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危机与国家形象的媒介话语建构——基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考察

广告与品牌研究
新闻文化建设  2021.2上
新闻文化论坛32
公共卫生危机与
国家形象的媒介话语建构
——基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考察
白星宇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快速、有效遏制住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经济秩序逐步恢复。《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体,肩负着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文本为语料,采用“诠释包裹”的分析框架,分析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自塑和它塑过程。研究发现,在自我呈现上,《人民日报》(海外版)塑造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卫者”“世界防疫的典范者”和“全球抗疫的贡献者”的中国国家形象。
关键词:国家形象;“诠释包裹”;话语研究;疫情报道
如何提高行政效率
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有利于国家在参与国际事务中提升国际话语权,同时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展现出来了强大的政治制度优势和强大执行力,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机会窗口”。如何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已成为政府和学者颇为重视的命题。而大众传媒以其时效性、公开性和广泛性,成为对外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这其中,《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我国对外全球传播的重要媒体,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研究对象,运用话语建构主义理论、甘姆森“诠释包裹”对《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从国家形象的自塑解读在公共卫生危机中《人民日报》(海外版)如何通过媒介话语建构中国国家形象。
一、理论背景
话语作为社会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话语,就没有社会现实,不理解话语,就不能理解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经历和我们自己。[1]当前对语言的分析已经从简单的“语言反映”向“话语建构”发生转向。以福柯为代表的话语建构理论阐明了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产
物,参与意义生产与建构的本质,推动媒介话语研究的意识形态转向。[2]
美国学者甘姆森的建构主义媒介话语分析理论提出“新闻不再是简单的媒体对客观世界的映射,而是一
个复杂的社会建构过程”。[3]新闻媒介一方面通过新闻话语对客观世界进行映射,同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运用媒介符号、新闻框架和信源引用等行为建构意义,刻画特定的“诠释包裹”。[4]话语建构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切入点,考察《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具体的疫情话语实践下,话语的运作机制如何,为本课题提供了具体、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导。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媒体平台,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建构国家良好形象的社会使命。本研究使用“慧科新闻”全文数据库,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以“新冠肺炎疫情”“肺炎”“疫情”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为了提高检索的准确性,把检索范围设定为标题和内文,检索时间为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3月1日。通过进一步筛选,排除内容与新冠肺炎疫情无关的报道,共获取364篇。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报道框架,试图回答《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新
作者简介:白星宇,男,甘肃金昌人,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新媒体、跨文化传播。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广告与品牌研究
新闻文化论坛33
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
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塑造了哪些中国国家形象;框架装置和推理装置又如何运作这些形象的达成等问题,是本课题需要解答的问题。(二)研究方法
电力线上网“诠释包裹”的概念由甘姆森与莫迪利安尼于1989年提出,是指一种呈现议题的手法。可以理解为一组议题的中心思想,对某一特定的事件赋予某种意义。所谓的框架装置是建议受众对某个议题的元素应该如何思考与判断,包含了五个元素:隐喻、范例、短语、描述、视觉图像。在媒体话语的诠释包裹类目中,本文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确定了隐喻、范例、短语和描述四个元素,由于研究对象只涉及新闻报道文本,因此不包括视觉图像元素。同时,推理装置包括:原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原因)、后果(传播政治病毒的影响)以及道德评判(对全球抗疫表现进行道德评判)。
三、研究发现
(一)“自我”形象的积极呈现
《人民日报》(海外版)塑造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出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积极作为,不惜一切代价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成为
世界抗疫的典范者。中国在抗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也向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了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而塑造了全球抗疫的贡献者形象。
1.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卫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将抽象的国家形象具体到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卫者”这一框架。其中,在“框架装置”中,运用范例、描述与典故的相对较少,语言风格上更多的是赞扬性的情感表达。如通过使用“多难兴邦”“民族精神”“历经磨难”等短语来引起中国人民的情感共鸣。例如报道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部队和全国各省市陆续派出医护人员及大批医疗物资火速支援武汉,极大缓解了武汉医疗物资紧缺和不足的情况。中国仅用10天时间奇迹般地建起了被国外媒体称之为“史诗级工程”的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同时,《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了“一线抗疫英谱”,以人物专访、纪实的报道方式全面、生动、立体地报道了身处抗疫一线的英雄们。如我们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疾控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日夜坚守岗位,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2.世界防疫的典范者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后,各国采取措施积极防疫,特别是中国面对此次疫情表现出来的快速响应机制和有效经验做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赞扬。在框架装置层面,《人民日报》(海外版)引
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此次抗疫中的表现的评价。例如报道了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在新闻发布会上对中国采取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肯定和赞扬。强调中国政府采取了果来春荣
断有效的防疫措施,迅速减缓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同时,引用了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的讲话,称赞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措施果断、有效,积累了很多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借鉴。此外,《人民日报》(海外版)大篇幅报道了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正在努力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中国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
3.全球抗疫的贡献者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进行了国内、国际两条战线的斗争。在国内,党和政府应对疫情迅速采取有力防控措施,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打赢了国内疫情阻击战,经济秩序全面恢复,日常生活步入正轨;面对世界各国出现防疫困难,中国并没有袖手旁观,积极向世界各国提供医疗防疫物资,派出医护人员专家组,分享抗疫经验和方案,为世界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无私的援助,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在框架装置层面,《人民日报》(海外版)引用了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的评价。如引用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讲话:“向中国所有无法过上正常生活、为遏制疫情蔓延付出巨大牺牲的人们表示感谢,他们正在为全人类作贡献,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赢得了宝贵
郭超人
的时间。正是中国采取了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显著改变疫情蔓延曲线”。运用“强有力”“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大国担当”等赞扬性短语体现了中国“全球抗疫的贡献者”的积极形象。
四、结语
在本研究中,《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话语中建构了一个积极的自我呈现,塑造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卫者”“世界防疫的典范者”及“全球抗疫的贡献者”形象。在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可以运用多元化的叙事视角,注重构建全面、客观、立体的中国国家形象。可以突破传统党媒宣传的话语窠臼,在元叙事之外,更注重通过医护人员、志愿者、患者等“百姓”微观的视角体现“抗疫”的艰辛与巨大成功,更能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1]
董青岭.国家形象与国际交往刍议[J].国际政治研究,2015(03):54-61.[2]
胡开宝.中国特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研究:内涵与意义[J].山东外语教学,2019(04):11-20.[3]
刘立华,童可.中国特话语体系的内涵与建构策略研究[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9(02):136-146.[4]
刘琼.媒介话语分析再审视——以甘姆森建构主义为路径[J].新闻与写作,2015(05):92-97.碳税和碳关税的区别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53: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70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疫情   中国   肺炎   话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