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对于生命本体的态度

浅论苏轼对于生命本体的态度
作者:张倩倩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
        要:作为北宋文坛登峰造极的人物,在宏阔的历史和理学思潮影响下,苏轼在历代学者的研究中几乎成为符号性的人物,处在神化的光环之下。而本文试图从苏轼客观世界及诗文组成的双文本的角度来阐述苏轼对于个体生命本体的态度,从而展现在历史社会生活中苏轼个体生命内在的矛盾性对其诗文创作产生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苏轼;生命本体;精神困境
冠心病的护理计划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211-03
农业项目投资评估        “对于宋代士人来说,既是天地自然与人文文化的统一本原,也是士人立身行事的不易准则,故是彻上彻下,本末精粗一贯的,既是抽象的本质又是在各种具体事件中能够得以展现的。因而宋代文人借在问道、载道,在进行文学创作的不断实践中,在不断接近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文学的审美本体,理性精神大放光彩,这也是宋代文化的本质力量,而这种力量就催生了苏轼这样的文化巨人。
        清代评论家叶燮在《原诗》中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结合英美新批评文本之外一无所有的观点,推演而言,整个世界都如文本对人虚构出来的世界一样。所以说拿文学观点去研究非文学,拿文学性的观点去研究苏轼的人生境遇,即苏轼的本体。那么我们所掌握的关于苏轼的历史碎片整合在一起就是关于苏轼的文本,也就是说,苏轼的人生就是具有一定历史依据的纪实文学,而这种纪实文学披露的是苏轼的人生经验(苏轼的客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缺乏和漏洞就可以拿苏轼的文学文本来填补。
        宋代道学家认为世界万物都有一个,而这个就是共相,其他殊相只能不断的相似或者接近作为共相的,而不可能成为牙科手机维修或者就是cmts理。尤其是朱熹大力提倡这种观点,与柏拉图的本体论不谋而合。其实这也就成为了宋代道学家思想的一大漏洞,他们的说法也成为了攻击他们自身漏洞最有利的武器。如果真的按照朱熹的说法,那么新儒学所倡导的黄胖病就各有其理,即仁之理义之理熊应堂等,而作为普遍规律的各种是客观世界的具体特殊事物永远达不到的一个境地,换言之,新儒学所提倡的各种境界、各种精神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完全到达。这也导致道学的很多说法只有一个空泛的理论定义,而缺乏必要的实践证明。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40: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71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世界   生命   研究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