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文体学再思考

2002年5月
曼彻斯特编码
第34卷 第3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 eign L 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M ay2002
Vol.34No.3功能文体学再思考
北京大学 申 丹
提要:本文对功能文体学的进一步思考,主要涉及以下四个问题:1)文体与相关性准则,2)文学文本的情景语境,3)性质突出与数量突出,4)分析阶段与解释阶段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功能文体学、相关性准则、情景语境、性质突出
[中图分类号]H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0429(2002)03_0188 6
创新之路 纪录片
功能文体学为 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简称,特指以H 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三十年来影响日益扩大。!对功能文体学的几点思考∀(申丹1997)和!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张德禄1999)的发表,促使笔者对功能文体学作了进一步思考,主要涉及以下四个问题:1)文体与相关性准则,2)文学文本的情景语境,3)性质突出与数量突出,4)分析阶段与解释阶段之间的关系。
一、文体与相关性准则
Halliday是功能文体学的开创人,其代表性论文为!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1971/1981)。该文提出 语言功能理论是进行文体研究的较好工具。所谓 语言功能理论,用Halliday的话说,就是 从语言在我们生活中起某种作用并服务于几种普遍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H alliday认为语言有三种 元功能或 纯理功能:第一种为表达说话者经验的 概念功能;第二种为表达说话者的态度、评价以及交际角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的 人际功能;第三种为组织语篇的 组篇功能。这三种元功能相互关联,是构成语义层或 意义潜势的三大部分。
Halliday的 语言功能理论打破了传统上文体与内容的界限。任何语言结构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功能。H alliday明确指出, 文体存在于语言的任何领域之中。他所区分的用于表达经验的 概念功能属于文学文体学不予关注的 内容这一范畴。将文体研究扩展到这一领域有利于揭示小说人物生存活动的性质和观察世界的特定方式。然而,H alliday并不认为所有的语言选择同等重要,他明确宣称(1971/ 1981):
本文最关心的问题为相关性准则(criteria of relevance)。在一首诗或一篇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有规则的语言结构,有的对于文学研究没有意义,有的却对于这首诗或这部小说十分重要。在我看来,如何将这两者区分开来,是 语言风格研究中的一个中心问题。
他稍后又说:
如果我们将文本中(语法、词语、甚至语音上)的语言模型(linguistic patterns)与语言的基本功能结合起来考虑,就能以此为判断标准来确定什么样的语言特征是无关紧要的,就能将真正的前景化(fore
g rounding)与数量众多的纯粹语言结构区分开来。1
# 188 #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Halliday在判断文学文本中语言结构的文体价值时,依据的并不是语言的基本功能,而是具体文本的主题意义。倘若我们仅仅以语言在生活中承担的功能为标准,就难以判断哪些语言结构具有文体价值,哪些结构无关紧要,因为任何语言成分都具有其基本的语言功能。Leech和Short(1981: 33)在评论Halliday的功能文体分析时,断然宣称: Halliday认为所有的语言选择都有意义,而且所有的语言选择都是文体选择。这显然与上面所引H alliday的两段话直接矛盾。像Leech和Short这样误解Halliday的学者,无论在功能文体学的外部还是内部,都屡见不鲜。其实这一
误解源于Halliday自己的理论阐释。假如Halliday确实仅仅 从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起某种作用并服务于几种普遍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我们恐怕只能得出Leech和Short那样的结论。实际上,Halliday在判断什么是 真正的前景化时,依据的并不是语言的基本功能,而是文本的主题意义。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不妨看看Halliday自己的两段文字。Halliday(1988)对早期系统功能文体学的论文作了这么一番评价(黑体为笔者所标):
最早的 系统文体学论文倾向于详细探讨由一个元功能中的某个系统建立的突出模型,譬如在及物性系统中重复出现的选择(概念功能),有标记的人称代词(人际功能)或者主位选择(组篇功能),并将这些与所研究的文学作品的大的主题和结构结合起来考虑。
请比较Halliday在!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一文中的一段话:
∃∃一个突出的特征只有在与文本的整体意义相关时,才会真正地 前景化。这是一种功能性质的关系:如果一个语言特征通过自身的突出来对作品的整体意义作出贡献,它凭藉的是它在语言系统中的价值  凭藉的是产生其意义的语言功能。当该种语言功能与我们对文本的阐释相关时,这种语言结构的突出看起来就是有目的的。(1971/1981:
334,黑体为笔者所标)
在第一段引文中,括号中出现的 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 组篇功能等仅能标明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在语言系统或生活中具有何种功能。这些功能在任何语境、任何语篇中都存在,譬如,只要是对及物性系统的选择,就必定具有概念功能;只要是主位选择,就必定具有组篇功能。不难看出,仅仅将这些语言现象与语言的基本功能结合起来考虑,根本无法 将真正的前景化与数量众多的纯粹语言结构区分开来,其原因就在于任何语言特征都有其 语言的基本功能。若要判断或区分何为 真正的前景化,就需要考察这些语言特征与特定 作品的大的主题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考察这些语言特征是否对 文本的阐释或 作品的整体意义作出了贡献。那么,何为 作品的整体意义呢?张德禄(1999:47)总结道:
在韩礼德对戈尔丁!继承者∀的分析中,他把相关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1.直接意义,即表达题材,当时的客观现实意义,如在他所选的第一段中,表达劳克(Lok)的行为、行动、思想和观察等。2.主题意义,土著人的思维和观察力范围狭窄,活动范围小,行为没有效力等。3.人类性质,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知识和精神上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下层的意义用于实现上层的意义,即与上层的意义相关;
对及物性模式选择同时体现了所有三个层次的意义,所以体现了作者的整体意义,得到了前景化。
这里实际上只有两层意义:一为不考虑主题效果的字面描述意义,二为作品的主题意义。在上面引文中出现的第2和第3层,均属于主题意义这一层次,只是涉及的范围大小有所不同。倘若我们将范围局
限于以Lok为代表的尼安德特原始人,就会得出 土著人的思维和观察力范围狭窄,活动范围小,行为没有效力等结论;倘若我们还考虑到智人入侵之后发生的事,就必然会涉及 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知识和精神上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在判断什么是真正的前景化时,我们不必考虑 直接意义或字面描述意义,因为这一层次对于我们的
#
189
#
申 丹 功能文体学再思考
判断没有帮助。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语言特征与主题意义的关系。无论一个突出的语言特征具有什么基本语言功能,只要它对表达文本的主题意义作出了贡献,就是真正的前景化。反过来说,无论一个突出的语言特征具有什么基本语言功能,只要它没有对表达文本的主题意义作出贡献,就不是真正的前景化。
与新批评较为接近的文学文体学在判断什么是真正的前景化时,依据的是文本的主题意义。在上面的引文中,Halliday也谈到了这一依据。但是,Halliday并不认为他与文学文体学采用的是同一标准,许多
功能文体学家也持同样看法。H alliday(1971/1981)反复强调,采用语言功能理论,我们就有了判断什么是真正的前景化的新标准,有了新的 相关性准则。如前所述,这种想法不现实,因为语言的功能理论难以构成一种筛选标准。被H alliday称为 数量众多的纯粹语言结构之所以 对于文学研究没有意义,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具备语言功能或者它们的语言功能不重要  任何语言结构都有其基本的语言功能,而且在Halliday看来,没有哪种语言功能比另一种更重要。这些语言结构之所以 没有意义,是因为它们对于表达文本的主题意义不起什么作用。
二、文学文本的情景语境
为了说明何为文学文本的情景语境,我们先看张德禄的两段话:
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把这两者[语言学研究和文学研究]较好地结合起来,同语言学家一样分析语言现象,同文学研究者一样分析语篇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和心理环境,并把语言分析的结果用情景语境来解释,确定语篇的文体。(1999:47)
在文学作品中,由于语篇中决定其内容的情景是作者在创作中创造出来的,所以要看它[语言形式]是否与表达作者的整体意义相关。∃∃在文学作品中,作品的整个意义和与意义相关的情景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由此,文学作品的情景语境要根据语篇来推断。∃∃某个突出的语言特征只要与作者
的整体意义相关就是与语篇的情景语境相关∃∃。
(1999:44)
上面第一段引语提到的 文学研究者指的是在不同程度上将作品视为社会文献或历史文献的传统批评家,他们所研究的 语篇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和心理环境是处于语篇之外的社会、历史、创作环境。这种研究依据对各种史料(包括书信、报刊、传记、自传、历史记载等等)的考证来完成。不难看出,上面这两段引语互为矛盾。这一矛盾源于Halliday自己在立场上的变化。可以说,H alliday对文学作品之情景语境的看法经历了一个从形式主义到非形式主义立场的转变。第二段引语体现的是一种鲜明的形式主义立场,强调文学的自律性,认为文学作品是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2。也许是受布拉格美学学派、新批评和文学文体学的影响,Halliday 早期坚持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将作品的 情景语境置于作品的范围之内。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Hal liday对待文学作品的立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为!文体的功能∀一书所写的序中,Halliday 对于当时的功能文体学作了这么一番评论:hobbyboss
在过去五到七年间,对语篇的语言学解释(涉及语法和话语)与文学、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多种角度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这一研究领域。后者可用 符号学这一名称来笼统地概括∃∃我认为,有的论著在过去十年间特别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包括K ress对于语言和意识形态的探讨  语法如何创造政治现实,F owler对于社会历史语境中的文学作品的研究∃∃。(1988a:viii)
在这里,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Kress和Fow ler均为批评语言学的代表人物(参见申丹2001:100 104)。Kress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新闻报刊,Fow ler则是将文学视为社会语篇,同时研究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意识形态(1981,1986)。应该指出的是,这些研究者均受益于Halliday将语言视为社会符号的思想(1978),受益于Halliday在很多论述中对由语场、基调和语式构成的语篇 情景语
#
190
#
2002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3期
境的强调。这种强调将注意力引向语篇外部,并进一步引向语篇所处的社会历史大环境。此外,以重视语言的元功能、系统性极强为特点的功能语法为这些研究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语言分析工具(参见H alliday1985)。而这些采用功能语法的文体学研究又大大扩展了功能文体学的范畴(参见申丹2001:94)。
随着视野的拓展,Halliday强调的不再是文学作品的自律性或自足性,而是作品的 文化环境或者宏观的
2010ema
符号环境(1988a:v iii)。我们应该认识到,当H alliday早期强调文学作品的自律性和自足性时,我们看到的并非功能文体学的特点,而是与新批评、文学文体学等相类似的形式主义立场。只有在H alliday将注意力转向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语境时,我们才能看到功能文体学的特点。像Fow ler那样采用功能语法来研究文化环境中文学作品的学者和像Kress那样采用功能语法来研究语言和意识形态之关系的学者,都为这一特点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性质突出与数量突出
Halliday(1971/1981)有一个特点,即在理论上轻视违背常规的性质上的突出,重视选择频率上的或数量上的突出。他断言在语法上偏离常规的语言现象 对文体学来说价值十分有限。这种现象很少见,而当它出现时,也常常没有文体价值(1971/1981:336)。他认为重要的是数量上的突出,即作者在有可能进行多种选择的区域坚持频繁采用同一类型的结构(这样规则一致的选择可以构成文本内的常规,但在更大的范围来看,则可能偏离了常规频率),或作者在频率分布和过渡概率上偏离总体语言的常规(这种偏离也可构成某一范围内的常规)。Halliday对于违背语言常规的性质上突出的轻视,与文学文体学家形成了对照,后者一般更为重视或同样重视性质上的突出。
有的文体学家以现代派诗歌和小说为分析对象,集中关注作品中违背语法规则的性质上的偏离,忽视符合语法规则的数量上的突出。Halliday重视数量上的突出,轻视性质上的突出,可以说是对前者的
欧拉方程一种回应,但这有矫枉过正之嫌。H alliday不赞成区分性质上的突出和数量上的突出,认为所有突出形式都可以从数量的角度来解释或者统计。但在笔者看来,区分性质上的突出和数量上的突出有利于把握语言特征的本质。
Halliday的观点以他对!继承人∀的及物性结构分析为基础。我们认为,若从性质上的突出这一角度来看问题,就能更好地把握这部小说中及物性模式的文体价值。Halliday所分析的第一片段中的及物性结构偏离了现代语言的常规,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 一根棍子竖了起来,棍子中间有一块骨头∃∃棍子的两端变短了,然后又绷直了。洛克耳边的死树得到了一个声音%嚓!&。请比较: 一个男人举起了弓和箭∃∃他将弓拉开,箭头对着洛克射了过来。射出的箭击中了洛克耳边的死树,发出%嚓!&的一声响。不难看出,!继承人∀中的文字尽管语法正确,但在概念的形成和表达上明显地偏离了现代语言的常规,这种偏离从本质上说,是性质上的偏离。正是通过这些违反现代语言常规的经验表达,戈尔丁直接生动地再现了原始人看世界的不同眼光。这绝不仅仅是 一些句法结构被出乎意料地频繁选用的数量上或频率上的突出。与第一片段形成对照的第三片段中的及物性结构基本符合现代语言的常规,但它的文体价值是寄生在第一片段的偏离之上的,因为它的文体价值恰恰在于与第一片段形成了对照,这一对照反映出人在进化过程中两个互为对抗的阶段同环境的不同关系和看世界的不同眼光。倘若!继承人∀全文中的及物性结构均与第三片段中的一致,那它显然就没有多少文体价值可言。即便是在符合语法规则的情况下,区分性质上的突出与数量上的突出,也有利于把握语言特征的本质。就符合语法规则与违背语法规则这两种情况而言,这一区分也就更有必要了。
四、分析阶段与解释阶段
张德禄(1999:47 48)说:Halliday的功能文
#
191
#
申 丹 功能文体学再思考
体学理论对文体学的贡献之一是 提出了分析阶段与解释阶段两阶段研究过程。分析阶段用以理清素材,从素材中发现可能有价值的成分,而解释阶段则用以确定这些选择出的特征(突出特征)是否真的有价值。如果有价值,它就是前景化的文体特征,否则就是无关紧要的。在此,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功能文体学家O&Toole (1988:12)的一段评论: 文体分析最终促进和加深阐释过程。对语言细节的准确描述和对整首诗及其局部意思的不太准确的直觉理解构成一种辩证运动。这种运动成为%阐释的螺旋形进程&(hermeneutic spiral),它加强和加深我们对语篇的理解。
我们知道,半个世纪以前,德国文体学家Spitzer(1948)提出了语言分析与文学阐释之间的 语文圈(phil
olog ical circle):即先出作品中偏离常规的语言特征,然后对其作出作者心理根源上的解释,之后再回到作品细节中通过考察相关因素予以证实或修正。从表面上看,在这一模式中,搜寻语言特征与文学解释是一前一后两步分离的步骤。实际上,Spitzer认为寻语言特征的过程不是独立的或盲目的,它受制于批评家以往的阐释经验,是一种有目的、有条件的选择过程。英国文学文体学家Leech 和Short透过表面现象,将Spitzer的 语文圈理解为一种 循环运动;在这种 无逻辑起点的循环中, 对语言的观察能促进或修正文学见解,而文学见解反过来又促进对语言的观察(1981:13 14;参见申丹2001:78)。O&Toole是沿着Spitzer的思路走的,但他认为 阐释的螺旋形进程这一意象更能表达文学直觉与语言分析之间的 穿梭运动(shuttling process),这一运动向上发展, 没有终结(1988:30n1)。
从论著的页面上看,文体学家往往先对语言细节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然后才进行解释。但实际上对文本主题意义的阐释贯穿这两个阶段。语言分析这一过程并非脱离阐释的纯语言学分析过程。语篇中,尤其是长篇小说中,语言现象十分繁杂,就数量突出的语言现象来说,也有 数量众多的纯粹语言结构与 真正的前景化之分。若要有目的地进行文体分析,就需要先阅读理解文本,抓住可能有文体价值的语言特征来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描写,通过分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理解加深后又可引导进一步的分析。简言之,一方面我们可以区分语言分析阶段与文学解释阶段;另一方面,我们应看到语言分析与文学阐释互为渗透,互为促进,看到两者之间的 循环运动、 穿梭运动或者 螺旋形进程。
注  释
1 我同意张德禄(1999)的观点:应把 foregroundi ng翻译成
前景化,以有别于 没有动因的突出。
2 张德禄提到了文学语篇情景语境的 多层次性: 文学语篇
的情景语境要比实用文体的情景语境复杂得多,具有多层次性。从第一层次语境上讲,作者给读者提供语言艺术,使其得到艺术享受。但他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再创造一个情景,从创造的情景中创造出艺术来。这就形成了决定语篇内容的第二层次情景。(1999:46)这段话考虑了文本之外作者与读者的交流语境,但仅仅是从作者的艺术目的看问题,未考虑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仍然表现出一种形式主义的立场。
参考文献
Fow ler,R.1981.L iter atur e as Social Discour se[M].
L ondo n:Batsford.
Fow ler,R.1986.L inguistic Cr iticis m[M].Ox ford: OU P.
Halliday,M.  A.K.1964.Descr iptive linguistics in lit er ar y studies[A].In Duthie,  A.(ed.).Englis h S tudies T oda y[C].3rd Ser ies.Edinburgh:Edin burgh U P.P p.25 39.
Halliday,M.  A.K.1971.L 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 ary style:A n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 e of William Golding&s T he I nher itor s[A].I n Chatman,S.
(ed.).L iterary Sty le:A Symp osium[C].Ox ford:OU P.Pp.330 368;r eprinted in Freeman,  D.
C.(ed.).1981.Essays in M oder n Stylistics[C].
L ondo n:M ethuen.Pp.325 360.
Halliday,M.  A.K.1978.L anguage as Social Semi otic[M].London:Edw ard Arnold.
Halliday,M.  A.K.1985.A n I ntr oduction to Func tional Gr ammar[M].London:Edw ard Arnold.
#
龙牙星192
#
2002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3期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3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91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言   功能   文学   意义   文体   突出   文体学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