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建设现状分析

CHINA PERIODICAL YEARBOOK
320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建设现状分析
朱 琳  刘 静  张晓宇  翟亚丽  王希挺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2019年8月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是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开启了中国科技期刊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作为我国高水准期刊,如何把握这次机遇来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成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关于什么是一流期刊,学术界、期刊界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筹学会会刊》主编袁亚湘认为“一百年后,人们评价一本刊物,不会记得它发过多少SCI,而是会看它发表过什么伟大的文章”。《电化学能源评论》主编李爱军认为,能否吸引广大科研人员把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国家的发展服务,成为评判一流
期刊的标准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主编裴钢认为,一流的科技期刊要反映一流的科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主编程宗明认为一流期刊具备以下6个属性:应该发表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且影响广泛的科学论文;主编和编辑队伍要有能够判断世界一流论文的能力;要有历史的沉淀,获得学术圈的广泛认可;可提供优质的服务;发表足够体量的文章;使用科技界通用的语言。科睿唯安的宁笔先生的观点更加具象化:世界一流期刊即是“强”(影响因子高)+“大”(发文量大)的期刊,并列出了影响因子和发文量均在本学科前10%的期刊。综合上述专家的观点,一流期刊首先需要面向世界,能够引领世界学术发展;然后要能够汇集很多一流成果。面向世界、引领世界需要国际视野、国际化的办刊队伍、相应的学术力量及出版平台的支撑;汇集的一流成果需要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期刊具备相匹配的出版理念和出版能力。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虽达到近5000种,居于世界第3位,涵盖基础科学、农业科学、应用技术、医药卫生类等领域,但期刊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世界顶级期刊,国际影响力普遍不足。我国科技期刊绝大部分为中文期刊,英文期刊仅占不
条子生到1/10;2019年科睿唯安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 显示,中国被SCI 收录的期刊仅212种。如何基于现状建设一流期刊成为必须要探讨的问题。
2018年6~9月,本课题组对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展开了一流期刊相关方面的问卷调查,以期能够较为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在建设一流期刊中所具备的条件,有利于他们到合适的建设和发展
路径。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科学院共有284种科技期刊。本研究围绕建设一流期刊所必需的一流成果及期刊认可度(体现在发文量、稿源国际化程度和分布等)、一流主编(主编对期刊的作用、主要贡献)、一流编委(编委的学术成就与国际化程度、对期刊的贡献度等)、一流作者(维系作者方面所做的努力、对作者的培训等)、一流审稿人(审稿制度建设、审稿人标准、审稿方式创新等)、一流编辑(编辑专业培训及学术水平提高、编辑部人员力量、期刊运作方式等)、主办单位的支持等方面设计了尽可能客观的题目,于2019年6~9月采用问卷星系统面向科技期刊开展调查。
截至2019年10月1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49份,来自149种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占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总数的52.46%,其中中文期刊96种,英文期刊41种,中英文期刊12种(本研究将中英文期刊并入中文期刊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科研成果的吸引力及期刊认可度
能够汇集大量一流成果是一流期刊的主要特征之一。国际顶级期刊如《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 、《物理评论快报》( 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 等的年发
321
文量均可以用庞大来形容,最多可达近4000篇。对科研成果的强大吸引力、稿源分布广泛也体现了科研人员对期刊的高度认可。
1.发文量
调查显示,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年发文量大多集中在100~199篇(44.30%),27.52%的期刊发文量在200篇以上(图1)。
图1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年发文量统计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149份有效问卷)
相对于英文期刊,中文期刊的年发文量更大。2.78%的中文期刊年发文量在50篇以下,接近半数的中文期刊年发文量为100~199篇;约有1/5的英文期刊发文量在50篇以下,年发文量大于200篇的英文期刊仅占12.20%(图2)。
图2  中国科学院中、英文科技期刊年发文量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中文科技期刊108份
和英文科技期刊的41份有效问卷)
2.稿源国际化程度和分布情况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149种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中,40.94%的期刊选择了“稿件基本来自国内”的选项,约1/3的期刊选择了“没有国际稿源”;16.11%的期刊国际稿源在30%以上(图3)。调查显示,56.10%的英文期刊国际稿源占比在30%以上,中文期刊的稿源则绝大部分来自国内,但也有3.71%的中文期刊拥有10%以上的国际稿源,说明大多数中国科学院英文期刊都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9.76%的英文期刊认为“稿源机构多为
本单位及其他少数几个科研单位”更符合其稿源分布情况,可能是因为这部分期刊属于中国特小学科期刊,但也有可能是这些期刊未能真正“走出去”,发挥英语这门世界通用语言的优势。
图3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国际稿源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149份有效问卷)
(二)办刊队伍建设1.主编在期刊发展中的作用
参与调查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中,53.02%认为主编对期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真正推动了期刊的发展;33.56%认为主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有13.42%认为主编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具体来看,71.81%的期刊认为主编起到了主导办刊方向的作用,其次为稿件终审,占55.03%,约稿荐稿、宣传
及推广期刊、专题策划及组织专辑等均在40%以上(图4)。调查结果还显示,英文期刊主编在“主导办刊方向”“约稿、荐稿”“专题策划及组
织专辑”三个方面相对于中文期刊来说,起到的作用更大。
图4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主编的主要贡献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149份有效问卷)
2.编委的国际化程度与贡献度
编委的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国际化视野,编委国际化程度高,期刊就有更多的机会走向国际,是期刊拥有更多的国际稿源和更高国际影响力的必备因素。本次调查中82.93%的英文期刊国际编委超过了1/3,且有近一半的中文期刊(42.59%)
也有部分国际编委,
年发文量/篇
50%40%30%20%10%0%
<50                      50~99                      100~199                      ≥200
■中文刊(含中英文)        ■英文刊
2.78%
17.07%
16.67%
34.15%47.22%
36.59%
33.33%
12.20%
CHINA PERIODICAL YEARBOOK
322
说明大多数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意识到了编委团队国际化的重要性。
本次调查中除10.07%的期刊认为编委团队贡献不大外,其他的期刊均认为编委对期刊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整体状况良好。中、英文期刊编委的最大贡献是均参与审稿,比例都在90%左右;中、英文期刊
参与投稿的编委比例都在3/4左右;更多英文期刊的编委参与到了约稿、荐稿(82.93%)和主题策划及组织专辑(60%)中。21.95%的英文期刊认为编委贡献不大,但这些期刊的主编贡献均较大,一定程度上有所弥补。
3.编辑队伍建设
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分工明确的编辑队伍,直接关系着期刊的日常运转及长远发展。本次调查中所有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均至少有一名专职编辑;编辑人数为3~4人的期刊最多,占53.02%;其次是2名编辑,占29.53%;13.42%的期刊有5名及以上编辑。由调查结果可知,无论是中文期刊还是英文期刊,大多数中国科学院期刊编辑部的编辑人数较少,导致分工不够明确,编辑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在有关期刊长远发展以及个人专业素质提高上投入太多的精力。但无论是出版行业的培训交流还是学术会议,中国科学院中、英文期刊都偶尔会参加。分别有52.78%的中文期刊和29.27%的英文期刊经常参加出版行业会议培训交流,二者经常参加学术会议的比例均在35%左右。
(三)审稿制度建设
严格的审稿制度是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必由之路,多数国际一流期刊都采取严格的筛选过程,建立了完善的审稿制度。从图5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审稿制度整体较为完善,仅有2.78%的中文期刊暂时还未建立动态的审稿人库和完善的审稿体系;其他中文期刊及全部英文期刊均在审稿人队伍
建设、审稿体系建设、探索新的审稿方式方面做了必要的工作。
图5  中国科学院中、英文科技期刊审稿制度建设情况(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中文科技期刊108份
和英文科技期刊的41份有效问卷)(四)维系作者
如图6所示,与中文期刊相比,中国科学院英文科技期刊在“评选优秀论文并给予奖励”“定期、不定期举办作者学术交流会、写作培训会等”方面作出了更多的努力;在“建立了作者、QQ ,加强学术交流及论文写作讨论”“主动走进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宣传期刊,扩大作者”方面基本持平。各有20%左右的期刊认为自身“与作者除论文之外联系不多,在作者维护方面暂时没有太多做法”。
图6  中国科学院中、英文科技期刊维系作者的方式(数据来源:来自中国科学院中文科技期刊108份
和英文科技期刊的41份有效问卷)
(五)期刊运营推广
针对期刊运营方式的调查显示,除25.50%的期刊是完全的单刊独立运作外,其他期刊均有着不同程度
纳滤
的集化。26.85%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已经实现多刊集约化运作。在传播与推广方面,中国科学院中文期刊具有单刊网站的比例比英文期刊略高,但均在90%左右;中文期刊在国内期刊专业平台如同方、万方、超星等的比例远远高于英文期刊,英文期刊更多的是借助国际出版商搭建的平台。英文期刊在社交媒体、移动端App、自媒体聚合类平台的运用上领先于中文期刊,而对公众
图7  中国科学院中、英文科技期刊传播渠道(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中文科技期刊108份
和英文科技期刊的41
份有效问卷)
■中文刊(含中英文)        ■
英文刊
■中文刊(含中英文)        ■英文刊
高校/研究院所/微博/博客/手机0%          20%        40%          60%          80%          100%
■中文刊(含中英文)        ■英文刊
0%          20%          40%          60%          80%
建立了作者、QQ
323
号的应用则远远落后于中文期刊(这可能与中文期刊的受众主要在国内,而的主要用户体也在国内有关)。38.26%的期刊拥有4种及以上的网络传播渠道,个别期刊还注册了学习强国号(图7)。
与中文期刊相比,英文期刊的推广力度往往更大,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英文期刊通过在学术会议上分发纸刊、宣传页等进行推广(仅1种英文期刊未选择此项),定期或不定期通过社交平台推广的比例达到了82.93%,制作虚拟数字专辑并通过各种手段推广的英文期刊也达到了70.73%。而接近1/5的中文期刊仅按期发布,未进行过专门的推广。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地对期刊进行推广,对于期刊影响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英文期刊基本上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中文期刊尚需进一步加强(图8)。
图8 中国科学院中、英文科技期刊推广方式(数据来源:来自中国科学院中文科技期刊108份
和英文科技期刊的41份有效问卷)
三、讨论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提到的重点任务包括优化学科布局,提升专业管理能力、市场运营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以及数字化、集团化、国际化的程度。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体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科技期刊,需时刻牢记重点任务,建议以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为目标并结合自身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一)扩大英文期刊载文量
双向dcdc变换器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及其产出的科研论文均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2018年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中国科学院上榜的科学家数量在我国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一,全球所有科研机构中排名第四。从发文量来看,2019年中国科学院产出的科研论文数量在世界所有科研机构中已居于首位。中国科学院具备了作为一流期刊坚强后盾的
科研实力。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载文量在全国来看处于领先位置(调查数据未发表),但载文量对于论文产量来说仍然较少,这也是优秀成果外流的原因之一。世界顶级期刊经过多年的积淀,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以PNAS 为例,其年均发文量接近4000篇。随着一流
期刊建设政策的实施,我国对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要酌情加大科技期刊,尤其是英文期刊的发文量,为“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创造充足的空间和有力的支持。
(二)加快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本研究调查显示,中国科学院一半以上的英文科技期刊国际稿源占比在30%以上,接近40%的英文期刊国际稿源占比为10%~30%,表明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只有约1/4的英文期刊稿源在全球分布广泛;1/10的英文期刊绝大部分稿源仅在本单位及其他几个科研机构。从期刊载文量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大。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可以借鉴《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的栏目设置,勉力邀请领域内大咖坐镇;可以学习《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建设国际化的编委会和审稿人队伍,并借助一切力量在国际平台上宣传期刊,充分发挥主编的力量组稿约稿,编辑们积极走出去,甚至建立海外办公室;以开阔的思想积极拥抱先进的出版理念和出版技术,善于利用国际出版平台,等等。中文期刊是一个更大的体,积累了更多的出版经验和不小的国内影响力,也一定聚集了很多优秀的科研论文,所以也应积极在国际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可以将优秀的论文或者较为详细的“大摘要”译成英文,通过国际宣传渠道如各种社交媒体、出版平台扩散出去,让世界听到中文期刊的声音,看到中国科技期刊的全貌。
(三)加强办刊团队建设
主编、编委的国际化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期刊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主编有国际视野,编委国际化程度高,期刊就有更多的机会走向国际,因此主编和编委国际化是科技期刊拥有更多的国际稿源、更高的国际影响力的必备条件。调查显示中国科学院大多数科技期刊已经意识到编委团队国际化的重要性,也在持续提升编委团队国际化程度方面作了相应的努力。大多数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主编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主编及编委团队在约稿、荐稿、投稿、期刊宣传等方面有所贡献,但是并未充分
发挥他们的力量。这一点上可以学习《中国科学》系列
■中文刊(含中英文)        ■英文刊
0%        20%        40%      60%        80%      100%      120%
CHINA PERIODICAL YEARBOOK
324仪器仪表学报>体育学刊
数据通信与网络期刊和《科学通报》建立主编、编委,与主编和编委更紧密地互动,通过多汇报工作、较高频率的晒“成绩单”等方式,多出现在主编和编委的日常工作中,督促、推动、鼓励他们多为期刊谋发展。
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分工明确的编辑团队对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调查中发现,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编辑人数大多在4人以下,期刊想要加强内涵建设,必须要壮大编辑队伍,进行精细化分工,保证术业有专攻,提升编辑的工作效率,编辑们才有精力关注国际最新的学术期刊发展动态,掌握新兴的学术出版模式和技术,更多地走出去与学术领域专家、出版领域同行交流和学习,接受新的出版理念和创新思想,为建设一流期刊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此外,各期刊主办单位应加强人事改革,为编辑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吸引高水平的优秀科研人才,提升编辑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打造世界级期刊平台
调查发现,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大多已经采用了多渠道的传播方式,借助已有的工具,在各种平台上对期刊进行论文发布和宣传。但总体来看,形式还不够丰富,对社交媒体、各种自媒体平台的使用还不够灵活;对读者、作者的服务还不够多样化和个性化。国际顶级期刊无不是紧跟时代潮流,主要体现在媒体融合、开发新产品、增加宣传手段甚至是社会公益方面;我国科技期刊需要进一步打开思路,以开放的态度迎接新的出版理念。单个期刊的力量可能会相对薄弱,“借船出海”——利用国际出版平台的先进技术与服务在短期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也是中国科学院乃至全中国近些年为世界贡献了越来越多优质稿件,却大多发表在欧美国家主办期刊的原因之一。我国期刊在自身传播力建设、经营读者市场方面,以及国内出版商由传统服务转向出版融合和面向世界提供知识服务方面的发展稍显乏力。拥有一个国家级、世界级的平台,对于打开和融入国际学术市场至关重要,一流期刊建设政策的重要任务里,强调了要提升专业管理能力和市场运营能力,这就要求对标国际科技出版集团Springer、Elsevier 等,建设一个国家级、世界级的出版平台,接轨国际数字出版技术规范,与国际通行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对接。2016年4月上线的SciEngine 平台(engine. scichina. com/),由《中国科学》杂志社自主研发,是我国首个集全流程数字出版与国际化传播于一体的科技期刊服务平台,该平台拥有符合国际标准的XML 结构化排版技术、生产管理系统和网刊发布系统,为全球读者和作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包括推荐阅读和引用提醒等;打通了同行评审、生产管
理和网刊发布各环节衔接节点,提升了出版效率,加快了学术传播速度,扩大了学术传播范围。中国
科学院作为主管单位,可以此平台为依托,加强战略投入,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平台性能,以期在此平台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强大有力的期刊集,实现集约化运营,为期刊论文的国际展示、传播、服务插上翅膀,共同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学科布局与期刊语种
2019年9月七部委下发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申报指南》)中提出,将依据科研产出有优势、学科重要程度高、期刊发展基础好等条件,从二十余个先进建设领域优先遴选,这体现了国家在建设一流期刊中对学科领域的考虑。根据ESI 数据库的数据分析中国科学院在该数据库22个学科的发文情况,其中8个学科发文量在10000篇以上,说明中国科学院这些学科在国际上占有优势;对应《申报指南》的学科领域,如化学、材料学、物理学、工程技术、地球科学、植物和动物科学、生物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尤其是化学和材料学科(高被引论文在1000篇以上)可重点考虑加大现有期刊的载文量和创办新刊,建议在这些学科参考国际一流期刊的办刊模式,主办单位加大对这些期刊的支持力度,强化优势学科,率先培育一批世界一流期刊。在期刊语种方面,相比科技期刊强国如德国、法国乃至日本(英文期刊数量占比超过30%),目前我国共有5000余种科技期刊,英文期刊仅300余种(占比为6%左右),单从英文期刊数量占比来看差距还很大,因此以国家对学科布局方面的考虑为前提、以中国科学院实力强大的学科为基础,加紧创办一批高起点英文期刊,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更快跻身世界一流期刊队伍。
四、结语
中国科学院具有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优异条件,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体、以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为基础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期刊,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放眼世界,建设一流期刊任重道远,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和一批热血的办刊人,相信假以时日,在中国科学院建设一批世界一流期刊并不是梦;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才能提升我国在世界科技界的话语权和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魅力,共享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本文摘自《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 年第 5 期)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03: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002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期刊   科技期刊   一流   国际   出版   建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