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电影音乐语汇的“三板斧”-7页文档资料

老酒谣《1942》电影音乐语汇的“三板斧”
  电影《1942》改编自于《温故1942》,这是编剧刘震云在1993年就发表的小说,讲述的是1942年河南大旱,千万灾民饿死逃荒的故事,据影片中公布的数字,逃荒路上饿死的人达到300多万。这是一个有关饥饿的故事,更是一段不能让中国人淡忘的历史,这是一场天灾也更是一场人祸,当我们现在盲目地感叹我国地大物博的时候,还应该想想历史的过往,想想曾经的先辈们为了能够活下来所经历的种种不堪。赵季平先生担任了该影片的作曲,导演冯小刚称赞他的音乐与《1942》的气质十分契合,他在这部电影中运用的三种不同的音乐语汇给人以深刻印象。
屈平词赋悬日月  一、《1942》电影音乐的整体内涵
  影片《1942》的作曲赵季平先生曾说“电影音乐应该赋予电影以灵魂”,在多年与影视结缘的创作中,他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样的电影音乐创作理念。从整体来看,这部电影的配乐的音乐时长并不多,它更像是在为一部纪录片配乐,音乐只是在十分必要的地方出现,这样保证了电影内容在叙事过程中的清晰与简洁。
  影片《1942》中一共有四条故事线索,显示四个与《1942》剧情相关的不同人,即1942年的四个横断面,然而剧中主要的音乐运用都基本只贯穿于剧情中最主要的一条线索——逃荒路上的人们。从电影音乐的功用上来看,不管是作为背景音乐还是主题音乐,都是为剧情的发展而服务的。这部电影的音乐形式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片中的豫剧音乐、河南当地民族乐器的使用配合着剧中主要演员的河南方言,为故事的发生地打上了鲜明的河南地域标签;第二,贯穿始终且多次出现的深邃、低沉的交响乐作为背景音乐经常在逃荒路上奏响,营造了剧中特有的的悲情氛围,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第三,片尾的主题歌曲《生命的河》以流畅大气的旋律升华了影片的主题含义,人生所经历的所有的过往,在直面死亡的时候都变得无足轻重。
  二、电影《1942》的音乐语汇
  (一)河南乡土音乐——奔放大气
  电影《1942》在剧情中涉及的地域主要是河南。逃荒路上这些为了能活下去的人们,老东家、栓柱、瞎鹿、花枝、安西满等游走在死亡的边缘,他们性格迥异,却都有着河南人骨子里头的坚毅、淳朴与执著,影片中地方性的曲调及地方特有的乐器运用体现了河南的
共产主义原理
乡土气息。
  首先,河南坠胡在剧中地位突出。坠胡是由小三弦改制而来的一种地方民族乐器,又名坠琴或坠子,民间也称“弦子”,是河南本地说唱艺术形式——河南坠子的主要伴奏乐器。坠胡从其本身所能体现的文化性格上来看,与中原河南一带人的性格是极为相似的。电影《1942》的编剧河南人刘震云曾说“故乡教给了每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宽度、长度和深度,作为一个写作者来说,心胸和气度有多大,作品就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高度”,他总结的河南人的性格是胸襟和气度非常大,非常真。坠胡音量大、音雄浑,给人的感觉深沉且奔放,这恰恰彰显出河南人骨子里厚重、淳朴、稳健、粗犷、热情的个性特征。《1942》反映的是在河南大饥荒背景下的一段故事,所以用坠胡来体现河南的地方特着实生动、恰切。在电影《1942》中,坠胡主要出现在电影的前半段,它伴随着电影中的一个主要角——农民瞎鹿的故事而出现。剧中冯远征饰演的瞎鹿在逃荒路上还随身带着坠胡,可见坠胡之于瞎鹿这样的朴实的河南普通农民的重要意义。这个乐器已经渗透进了他的灵魂乃至生命,所以不管前路如何艰难,他仍然一路带着它,它陪伴着他的家人带着心中仅存的那点希望和信念一步步地离家越来越远。
非洲猪瘟疫苗创制成功
2cr13无缝管  电影音乐有着多种表现能力,然而根据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选用具有当地特点的音乐,包括地方戏曲、地方曲艺等也都可为影片营造出一种地方特来。民族性一直是中国电影音乐第一要素的特性,《1942》的故事情节紧扣1942年的河南饥荒,为了突出河南的地域文化特点,在音乐的使用上也出现了河南的乡土音调,这是主创者细致入微地为影片创造的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和环境氛围。影片中地域特浓郁的音乐叙述方式就是能在广大河南人心中产生审美共鸣的传统戏曲——豫剧,如:瞎鹿和安西满合作的河南豫剧版弥撒,这段音乐通过豫剧这种明显河南地域标签特征的音乐,为影片营造出了一种特定的听觉效果,这是一种结合时代性和乡土性的音乐气氛。《1942》电影构图中贫瘠干涸的土地、枯老没皮的树干、昏黄的背景这些都是电影所赋予的自然环境效果;然而河南逃荒路上无助的难民们唱着豫剧苍凉的音调,从电影的内部延伸出了较强的人文效果,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画面之外更深层次的音乐意境。观众在这段音乐的作用下对于眼前的饥荒不只是同情和难过,而是更加感同身受,这是一种与演员一起参与的身临其境的整体体验,突出了影片的戏剧效果,电影音乐之于电影本身的无形的推动力量也就蕴涵其中了。.
吹填工程
  (二)交响音乐——低沉绵长
  赵季平是有名的电影音乐制作人,作为一名作曲家,他掌握了高度专业化的写作技巧,而且能够从电影本身的剧情出发来创设与此相符的音乐性格。一方面,他善于运用民族化的音乐语言来表现电影故事的乡土气息;另一方面,他也汲取着西方音乐的营养,在现代电影音乐制作的整体原则下,让自己的电影音乐作品更加具有国际性,提高着电影音乐的品质。民族性与世界性音乐语言的汇合恰恰是赵季平所特有的电影音乐语汇。
  电影《1942》中多次出现了一段让人觉得哀伤、凝重的交响音乐,这段音乐的画面感极强,在电影中以场景音乐的方式出现,反映了人们在逃荒路上的艰难。所谓场景音乐是指在某一个单一的场景中所使用的音乐,它主要是对某个具体的场景演绎的故事情节进行铺垫、烘托与渲染。赵季平在电影音乐的制作中擅长于声情并茂的艺术处理,将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起来,让音乐在电影里起着主要的“表演”作用。这段音乐是由交响乐队演奏的器乐曲,主要运用的是多种西洋弦乐器,大提琴、小提琴,音优美、旋律动听,长于抒情,逃荒路上凝重的气氛、人们沉重的步伐都在音乐的细腻刻画中更加鲜明,《1942》电影画面中悲剧的成分在音乐的烘托下显得更加深刻,为电影增添了情绪感染力,把观众的心揪得更紧。   这段音乐在电影中是连的也是断的,具备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神韵,它在电影中根据剧情的发展和画面的长度分段陈述并多次间断响起,虽然每次出现的时间
都不长,但再一次的出现总给人以更为深刻的印象。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并不是多段交响音乐的组合,而是具有电影性的完整曲式结构的意味,它的连贯就在于它整体贯穿了逃荒路上这一条线索,音乐与剧情一样娓娓道来。这段交响音乐在电影中至少出现了15次以上,有时与银幕画外音连接,从开始逃荒到逃荒第31天,再到逃荒第73天,逃荒第106天等;音乐每次的出现又与逃荒的主要人物的生死紧紧相连,瞎鹿娘、瞎鹿、白修德、东家儿媳妇、老东家、花枝、栓柱等人在同样的音乐背景下演绎着不同的人物命运。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46: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78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音乐   电影   河南   逃荒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