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热”及相关问题

第30卷第2期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Vol .30No.2
春暖花开 亚洲2009年4月
Journal of Hans han Nor ma lUni versity
Ap r 12009
  收稿日期:2008-12-14
作者简介:洪子诚(1939-),男,广东揭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3本文根据2007年在两所大学讲课的录音整理,有修改、补充。
  ①陈平原《重建“中国现代文学”———在学科建制与民间视野之间》,载《现代中国》第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
文学史热”及相关问题应急系统
3
侯永庭 上海
人机工程学论文洪子诚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
  中图分类号:I 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883(2009)022*******
公安部迎来最年轻副部长近年的文学史热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出现了一个热潮。陈平原先生在一篇文
章里,批评了中国文学界、尤其是大学中文系对“文学史”的这种“迷思”。对这种现象,他做了有趣的描述,“眼看学界及文坛上,涉及‘文学史’的话题此起彼伏,有人老骥伏枥,奋不顾身,有人初生牛犊,身手矫健”。而他则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他的问题是,作为一种著述体例,而不是研究对象的“文学史”,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也是这个文学史(作为“著述体例”的)热潮的参与者之一,属于“老骥伏枥,奋不顾身”的一类。当然,我从事当代文学史、中国新诗史的编写,不是90年代才开始的,“新时期”以来我几乎一直都在做这件事。尽管这样,我们得承认陈平原的批评是有道理的。确实,文学研
究可以有多种方式、路径,“文学史并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知识体系”,但现在,中国大陆的中文系,它成为课时最多、最主要的主干性课程。出现这种情况,陈平原列举如下的几个原因:一是晚清以来民族国家的想象,文学史是建构这个想象的有效方式;二是五四文学革命提倡者的自
我确认;三是百年中国知识体系的转化,以及教
育体制嬗变的结果,即过去的“诗文评”、“文苑传”转变为“文学史”,文学教育重心从技能、审美的培养、训练的“词章之学”,转变为系统的知识积累的文学史。
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我想补充的是,这种“转变”,既有值得检讨、需要我们做出调整的“迷思”,但也包含了时代、思潮、体制演化所难以逆转的“必然”。
对于当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史热”的发生,还有另外的一些原因。文学史成为最重要的主干课程,又是50年代初年学习、照搬苏联教学制度的结果,文学理论和系统的文学通史成为统驭中文系教学的基本格局。还应该看到,“文学史”在目前地位的突出,也有“学术”自身的因素。90年代以来,我们发现很难像80年代那样谈论问题、使用概念。80年代被称为“新时期”,“新时期”建立在一种“历史”断裂的设计、认定的基础上。那时候,似乎面对的是“废墟”,一切都是百废待兴,都在“复兴”和“重建”,文学也不例外。那个时候,人们心目中没有“历史”,或者说“历史”可以忽略不计。许多概念、描述、评价,都以自明的方式呈现,也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到了现在,情况有了变化:许
多事情、概
渔趣网
820071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25: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71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史   中国   教学   文学   系统   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