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参加英语辩论

为什么要参加英语辩论
1
什么是英语辩论
英语辩论,虽然是辩论的⼀种,但是和传统的辩论却不⼤⼀样。
①⾸先,我们印象中的辩论,都更偏向于探讨“世界真理”,常常讨论的是更加哲学性的问题。⽐如说,“世界存在真理吗?”、“不破不⽴还是不⽴不破?”等等的辩题。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英语辩论通常的辩题则更多是policy debate(政策性辩论),讨论的是和我们实际⽣活息息相关的政务、时事问题。如,“应该合法化吗”、“美国应该直接军事打击朝鲜使其去核化吗?”等。
②除了辩题的的区别,英辩的形式也⾮常特别。
⼀个随机决定的辩题公布之后,辩⼿只有15分钟准备⼀个随机分配的⽴场
政策性辩论为主,经常涉及你并未深⼊了解过的国家、⼈、社会问题和现有政策(e.g. 作为俄罗斯⼈反对普京的⼲预性外交政策、给未婚先孕少⼥设⽴专门的学校、提⾼同性恋⽼师在中⼩学中的任教⽐例)。并且,不允许上⽹查资料。
王淑华之死⼀场⽐赛8个辩⼿(4⽀队伍),1-5⼈的裁判团,台下可能有观众。你要在⾄少8个有着不同成长经历、专业知识、世界观和信仰的⼈⾯前,⽤7分钟的(⾮母语)论证,说明为什么他们应该认可你的⽴场。你有⼀个队友,⽽这个⼈可能有着与你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因此你可能⾸先要在那15分钟内说服你的队友。
在⼀场辩论赛的积分赛(preliminary rounds)中,这个过程⼀般要重复6轮左右,积分排名靠前的队伍晋级
(break)到淘汰赛( eliminatory rounds),从晋级到总决赛⼀般还有2-4轮。
2
为什么要参加英辩
①永远对⾃⼰的⽆知与偏见保持警惕
每次参加⽐赛后,你可能会发现⾃⼰的⽆知和偏见被全⽅位暴露。你发现因为⽆知,你能想出的论点寥寥⽆⼏,还不接地⽓;因为偏见,你的观众、裁判甚⾄队友都可能不接受你的观点,因为他们的⽴场没有经历过同样的扭曲,不会把这个观点看做理所应当。
⽽且你会意识到,你要带着这种⽆知和偏见,度过你的⼀⽣。所有⼈的知识都是有边界的,也没有⼈能够完全摆脱⾃⼰的经历和教育所带来的既定⽴场。
英辩之所以采取这种具有强烈冲击性的形式,不是为了消除⽆知和偏见,⽽是通过辩题的合理设置,让辩⼿具备现代公民应当知道的理论与常识,并减少已经造成恶性社会影响的偏见。更重要的是,通过逼迫你⾛出舒适圈,让你认知到这种扎根于⼈类存在状态的⽆知与偏见。
因为⽐⽆知和偏见更可怕的,是⾃我感觉良好地为错误的观点辩护,是不懂装懂、固执⼰见,是对⾃⼰永恒的⽆知与偏见缺乏警惕之⼼。
即使⽐赛结束,在未来需要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时候,辩⼿依旧应该问⾃⼰: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否还有未知但应该知道的信息?我的背景是否扭曲了我的⽴场,阻⽌我做出更加客观理性的判断
的信息?我的背景是否扭曲了我的⽴场,阻⽌我做出更加客观理性的判断
②学会共情(empathy)与换位思考
英辩的形式,⼤多是针对某个社会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案,并让双⽅讨论这个解决⽅案的利弊。分析过程中经常涉及的问题是:
盲蝽科现状中,有哪些利益相关⽅(stakeholder)?他们现在都处于怎样的状态?他们为什么处于现在的处境?他们做出某种⾏为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渴望什么,害怕什么?
政策带来的改变过程是怎样的?它如何改变不同⼈的⼼理与⾏为?⼜会造成怎样的间接影响?
最终,政策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对不同⼈的结果有何区别?这个结果是否是我们想要的,是否是好的?怎样的结果才是好的?
这意味着,辩⼿要站在政策涉及的不同利益相关⽅的⽴场上,思考其⼼理、情感、⾏动、处境变化。
然后,根据⾃⼰的⽴场,聚焦到政策对其中⼀类或⼏类⼈的影响上,讨论政策是如何改善/恶化其处境的,并说明它如何符合或有悖于政府的责任、社会的道德原则。
⽽中国的⼈⽂教育,⼀个很⼤的问题,就在于过于注重结论⽽⾮思考过程,并⽤死板的成绩考核⽅法,激励学⽣不加思考地接受给定观点、机械地输⼊输出,逐渐⿇⽊了个⼈的换位思考能⼒。
最可怕的是,它削弱了整个社会的⼈⽂关怀。
如果⾯对现实的丑恶,我们仅仅停留在⾃⼰的⽴场上谴责⾏恶者,⽽⾮思考⾏恶者为何做出这样的⾏动,应该有怎样的解决⽅案;如果⾯对不幸的受害者,我们仅仅庆幸⾃⼰免于灾祸,⽽⾮思考造成不幸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机制安排减少不幸……那么这会是⼀个冷漠的、⿇⽊的、可怕的社会。
③对权威与媒体的质疑本能,与基于客观事实的独⽴思考能⼒
1.
从⾃⼰的⽆知与偏见延展出来的对他⼈的⽆知与偏见的警惕;
2.
英语辩论本⾝的形式与评判标准:
素女妙论
英辩只给15分钟准备时间,并且不允许查阅⽹络资料,意味着很⼤程度上你只能诉诸⾃⼰的理性思考能⼒,去思考问题本⾝,⽽不是偷懒直接借⽤书中前⼈论点;甚⾄要借鉴先前听过的他⼈论点,也只能是在记忆中寻⾃⼰确实认同的论证逻辑;
在英辩中,诉诸权威并不能增强你的可信度,因为即使是权威也会遭到质疑:康德就⼀定是对的吗?孔⼦就⼀定是对的吗?能够⽤来打动裁判的,只能是论证本⾝,你能借⽤的只能是他们的逻辑论证,⽽不是他们的名字;(当然,确实有些裁判会以引经据典能⼒定输赢,但这只能说明这场辩论赛很糟糕,裁判不过关)
3. 反例有助于批判,⽽辩论体验本⾝的国际性与多元性则提供了⼤量反例:
你可以去更多国家,和更多有着不同背景的⼈,⽤彼此能相互理解的语⾔交换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阅读更多只能⽤英语阅读的内容,听到更多不同的声⾳;
当出国辩论时,你会亲⾝体验、亲眼观察以前只能在媒体上了解的世界,在与当地⼈的交谈中了解另⼀种⽣活⽅式、另⼀种社会制度的真实⾯貌;
3
英辩⼩试⽜⼑
In households who claim the need of a stay-at home parent, THW force parents to take turns to be housewife or household husband.
在那些觉得需要全职家长的家庭中,本院将强制⽗亲和母亲轮流充当家庭主妇(主男)
key concept:gender inequality,gender stereotype
①⾸先这个motion(辩题)显然是在讨论性别平等的问题,你看,英语中只有“housewife”且中⽂只有“
家庭主妇”,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性的⼀种偏见:⼥性就应该留在家⾥照顾家庭,⽽男性应该除外⼯作。
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考虑三个问题?
维药学·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性别偏见
· 为什么性别偏见不利于社会发展
· 怎么改变这种性别偏见
③我们还不能脱离实际社会环境,也就是不同国家gender inequality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性,由于缺乏教育环境,也⾯临制度⽅⾯的歧视,因此本⾝在职场就没有竞争⼒。⽽在发达国家,男⼥教育平等基本实现,更多的是男⼥不能实现同⼯同酬,且⼥性在职场中经常会遇到升值的天花板,难以担当⾼管位置。
因此对于前者,政府强制让⼥性出外⼯作,有⼀个很严重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作更多是体⼒性的劳务,男性较有优势,强制⼥性外出⼯作,⽽男性留在家⾥,他们就要承担经济损失,似乎风险太⼤。
对于government side(正⽅),可以打的点有:
·家庭主妇⽆偿承担家务,对⼥性不公平
· 家庭主妇没有经济能⼒,社会和家庭话语权都⼩,加深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 强制男⼥轮流⼯作,相当于迫使⼥性外出,可以改变⼤家对⼥性的刻板印象——⼥性更适合留在家⾥,⽽男性就应该⼯作
对于opposition side(反⽅),可以说:
宽带感知
·性别平等应该是尊重⼥性(包括男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也许有的⼥性本⾝就是喜欢呆在家⾥,政府强制她们⼯作本⾝就是剥夺了他们⾃由选择的权利
·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地区),⼥性⼯作,男性呆在家⾥,经济收益差距太⼤,会不会激发家庭⽭盾,和令男性不满,反⽽不利于⼥性的家庭⽣活呢?
· 男⼥轮流⼯作会不会对他们双⽅的事业都有严重的影响?哪个公司愿意雇佣⼀个⼯作时间不固定,间歇性放假的⼈?
· 男⼥轮流⼯作会不会对他们双⽅的事业都有严重的影响?哪个公司愿意雇佣⼀个⼯作时间不固定,间歇性放假的⼈?即便到⼯作,他们是不是也难以升职?
可以说的还很多,⼩编黔驴技穷,也就不献丑了,希望⼤家看到后,可以⾃⼰多思考。
当然,如果你对英辩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我们的,留意我们的招新信息哦。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58: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50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辩论   偏见   社会   应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