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理水》

鲁迅及其故事新编《理水》
20080307 13:32:54  中国柯桥网        [发表评论] [大 中 小][打印]   
()
    鲁迅堪称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无情地撕破旧社会的假面和鞭挞丑类的罪恶,又以博大而仁爱的心胸、孺子牛的精神,将爱洒向劳苦大众,赢得了民族魂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匠等美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出生在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入绍兴著名的私塾——三味书屋,从宿儒寿镜吾读书。鲁迅自幼聪颖,勤学好问,涉猎广泛,爱看具有爱国民主思想和反抗精神的野史、笔记。他在故乡生活、工作近20年,深受越文化的熏陶,特别是陆游、王思任等越中先贤思想和精神的影响,又有较多机遇接触农村,亲近农民。13岁那年的家庭变故,更使鲁迅深切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和上流社会的堕落与下层社会的不幸……这一切,都为他的思想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成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1898年,鲁迅毅然离开绍兴去南京,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读书。在此期间,他接触新学,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初步形成了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的社会发展观,成了中青年鲁迅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思想武器。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于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进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毕业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他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一样,怀有科学救国的思想,曾著译出版《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中国矿产志》、《中国地质略论》、《说钼》等书文,并希冀通过习医解救国人的疾苦,促进他们对于维新的信仰。可是,那些颇具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偏见的日本同学对来自弱国的鲁迅的无端歧视,令这位热血青年不堪忍受。特别是在一次放映有关日俄战争的时事幻灯片时,鲁迅不时听到周边日本同学的狂热欢呼声,看到被指控为俄军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抓捕后杀头示众,而围观的许多同胞显现出麻木不仁、甚至凑热闹前来欣赏杀人艺术的样子,这极大地刺痛了他的心灵。鲁迅痛感学医并非紧要事,以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何等健壮,充其量只能当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认定第一要务是改变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这样,鲁迅决然弃
医从文,从1906年开始了革命文学生涯。

    1909年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并在故乡参加了辛亥革命。未几,绍兴政局与全国各地一样,发生逆转,令鲁迅相当失望。19122月,他离乡应邀赴教育部工作。鲁迅一度彷徨、苦闷,但仍关心时局的发展,审视中国几千年历史,苦苦思索中国的前途。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鲁迅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中国的希望。1918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不可收,在时代赋予的全新意义上,创作了《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大量优秀小说和投、匕首式杂文,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显示其文学革命的实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英勇旗手。

    由于支持进步学潮和正义斗争,鲁迅横遭北洋军阀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19268月,他愤而南下,先后在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执教。鲁迅接受了大革命的战斗洗礼,又经受了19274月反革命的严峻考验,纠正只信进化论思想的偏颇,开始从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向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根本性转变。10月,他定居上海,主要从事文学
创作和文艺运动,也开始了一生最光辉的战斗历程。鲁迅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用以指导革命实践;他勇敢地揭露国民党当局的黑暗统治,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抨击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镇压进步人士、扼杀进步文化等罪行,同时,热情讴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进步运动;他团结广大左翼文艺工作者,热情提携青年,倡导版画艺术,又不怕高压,率领左翼文艺大军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根据形势和斗争的实际需要,鲁迅写下了大量深受民众欢迎和喜爱,却令敌对势力既害怕又忌恨的杂文,成集的就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等。他为世人留下了800多万言煌煌著译,这是一笔永具魅力与价值的精神遗产。

    鲁迅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以高超的文艺形式和独特的视角让人感受病态社会沉疴之重,一生不断寻求疗治国民劣根性的良药,催人猛醒、觉悟,无愧为唤醒国人灵魂的文学巨匠。即使在当今,他不只是作为文学家仅仅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的,而是作为思想家横亘在我们民族的多灾多难又是世纪动荡和变革的历史坐标系上。他的书给予我们的
不仅是文学的章法和技巧,更是精神和心灵的滋养。

()
    正是鲁迅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远古时代的大禹和近现代的鲁迅,虽然在时空上相隔遥远,但是,他们的伟大思想、崇格品德和对中国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彪炳史册,一直为后人所颂扬,无愧为中国的脊梁

    大禹是我们华夏祖先,为民治水的英雄。为了降服水患洪魔,他抱定我若不把洪水治平,我怎奈天下苍生的誓愿,娶后三日而出,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难险阻,乃至身患偏枯之疾,终于获取地平天成的圆满结果。古往今来,关于大禹的丰功伟绩,可谓有口皆碑,史不绝书。

    鲁迅对大禹始终怀有由衷的敬意,对有关大禹的文物古迹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分外珍
爱。1910年春,鲁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时,率领该校师生到禹陵旅行,还在禹庙百步禁阶合影留念。他们胸前均佩戴一朵小白花,凭吊大禹,追思他的功德。1911318日,他又出稽山门可六七里,至于禹祠,在近旁的山上采制植物标本,还著有《会稽山采植物记》一文。据三弟周建人、工友王鹤照等亲友回忆,他们多次陪同鲁迅到禹陵等地拓碑。191213日,鲁迅在《<越铎>出世辞》中自豪地说: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力作治生,绰然足以自理。”19136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月,鲁迅回乡省亲,26日一早,鲁迅、周建人陪老同学、老同事伍仲文畅游禹陵、兰亭等名胜古迹。1914年,鲁迅在《会稽郡故书杂集·序》中又提及禹,句践之遗迹故在。”19163云母板月25日下午,鲁迅往留黎厂(即琉璃厂——引者注)买《麃孝禹碑》一枚,银四元。”1917年上半年,鲁迅根据自己在禹庙所拓铭文,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写了一篇考证文章《会稽禹庙窆石考》。民间传说这状如秤锤的窆石是大禹下葬时所需用的工具,甚至有人说它是大禹下葬后的镇石,即陵墓所在的标志,所以民间也有窆石下面才是大禹的真正葬地的说法,激起人们对这位远古英雄的追念。鲁迅对窆石题字、年代和形制等作了精辟的考证和辨析,还辨释、照录龙朝夫瞻拜禹陵的诗:gps组合沐雨栉风无假日,胼胝还见圣功劳。古柏参天[]元气,梅梁赴海作波涛。至今遗迹衣冠在,长[使]空山魑魅号。欲觅[]陵寻窆石,山僧为我剪蓬蒿。”191810多聚赖氨酸21
日《鲁迅日记》载:午后往留黎厂敦古谊帖店买定造象二种八枚,券五元,卖与禹陵窆石拓本一枚,作券二元,添付券三元讫。鲁迅在1927817日致章廷谦信中说:禹是虫,故无其人;据我最近之研究:迅盖禽也,亦无其人,鼻当可聊以自慰欤。他对顾颉刚的说法不屑一顾,予以辛辣的讽刺。1933814日,鲁迅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直到1934413日,鲁迅在致母亲的信中还提到:害马(鲁迅对许广平的戏称——引者注)多年想看南镇及禹陵,今年亦因香市时适值天冷且雨,竟不能去,颇为此而深感惋惜。笔者的上述罗列,足以说明鲁迅是十分崇敬大禹,十分热爱禹陵及其有关文物,十分重视学习、弘扬大禹精神。尊重大禹,就是尊重民族,一旦社会上出现对大禹不敬之词,他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予以迎头痛击。说:神话想象出人们征服自然力等等,而能够吸引人们的喜欢,并且最好的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鲁迅写于193511月的新编历史小说《理水》,虽然不能与神话等同,但是,他在《理水》一文中所塑造所讴歌的大禹形象,正是这样一个为历代人民大众所崇敬、拥戴,并具有永久魅力的中国的脊梁

()
    1922年写作《补天》到1935年《故事新编》全书编成,鲁迅历时13年,这部新编历史小说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已在19361月了。《故事新编》除《序言》外,按故事的时代先后由《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等8篇历史小说编成,它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鲁迅根据现实斗争和作品主题思想的需求,对历史材料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选择,并加以生发和改造,熔古铸今,叙事对既保留旧书上的根据,又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以鲜明的爱憎立场,塑造一个个古代历史上中国的脊梁式人物来鼓舞和激励人民大众。刻画古代反面人物则是刨现代坏种的祖坟,发挥古为今用的重要作用。在小说中穿插某些现代生活中人物、情节、语言等,更是直接嘲讽、鞭挞了现实生活中的丑类(人、事、地、物等),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平心而论,在残酷的斗争现实面前,鲁迅不能不去创造既能有力战斗,又尽量避开反动派迫害的巧妙的斗争形式。在貌似描写古人古事的形式下,真接反映和紧密服务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与斗争的《故事新编》,正是鲁迅在这种情况下的一个奇特创造。茅盾说得好: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作品,自五四以来,已有了新的发展。鲁迅先生是这一方面的伟大的开拓者和成功者。他的《故事新编》在形
式上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变化,给我们树立了可贵的楷式;但尤其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刻,——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以他特有的锐利的观察,战斗的热情,和创作的艺术,非但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且将古人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他既揭示了《故事新编》的创新意义、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战斗性,又道出了它错综交融、一而二,二而一太阴历的艺术特点。

    《理水》,原名《治水》,它有深刻的创作背景。众所周知,·一八硅酸盐通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侵略,国民党政府却推行媚外卖国的反动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由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江河年久失修,全国各地的水灾、旱灾、蝗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相当频繁,如1933年,黄河决口达50多处,灾区有冀、鲁、豫等省60多个县市,灾民达300余万之众。1934年,江南14个省大旱,仅江、浙、皖三省受灾面积达几千万亩,安徽一省灾民高达几百万,浙江余姚还发生农民因争水互殴致死的悲剧 ……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令所有正直的人愤慨的是,一些御用文人却粉饰太平,为当局开脱罪责,竭力散布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荡焉无存的失败主义谬论和其他奇谈怪论。193510月,亲率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艰苦卓绝的长征胜利到达陕
北。鲁迅闻此喜讯,兴奋异常,致电祝贺,他看到了中国和人类的希望。不到一个月,鲁迅便写下了《理水》。

    在《理水》这篇新编历史小说中,鲁迅倾注了心力、理想和爱憎,他既热情地讴歌了中国的脊梁式的远古治水英雄大禹,又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御用文人、学者的种种丑恶表现。在鲁迅笔下,大禹为了降伏洪魔,在实地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的基础上,不顾昏愦、顽固、守旧的大员们的种种阻挠,记取前人的教训,以创新精神,坚持变的正确方针和方法,并身先士卒,与民众一起战天斗地,埋头苦干,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治水大业。大禹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和克服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英雄气概,它有力地激发亿万人民的民族自豪感,鼓舞他们去冲破黑暗,战取光明。

    在鲁迅笔下,《理水》这篇小说里的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信手状物,妙趣横生。全文分成四个部分,作为大禹的对立面的水利大员和文人学者,在这篇小说里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前两部分全写他们的言行,即使在第三部分大禹出现后,有关他们的描写
所占的篇幅仍占一半以上。就内容而言,鲁迅穿插大量现代消极负面的生活材料,如现代人物——聚集在文化山上的学者文人等;现代语言——“O·K”“维他命W”等。显然,这些被穿插进去的现代生活材料在性质上大都属于消极、落后、丑恶的东西,是作者着意批判、鞭挞、嘲讽和否定的对象。就艺术表现而言,这种游戏之作”——油滑,是作者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它使读者感到滑稽可笑,从鲁迅的幽默风趣中让人获得一种谐趣美的艺术感受,并在你、我、他的笑声中达到对假恶丑的人和事物的嘲弄、抨击和否定的效果。如《理水》中的乌头先生用法律解决的话语来吓唬乡下人,鲁迅就是借此来揶揄、讽刺将大禹说成考据家。同样,对那些优生学家遗传学家辈,鲁迅也是采取类似手法。这种信笔写来的方法,是他在杂文、小说、散文中经常使用的,显得灵巧、俏皮而幽默。鲁迅在古人古事的描绘中穿插进现代生活材料,其目的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讽喻现实,以便充分发挥历史小说的社会战斗作用。事实正是如此,那些水利大员和文人学者所表演的一幕幕丑剧,不也是同样有力地烘托出大禹的美好品质,使其光辉熠熠夺人眼目吗?在勤劳勇敢,大公无私的大禹高大形象面前,水利大员们反衬出何等卑劣自私、猥琐丑恶!这足以说明鲁迅是有意识地用古人的伟岸映照出现代人的萎缩来。真善美与假恶丑确实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两者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一边是庄严地工作,
一边是卑鄙与无耻。鲁迅在第三部分描绘了大员们的种种丑态后,便以鲜明的对照,描述了大禹出场时的情状: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寥寥数语,鲁迅把大禹和他率领的治水大军历尽艰险、战天斗地的伟岸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接着,作品描绘了大禹与官员们在治水方针上激烈斗争场面,他坚定地说: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尽管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用沉默来表示对抗;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吼着说: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甚至用孝道逼迫大禹收回成命,然而,他用钢铁般的誓言回答: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不可!大禹
治水的正确决策,来自调查研究,来自人民大众,必然得到他们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小说的第四部分主要写大禹治水的成功。鲁迅虽然没有在大禹治水的经过方面费笔墨,但读者完全可以从鲁迅用白描的手法描述大禹胜利回师的情景中想见他所作出的牺牲、他的谦和亲民、他得到民众的拥戴:
一个半阴半晴的上午,他终于在百姓们的万头攒动之间,进了冀州的帝都了。前面并没有仪仗,不过一大批乞丐似的随员。临末是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黑脸黄须,腿弯微曲,双手捧着一片乌黑的尖顶的大石头——舜爷所赐的玄圭,连声说道:借光,借光,让一让,让一让,从人丛中挤进皇宫里去了。

    就这样,鲁迅运用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大禹形象,促人亢奋,促人勇进。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5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75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思想   精神   小说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