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动用的语法隐喻思考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22009
名词动用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许多,在汉语中不论古今也有许多体现。国内已有诸多学者讨论,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这种语言现象中存在隐喻思维,并且可以算作转喻。在Haillday提出系统的语法隐喻理论之后,虽有一些发展,但在当今国内环境与认知隐喻相比却显得有些冷门。不过,在研究语法隐喻的标准后,我们可以认定,名词动用也是语法隐喻的一种类型。
一、语法隐喻
本文所谈的语法隐喻以Halliday提出的为代表,主要指两种: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分别对应于功能语言学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中的两个。是否存在有语篇隐喻,尽管Martin以及Halliday和Martin的著作中都有提及,但Halliday一直持保留态度。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隐喻就是一种相似性的类推,它要求的是对两个或更多事物进行比较,在主语的所有特性和属性,以及修饰词的所有特性和属性中到一个切入点。
例1:Scotland is like a noun adjective that cannot stand without a substantive.苏格兰像一个名词性的形容词,没有一个体词,它自己站不住。
这里运用了语法术语之间的主从关系来隐喻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关系。从传统修辞隐喻的观点来看,人们就是从“苏格兰和英格兰”以及“名词性形容词和体词”这两种不同概念领域之间寻一种相似性,用来类推出苏格兰与英格兰当时的关系。
语法隐喻的判断标准,则是Halliday提出的一致性。根据这种理论,隐喻形式对应的就是非一致式,非隐喻形式对应的就是一致式。由于一致性与非一致性存在相对性,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所以Halliday在后来更多的使用雅式(Attic,阿蒂卡式)和土式(Doric,多利安式)的概念来替代隐喻式和一致式。雅式指一个小句中含有较多的语义长而复杂的词组和短语,而同样的语义在土式中可分解为较多的简明小句。
例2:Prolonged exposure will result in rapid deterioration of the item.(雅式)
例3:If the item is exposed for long time it will rapidly de-teriorate.(土式)
商业银行法上例中的动词deteriorate隐喻化为名词deterioration,副词rapidly隐喻化为形容词rapid。雅式就是隐喻式,土式就是一致式。采用这种说法就可以回避一致性定义的不确定性。
二、概念隐喻与名词动用
Halliday把语法隐喻分为了两种: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前者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
由动词或形容词表达的过程(process)或性质(quality);后者主要的语言表现形式则是以小句表达本应由副词表达的语气与情态意义,即将人际意义以命题形式表现出来。根据Halliday的及物性理论来看,人类主观世界的活动可描写为6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语法隐喻实际上就可以划分为关系过程的隐喻化、及物性系统内部各过程的隐喻化,以及词汇语法层次上的隐喻化。
在后来的论述中,Halliday通过对科技语篇的分析,还总结了概念隐喻的13种类型:
语义语法
(1)性质→实体形容词→名词
(2)过程→实体动词→名词
(3)环境→实体介词→名词
(4)关系→实体连词→名词
(5)过程→性质动词→形容词
(6)环境→性质副词/介词短语→形容词
(7)关系→性质连词→形容词
(8)环境→过程be/go+介词→动词
(9)关系→过程连词→动词
(10)关系→环境连词→介词/副词词组
(11)[零]→实体the phenomenon of
(12)[零]→过程=...occurs/ensues
(13)实体→[扩展]名词→[多种]
根据Halliday对语法隐喻的上述分类,在词汇语法表现形式上,语法隐喻不仅仅包括了名词化的语言现象,同时还有动词到形容词(包括分词)、介词到名词、介词词组或者连接词到动词以及其他多种转换,但从上面的划分发现,这些转换的类型并不能囊括我们所见到的所有的语言现象。拿动词化来讲,13种里面有“be/go+介词转换为动词(环境转换为过程)”、“连词转换为动词(关系转换为过程)”、“无人称形式转换为过程”三种形式,并没有看到名词转换为动词(实体转换为过程)、形容词转换为动词(性质转换为过程),等等。而我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却存在。
名词动用的语法隐喻思考
官俊君
摘要:语法隐喻自Halliday提出以来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并没有把名词用作动词包括其中。根据语法隐喻的标准,名词动用虽然语法隐喻程度不高,但也可以作为语法隐喻中概念隐喻的一种。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关键词:语法隐喻;概念隐喻;名词动用
中图分类号:H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2-0158-02
作者简介:官俊君(1984-),男,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用学。
收稿日期:2008-09-27
例4:The police shadowed the suspected spy.(实体→过程)例5: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tame a troubled-making river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性质→过程)
九章律上述两个例句,例4是名词转换为动词使用,例5则是形容词转换为动词,根据一致性,可以算作两个
李定国纪年雅式的小句。由此来说,这些语言现象应该算作动词化,也是语法隐喻中的一种,特别是把名词作为动词使用,即名词动用这种经常出现的语言现象……不过,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朱永生把动词化界定为:(1)把不是过程的成分当作过程来处理(语义层上看);(2)通过用动词代替其它词类来表达一般不是由动词表达的意义(形式层上看)。这里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差距不大,都是非动词词类的转用,无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句法形式上。不过,朱永生把动词化类型划分为4种:(1)时间关系。一是先后关系;二是同时关系。(2)因果关系。(3)条件关系。(4)让步关系。朱永生所涉及的这几种动词化已经包含在Halliday所列出的13种里面,即关系→过程,并且伴有名词化。
对于动词化中的名词转为动词使用(实体→过程)、形容词转换为动词(性质→过程)却依旧没有归纳到语法隐喻里。对于名词动用,朱永生归类为“似是而非的动词化现象”。朱永生认为,它们虽然和相对应的名词在形态上彼此一致,但它们本身体现的都是时间的过程,而不是某个事物。如to water的含义是to pour water on plants,而不是叫做water的液体,to stone的含义是to throw stones,而不是叫做stone的物质。因此,这些例子不使用名词表示过程,而是用动词表示过程。
名词动用是属于词汇隐喻,还是属于语法隐喻或者转喻,还有诸多争议。从语法隐喻的观点来看,根据Halliday的解释,传统的隐喻概念指发生在词汇层面的隐喻化过程,而语法隐喻则发生于语法层面
的隐喻化过程。语法隐喻的词语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语法性状。并且,所谓隐喻是在两个语言变体之间建立关系,用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来解释,就是词汇隐喻是同样的能指,不同的所指;而语法隐喻处理的是不同的能指,同样的所指。
根据Halliday在1996年提出的语法隐喻的新模式来看,语法隐喻主要表现在及物性的过程和功能成分的相互隐喻化,最后才见之于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转换。例6中的baby在概念隐喻中从实体转换为物质过程,在语义层、词汇语法层、音系层上因为词性已经发生了变化(如名→动),这三个方面也有相应的转变。
东芝m30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名词动用也是语法隐喻的一种表现。实体是可以隐喻化为过程的,名词是可以隐喻化为动词的。只是,因为语法隐喻的隐喻程度存在强和弱,所以人们在认定的时候会有所疑虑。
例6:a)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b)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例7:a)A lot if leaves have collected on the roof.b)The roof have collected a lot of leaves.
例8:a)I roomed with Jack in college for two years.b)I lived in the same room with Jack in college for two years.
朱永生认为,例6a的隐喻程度最为复杂,因为此句对过程、功能成分和词类的选择都是隐喻性的;例
6b的物质过程在例6a中变成了心理过程;they变成了them,有动作者变成了眼睛看到的现象;the fifith day则由环境成分变成了一个感知者;唯一没有改变的是at the summit仍然保留了环境成分的功能。例7a的隐喻性体现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选择上面,而例8a 的隐喻性则来自第三步选择;因此它们的隐喻程度依次递减。
三、结语
语法隐喻自Halliday正式提出,到现在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不论是Halliday本人,还是其他语言学家,都对语法隐喻理论进行了发展。尽管Halliday后来对语法隐喻进行了多次修改,但是对于名词动用是否属于语法隐喻都没有太多解释。名词在整个语言的词类中占据的分量很大,而名词动用这种语言现象也相当普遍,长久以来为人们所接受和使用。Halliday 的概念隐喻理论中虽涉及不多,但我们根据他的理论判断出这种语言现象也同属于语法隐喻中的概念隐喻,只是名词动用的语法隐喻程度与其他的语法隐喻形式相比较低,而不易察觉和认可。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
[4]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5).
[5]彭月华,刘正光.名词动用研究的几个问题[J].外语学刊,
msn保护盾
2007(6).
[6]彭增安.隐喻研究的新视角[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7]姚婵莉.谈三种隐喻观的比较: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
隐喻[J].湘潭大学学报,2005(5).
[8]朱永生,等.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4.
[9]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2).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34: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91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隐喻   语法   名词   过程   动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