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器第六章宋代瓷器

第6章 宋代瓷器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产生于这个时期。同时北方地区形成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形成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吉州窑系、建阳窑系等八大瓷窑体系。这些窑系各领风骚,烧制出风格独特的产品,呈现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局面。
第1节 宋代五大名窑
一、汝窑——瓷中贵妃
    “物以稀为贵”,汝窑瓷器正是如此。在五大名窑中,汝窑产品最难见,由于汝窑为北宋宫廷烧瓷时间很短,约在宋微宗赵佶在位期间(公元所谓教授1101——1125)20多年,传世极少,到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之叹,流传至今者不足百件。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苏辙改对显才华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还有极少量藏于民间。
    宋代汝州的州治在今河南省临汝县,过去一直认为汝窑窑址在临汝县境内。但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查遍了临汝县境内的各处窑址,均未发现烧造汝窑的产地,汝窑窑地究竟在何处?一直是我国陶年底,考古瓷史上的一大悬案。1986年考古工作者终于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发现了汝窑窑址,从而揭开了汝窑之谜。原来宝丰县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
汝窑是宋代专门烧造宫廷用瓷的窑场之一。宋人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由此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在宋代青瓷中居首位。
汝窑青瓷胎质细腻、坚硬,胎灰中略带黄,因与燃烧后的香灰类似,所以俗称香灰胎。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汝窑釉呈一种淡淡的天青,“天青”是一种与蓝天的调相近的釉,有深、浅之分,釉面较透亮,这种泽常见。除天青之外,汝窑釉还有“卵青”、“淡青”等。卵青是一种与鸭蛋壳相近的釉;淡青也叫粉青,是一种以青为主要基调的釉,与天青釉不同之处是淡青中微闪绿,釉面多透亮,釉也有浓淡之分。传世汝窑瓷器半数以上为淡青。汝窑釉层薄而莹
润,釉泡大且稀疏,明朗如珠,因而有“汝器釉泡如晨星”之说。釉质甚硬,釉面开细密的纹片,不同于其它青瓷。
汝窑烧瓷以支钉支烧,器底都留有支钉痕。由于支钉细小,痕迹小如芝麻,分布多不规则,支钉数为35个,其中以5个支钉的为多,代表器为三足盘。汝瓷有些器物,其圈足内往往刻有名款,如“奉华”、“蔡”、“申”等字样。其中“奉华”应是奉华宫的专用物;“蔡”、“申”等当是物主姓氏。
汝窑器物造型不甚丰富,主要有盘、碟、洗、盆、瓶、尊等。椭圆形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汝窑无大件器皿,这是它造型的一个特点,所见到的以盘、碟一类器皿较多;洗有圆形、椭圆形及三足者等三种形式。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认为是此洗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精于鉴古的乾隆皇帝曾将自己所喜爱的古董划分等级,一些器物上留下了当时镌刻的“甲”、“乙”、“丙”、“丁”等标志。在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窑瓷器上,还有镌刻“蔡”、“寿成殿皇后阁”等铭文的,一般认为是宋代所刻。“蔡”字当与宋徽宗的宠臣蔡京有关,“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宫殿名。
汝窑器绝大多数都有开片纹,无开片者极少。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开片纹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温度过高冷却时胎釉的收缩速度不一致,造成釉面开裂,俗称“蟹爪纹”。这虽是烧造过程中的瑕疵,但却因此增添了预想不到的美感,同时又为汝窑器的鉴定提供了方便。
二、官窑偏振分束器——南北之别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素有旧官与新官的分别,前者指北宋官窑,后者指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北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置窑厂烧造青瓷。由于宋代汴京遗址已深埋于56米的泥沙之下,难于进行考古发掘,加之文献材料仅见前述一条,目前对汴京官窑问题尚无定论。有人甚至认为汴京官窑并不存在;也有人认为汝窑就是汴京官窑;还有人认为明以前的官窑并不是官办御窑厂,而是由朝廷遣官到厂地监烧,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因此,凡贡入禁中的瓷器,就称官窑器。 g4猪流感>偶极子天线
南宋官窑,是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根据文献记载,南宋官窑共有二处:一处为修内司官窑;一处为郊坛下官窑。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说:“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
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修内司窑窑址在杭州凤凰山下,但至今尚未发现。郊坛下窑窑址在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已作部分发掘。
南宋官窑器物胎呈黑、灰和米黄等,釉有天青、粉青、炒米黄等多种泽,釉面厚润莹亮,釉中气泡小,如粉末状。釉面开片本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釉。这种装饰主要出现在宋代官窑、哥窑、汝窑青瓷表面。或称“开片”、“龟裂”。官窑片纹较大且纵横交错,有的呈冰纹重叠状,这是与汝窑、哥窑开片的不同之处。南宋官窑不崇尚花纹装饰,整体素朴无饰,却以开片作为美化器表的手段,格处雅致。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后,国家经济困难,朝廷非常需要举办祭典,向天下人民昭告政权的正统性。但是很难取得制作精良的銅器或玉器來作為官方祭祀用的礼器。因此,朝廷便下令暫時使用陶瓷器、木器,并进行大規模的生产。最初烧造官窑瓷器的地点有会稽、苏州、杭州等地,并以杭州为主要产地。在官方的监督控管之下,早期的南宋官窑瓷器皆有特定的样式。因为制作這些陶瓷器的原意正是要取代銅质的礼器,所以一些早期的南宋官窑瓷
器与古代銅器的造型十分相似,現在眼前所見的這件青瓷器便是模仿古代青銅「尊」的造型。
南宋官窑产品主要分两类:一为薄胎薄釉器;一为薄胎厚釉器。前者用支钉支烧而成;后者用垫饼垫烧而成。官窑一部分器物口沿釉较薄,由于胎较深,透过釉层,泛出淡淡的紫,底足露胎呈黑,这种紫口黑足即文献所谓“紫口铁足”特征。官窑产品以盘、碗、碟、洗等日常器皿居多,为了满足朝廷的特殊需求,附会仿古之风,也生产一些礼仪陈设用瓷,造型多仿商周秦汉古铜器和玉器式样。
摩尔多瓦南宋官窑青瓷菱花式盘的釉清澈勻润,调柔和。南宋官窑的窑场位于浙江地区,瓷器的釉多为偏蓝调的青,和浙江传统偏黃、绿的釉有所不同。这种于南宋時期忽然兴起的釉,推測也很可能传承自北方的汝窑。不同的是,汝窑的胎土颜较浅,而浙江地区产烧的瓷器胎土则多偏黑。除此之外,這件盘子釉层间透出像冰裂纹般的开片,內有淡黃线条分布其中,称为「冰裂鳝血」,是南宋官窑瓷器最受人喜爱的特点之一。
三、哥窑——独领风骚
哥窑为宋代一大名窑,但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元人记载中有“哥哥洞窑”;明初的《宣德鼎彝谱》一书中提到名瓷时说:“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哥窑窑址迄今未被发现,为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从现存传世的哥窑瓷器来看,其胎有黑、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调;其釉属于无光釉, 具有各种美丽的颜:米白、蛋白、奶白、粉青、灰、灰绿、奶酪黄等等釉很厚,最厚处可与胎的厚度相等。绝大部器物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哥窑器物素以优美的开片而著名。《格古要论》说:“哥窑纹取冰裂,鳝鱼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处州府志》也说:“其兄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浅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时。”哥窑器通体满布纹片,大小相间,大片呈铁黑,小片呈金黄,俗称“金丝铁线”。按颜分有: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纹片中有时闪蓝。“金丝铁线”是无法仿制的哥窑独特风格。
哥窑瓷器以垫烧为多,少数支烧。器形主要有炉、瓶、盘、洗、碗、罐等,造型质朴、古拙,制作精巧。仿古铜器之作,习以贯耳、弦纹等装饰器物。
四、钧窑——夕阳紫翠
    “家有财钱万贯,不如钧窑一片。”人们常爱用这句话来形容钧窑瓷器的名贵和难得。钧窑窑址在河南省禹县,这里在金代属钧州,故名钧窑。钧窑始烧于北宋,盛行于北宋晚期,金代、元代继续烧造,并影响附近地区及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系统。
钧窑属北方青窑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一种乳浊釉,即通常说的钧窑窑变釉。窑变釉是一种艺术釉,变化最多,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它的最初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的配方,制成某些釉料,施于制品入窑焙烧后,产生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颜和形态,或如夕阳晚霞;或似秋云春花;或像大海怒涛;或若万马奔腾……人们对此现象无法解释,就称之为“窑变”。
钧釉是窑变釉的杰出代表,其特点是在通体天蓝中,闪烁着红或紫的斑块。据分析,这是由于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能散射短波光,使釉面呈现美丽的蓝乳光,又由于釉料中还原铜的呈作用,而现出红紫,与天蓝互相掩映,好似一片彩霞。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赞美它的变化万千,
绚丽多彩。
钧窑的主要产品是铜红釉瓷器,胎骨坚硬如钢,叩之作铁声,胎较深,带褐紫或浅灰。釉有天青、月白、海棠红、玫瑰紫四类。以蛋白石光泽的青为基调,具有乳浊状和不透明的感觉。钧窑瓷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瓷器上时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曲线,其形状好似一条蚯蚓在泥土中游走,故称为“蚯蚓走泥纹”,这种纹线形成原因是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釉层在较低温时(烧成初期)产生裂纹,后来又在高温下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补裂痕,其形似雨后蚯蚓在泥上走过状。这种特征往往是鉴定钧瓷真伪的一个标准。
钧窑瓷器多为盘、碗、瓶、盆等日常用品,也烧造奁lián、尊、洗等陈设瓷。盆、托及尊等宫廷使用器物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经研究,发现钧窑器物底部所刻数字标号与器物的尺寸有关。“一”为起始号,即是最大号,至“十”为截止号,即是最小号。每类器物都有十种大小不同的型号。因此,钧窑器底刻的数字,实是器物大小的标记,亦是器物型号规范化的标记和统计烧制件数的标记。这些刻于器底的标号,便于宫廷定烧陈设瓷的配套使用。
五、定窑——素净莹润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的著名白瓷窑场,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这里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始自唐朝晚期,终烧于元代。北宋是其辉煌时期。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21: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47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官窑   瓷器   钧窑   器物   烧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