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博对传播的影响

浅谈微博对传播的影响
   
一、什么是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又被称为“微博客”或“微网志”,它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并公开发布的简短微型的文本。最早起源于美国,在中国被翻译为微型博客,有新浪微博、搜狐微博以及腾讯微博等,以新浪微博最盛。它是基于互联网web2.0和web3.0技术的一种网络应用和手机应用,通过虚拟的社会网络关系,以迅捷的广播式传播方式以及短小的140个字符以内的传播内容达到实时传播、获取信息、人际交往等传播目的。“相比传统博客而言,微博在延续自媒体性质的同时更加入了社会网络关系媒体的性质,所以是自媒体与社会网络关系媒体相结合的产物”。[1]微博具有开放性强、更新速度快、使用方便、内容短小精悍的特点,使信息传播进入即时传播发展的新阶段。
二、微博兴起、发展的动因
微博事实上得益于发展成熟的互联网,互联网使得媒体机构信息得以广泛传播,信息时效性也得到保障,同时它对受众的文化要求低,对传播者本身要求也很低。博客,尤其是微博传播对传播者的要求大大地降低了,“建立博客,无需网络技术知识,只要有表达欲望,会打字,就可以开设博客,几乎属于零门槛,这就让让众多潜藏在我们周围的人们打开了自己的网上书写乐园,开启了个人书写的新时代。相比以前的门户网站新闻媒体传播,博客传播无需任何认可,无需太过高深的技术,就可自由的按照自我意愿发表文章”[2],博主的自我意识得以不受任何阻碍地向外传播,也使传播过程中全民参与得以实现。另外,手机对微博的信息传播具有催化作用,微博的兴起同时也使得手机用户增多、3G技术的推行和移动资费的下调,这就实现了通讯媒介与广播媒介的融合。
微博能够实现用户自我生产内容,同时实现了网络和手机的短信连接以及与其他社会媒体的超级链接,是首个将互联网与手机等多种新媒体真正相结合使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从传播方式上来讲,微博传播利用的是在网络中建立的虚拟社区关系进行人际传播从而延伸至大众传播。从传播内容上来讲,微博区别于传统博客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内容字数的限制,要求用户所发信息不能超过140个字符。这就降低了传播者的门槛。从传播效果上来讲,微博的出现不仅带来了互联网技术史上的革命,更是进一步影响了人们之间传播沟通
的方式,影响传统大众传播方式,带来了新闻报道的重塑、舆论形成的重组等等各方面的变革。巨噬细胞
“微博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因为:1.微博使用简单方便,传输性效率较高;2.微博的使用形式与热点内容相互作用促成微博的高速增长;3.微博不仅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体,通过关注与被关注,用户从某种程度上能将现实社会关系移植到微博上,相比于SNS的双向认证机制,微博采用的是单向的关注和被关注 关系,这种形态使得微博上用户既能建立起以现实生活中亲朋好友为基础的强关系,同时也有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共同行业等因素建立起来的弱关系。”[3]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三、微博如何进行传播
在微博传播中,用户可以通过@功能(在用户名前加上@符号,可对被@用户进行消息提醒)进行信息转发,能够随时提醒对方,也能在分享传播的时候引起被转发用户的注意,从而与其他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种交流互动的关系,这就给用户创造了一种开放的社交关系,扩展了用户之间交流的机会,但各自又保持了完整的信息。微博还有另外两个鲜明的特征:社会各界名人成为意见领袖,不过虽然大量的名人在微博上成为意见领袖,但是
微博传播中的种种特性证明,普通大众才是微博传播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这些大量粉丝的存在也就无从谈起微博传播的各项功能。因此,也有学者将这种成为意见领袖的发言定义为精英话语,其他普通大众的言论则归于草根受众的意见表达。此外,微博平台还成为成为民众舆沦聚集地。微博主要具有以下功能:发布功能,即用户可以随时发布图片信息文字信息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图文信息;评论功能,即在使用权限内用户可以发表对任意信息的看法;转发功能,即用户可以把任意信息一键转载到自己的微博上;关注功能,即用户可以自行关注任意微博用户,被关注的用户发布的信息会显示在关注用户的微博首页上。微博的这些发布、评论、转发、关注功能使用户可任意表达自己的言论意见,可作为传播主体,也可作为传播客体。尤其其信息发布和评论功能,由于不受特别部门的管理和约束,没有具体的把关人,微博所发布的信息是非常自由的,其评论也是不会指向单一的舆论导向,反而成为多向舆论导向,使得人们从多方位进行一个多人多领域广泛参与的意见博弈。而其他人也可通过转发及其再评论来进行一种隐性的“投票”。
四、微博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攀枝花学院学报(一)微博“改变”传播内容
    微博传播内容具有简短性和即时性。由于受微博字数的限制或者提倡一句话传播其内容主要在于抓住每天忙忙碌碌、快节奏生活着的人们随时随地的片言片语,从而满足人们在高压生活状态下对于信息传递快速、简短、零碎化的心理要求。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内容的简短性而造成大多数微博信息的无意义性,大多微博都是关于日常生活的琐碎(如年轻人非主流的无聊自拍)、热议的娱乐新闻、幽默搞笑的见闻等等,使得传播内容更加生活化。但也有少量迸发着思想光芒的精干短小的话语,富有哲学光芒。微博传播的简短性也决定了微博传播的即时性特征,这体现在无数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身边发生的事情,以简短的,不需要过多修饰的词句发布在网上,而不受任何传统媒体的把关限制。传播内容更加宽泛,更加自由。由于人们渴望表达自己,也由于微博没有一个把关人,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信息筛选播报,人们在发布信息、转发和评论的三种功能上的最优化利用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拓宽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视野,使得内容有了创新性与可看性,尤其图片的发布更使得直观性和可看性得以实现。
  (二)微博改变传播格局
    微博改变了普通人的社会影响力。微博的直播性、传播快捷性、大众化和评论多样性,
标志着公民新闻时代的到来。微博被称为传统媒体丰富其内容、改善其传播效果、实现自我宣传的重要工具。微博使媒体融合及融合报道愈演愈盛。这是因为微博或博客网具有巨大的传播力量,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消息来源和咨询传播途径。这种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微博成为一个发表意见和传播事实的平台。这是近代中国传播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个事件,它的直播颠覆了传统媒体,改变了传媒生态,通过微博维权,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也推动了公民社会的成长。人们及时或第一时间发表和转发微博,实际上这不仅仅为人们快速提供更大的发表意见、咨询和传播的空间;而且这是人们的一种实际行动:广大网民对于博客-微博网的关注、观察和参与越来越扩大和深入。媒体也应用它们为武器,而且这种态势正在迅速发展中。由于手机客户端的智能化、便捷性,使得微博促进了融媒体。
    (三)微博改变传播方式
    微博使传播大众化、快捷化,也使传播信息碎片化。“碎片化(fragmentation)愿意为完整的东西打散为诸多零散的碎片,该词见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文献中,诸多后现代理论家拒斥所谓世界观、元叙事、宏大叙事和整体性等现代性社会现实的一个关键概念。在传播学领域,它是描述当前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说法。新技术使传播平台和媒介形式多
样化,由此带来信息的多元化和文本的碎片化,同时传播实践也散播的、碎片化的主体。”[4]
    微博带来的传播信息碎片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技术与传播的结合,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促进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带动受众的参与积极性,传播更多正能量。当然能否处理好二者关系也关乎传播过程中道德与人文关怀的底线。
    然而微博这种“背对脸”的传播方式使得这些信息在虚拟的社区环境中以半广播的方式发布出去,而进一步加强微博传播的即时性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微博成为了发布新闻,尤其是世界性新闻,最早最快的途径。微博使得传播内容丰富多彩,从个体表达到大众传播的转变——传播的内容发布完全掌握在传播者的自己手中,是不折不扣的个体表达和自我传播。微博这一自媒体使得自我传播得以实现并昌盛。微博还使传播平民化、私人化、自主化,特别突出了自媒体(We Media)的特征。“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
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5]
(四)微博混淆“视听”。微博所呈现的就是一个和现实环境之间存在差异的拟态环境,微博的发布以及附带的图片和视频给受众提供了具有现场感的社会认知环境,也导致受众很容易混淆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界限。因为一般情况下,受众会错误地把拟态环境当做是客观的现实环境。“对于受众而言,受众因为多数情况下无法直接获得客观现实,所以需要通过微博这一媒介来获得相关信息,而这些相关的信息来源于现实。由于传播者也受到成见的影响,经过微博传递信息给受众时信息已经发生了折射,而受众只是将这些已经发生折射的现实当做是‘现实’。”[6]
五、结语
微博具有开放性强、更新速度快、使用方便、内容短小精悍的特点,使信息传播进入即时传播发展的新阶段。微博能够实现用户自我生产内容,同时实现了网络和手机的短信连接以及与其他社会媒体的超级链接,是首个将互联网与手机等多种新媒体真正相结合使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它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内容、传播格局和传播方式,使传播平民化、私人
化、自主化,特别突出了自媒体(We Media)的特征。它还为人们快速提供更大的发表意见、咨询和传播的空间,从而拓宽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视野。但是微博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小视,微博的门槛很低,零起点的制作、零起点的分享、零起点的用户,微博上的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没有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缺乏有效的信息监管机制,微博上的信息杂乱,声音嘈杂,所发布信息的真实性一直是被人们所诟病。同时微博里有大量匿名人,他们发布的信息往往和他们的身份一样无法证明真伪。微博在促进信息流动的同时,也成为各种谣言和网络暴力的温床。怎么样去避免这些负面影响,如何发挥更多的正能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和媒介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思行. 博客与微博网络大众传播方式对比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2012.爱白网
多感官[2]张思行. 博客与微博网络大众传播方式对比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2012.
[3]张瑞静.在博弈中双赢:微博与传统主流媒体——以“甬温动车追尾”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为例[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张芳圆. 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刘景东,孙岳. 浅议自媒体[J]. 中国信息界,2011,(3).万科捐款门
[6]张天睿. 试析对微博舆论的引导[J]. 新闻传播,2012,(7).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36: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71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传播   信息   用户   内容   媒体   发布   人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