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
光电效应是指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在金属表面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光电效应实验对于认识光的本质及早期量子理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自古以来, 人们就试图解释光是什么,到17世纪,研究光的反射、折射、成像等规律的几何光学基本确立。牛顿等人在研究几何光学现象的同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 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物质内以力学规律作匀速直线运动。微粒流学说很自然的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等性质,在17、18世纪的学术界占有主导地位,但在解释牛顿环等光的干涉现象时遇到了困难。
惠更斯等人在17世纪就提出了光的波动学说,认为光是以波的方式产生和传播的,但早期的波动理论缺乏数学基础,很不完善,没有得到重视。19世纪初,托马斯.杨发展了惠更斯的波动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干涉现象,并提出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为波动学说提供了很好的证据。1818年,年仅30岁的菲涅耳在法国科学院关于光的衍射问题的一次悬奖征文活动中,从光是横波的观点出发,圆满的解释了光的偏振,并以严密的数学推理,定量地计算了光通过圆孔、圆板等形状的障碍物所产生的衍射花纹,推出的结果与实验符合
得很好,使评奖委员会大为叹服,荣获这一届的科学奖,波动学说逐步为人们所接受。1856,1865 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在力、热、电、光等领域,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应用上也取得巨大的成果。就当物理学家普通认为物理学发展已经到顶时, 从实验上陆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揭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光电效应实验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887年赫兹在用两套电极做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的实验中,发现当紫外光照射到接收电极的负极时, 接收电极间更易于产生放电,赫兹的发现吸引许多人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斯托列托夫发现负电极在光的照射下会放出带负电的粒子,形成光电流,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光电流实际是在照射开始时立即产生,无需时间上的积累。1899年,汤姆逊测定了光电流的荷质比,证明光电流是阴极在光照射下发射出的电子流。赫兹的助手勒纳德从1889年就从事光电效应的研究工作,1900年,他用在阴阳极间加反向电压的方法研究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最大速度,发现光源和阴极材料都对截止电压有影响,但光的强度对截止电压无影响,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最大速度与光强无关,这是勒纳德的新发现,勒纳德因在这方面的工作获得190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与经典的电磁理论是矛盾的,按经典理论,电磁波的能量是连续的,电子接受光的能量获得动能, 应该是光越强,能量越大,电子的初速度越大;实验结果是电子的初速与光强无关;按经典理论,只要有足够的光强和照射时间,电子就应该获得足够的能量逸出金属表面,与光波频率无关;实验事实是对于一定的金属,当光波频率高于某一值时,金属一经照射,立即有光电子产生;当光波频率低于该值时,无论光强多强,照射时间多长,都不会有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使经典的电磁理论陷入困境,包括勒纳德在内的许多物理学家,提出了种种假设,企图在不违反经典理论的前提下,对上述实验事实作出解释,但都过于牵强附会,经不起推理和实践的检验。
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先提出了一个符合实验结果的经验公式,为了从理论上推导出这一公式,他采用了玻尔兹曼的统计方法,假定黑体内的能量是由不连续的能量子构成,能量子的能量为hv。能量子的假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无论是普朗克本人还是他的许多同时代人当时对这一点都没有充分认识。爱因斯坦以他惊人的洞察力, 最先认识到量子假说的伟大意义并予以发展,1905年,在其著名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中写道:“在我看来,如果假定光的能量在空间的分布是不连续的, 就
可以更好的理解黑体辐射、光致发光、光电效应以及其它有关光的产生和转化的现象的各种观察结果。根据这一假设,从光源发射出来的光能在传播中将不是连续分布在越来越大的空间之中,而是同一个数目有限的局限于空间各点的光量子组成,这些光量子在运动中不再分散,只能整个的被吸收或产生”。作为例证,爱因斯坦由光子假设得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方程,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
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由于与经典电磁理论抵触,一开始受到怀疑和冷遇。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光电效应的实验精度不高,无法验证光电效应方程。密立根从1904年开始光电效应实验,历经十年,有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
两位物理大师因在光电效应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分别于1921和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密立根在1923年领奖演说中,这样谈到自己的工作:“经过十年之久的实验、改进和学习,有时甚至还遇到挫折,在这以后,我把一切努力针对光电子发射能量的精密测量,测量它随温度,波长,材料改变的函数关系。与我自己预料的相反,这项工作终于在1914年成了爱因斯坦方程在很小的实验误差范围内精确有效的第一次直接实验证据,并且第一次
直接从光电应测定普朗克方程在很小的实验误差范围内精确有效的第一次直接实验证据,并且第一次直接从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h”。爱因斯坦这样评价密立根的工作:“我感激密立根关于光电效应的研究,它第一次判决性的证明了在光的影响下电子从固体发射与光的频率有关,这一量子论的结果是辐射的量子结构所特有的性质。”
光量子理论创立后,在固体比热、辐射理论、原子光谱等方面都获得成功,人们逐步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粒子二象属性。光子的能量E=hv与频率有关,当光传播时,显示出光的波动性,产生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当光和物体发生作用时,它的粒子性又突出了出来。后来科学家发现波粒二象性是一切微观物体的固有属性,并发展了量子力学来描述和解释微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气垫船
,实验目的,
1(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2(测量普朗克常数h。
,实验原理,
国外后现代摄影
光电效应的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入射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k上,产生的光电子在电场
AI的作用下向阳极迁移构成光电流,改变外加电压,测量出光电流的大小,即可得UAK
产业发展模式
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光电效应的基本实验事实如下:
喻嘉言
灰度矩阵1) 对应于某一频率,光电效应的关系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见,对一定的(IU,AK
庄启传频率,有一电压,当时,电流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的负值的阳极电压,U,,UUUAK000被称为截止电压。
I(2)后,迅速增加,然后趋于饱和,饱和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U,UIAK0M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52: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25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实验   光电效应   理论   产生   解释   光电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