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二)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品瓷中国 2018-09-13 07:07:00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最近有不少朋友看我写的连载文章之后,迫不及待地跑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去实习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出意外,基本上都是一头雾水。我的建议,学古陶瓷,还是以领略历史文化为主,不要收藏,多走走博物馆,多看看书。潘家园和其他收藏一样,是一个铜臭味极浓、尔诈我虞的场所,走走看看无所谓,出手需慎之又慎。接下来,我将用几集的篇幅,讲讲器型的简单辨识,包括瓶、尊、炉、壶、盘、盆、碗、罐、洗、枕、其他生活器皿和其他专用冥器等,使大家在走走看看的过程中,不至于特别陌生。
第一部分,讲讲瓶类。这也是在现存的古代瓷器中,保有量最多、最常见的。
——盛酒、陈设、祭祀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卷口瓶、盘口瓶、穿带瓶、瓜棱瓶、橄榄瓶、胆
式瓶、葫芦瓶、多管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转心瓶,等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有专家说是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见下图。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仰韶尖底瓶
马家窑尖底瓶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还有可能用于
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把瓶内的液体加热。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一种冥器,造型复杂、夸张,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河南化肥厂爆炸(608)李静训墓。此类瓶不是生活用器,是适用于祭祀、陪葬的冥器。
天津博物馆藏品: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
收藏界为避讳,常把冥器叫做明器。古代陶瓷中,明器所占比例是很大的。
多角瓶(谷仓)、多管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造型为上小下大弧形台阶的多重塔式器身,每级装饰多个垂直或斜直的圆锥角。吴地方言中49日下载音近,故多角又寓多谷,江浙一带民间取其五谷丰登吉祥之意。到唐晚期和宋朝,又演变出了多管瓶、牛角罐等,样式繁多,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瓶直口,上有花纽盖,瓶身有圆管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
任吉忠多与瓶不通。龙泉窑烧制数量较大,磁州窑也有烧制。北方磁州窑制品,瓶体较肥硕,肩部直立的六管短而粗。这些都是专用的冥器,冥器多怪异。
青釉堆塑谷仓罐,三国吴,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
青釉堆塑谷仓罐,西晋,高42cm,腹围72cm,底径15cm
标记为唐的牛角罐(示意图)
上海市博物馆 北宋 白釉莲花口弦纹六管瓶
类似的器具形制繁多,生产窑口也以越窑为多,这显示当时江南地区很流行鬼神崇拜。你要记住一点,古瓷中,造型复杂怪异、实用性不强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专用冥器。
梅瓶:北宋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又称经瓶,市场上多见。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瓶体修长。磁州窑造器上有开光黑彩书清洁美酒醉乡酒海等文字,开始实际上是一种丧葬用品,为亡人储酒用,后也有当摆设的。传说盗墓贼挖出梅瓶,会小心翼翼将残留的酒带回饮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外育儿经 磁州窑白地黑花开光鱼纹梅瓶
首都博物馆辽motorola 缸瓦窑白釉剔花填黑梅瓶
元青花萧何月夜追韩信人物故事纹梅瓶
元青花《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瓶(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永乐 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永乐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带盖)
宋器一般呈蘑菇形口,器身修长秀丽。元代呈平口,短颈上细下粗,器形雄伟。明以后多唇口,器身也随各朝审美情趣变化略有不同。对比如下:
玉壶春瓶: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呈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窑口烧制,入元以后,其形制遍及南、北方诸窑,并且出现八方形与器身镂雕装饰,有时带盖。明、清两代,器身普遍比宋、元器矮粗,并成为传统器形一直延续至清末。
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花凤穿花纹玉壶春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花云龙纹纹壶春瓶
元青花蒙恬将军图玉壶春瓶(湖南省博物馆)
景德镇窑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
28.6cm,口径7.8cm,足径9.8cm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洪武 釉里红玉壶春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雍正 釉里红三果纹玉壶春瓶
后世许多瓶都是在玉壶春瓶的基础上改良形成的,如清代的赏瓶。
葫芦瓶: 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
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嘉靖 明嘉靖瓶颈问题 青花八仙云鹤纹葫芦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雍正 斗彩番莲纹葫芦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乾隆 斗彩桃蝠纹葫芦扁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乾隆 粉彩百花图葫芦瓶
扁腹绶带葫芦瓶: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因腹圆若满月,又称抱月瓶宝月瓶,陶瓷花瓶为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器形。此式瓶始见于明代洪武时期,盛行于永乐、宣布德两朝,此后至明末不复出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宣德 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瓶
军持:也叫,渊源于佛国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日本、朝鲜及南洋岛诸国,为
云游僧人盛水洗手用具。梵语音为军墀捃雅迦君迟军持,就是瓶或澡瓶的意思。瓷质流行于唐,宋,辽时期。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
元,明以后多称军持。器身多扁圆,颈较短,流肥硕。入清以后,这一器形为皇家垄断,演变为直颈、丰肩、敛腹、高圈足外撇如盖展开、无流,成为清朝朝廷赐给西藏高级僧侣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称藏草壶
壶的形状虽然早就出现,但作为局限于壶的概念和功用却出现得比较晚,尤其是手执茶壶,自明代起才大量流行。
明代军持(示意图)
明代军持(示意图)
盘口瓶:因瓶口似浅盘而得名,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器形精美,流行于唐、宋时期。制作有难度。
洗口瓶: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浅洗而得名,流行于宋,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南北各窑场所烧制的洗口瓶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另一种是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此类瓶可能是从油灯发展而来。
贯耳瓶、凤耳瓶:流行于宋代的摆设器,可以插花。器形仿汉代铜器投壶式样。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的叫贯耳瓶,哥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颈部两侧对称贴凸起凤形耳的叫凤耳瓶,是龙泉窑的特有甁型。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雍正 仿官窑贯耳六方尊(瓶)
上海市博物馆 南宋 龙泉窑青釉灵芝耳瓶
琮式瓶:仿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的一种瓶。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官窑与龙泉窑器,明代石湾窑此类造型多施月白釉,清以后,器身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故后期又称为八卦瓶
故宫博物院 东青釉八卦纹琮式瓶,清宣统
27.6cm,口径9.3cm,足径10.6cm 图片:来自何晓昱的文化艺术博客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15: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46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器形   葫芦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