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与脑梗死的联系

甲亢平片维生素D与脑梗死的联系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vitamin D deficiency, VDD)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其中,维生素D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已引起高度关注。有研究提示,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是卒中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现就维生素D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镁橄榄石
1 维生素D和脑梗死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低维生素D水平与脑梗死的高发病率相关。Chowdhury等对 全球69160名参与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脑血管事件风险进行的汇总分析显示,血清维生素D含量异常与脑梗死的发病率存在显著相关性,血清维生素D含量位于基线以上的受试者罹患脑血管病的风险要比基线水平以下的受试者降低40%。此外,多项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是卒中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此外,还有研究显示低维生素D水平与脑梗死体积较大和转归不良有关。Turetsky等对8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基线血清维生素D浓度与患者脑梗死体积存在负相关联系;此外,血清维生素D浓度每降低10ng/ml,早期转归不良的风险增高1倍。
什么是企业精神
2 维生素D通过间接影响血管危险因素发挥作用
2.1 高血压
研究表明,维生素D参与了血压调节的机制。Kienreich等就维生素D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作用进行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基因敲除小鼠的肾素表达增高,进而引起动脉高血压和心肌肥厚。此外,van Ballegooijen等的研
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降低会扰乱体内Ca2+平衡,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后者通过促进血管炎性反应和血管钙化等机制参与高血压的进程。r51
偶氮二甲酰胺2.2 糖尿病
VDD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其他类型糖尿病之间均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Sørensen等的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儿童1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而且孕妇增加维生素D摄入量能降低子代1型糖尿病的发生率。Li等的研究显示,成年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患者补充维生素D类似物可加强对胰岛B细胞的保护。利用1型糖尿病经典动物模型——非肥胖糖尿病(non obese diabetic, NOD)大鼠进行的研究显示,早期禁止维生素D摄入及光照可显著增高NOD大鼠糖尿病的患病率,而补充维生素D或其类似物则可阻止其发生糖尿病。目前尚无VDD动物模型2型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的实验数据,但一项基于人的大样本观察性和干预性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与空腹血糖水平具有相关性,与口服糖负荷后的血糖水平存在负相关联系,与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存在正相关联系;在补充维生素D制剂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糖耐量增高、糖化 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胰岛素分泌增多而且胰岛素敏感性增强[。上述研究结果提示,维生素D对糖尿病的发病和血糖的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
2.3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加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不但会加重脑梗死病情,还容易引起心肌损害和心源性猝死。临床研究显示,VDD和低钙血症的纠正有助于终止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而VDD性佝偻病能引起胎儿心房扑动。动物实验显示,VDD饮食喂养12周能显著缩短大鼠的QT间期,虽然其血钙水平与正常大鼠相近,但QT间期的缩短会导致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期前收 缩、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心室颤动。在VDD患者中进行的一项小样本临床试验显示,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房内传导和房室传导时间存在独立显著相关性;在 VDD6个月后,患者房室传导时间大幅缩短。这些研究结果表明,VDD可能是心律失常的一个致病因素,但目前研究较少。
2.4 肥胖
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含量较高,大量维生素D被储存在脂肪内无法得到释放,从而导致血液循环中可利用的维生素D含量下降。Major等对63名饮食钙摄入量较低的超重或肥胖女性受试者进行了一项双盲随机对照减肥试验,结果显示,补充钙和维生素D能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且具有增强减肥效果的有益作用。但由于相关研究匮乏,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2.5 动脉粥样硬化
维生素D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报道。Kamycheva等对4194名非吸烟受试者进行的研究显示,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厚度以及内膜-中膜厚度存在显著负相关联系,因此认为VDD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有研究显示,VDD受试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plasma induced atherosclerosis, AIP=log[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AIP异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维生素D正常组,AIP异常组平均维生素D水平较AIP正常组显著降低,提示VDD与AIP值异常升高密切相关。动物实验显示,VDR激活可产生各种各样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包括减少血管内皮黏附分子、增加一氧化氮生成以及抑制泡沫细胞形成。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至少说明VDD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3 维生素D与脑梗死的基础研究
脑组织缺血缺氧后诱发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十分复杂,炎症和氧化应激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1 维生素D的抗炎作用
虽然维生素D可作为有效的免疫调节剂来调节细胞因子分泌,但其对脑梗死后炎性反应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VDD可加重缺血性脑损伤以及缺血诱发的炎性反应。Balden等在大鼠VDD饮食8周后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与非缺血半球相比,梗死半球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α、IL-1β、IL-2、IL-4、IL-5、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表达显著下降,IL-6表达显著上调。此外,VDD还可增强促炎细胞TH1、TH17的表达及其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抗炎细胞Trag和 TH2的表达,降低神经生长因子含量,从而加剧缺血细胞的死亡。De Vita等对VDR基因敲除大鼠的研究显示,VDD可通过诱发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的激活上调IL-6的表达,进而促进缺血细胞凋亡。
平南实验中学
3.2 维生素D的神经保护及抗氧化效应
维生素D通过调控脑组织L型电压敏感性钙通道(L-voltage sensitive calcium channel, L-VSCC)、激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及上调抗氧化应激因子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早期研究显示,海马神经元的存活依赖L-VSCC的低水平Ca2+流入,L-VSCC数量或功能改变均可导致神经元死亡。Brewer等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组织进行维生素D激素(vitamin D hormone, VDH;即1,25-二羟维生素D3)处理数天后,神经元存活率较处理前总体升高且呈U形量效曲线,即仅浓度为1~100nmol/L的VDH就可有效对抗兴奋毒性损害,使用膜片钳技术进行的平行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为缺血性卒中后补充维生素D的剂量提供了依据。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4:3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72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显示   水平   糖尿病   脑梗死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