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狂妄到笃信_论帕特里克_怀特在_沃斯_中的宗教情怀

从狂妄到笃信
论帕特里克 怀特在沃斯!中的宗教情怀
徐∀凯
∀∀内容提要∀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 怀特的小说沃斯!一度是西方评论的热点。本文通过分析沃斯这个人物,重点论述怀特在小说中体现的宗教情怀,指出沃斯并非尼采式#超人∃而是一个善恶并存、动态发展的#人∃。通过描写沃斯从狂妄到笃信的变化历程,怀特在#二战∃后西方迷乱的信仰广场上,试图重新以上帝为支点建立一种富有成效的价值体系,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宗教超越的向度,并引发对人本主义的理性反思。
主题词∀帕特里克 怀特∀沃斯!∀#超人∃∀宗教情怀∀人本主义
∀∀一九七三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 怀特众多优秀作品中,沃斯!是最受普通读者欢迎和批评家青睐的小说之一。西方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但对沃斯这个人物的解读声音却是出奇地一致  都不约而同地将沃斯视作尼采式的#超人∃。巴里 阿盖尔(Barry Ar gyle)认为沃斯#有着尼采式的自负,行事方式令人厌恶,与希特勒无异。∃%唐 安德森(Don Anderson)将沃斯视作#尼采式英雄∃。&布里斯顿(R.  F.Brissenden)、穆库洛奇(A.M. Mucculloch)以及麦肯齐(Manfred Mackenzie)
等都作了相似的诠释,形成一部大合唱。然而,这部合唱的基调果真与作家期待的相同吗?沃斯果真是一个尼采式#超人∃吗?笔者试图从宗教情怀在沃斯!中的体现这一角度,勾勒出怀特作品中的审美理想,并澄清一些误读,以期在怀特评论的合唱中增添自己的音符。∋
沃斯!这部作品,怀特构思的萌芽最早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对伦敦空袭期间, #是有感于当时的极度自大狂而作的∃。(众所周知,怀特所指的#极度的自大狂∃就是二战元凶之一希特勒。希特勒一直将尼采的权力意志,尤其是#超人∃哲学,奉为圭臬,利用尼采的哲学理论为其侵略行径张目。尼采宣称:#人类不是目的,超人才是目的。∃)希特勒则在我的奋斗!中公然宣扬: #强者处于统治地位,而且为了不致牺牲自己的力量,不能和弱者调和,∗∗要是这种法则不能支配着,人类就不可能有向最高生命发
103
展的一切运动。∃+怀特曾经表示自己对尼采知之甚少,而且进入他视野的尼采作品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尽管如此,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沃斯!体现了对尼采意志哲学的反思和质疑。怀特隐藏在叙事层面下的真实意图是要为困境中的现代人指一条出路,要理顺#笨拙的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通过沃斯的命运,怀特似乎在警示:#超人∃哲学并不足以解救困境中的现代人,上帝依然是引导人们走向永恒彼岸的救世主。
#超人∃是尼采的理想人格。尼采声称#上帝死了∃,号召人们#打倒偶像∃,#重估一切价值∃。启良先生
曾将尼采在权力意志!中描述的#超人∃秉性概括为:(一)他无须逻辑知识。∗∗他可以蔑视伦,自以为是。
(二)他冷酷刚强不假思索,更不在乎舆论;他没有#美德∃的概念,也不需要美德粉饰自己;他征服世界,靠的是勇气和力量。如果他不被人们视为尊者,他也不会混同于芸芸大众。
(三)他没有同情心,想的只是如何去征服和役使别人。.
尽管尼采式#超人∃这些特质似乎很容易在沃斯的品格与行事中得到印证,但如果我们就此将沃斯贴上尼采式#超人∃的标签,不仅是对文本的误读,而且也可能误解怀特的创作意图。怀特并不企图塑造一个尼采所呼唤的#超人英雄∃。他在一次访谈中曾明确表达了他#对英雄的怀疑∃,认为#沃斯是一个偏执狂,而非一个英雄。正如几乎所有芸芸众生一样,沃斯也有缺点,易犯错。∃/怀特在处理沃斯这个人物时所采用的笔调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他那种#善意的幽默,偶尔也有插科打诨式的调侃,似乎提醒读者,沃斯虽然形象高大,却并不是不可亵渎的神灵。∃  而且文本中所展示的沃斯是一个远比尼采理想的#超人∃复杂的个体。这是一个善恶并存、动态发展的人物形象。尼采认为人类的进化过程就是从动物到人再到#超人∃。而怀特通过沃斯的命运告诉我们,沃斯经历了#从上帝变成人的阶段,人的阶段,以及人又重新变成上帝的阶段∃  ,最终完成了从狂妄到笃信的转变。
沃斯沙漠探险的过程,既是他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超越自我、完成三个阶段转变的过程。故事开始
时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狂妄自负、目空一切的沃斯。他自以为是#完人∃(39),可以像上帝一样君临世界。沃斯#不尊重上帝,因为他长得不像自己∃(48)。因此拒绝劳拉为他祈祷。他只相信意志,认为#意志决定未来∃(68)。他声称自己并不期望别人的关爱(39),#仇恨或者使性格软弱的人痛苦却使他感到满意∃(90)。随着他与劳拉关系的发展,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码头送别时沃斯就已体会到了拒绝劳拉为他祈祷所得到的愉悦是令人伤感的,并且承认自己#几乎爱上了她∃(46)。
当探险队到达征途的第一站#莱茵塔∃时,冷酷的沃斯被那#淳朴的力量所吸引,牵动了思念故乡的愁肠∃,由此开始了他漫长而又痛苦的走下#神坛∃之路。也就是在温馨秀丽的#莱茵塔∃,这个曾经拒绝爱的人开始期待爱。他给劳拉写信,向她求婚。探险队在吉尔德拉逗留期间,随着他与劳拉心灵感应的增加,沃斯又意识到#每一样看得见的物体都是为了爱而创造的∃(188)。爱意似乎已经战胜了仇恨。然而,正如沙漠探险的征途困难重重,沃斯完成三个阶段转变的历程也是一波三折。尽管#莱茵塔∃的美丽唤起了他的柔情,但他仍竭力谢绝主人对探险队员的照顾和款待,直到队员波尔费雷曼生病昏倒才作出让步。即使在向劳拉表达爱意之后,他仍然坚持不要劳拉为他祈祷,而只是希望劳拉能在#思想上、意志的锻炼上每天每时与他在一起,直到他胜利归来∃(159)。
董家渡天主堂
劳拉意识到了沃斯的微妙变化,在回信中不再要求为他祈祷而是要求他一起祈祷,祈求得救(194-195)。沃斯并没有因此就走近上帝。明明知道圣诞节即将来临,他却故道教法术
104
意对此避而不谈。当队员嘉德向他建议停下来庆祝一下时,沃斯极不情愿地答应了,但却对被嘉德#拖进他所坚持的可悲的迷信里,迷信耶稣基督∃耿耿于怀(207)。而且,他拒不食用嘉德准备好的晚餐。虽然他把劳拉的信铭刻在心,但此时,他尚未接受上帝,尚未学会谦卑。他也尝试着去理解谦卑、学习谦卑。在圣诞那天晚饭后,他#降低身份,透过亲切的薄纱∃(216)给伙伴们讲述自己童年的往事。在给劳拉的信中,他承认劳拉已经使他谦虚了一点,他愿意为劳拉而谦虚,并且向劳拉献上自己的爱。劳拉在回信中则对沃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起侍奉上帝∃(252)!
探险队被连日大雨困在一个山洞中,在此期间,劳拉通过心灵感应说服沃斯采取一般人的姿态。沃斯在与波尔费雷曼讨论信仰基督时第一次承认后者对基督的信仰#是真的信仰∃(275)。这是狂妄的沃斯向上帝迈出的第一步。然而,沃斯心中的恶并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领地。在探险队陷入困境,给养严重匮乏时,沃斯不顾同伴的劝阻,一意孤行,将自己的爱犬射杀,藉此冷酷的行为来磨练自己的意志(280-1)。但他为此付出了代价,他的灵魂倍受煎熬。他试图向劳拉  #生活在他身体里的爱侣解释∃自己的冷酷,但他仍然#受到了那件爱的柔软的外衣的折磨∃(281)。后来,佛兰克 勒 墨舒尔病倒了,沃斯突然想到要施与爱。这是他向上帝迈出的又一步。他对佛兰克的照料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当病人大小便失禁时,他不顾脏臭为之清洗。细心的读者不会忘记,当嘉德在莱茵塔照顾生病的波尔费雷曼时,沃斯对他的谦卑是多么不屑一顾!现在他已学会了去爱。如果说他对劳拉的爱还是两性之间的爱情,对病人的爱则升华为广义的爱,是对同伴、对人类的爱。他为病人清洗时是平静的,甚至带着热
他喷他多
爱,他已意识到自己并非高高在上的神,#自己也具有人性∃(298)。怀特似乎想通过沃斯让我们明白:#任何人的身上,任何时候都同时存在着两种恳求,一种是向上帝的,另一种是向撒旦的。祈求上帝即灵性,是一种上升的欲望;祈求撒旦即兽性,是一种下沉的快乐。∃  !
沃斯完成转变的最后也是最大的障碍是他的狂妄。他视谦卑和爱心若仇敌。在探险刚开始时,他就表达了对谦卑的仇恨。波尔费雷曼病中受到嘉德的悉心照料,感动之余赞扬嘉德具有#基督般的谦卑精神∃(156)。沃斯大怒道:#波尔费雷曼先生,你的多愁善感可能会引起疾病。∗∗我讨厌谦卑,难道一个人竟这样卑贱,必须像虫子一样爬在地上吗?如果这是忏悔,那么它比罪恶更丑恶∃(157)。一天早上沃斯和波尔费雷曼一起用海绵采集露水时发生了争论:
#这可能是很富于诗意的∃,禽类学家说, #如果我们低下头,把精力完全集中在这些珠宝上。∃
#我知道有些人就是这样得到宗教信仰的。∃德国人回答。
信仰受到相当大损害的波尔费雷曼准备接受这个说法,拿它作为一种惩罚。
#是有些人,∃他表示同意。
#啊,波尔费雷曼,∃沃斯说,#你很谦卑。对男人来说,谦卑是丢脸的。我为你感到羞辱∃。(358)
在探险的最后阶段,沃斯终于摒弃了狂妄,走下了自设的神坛。嘉德和另外两名队员放弃探险与他们分道扬镳,土著再次逼近,情势对他们极为不利。哈利求沃斯  他心中的上帝  想想办法,沃斯答道:#我不再是你们的上帝了∃(388)!后来,土著被彗星吓得魂不附体,认为是沃斯给他们带来了灾难。这时,沃斯等三人的生命已经危在旦夕。佛兰克询问沃斯下一步计划,沃斯终于扔掉了狂妄,表达了他对上帝的信仰:#我没有计划,只有相信上帝∃(402)。最后佛兰克不堪
105
忍受,割断了自己的喉管,哈利也被土著杀害。#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只有他一个人能忍受得住,而这正是因为他终于变得谦卑了∃(413)。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接受了土著喂给他的蛆虫,并把它当作圣饼一样咀嚼吞咽。
他闭着嘴嚼了一阵,然后试图吞咽下去,这软软的东西立刻变成了他少年时期总是难以下咽的圣饼,那圣饼把他滚热的口中无用的东西吸走可又咽不下去。和那时一样,他生怕人们发现那被消化了一半的可恶的圣饼被他吐在面前的地上。
然而,他还是及时地把蛆虫吞了下去。(412)
郑祖康
当死亡的阴影逐渐逼近,生命的烛光行将熄灭时,#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十分害怕的,甚至在他的神圣权
威处于高峰时也是一样,那是个处在摇摇欲坠的皇位上的虚弱的神祗∗∗∃他终于叫出来了:#噢,耶稣啊,我亲爱的,救救我吧!∃(414)
至此,沃斯经历了从狂妄、拒绝爱到#有点谦卑∃、期待爱最后到谦卑、给予爱、笃信上帝的三个阶段的转变。因此有理由认为沃斯不是尼采式的#超人∃,怀特也并不企图塑造一个#超人∃形象。恰恰相反,正是通过沃斯这个人物形象,怀特完成了对尼采#超人哲学∃的质疑和反思。如果说狂妄和意志使得沃斯一往无前,那么博爱和谦卑则领他超越自我走向永恒的彼岸。不是意志使他承受了苦难,恰恰是谦卑、是信仰助他完成了超越。怀特通过劳拉之口表达了这么一个悖论:#当一个人真的变得谦卑的时候,当他明白自己不是上帝的时候,他就离成为上帝不远了。∃(410-411)沃斯最终变得谦卑了,最终明白了自己不是上帝时却成了上帝一般的人。沃斯遇害其实是这个悖论的场景化:
smartdrv探险者静静地等着,他并不惧怕肉体上的折磨,因为已经没有多少肉体可言了。他担心的是他也许没有力量忍受某种精神意义上的最后蹂躏。那天晚上,他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抬起眼来望望天空,等他最后终于看上去的时候,他发现钉子正在往十字架里面钉。(415)
最后,土著杰基用沃斯给他的礼物  一把折刀,锯下了探险家的头颅,他成了#斩了首的上帝∃(385)。这种悖论与基督教的精神是契合的。马太福音!第三章第十七节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基督帮助我们,不是靠他的全能,而是靠他的软弱和受难。  ∀怀特似乎要表明:#仅仅凭藉意志,拯救不了任何人;仅
仅凭藉意志不会使任何人具有神性。∃  #没有基督精神的润泽,#超人∃也无法完成向永恒的彼岸世界的超越。
怀特对尼采的反叛不仅在于他对#超人∃的解构,还在于他对#平凡∃的肯定。尼采素来不与市民社会友善。怀特在书中对悉尼的市民社会也有明显的疏离。他的批判立场是毫无掩饰的。无论是对波恩纳夫妇,还是对其圈子里的朋友,怀特总是用一种讽刺的笔调在写。对波恩纳先生那附庸风雅的书房的描写让读者忍俊不禁。探险队起航送别场面的描写更是极尽讽刺之能事。在探险队所乘坐的#奥斯波雷号∃离港之前有这么一句看似突兀的话:#生活变得仁慈了。再不会有人被钉死在任何一棵这样可爱的树上,这种树在北部海岸是很多的。∃(96)物质生活的富足却带来了精神生活的枯萎。在悉尼安逸的环境中,再也不会有人像耶稣那样受难,再也难以有人能够完成精神的超越。在这里生活的是一个平庸的落。一个了无生机的时代呼唤着社会精英,呼唤着有理想、有抱负、有意志、有天赋的人们。在这一点上,尼采与怀特是相通的。然而,怀特呼唤精英却并不拒绝平凡;并不企望一个虚空的#超人∃来拯救人类。鲁迅在批评尼采的#超人∃哲学时曾指出:#尼
106
采教人们准备着0超人1的出现,倘不出现那结果便是空虚。但尼采却自有其下场之法的,发狂和死。否则就不免安于空虚,或者反抗这种空虚,即使在孤独中毫无0末人1的希求温暖之心,也不过蔑视一
切权威,收缩为虚无主义者。∃  ∃尼采对抗虚无的出路是发狂或死亡,怀特提供的出路是对平凡的肯定和向宗教的皈依。椰子剥壳机
怀特认为,平凡之中往往孕育着伟大。画家威利 波林格在小说的结尾说:#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天生平庸。我相信他所讲的平庸并不是一个最终的无可挽回的情况。它倒可能是无穷的变化和微妙细节的创造性的源泉。粪堆上的绿头苍蝇只不过是彩虹的另一种形式。普普通通的东西,不断化为光彩夺目的样子,只要我们去探索∃(477)。从这种意义上说,怀特的早期作品人树!#发现平凡背后的不平凡,发现神秘和诗意∃  %的主题在沃斯!中得以延续。然而,怀特显然不是在做同一主题的语意复制。从人树!到沃斯!的创作历程反映出怀特审美理想的深刻变化。历尽沧桑之后,人树!的主人公斯坦 帕克临终前悟到的终极真理是:#世上并无上帝。∃  &而沃斯的人生历程则是#从上帝到人的阶段,人的阶段,从人再到上帝的阶段∃(410);是一个从狂妄到笃信的心路过程。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怀特自己的心路历程呢?怀特曾坦言:#人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如果说我在青年阶段直到创作人树!时期自己没有宗教倾向,那是因为我很虚荣自大,认为人们可以忽略某些事实。(我想,转折点出现在一个无休无止的雨季。有一次,在坎斯坨山中,当我仰面朝天摔倒在烂泥窝里时,我开始诅咒那我曾一度坚信并不存在的上帝。)∃  ∋有人说沃斯就是怀特,怀特也声称沃斯就是伪装了的自己。 ()但笔者认为,两者之间仍有着质的区别。书中的沃斯是在穷途末路时走向上帝;而书外的怀特却是在上帝处境维艰时走向上帝。他以沃斯!昭示世人,上帝并没有死去,他在一如故往地支撑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怀特通过沃斯企图征服沙漠最终却葬身沙漠的悲剧,通过描写他从狂妄到笃信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审美传统的思考,向叔本华、尼采所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发出质疑。
无论是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还是尼采的权力意志,其实都强调#回归人的自由,因此导向人本主义∃,#0人是目的1是其不变的宗旨。∃ ( 这种人本主义最早滥觞于十三和十四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彼特拉克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基督教神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他们提出人类是#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认为#除了心灵,没有什么值得赞赏的;与它的伟大相比,没有什么堪称伟大。∃ (
人本主义思想在英、美、澳文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笛福笔下的鲁滨逊身陷茫茫大海中的一片孤岛之上,却没有悲观绝望,以其智慧、坚韧和强健征服了大自然,甚至建立了一个类似于英国的微型社会。爱默生把个人视为社会和历史的中心:#世界是微不足道的,而人是一切;自然的所有规律都蕴涵在心中。∃ (!海明威前期小说中的#硬汉∃为了个人的自由和价值可以用生命来对抗自然和命运。澳大利亚小说家罗克罗夫特、金斯利,还有博尔特沃德等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在冒险和奋斗之后发迹,成为丛林与荒漠中大写的人。总之,人能够战胜一切,人定胜天。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对神的地位的挑战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现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则是对科学和机器工业的发展所造成的人的物化、异化和#格式化∃的反抗。反抗的对象殊异,但旨归相同,都是要张扬个性、回归人的自由。张扬个性,弘扬自由,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沿着这条个人主义
的隧道无限下去,就会有物欲的病态膨胀,人性的分裂,在那逐渐幽暗的隧道深处就会出现希特勒似的幽灵。
107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5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16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上帝   超人   没有   意志   人类   阶段   精神   探险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