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塔_后现代_思想阐释

  收稿日期:2006-07-06
  作者简介:贺旭辉(1963-),男,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利奥塔“后现代”思想阐释
贺旭辉mathcad2001
1,2
(1.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444;  2.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山东枣庄 277160)
摘 要: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是发达社会的知识状态的一种描述。后现代的全部知识都是形形的语言游戏,不再需要“元叙事”的普遍哲学根据,只有约定的游戏规则;利奥塔从语言资质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手,论证了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原话语的衰败消蚀,以及因此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面。利奥塔主张社会生活多元和文化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利奥塔;后现代;知识
中图分类号:B089;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06)03-0036-05
  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性、开放性、创造性,强调
突出主体性、透明性、和谐性。它抛弃传统的思维方式,以一种看待世界和看待人生的新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让-弗朗索瓦・利奥塔(1924-1998),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利奥塔的主要著作有《现象学》、《后现代状况》、《海德格尔与犹太人》、《非人道》、《政治性文字》。利奥塔的“后现代”社会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在1979年《后现代状况》和《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书中,他认为后现代是终结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思想趋向,它通过解合法化,走向后现代的话语游戏的合法化,瓦解了自由解放和追求真理的“宏大叙事”。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着重探讨当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里的知识状态变化,试图以语言应用学(Pragmatics )观念与方法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变异和危机症状,与其他几种后现代主义理论阐释不同,利奥塔没有像丹尼尔・贝尔那样从社会系统论角度去说明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矛盾”和信仰危机,也不像哈贝马斯那样提出“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企图重建理性的交流活动理论,又不像弗莱德里克・詹姆逊将后现代文化生产印合于资本主义经济逻辑的整体论思维——他从语言资质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手,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原话语的衰败消蚀,以及因此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面。
一、“后现代”是“对宏大叙事的怀疑”
利奥塔是一位以“后现代”思想成名的思想家。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就是发达社会的知识状态。他认
为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末进入后工业化年代后,“知识已成为首要生产力”,并具有“信息商品形式”,深刻影响发达国家的社会构成,甚至已是
“世界权力竞争”的“最重要的赌注”。近代以来作为
西方文化的理论基础有两大“元叙事”(指传统哲学与政治精神),即启蒙运动崇扬的理性主义、人的主体解放和德国古典哲学注重整体性的精神辩证法,而今它们都已不可信、崩溃瓦解了。他认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就是“后现代”的基本特征,当代知识背离上述两大“元叙事”即是背离西方启蒙思想传统,这种知识非合法化恰恰为后现代性思潮开辟了道路。后现代的全部知识都是形形的语言游戏,不再需要“元叙事”的普遍哲学根据,只有约定的游戏规则;它们无需系统、结构、统一性、整体性、人的主体性,而是呈现差异性、异质性、多元性、解构性、不确定性。甚至现代科学如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等都表现了不确定性;“正义”也是约定的游戏规则,并无共同判断标准,不再成为“共识”这种“陈旧、可疑的价值”,社会历史也只是偶然事件的集合,并无总体发展的普遍法则。他宣称后现代主义的口号就是“向整体开战”。他还反对哈贝马斯主张维护、更新西方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认为他企图用交往理论统一理性的认知、伦理、审美三个层面,以此来解决当代西方社会的“合法化危机”,那只是过时无效的“整体性”哲学传统的残渣,而强求沟通“共识”只会导致新的思想控制和独裁性统一。总之,利奥塔勾勒出后现代的图景,指出知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不应割裂,并主张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有见地的。但是他着力推进一种抹煞人的主体能动性、抹煞理性与客
观规律的解构性后现代主义,虽很有影响,但实质上却是否定全部知识的科学精神,导致文化相对主义。
“后现代”其实代表着反对“现代性”的态度。何谓“现代性”?利奥塔称之为“元叙事”或“解放”、“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Journal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Technology(S ocial S ciences)
2006年9月
蒙”的“宏大叙事”。利奥塔以为,在人们的叙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例如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叙事者一方面可以转述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当评判者的角评判别人的意见。本来,转述别人意见的角应是内在于别人意见中的,而评判者是外在于别人意见的,两个角并不同一。但当人们以评判者的角去转述别人的意见时,就以自己的立场去代换了别人的立场。这种以某种立场代换其他立场的行为无疑将部分扩大为整体,将条件性的叙事视为基本的、“元(meta)”叙事。在《公正游戏》中,利奥塔区分了两大类陈述,一种是描述性的认知陈述,一种是祈使、命令式的伦理陈述,而西方传统哲学是对这两大类陈述的混淆,把认知理论上自足的陈述当作是对的,可用于诸种领域中(包括伦
理)的命令。在《后现代状态》中,利奥塔也指出科学话语与叙事话语的混淆导致了“解放”的“启蒙”的“宏大叙事”。所谓“解放叙事”或“启蒙叙事”,有两种意义,一是将人的行动建基于知识之上,尽管人的行动涉及到人的处境,而知识则不考虑人的处境;二是为人类竖起一个理想,例如“人性”、“非异化”等,而视人类当下状态为这个理想——其实是概念——的自我实现过程(自动性)的片断。这第二种意义仍有以偏概全、混淆两种话语模式的问题,因为理想—概念毕竟是不能统摄人生处境中的多元发展意向的。提出“后现代”不应理解为和现代相断裂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它不是位于现代之后,而是隶属于现代的一个部分。何谓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那么,何谓元叙事?利奥塔说:“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的状态的冲动。由于在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大家的思想家中,只有利奥塔坦承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所以他对“后现代”的解释具有特别的权威性,利奥塔反复强调“后现代”是“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因而应对宏大叙事的霸权予以批判。利奥塔还认为,在普遍适用的宏大叙事失去效用后,具有有限性的“小叙事”将会繁荣,赋予人类新的意义价值。
在《后现代状况》中,利奥塔的论述围绕着科学话语和科学知识中叙事的功能这一问题展开。首先,利奥塔认为现代科学的特点是排斥或压抑建立于叙事之上的合法性形式。他对叙事知识的定义得益于人类学对原始社会的描述。在原始社会里,叙事的功能体现在对特定人中谁有讲话的权力、谁有听
讲的义务的明确规定之中。利奥塔认为“这些叙事所传达的是一整套构成社会纽带的语用学规则”。利奥塔强调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叙事的节奏形式。它通过有规律的韵律或叙事“节拍”,把自然时间的无规律性固定和容纳下来。利奥塔的结论是:与人们习惯认为的叙事的区别性特征不同,这样的叙事在其展开过程中不是将注意力引向时间的推移,而是淡化或中止时间感。在利奥塔看来,这一叙事形式是一种文化或体通过强有力的重复以获得正当性的主要方式。利奥塔认为,自然科学从18世纪以来一直试图与这样的正当性抗争并力图摆脱它。用他的话说,“科学知识语用学的古典观念”要求一种迥然不同的授权结构。科学知识与构成社会联系的语言使用分离开来。它的主要“语言游戏”——是指示性的而并非叙事性的。科学语言竭力同叙事的语言游戏抗衡,认为后者与愚昧、野蛮、偏见、迷信,与意识形态相联。但是,叙事与科学之间还存在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区别。原始叙事除了其行为本身之外并不需要其他任何形式来证明其正当性,它“毋需论证和证明,在其传播的语用学中”就能进行自我证明;反之,科学知识不可能通过其操作方法来证明自身的正确性。与叙事知识不同,科学知识与构成社会及体联系的知识形式和传播方式并非一体;因此,正当性问题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科学活动究竟为什么存在?人类社会为什么要支持科学研究?利奥塔认为,这就是科学必然回归叙事的要旨所在,因为科学工作最终只有借助叙事才能获得权威和目的。科学求助的两种主要叙事为政治叙事和哲学叙事。其中之一与欧洲启蒙运动相联系,在法国革命的理想中得以体现,是人类从奴隶制度和阶级压迫中逐步解放出来的叙事。科学作为知识的表述理应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因为知识一旦被所有人所掌握,将有助于绝对自由的实现。在黑格尔著作中开始并实现的一种哲学叙事与这种政治“解放叙休克的原则
事”相互交叉,但影响却广泛而巨大。在该哲学叙事中,知识是自我意识的精神从无知的无自我意识的物质通过历史逐渐进化过程的主角。先前的叙事围绕着重新发现或返回原初真理这一理念展开,以上两类解放的、思辨的叙事均具有目的论性质,即基于过程是为实现某个终极目标这一理念之上的。
二、“后现代”视界中的科学知识问题
1.科学知识与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哲学也对科学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并且把它置于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中来讨论。他说:“知识以信息的商品形态出现,成为权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世界范围权力竞争中,已然变成最重要的筹码。”[1]那么,究竟知识对什么样的权力之竞争是关键的?是否只有增加利润的资本家权力才能展示科学知识的成就?这里利奥塔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观点进行了扩展。利奥塔把科学知识看作是语言游戏及其规则,并通过对科学知识借助权力追求合法化的探讨,实际上解构了现代主义或现代性中科学的霸主地位。后现代科学实际上正在改变着知识的本质,并正在提供一种合法化的模式,即科学中的明确文本来源于科学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
37
2006年第3期            贺旭辉:利奥塔“后现代”思想阐释   
测性,只不过这种模式与现代科学所倡导的效率合法化毫无关系。
科学知识的几个重要特征。利奥塔的研究方法是将科学知识与叙述知识相对立,通过对科学语用学的研究和比较,得出了科学知识的几个重要特征。在这项知识报告中,利奥塔设定的实现科学知识的两个途径为:(1)生产途径:研究;(2)流通途径:教育。而在这两个过程中,科学知识发生了“双重异化”。首先是知识的商品化。与知识游戏“相关的不是真善美,而是高效:当一个技术‘招数’获得更多、消耗更少时,它就是‘好的’。”要确立科学的地位,就必须有其合法性举证的证据(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容后阐释)。而“如果没有金钱,就没有证据,没有对陈述的检验,就没有真理。科学语言游戏将变成富人的游戏,最富的人最可能有理。财富、效能和真理之间出现了一个方程式。”利奥塔又指出,技术进步的冲动力首先来自“发财的欲望而不是求知的欲望”,“技术与利润的‘有机’结合先于技术与科学的结合”。于是,科学就与金钱(研究经费)之间就具有了函数关系,不可避免地使自己异化为一种商品。这是在生产阶段,即研究阶段的异化。另外,在教育阶段,大学生已经不是一个来自“自由精英”的青年联合体,他们也不再关心社会进步、人类解放的伟大任务,而是竞相成为“职业知识分子”和“技术知识分子”,成为一批批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机械复制品和劳动力市场上的商品——对实用能力的培养超过了对伟大理想的塑造。“知识的传递似乎不再是为了培养能够在解放之路上引导民族的精英,而是为了向系统提供能够在体系所需的语用学岗位上恰如其分地担任角的游戏者。”这样,受话者(接受知识者)与陈述者(知识的垄断者)达到了功能上的“同构”(即达成了共识)。其次,是知识的权力化。利奥塔说:
“如果哲学家们帮助了这样一种观点:在不存在权威的地方存在权威,并予这种权威以合法性,那么他们就不再是在真正地思考。”利奥塔提出一个重大疑问:“谁将拥有知识?”他尖锐地指出,科学的合法化与立法者(或称有权者)成为相互生成的两面——科学需要权力赋予其合法性地位,从而建立起一种话语霸权,成为一种居于统治地位的元话语;权力则需要知识来强化其统治,科学知识甚至成为权力冲突的新赌注(像几个世纪来的“土地”与“原材料”一样成为民族国家相互争夺的牺牲品,即所谓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战争)。在这样的后工业时代,掌握信息(科学知识的载体)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统治阶级,而是一个混合的阶层——“企业经理,高级官员,各大职业组织、工会组织、政治组织和宗教组织的领导”。即所谓“技术官僚”,当然,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还是国家机器。他们对知识的惟一技术标准就是高效,知识在他们手中成为决策的因素和手段,而不是用以“为人民服务”。在另一个途径,也就是在教育阶段,教师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一,“对传递确定的知识而言,教师并不比存储网络更有能力”,教学可以由机器来替代完成,这些机器(如电脑、网络)可以把传统的存储器(图书馆等)作为数据库与学生使用的智能终端连接在一起。于是,接受知识成为与机器打交道,而上一代人的精神积累已经不能通过感情对话和交流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人。其二,“对想象新的招数或新的游戏而言,教师也并不比跨学科集体(也就是上述的技术官僚)更有能力。”大学生除了成为新的技术官僚的复制品以外,已经不能为知识的发展提供什么新鲜血液了。知识的发展需要倚赖机器的生产,人已经成为机器和技术的附庸品,不复存在创造力,也不需要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科学的游戏规则与其他知识的语言游戏
利奥塔描述了科学知识的语用学状况:首先是科学知识作为一种语言游戏是只保留定义指称性,而将其他语言游戏排斥在外。一种科学话语的真实价值是决定它是否被他人接受的核心标准,在这种定义指称性的真实价值论证中,其他如疑问句式、预设规范式等标准只是用来作为转折或过渡而已。这样,一个人如果能够针对某个指称提出一种确实的看法,或者以证明法或证伪法来证实专家结论正确与否,就可以称为科学家了。其次,科学知识是社会规范的间接组成单元,随着科学的专业化和各种科学制度体系的建立,科学知识成了社会规范的间接组成元素。这样,科学知识与社会的关系变得密切相关了,社会中的聆听者不需要任何特别的能力,只要聪慧灵敏和在聆听就可以研得和习得科学知识。再次,科学知识只有以某些论点和证据被证明为真理才能被承认。科学教授是用实验来演示某个理论为真理,才能使学生和公众接受。科学知识从来都不怕事实被曲解或反证,用旧有的方法所获得的知识随时都可能被推翻。而就同一指称而言,如果提出一种与既有话语相矛盾的新话语时,只有在出示相关证据去反驳既有话语时,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最后,科学知识策略是一种历时性的记忆。当代科学家应该熟悉他所定义指称的一切已有话语(如文学和书目之类),并且如果他要提出一种新的话语,那么这种新话语必须是与以往一切话语都有所不同。原则上讲,这种记忆是有用的,它意味着一种不断创新的历史性发展,代表了一种科学知识积累的过程。
人间 李锐利奥塔认为,这些状况是科学知识独有的,是尽人皆知的,但它们决不能成为评判其他知识形式的成立与否及其效能的标准。因为科学的游戏规则与其他知识的语言游戏是根本不同的两套规则。其他非
科学的知识形式是由成见、习俗、权威、偏见、传奇、神话、寓言、天真和意识形态等组成的,它在实用交流中往往并不以论证和证据作为主要手段,所以它在无法理解科学话语时便采取相当宽容的态度。但反之,科学家对非科学知识的正确性提出质疑时,便会做出永远无法用论据或证据来说明的
38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9月
结论。现代主义的错误正在于将科学知识的游戏规则用来评判全部知识,结果导致了人们为后现代状况中“意义的丧失”而叹息。
3.科学知识的合法化危机
利奥塔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类:科学知识和叙事知识(即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他认为当代西方的知识状态有两种危机:第一种危机是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割裂,这两类知识的范式“不可通约”,互不理解。在迅速发展同语言紧密相关的控制论、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中,科学知识形成“信息学霸权”,步步扩张,人文学科萎缩退让。第二种危机是知识合法化危机。叙事知识由自身确定其合法性,而科学知识则通过西方哲学确定其合法性。当科学知识日益逼近叙事知识并挤压叙事知识的时候,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它事实上是在借用叙事知识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利奥塔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科学知识的说明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对科学知识的合法性进行新的界定;既不能把对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当成是科学知识的合法
性,也不能用性能标准去说明其合法性,而必须把“谬误推理”当成科学知识的新的合法性标准。
利奥塔从语用学的角度指出科学合法化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通过对其他叙事的证明获取自身的合法性。正如利奥塔所说:“只要科学语言游戏希望自己的陈述是真理,只要它无法依靠自身使这种真理合法化,那么借助叙事就是不可避免的。”对于科学而言,叙事(在利奥塔的语境中,叙事指的是具有价值判断因素的重大价值观念,如前述的“社会进步”、“人类解放”等)是一种非知识。然而,即使借助叙事,科学也仍然会陷入预先判断的错误之中。这个预先判断是对第一证据或先验权威的形而上学的证明:“怎样证明证据?谁决定真理的条件?”这也就是用一个关于条件的话语来定义一个话语的条件,从而陷入了证据自身的无限循环之中。利奥塔自己也认识到“证据问题有问题,因为必须证明证据。”这样的证据,谁又能说明它是真理的条件或真理本身呢?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自我来证明,这又显然不符合逻辑,因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自我证明是真理,除非它预设一个游戏规则或先设条件,也称为元陈述(或元规定)。然而,这又犯了上面同样的错误:科学游戏的规则,是内在于游戏的,它们只能在一个自身已经是科学的辩论中建立,只要这些规则能让专家达成共识,它们就是真理的条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证据,显然这个元规定是无法确定也无法真正寻到的。这样,科学的信仰就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质疑,走向了没落,也丧失了合法性。何况科学陈述本身是无法避免“证伪”的,知识是以前得到承认的陈述累积而成的,但它总是可以被否定的,科学的合法化也就在这个“证伪”过程中一点点地被剥离,最终消失殆尽。
三、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生活的解构
桑林野合图1.“元叙事”对生活的遮蔽。后现代正是对这种伪善的“元叙事”的怀疑。这种空洞、恐怖的“元叙事”不仅掩盖了多样、别异的真实生活,而且宰制、扼杀了多面而丰富的人性本身。首先,利奥塔指出,人们并非天然地作为先验的主体而当然存在,主体的地位和意义是由某种特定文化语境和生存背景塑造、打磨出来的,或者说是无法自制的理性虚构出来的,因而并不能当然地作为知识、真理的绝对基础而发挥宰制作用——从而,所谓一般的真理及解放、进步的信念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合法性的源泉和基础,总体性、普遍性、一元化的观念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根据与依靠。其次,利奥塔认为,在现代性这一庞然大物倒塌之后的废墟上,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多元的、异质的、差异的、论争的、矛盾的。而这正是后现代的真实情形:在现代的范围内以表象自身的形式使不可表现之物实现出来——其目的并非是为了享有它们,倒是为了传达一种强烈的不可表现之感。规则和范畴正是话语本身要寻求的东西,而绝不是对话语的先在束缚与压制。换句话说,话语的规则与范畴是生成的或将要创造的。因而一种规则究竟是什么样子,究竟具有多大效力,究竟能容纳多少内涵,无法由哪个()主体来决定,而只能由将要生成的规则自己显现,作为旁观者,我们不过是最多成为“那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人”。
2.不可为他者同化的“异争”。利奥塔认为,“后现代”就是强调角的差异性。面对一种处境,可以有多重解释,每种解释都有其理由,始终处在不可为他者同化的“异争”状态中。这种状态,在政治上可以表
现为“异教主义”,以对抗现代性的“极权主义”。不过,“后现代”并非“现代性”的绝对对立面,相反,“它无疑是现代的一部分”。为什么呢?因为,“极权”的统一有一基础,就是统一前的“异争”。“现代性”的态度是认为“异争”可以解决,“共识”可以达到,而“后现代性”因为始终强调处境的差异,认为不可能达到所谓“共识”,故而将“异争”维持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涉及的内涵是重合的,不同的是态度而已。利奥塔的“后现代”思想,其实是建基于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理论之上的。在其政治、文化领域多举“后现代”之外,利奥塔还在精神分析、语言学、美学和艺术论上,都用解构主义思想方式作了一番“颠覆”。也正是这番颠覆,为其后期在政治、文化领域内标举“后现代”打下了理论基础。
3.后现代社会中的知识状况。在后现代知识状况中,由于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解放与思辨为基调的两大叙事失去了可信度,遭受了严重的质疑,先前以之为依赖的科学话语不得不为自己的合法性问题另寻出路。通过研究,利奥塔发现,后现代知识状况中的“后现代”科学在失却现代性的
39
2006年第3期            贺旭辉:利奥塔“后现代”思想阐释   
元叙事的合法性与支撑之后,已经不再从外部寻求根据与源泉,而直接从自身系统内部奠定地位与基础。首先,利奥塔指出:未来社会将是分子语用学社会,而不是牛顿式人类学的社会。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语言游戏——元素的异质性。它们只能产生各种补缀式的制度——局部决定论,语用学转向为降雨量怎么测量的
利奥塔研究后现代知识状况提供了一个强有力工具。以技术为支撑的科学话语或者说科学游戏自身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根据不断优化它的输入输出总比率,即不断提高它的性能来说明它的合法性。即它的有效性就是它存在的合法性。这样一来,“为了让人接受一个科学陈述而进行的论证,要求人‘首先’接受那些确定论证方法的规则,即游戏规则”。而游戏规则本身并不能得到证明——它是专家在游戏的过程中达成的暂时性共识。从而基于科学知识合法性的内在性、系统性转向,财富、效能和真理之间就出现了一个方程式:强迫技术改善性能并且获得收益的要求首先来自发财的欲望,而不是求知的欲望。技术与利润的“有机”结合先于技术与科学的结合。科学游戏将完全变成富人的游戏——最富的人最可能有道理。在此,作为主体的人踪影全无,游戏规则主宰了一切。其次,利奥塔指出:发明总是诞生于歧见之中。后现代知识绝不只是权威们的一个工具;它提高了我们对差异的感受性,并且增强了我们容忍不可通约之物的能力。后现代知识的原则不是专家式的同质性,而是发明者的悖谬推理。一方面,他强调科学倾向于以不稳定性、不规则性、异质性、灾变等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与首要对象。一方面,又明确断定,知识产生于歧见,其结果不是已知,而是未知,重在错误类推。这种惊世骇俗的知识观典型地体现了利奥塔后现代知识理论的反现代性精神。
参考文献
[1]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知识报告(T he Postmoder n
Condi-tion:A R eport On Know ledge)[M].宁顿,赖
恩・马叙米.彻斯特: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84:
36.
[2] 利奥塔.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3] 伊哈布・哈桑.后现代主义转折[M]//王岳川,尚水.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4]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M]//张旭东.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5] 张广利.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学研究方法[J].社会科超级解霸2000
学研究,2001(4).
On Lyotard's Postmodernism
HE Xu-hui
(1.Sociology Depar tment,Shang hai U niver sity,Shanghai200444,China;
2.P olitics,Law and History Depar tment,Shandong Zao zhuang U niversity,Zaozhuang277160,China)
Abstract:Lyotard holds that postmodernism is the description of know ledg e of a developed society.The total know ledge of postmodernism encompasses varions lang uage games and only has the preset gam e rules w ithout the need for the general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metarecounts”.Starting from differences betw een the language status and the application rules,Ly otard elaborates o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w hich acts as linking network for w estern civilization and as the basis of cognition.He also discusses“the crisis of recount”and the illeg al state of know ledge.Lyotard upholds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s and social life, on the basis of which he also deals w 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know ledge and rights.
Key Words:Ly otard;postm odern;know ledge
40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9月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2:33: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69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知识   叙事   科学知识   科学   后现代   社会   话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