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筛、早诊、早治与胃癌的预防(全文)

2021慢性萎缩胃炎的早筛、早诊、早治与胃癌的预防(全文)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居第5位、病死率居第4位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胃癌发病率为29/10万,每年新发胃癌约41万例,约占全部癌症发病例数的11%,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由于大多数胃癌患者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我国90%的胃癌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即使经过手术,其5年生存率仍<30%。胃癌的预后与其诊断时机密切相关,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在后可>90%,然而,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10%,远低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因此,在我国积极推行早期胃癌筛查和高危人内镜精查是改变我国胃癌诊疗严峻形势并切实可行的策略,不仅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同时能有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早期胃癌的关系
社会化网络慢性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固有腺体减少伴肠化生,包含胃黏膜萎缩(gastric atrophy,GA)和肠化生这2种可进展为胃腺癌的常见胃黏膜状态。GA在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肠化生程度轻者胃黏膜中仅出现少量肠上皮细胞,重者可形成肠绒毛。1975年Correa
提出肠型胃癌的发生模式(Correa模式):正常胃黏膜→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
变→胃癌。近10年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胃黏膜萎缩患者的胃癌年发生率为0.1%,胃黏膜萎缩合并肠化生患者胃癌年发生率为0.25%,萎缩和肠化生均为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胃癌的发生提供基础条件,因此,萎缩和肠化生也被称为癌前状态。
我国最新版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指出,胃黏膜萎缩的范围和程度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胃黏膜萎缩累及范围越广,胃癌的发生风险越高。2016年日本一项研究中随访了不同程度胃黏膜萎缩患者(无黏膜萎缩组、胃窦局限性萎缩组和胃体弥漫性萎缩组)发现,无黏膜萎缩组胃腺癌的5年累积发病率为1.5%,胃窦局限性萎缩组发病率为5.3%,胃体弥漫性萎缩组发病率为9.8%。有研究认为萎缩范围大于胃内面积20%时,胃癌发生风险显著增高;弥漫性萎缩患者与局灶萎缩患者相比,胃腺癌风险增加12倍以上。以上结论提示内镜检查在重视疾病诊断的同时还需关注萎缩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carrier iq
为了客观评价胃炎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2007年国际首次提出胃黏膜炎症反应和萎缩程度的分期、分级标准,即胃炎评价标准。在悉尼系统对胃黏膜炎症和萎缩程度的半定量评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胃炎分期代表胃黏膜萎缩范围和程度,胃炎分级代表胃黏膜炎症程度,将萎缩性胃炎分为0~Ⅳ期,其中Ⅲ期和Ⅳ期代表更高的胃癌风险。2010年,国际上进一步提出胃黏膜肠化生评价标准分期系统。胃炎评价标准和胃黏膜肠化生评价
标准分期系统能有效地对胃炎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层,有助于萎缩的后续监测和随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慢性萎缩性胃炎被称为癌前状态,但并非必然进展成胃癌,实际上大部分癌前状态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癌变。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等胃癌前状态的防控目标是避免其进展为癌变风险较高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早筛、早诊
1.血清学筛查:
我们想去的地方
血清学筛查为早期胃癌的2种筛查方法之一。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物质,根据其免疫原性可将其分成2个亚(PGⅠ和PGⅡ)。PGⅠ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分泌,当胃黏膜发生萎缩时,主细胞数量减少与血清PGⅠ水平降低存在明显相关性,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黏膜的分泌功能和病理状态。PGⅡ在胃窦和胃体黏膜均有分泌,其水平总体保持相对恒定,只有在萎缩累及大部分胃体甚至全胃时才会明显降低。在早癌筛查实践中,PG水平受到诸多因素干扰,如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可使血清PG升高,因而PGⅠ或PGⅡ单一指标的诊断效能常受到干扰,而胃蛋白酶原Ⅰ与胃蛋白酶原Ⅱ比值(pepsinogen Ⅰto pepsinogen Ⅱratio,PGR)则相对不受影响。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过程中,PGR随着胃黏膜萎缩程度的加重逐渐降低,故在早癌实际筛查中常
危机干预采用PGR作为萎缩性胃炎的筛查指标,目前PGR≤7.0的临界值被医学界广泛接受。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我国人特征的最新早癌筛查临床研究认为,PGR<3.89作为临界值有更好的早期胃癌识别能力。
胃泌素17是一种由胃窦和十二指肠G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血清胃泌素17水平取决于胃内pH值和胃窦G细胞的数量。不同位置的胃黏膜萎缩可导致胃泌素17水平降低、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或升高:当黏膜萎缩发生于胃窦部,G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胃泌素17分泌减少,血清胃泌素17水平降低;若萎缩发生于胃体部,壁细胞泌酸减少致使胃酸水平降低,胃泌素17水平负反馈性升高。尽管胃泌素17水平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但胃泌素17通常被认为是不稳定的,较少被纳入早期胃癌预测模型中。然而,我国最新的早癌筛查临床研究表明,包含胃泌素17在内共7项指标组成的预测模型相比剔除胃泌素17的模型有更强的早期胃癌识别能力(血清胃泌素17需保证在采血后3 h内进行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H.pylori检测方法多样,包括血清学H.pylori抗体检测、尿素呼气试验等。血清学H.pylori抗体检测适用于胃癌筛查等流行病学调查,优点是可防止胃黏膜严重萎缩导致的假阴性结果,建议与PGR和胃泌素17同时检测。尿素呼气试验属非侵入性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H.pylori检测方式,具有检测准确性较高、操作方便等优点,是对血清学检测的有效补充。
智能气功2.内镜筛查:
内镜筛查是另一种早期胃癌的筛查方法。胃镜和病理活体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因其具有侵入性且费用相对较高,难以应用于人的大规模筛查。普通白光内镜是诊断胃癌的首选方法,其对进展期胃癌敏感性尚可,对早期胃癌检出率较低。相较于普通白光胃镜,内镜精查在
金星凌日清洁的胃内准备和良好的胃镜操作基础上,利用放大和染等内镜辅助技术强化了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能够发现普通白光内镜下难以发现的小病灶或平坦型病变,进而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和活检阳性率。
3.早期胃癌的筛查策略: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仍面临人口基数大、人均医疗资源缺乏、乡镇和偏远地区的医疗人员水平不足等问题。受制于上述客观条件,在我国全体国民中开展胃镜普查是低效且困难的,相对可行的方法是采用先对胃癌高危人进行初筛,再对该人进行内镜精查的"两步法"。2014年在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牵头下,我国制定了第一部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该共识将年龄>40岁、H.pylori感染者、既往患有胃癌前疾病者、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胃癌高发地区的人、存在其他胃癌高危因素者列为胃癌高危人,并基于日本学者Miki于2011年提出的胃癌筛查"ABC法",将上述胃癌高危人依据H.pylori抗体和血清PG检测结果分为A、B、C、D 4级,用以提示不同的胃癌患病风险。但"ABC法"在我国健康人中进行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2:34: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48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胃癌   萎缩   胃黏膜   胃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