分析,可发现,文殊类经典的翻译与文殊信仰的流传情况在时间段上是非常切合的㊂我们可借下表做一简单比较:
表1玉卿文章所列佛经列表统计
朝代译经数(部)朝代译经数(部)东汉6梁3
吴2隋7
西晋24唐36东晋3宋18姚秦11元4
元魏6其他14刘宋3
在西晋以前,仅译出8部;西晋以后,从东晋至隋的300年间,共译出33部,与唐相当;但在西晋50多年的历史中,就译出了24部,仅竺法护一人就译出21部,比唐时不空所译还多㊂如果从译经团体来说,加上聂承远和聂道真父子二人的2部,则有23部之多,这23部在‘大正藏“中均有录㊂现将此23部佛经罗列如下:
1.‘佛说魔逆经“一卷,‘大正藏“第十五册;
2.‘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大正藏“第十四册;
3.‘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大正藏“第十四册;
4.‘佛说如幻三昧经“二卷,‘大正藏“第十二册;门德尔松
5.‘佛说须真天子经“四卷,‘大正藏“第十五册;
6.‘佛说须摩提菩萨经“一卷,‘大正藏“第十二册;
7.‘佛说大净法门经“一卷,‘大正藏“第十七册;
8.‘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四卷,‘大正藏“第十五册;
9.‘佛说阿惟越致遮经“三卷,‘大正藏“第九册;
10.‘佛说无希望经“一卷,‘大正藏“第十七册;
11.‘佛说离垢施女经“一卷,‘大正藏“第十二册;
12.‘佛说普门品经“一卷,‘大正藏“第十一册;
13.‘佛说文殊悔过经“一卷,‘大正藏“第十四册;
14.‘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三卷,‘大正藏“第十五册;
15.‘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大正藏“第十一册;
16.‘诸佛要集经“二卷,‘大正藏“第十七册;
17.‘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大正藏“第十二册;
18.‘无极宝三昧经“二卷,‘大正藏“第十五册;
19.‘持心梵天所问经“四卷,‘大正藏“第十五册;
20.‘密迹金刚力士经“七卷,见‘大正藏“第十一册‘大宝积经“卷8 14;
21.‘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一卷,‘大正藏“第十七册;
22.‘佛说超日明三昧经“二卷,西晋㊃聂承远译,‘大正藏“第十五册;
23.‘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一卷,西晋㊃聂道真译,‘大正藏“第十四册㊂
本文未就竺法护所译一一加以考订㊂从竺法护所译现存数为91部来看,以上所列已能代表竺法护所译文殊类经典,故先就此加以讨论㊂
据‘出三藏记集“记载,竺法护译经时间为 自太始中至怀帝永嘉二年以前 [1]卷二,‘新集撰出经律论录第一“,竺法护条,p43,即公元266~308年之间㊂上列护公所译,时间可考者14部,其中‘须真天子经“最早,太始二年(266年)竺法护于长安译出,最晚是‘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永嘉二年(308年)译出,出经时间较为集中的是太康年间,这与竺法护整个译经活动几乎一致,由此也可见竺法护对文殊类经典的重视㊂竺法护西域学成后回到敦煌,其后一直往来于敦煌㊁长安和洛阳之间,先后在各地翻译佛经,‘佛
说阿惟越致遮经“三卷,太康五年十月十四日(284年)于敦煌译出;‘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太康十年四月八日(289年)于洛阳译出㊂也就是说,竺法护于太始二年在长安,太康五年返敦煌,太康十年又至洛阳,所译佛经也应在这些地方有一定的流传和影响㊂在竺法护所译文殊类经典中,文殊的译法还不是很统一,如濡首㊁普首㊁软首㊁文殊师利童子等等,有时在一部经中就有数译,前后称法不一㊂一方面,这与当时翻译习惯有关系,但同时也反映出文殊信仰在中土还未形成某种定式㊂
经录㊁传记等就文殊信仰在西晋时的情况并未做太多记载,在现存的有关文殊信仰的早期文献中,‘古清凉传“所记可作一些参考㊂该传卷上‘立名标化一“录郦道元‘水经注“记载: 晋永嘉三年,雁门郡葰人县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人,为之步驱而不返,遂宁居岩野㊂往还之士,时有望其居者,至诣寻访,莫知所在㊂故人以是山为仙者之都矣㊂ [4]卷上,‘立名标化一“,p337郦道元,我国著名地理学家㊁文学家,见证了北魏的鼎盛与衰败㊂‘水经注“记晋永嘉三年百余人入五台而不返,故人以此山为仙山,从所记来看,当时五台尚无文殊入住之传说㊂晋永嘉三年,即公元309年,按‘祐录“所记,竺法护译经止于永嘉二年,且可能逝于晋怀帝之世㊂又据‘古清凉传“记载,在北魏㊁北周㊁北齐之
世,民间对文殊的信仰已有多种方式,如北齐王子烧身供养,又有阉竖沙门转诵‘华严“㊁著‘华严论“等,文殊智慧和文殊法力在僧众和民间已有一定影响,五台山文殊信仰已初步形成㊂从相关佛教经典对文殊信仰的发展情况的影响来看,在东晋‘六十华严“译出之前,竺法护的相关译介是一个重要的准备和铺垫㊂
下文试结合佛经内容分析,来关注当时的文殊信仰状况㊂
岩石破碎劈裂机夫气预报
佛教经书,往往是在佛及众菩萨等的问答中,在一个个故事中,演说佛法,教化众生㊂其中的菩萨等往往光彩四溢,为广大信众崇信㊂在文殊类佛教经典中,文殊形象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文殊智慧通融无碍,文殊法力平和无边,文殊净土和美安乐,在佛的众侍中,文殊菩萨具有极高的地位㊂竺法护所译文殊类经典在这诸多方面多有反映㊂
(一)
在竺法护所译文殊类经典中,文殊智慧有非常鲜明的表现㊂小乘比丘以舍利弗为智慧第一,大乘菩萨则以文殊为智慧第一㊂智慧,佛教语为般若,即梵语p r a j n a之音译㊂佛教所说的般若智慧,谓 摩诃般若 ,即大智慧,这是超越世间认知能力的大知大觉和般若空慧,它是世间智慧的本源,同时也不执著于世间智慧㊂在佛经文本中,文殊智慧从两方面得到表现:一是文殊代佛说法,二是文殊所说体现的大乘修行之法㊂
文殊代佛宣说甚深微妙法门,弘扬大乘空义,在竺法护最初译出的‘须真天子经“中即有体现㊂ ‘须真天子经“,太始二年十一月八日于长安青门内白马寺中,天竺菩萨昙摩罗察口授出之㊂时传言者安文惠㊁
帛元信,手受者聂承远㊁张玄泊㊁孙休达,十二月三十日未时讫 [1]卷七,‘须真天子经记第五“,p267,时竺法护译经尚有传言者,即译语㊂‘大正藏“录此经凡四卷,又称‘文殊师利所报法言称经“㊁‘断诸法狐疑法经“㊁‘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别昭明持经“㊁‘须真天子所问经“,经文旨在宣扬菩萨乘,须真天子以三十三项问题问佛陀,继以三十二事问文殊师利菩萨,佛陀与文殊一一作答㊂在文殊为须真天子一一解说之后,须真天子谓诸大弟子, 仁者所狐疑,可问文殊师利 ,长老摩诃迦叶等顺次问文殊,菩萨如何修习大乘㊂随后,须真天子复问 道 于文殊,文殊所答充分地体现了大乘空义:须真天子复问文殊师利童子: 道为何等类?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我所处是道类㊂ 天子复问: 文殊师利,何所处是道处?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寂静是道处㊂ 天子复问: 文殊师利,何所是道之相?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虚空是道相㊂ 天子复问: 文殊师利,道何所住止而为道?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住止于虚空,是则为道㊂ 天子复问: 文殊师利,道谁之所立?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道从诸法立㊂ 天子复问: 文殊师利,何所是道之本?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平等则道之本㊂ 天子复问: 文殊师利,法何所持而为道?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持无我无人,是故为道㊂ 天子复问: 文殊师利,何所而与道等?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无所生无所起,则与道等㊂ [5]卷四,‘道类品第十“,p110中
大乘空义在文殊的阐释中清楚明晰,这也正是文殊般若空慧的体现㊂在宣扬大乘的性空理论和 无我 思想时,文殊 不二法门 思想在此也有阐述:文殊答天子, 大哀则道所出生 ㊁ 道从一切爱欲中求 , 六十二见㊁四颠倒㊁五覆盖,一切无功德辈,是菩萨行 ㊂ 大哀 ㊁ 爱欲 ㊁ 六十二见 等[5]卷四,‘道类品第
化学锚栓抗剪承载力
大氮肥十“,p110下,都是世间众生之相,文殊此说揭示了佛法不离世间㊁ 一切法皆是佛道 ㊁ 一切烦恼皆为佛种 的大乘思想,所谓 烦恼即菩提 ,本体同一,离此则诸法不存㊂关于文殊般若空慧,在‘佛说魔逆经“中也有体现㊂‘佛说魔逆经“译于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即公元289年,说大光天子与文殊师利问答魔事,魔来扰乱,文殊以三昧力缚魔,复变魔为佛身,与诸比丘论法,终使魔波旬心怀忧戚,泣泪而去㊂经中文殊说菩萨之 平等精进 ,有这样一段:所谓空者,诸见则空㊂以空之故,故曰空空㊂由是空空,故曰为空㊂因是空故,诸法皆空㊂
假使晓了此慧明者而不自大,是谓菩萨平等精进㊂[6]112下
文殊师利所说使得八千天子 寻发无上正真道意 ,五百天子 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㊂[6]113上
‘佛说文殊悔过经“,‘祐录“亦记为‘文殊师利五体悔过经“,诸经录均未记其出经时间㊂文殊得到声闻缘觉大乘学者的共同尊崇,经书记录详细㊂文殊 为众生广说经法开演分别 ,三乘学者悉皆来听:
本学声闻寻问文殊四圣谛事,学缘觉者则已自问十二缘起深奥之事,学大乘者则从已行,咨问咸受六度㊁无极㊁四等㊁四恩㊁善权方便无极大道,  文殊师利各随所问而发遣之,可悦其心令无余疑㊂[7]441下
之后,文殊师利悔己前世往古之过,为众生讲悔过之法,世尊 遥闻文殊师利之所讲说 ,盛赞文殊:
善哉善哉!仁快说此除诸菩萨罣碍罪盖劝助入道㊂若有菩萨傥闻说此劝助教者,即能奉持讽诵讲说,如是不久皆当灭尽一切罪盖令无罣碍,如灯及烛入于冥室众暗消索,犹如日出照于天下靡不蒙明,如盲得目㊁聋者得听㊁哑者能言㊁跛者能行㊁塞者得通,五阴自消六衰则灭,升于法堂入于道室,超慧台阁处大圣殿㊂[7]448上
在‘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中,文殊智慧第一无有可比: 于时世尊而心念曰:王阿阇世所说聪达而甚微妙,所入之法甚为优奥,其余人者莫能堪任,为决狐疑令无余结,其惟濡首能雪滞碍㊂ [8]415中于是文殊为王阿阇世说法,并受世尊之劝,携五百眷属及异佛土诸菩萨,受阿阇世王之请㊂文殊阐扬佛法,劝化各类僧众,智慧第一,在‘佛说大净法门经“中也有体现㊂按‘祐录“所记,此经译于建始元年三月,即公元304年,经中称文殊为软首,文殊向上金光首广说经法,上金光首得到劝化,佛预示其将成就天人师㊂
在文殊类经典中,佛或文殊等经常宣讲大乘菩萨行,这也是竺法护全部译籍的一个重要内容㊂大乘,也称菩萨乘,大乘菩萨 具修自利利他之道 [9]卷十四,p756上,求大菩提,以此与小乘相区别㊂由于文殊在大乘中智慧第一,且位于众菩萨之首,竺法护对大乘菩萨行的重视,也就从教义上为文殊信仰的传播作了充分的铺垫㊂在上列译籍之外,竺法护所译华严部之单品‘渐备一切智德经“就对 菩萨十地 作了详细介绍,强调了菩萨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布施㊁持戒㊁忍辱㊁精进㊁禅定㊁智慧,才能得以成十地菩萨, 能以己身现如来身,如来身现为己身 ㊂另译‘菩萨行五十缘身经“,全篇说菩萨行,宣
讲具体而生动,此经仅一卷,篇幅不长,说若那尸利菩萨问佛何因缘庄严其身,文殊师利请得佛为十方诸菩萨讲成就相好之前世功德㊂此经以50个 菩萨世世 一一罗列,讲菩萨修行的各种方法,所述非常具体,可视为‘渐备一切智德经“的形象化,各种方法也易为一般信众效仿施行,这无疑增加了菩萨行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以下所举经文可见一斑:
菩萨世世所重爱珍奇好物持施与人,常持好眼善意施与,用是故,佛悉得智慧知诸经法㊂[10]773中
菩萨世世常随经法不犯,心常柔软忍辱于人,用是故,有人狂乱来至佛所莫不得安隐者㊂[10]774上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对大乘菩萨行有较详细的说解㊂此经太康十年四月八日译,时竺法护于洛阳白马寺遇西域沙门寂志,寂志诵出此经㊂经本说寂顺律音天子向佛请得文殊说法,文殊先说真谛义,再说精进㊁菩萨修行圣谛及菩萨律等㊂在‘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中,须菩提问文殊菩萨行,文殊认为 一切弟子缘觉所行非菩萨器 ,由此展开器与非器的讨论㊂文殊说:
譬如陶家泥土一等作种种器,皆共一处合而烧之,或受醍醐,或受麻油,或受甘露蜜,或受于不净,其泥一等无若干也㊂如是须菩提,诸法同等俱共一也㊂其本际一,从缘起行则有差特,彼醍醐油器喻弟子缘觉,甘露蜜器谓诸菩萨,不净器者方如下贱凡夫之士也㊂[11]卷上,p452下
文殊说法善用比喻,此经文也反映出佛经翻译中的格义思想,这段内容与老庄道与器的思想几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30: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93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菩萨   文殊师   信仰   经典   天子   敦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