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特经济发展初探_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0期
少数民族地区特经济发展初探3
———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马晓路,武友德,周智生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092)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但是这些地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的民族文化。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民族地区利用优势资源,依据区域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展特经济。以特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增加不发达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特经济;产业结构
  一、前言
植物抗体特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据区域现有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资源禀赋和生产力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扩张经济总量,结构合理且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确保持续发展,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1]。民族地区发展特经济应当注重地区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将民族文化赋予特产品中,使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使特产业更具生命力。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经济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山区,受历史、区位、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但是民族地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这是发展特经济的先决条件。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区域特的特产品,开发特产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技术构成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所有制结构单一且非国有经济比重低。特经济的培育和发展能有效克服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端,以其特有的比较优势,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一条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三)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二者也是相辅相承的。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慢,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特经济对调整产业结构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形成特产业和产业集,能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加快城镇的城市化步伐。
(四)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共建和谐社会
少数民族地区内交织着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及贫困问题,形成一种非常脆弱的政治经济体系,贫穷不利于稳定,不利于发展。发展特经济有利于拉动就业,增加税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对统筹区域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意义十分重大。
三、资源优势分析及开发现状
(一)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
凉山地处我国著名攀西裂谷成矿带,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品位高、埋藏浅、采选条件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的优点。是建设综合性、集团性的大型钢铁、有稀土、贵重金属等原材料基地的最
751
3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南民族区域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2005DG3D091);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欠发达地区产业集化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5Z0066A)
佳地区。现已探明矿种达84种。有相当储量的达59种,大型,特大型矿床30处,中型63处。富铁矿保有储量498518万吨,为全省第一位;铜矿保有金属量135117万吨,占全省总量的6919%;铅矿保有铅金属量78185万吨,居全省第二位,锌矿保有锌金属量267104万吨,居全省第一位;锡矿探明金属储量4万吨,居全省第一位;轻稀土保有稀土氧化物总量103106万吨。居全省第一位[2]。对丰富的矿藏资源的开发存在一些问题,钢铁产品开发到钢材为止,没有进一步发展延伸产品,钒、钛、钪等资源的应有效益远未发挥;地方小矿开采利用和加工程度低,资源破坏严重[3]。
(二)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
凉山境内峰险峻,江河纵横,水能资源极其丰富,理论蕴藏量为366811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81113万千瓦。目前国家在三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规划的14座大型水电站中,州境内就有8座(即溪洛渡1440万千瓦,瀑布沟350千瓦,锦屏一、二级680万千瓦,白鹤滩1200万千瓦,乌乐德460万千瓦,官地180万千瓦,杨房沟220万千瓦,卡拉80万千瓦)。全州中小河流理论蕴藏量147816万千瓦,可开发量为62118万千瓦[2]。水能资源的潜力很大但水能资源的开发受到目前一些因素的限制州内大
部分河流缺乏流域规划,自2003年开始,州内外、省内外各种经济成分的公司、个人纷纷来凉山抢占水资源,目前全州中小河流基本上被抢占瓜分,其中部分开始作流域规划,但为数不少的是占着资源不开发,或把一些电源点进行炒作,牟取暴利。州境内目前仅有“国网”和“地网”各一条220千伏输电线路,输送容量仅20万千瓦。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数量少、容量小,输送容量仅2-3万千瓦。而且只联上几个县。电网建设滞后将严重制约水能资源开发[4]。
(三)极其丰富的农业资源
凉山具有日照充足,降水丰富,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和土地辽阔、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的显著特点,是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具有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州内有5个国家级特农业产业基地,有16种农业产品获得国家和省级金奖和优质产品称号。安宁河谷地区,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平原,是“川南粮仓”,现已列为国家和省的农业开发重点地区。独特的光热资源,使这里的经济作物显露优势。烤烟泽好,纯度高、保火力强;甘蔗平均亩产在5吨以上,最高可达15吨,平均含糖量1315%;蚕茧一年可养四季,蚕茧个大质优,茧丝洁白,弹性好,单粒丝长达1200米;各类蔬菜具有“早、优、高、稀、特”的特点。境内有野生动物达661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兽类7种、二级保护兽类1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9种、二级保护鸟类38种,省重点保护鸟类18种。野生植物资源名目繁多,仅中草药类就达2400多种,被称为川南的中草药“宝库”[2]。特殊的气候、地质地貌既带给凉山州丰富的农业资源,同时带来了频繁的自然灾害,目前凉山州内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脆弱,农业抵抗自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滞后,农民整体素质低下,这些现状制约着凉山农业的发展。
(四)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
凉山现有的国家风景名胜区为泸沽湖风景名胜区、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有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冕宁彝海、雷波马湖、会理龙肘山—仙人湖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冕宁冶勒和螺髻山自然保护区)。还有多处著名的自然景观和社会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有:被誉为川南胜境的邛海和泸山,集险、秀于一体的螺髻山曾有“螺髻山开,峨眉山闭”之说,还有高原明珠泸沽湖,阳刚挺拔、阴柔媚态的盐源公母山,有童话世界韵味的木里寸冬海子,有钟灵毓秀的雷波马湖,大熊猫之乡的美姑大风顶,冕宁冶勒自然保护区,万里云山入画图的会理龙肘山,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观———百万亩飞播森林。变化万千的西昌黄连土林人文景观主要有:高科技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国唯一展示彝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昌、会理,宗教圣地灵山寺、木里大寺。还有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西昌地震碑林、春秋战国大石墓、博什瓦黑岩画,大箐石刻岩画、唐宋塔楼、明清高阁。红军长征时留下的彝海结盟纪念碑,会理会议遗址,红军巧渡金沙江皎平渡遗址[2]。凉山民族文化也是极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凉山州的旅游资源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旅游项目还不太丰富。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服务质量不高[5]。
(五)凉山州产业结构的现状
从2001年以来凉山州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2001年为16014亿元,2002年为17810亿元,2003年为20214亿元,2004年为250156亿元。四年间增长了近100个亿。按照国际惯例将凉山州内的所有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却有所不同(见表1)。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致相当(见表2)。
851
表1 凉山州一、二、三产业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按可比价)
产业
年份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1年1913%4318%3619% 2002年1614%5010%3316% 2003年1515%5312%3113% 2004年3417%4310%2213%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04年凉山州统计年鉴》表2 凉山州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产业
躲避太阳年份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1年373033
2002年353233
2003年333433
2004年333631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04年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高速缓冲器从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虽然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程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4年突然增长很大幅度。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较大,但在2004年时贡献率回落到了2001年时的水平。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不变,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逐渐在减少。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产业化程度的高低,同时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从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凉山地区对第一产业的依赖很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占总就业人数8018%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仅创造了3313%的国内生产总值,说明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闲置,大量劳动力资源没能转化为国民财富。
凉山地区的经济结构还存在明显的二元性。我们用二元结构指数(d I)来规定判定二元结构水平。令Ag表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ag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则定义二元结构指数为:
d I=A g3ag/(1-A g)(1-ag)
d I越大,表明二元结构程度越高。通过计算得到凉山州2004年的二元结构指数为2107,远远高于全国的0142,其经济结构的二元程度相当深。因为凉山州社会经济经过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解放前凉山州许多地区处于奴隶制、封建农奴制社会,1949年后一步跨越千年的历史进入社会主义。随后又在凉山州建立了一系列现代工业企业。现代工业的出现,凉山州的经济社会中形成了两种结构不同的经济部门,一个是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自我雇佣的传统经济部门,包括渔猎经济、畜牧经济和农业经济,分工与交换不发达;一个是由国家移植的技术比较先进,生产效率较高的现代大工业经济,而且这两个部门之间长期互不联系。所谓“卫星已上天,老牛仍犁地”就是凉山州这种二元结构形象的写照[6]。
四、开发特产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和特经济
(一)发展特经济的宗旨
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仅要以资源优势作为依托,开发特产品,发展特产业。更重要的是在开发
产品,发展产业时尽量改善目前突出的经济结构二元性,从当地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能通过民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区域内部各经济要素与生态环境间相互整合,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发展特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基础
农业关系国计民生之根本,农业人口占据全州人口的80%的凉山州,农业的发展关系全州的稳定。凉山州拥有极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发展特农业奠定了基础,根据凉山州内不同县域所拥有的农业资源,用点轴空间结构发展的思想布局凉山的农业产业。以西昌、会理、冕宁为增长点,以安宁河流域、金沙江流域、雅砻江流域为发展轴线,在三条流域重点培育优质稻谷、商品蔬菜、特核果类水果、烟草,并带动片区的发展。积极建设西昌德昌片区优质花卉基地;宁南—会理—会东—德昌蚕桑、蔗糖、石榴开发区;甘洛、越西、喜德、普格、雷波苦荞、土豆与名贵中药材开发区;昭觉、布拖、美姑、金阳、木里扶贫与野生蔬菜、野生菌类等林下资源与中药材资源开发区。
在凉山州大部分地方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将大量的劳动力束缚在了土地上,利用科技兴农,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科技兴农的“科技”不仅指从外引进的先进生产技术也应包括富有特的传统技术,还可以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加快农业的产业化步伐,必将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政府应广开渠道,转移从土地上解
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可以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农业内部也可吸纳一部分劳动力,比如:可以通过对初级农产品进行精加工,发展乡镇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有些品种经过加工还可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特产品;加强反季节蔬菜的栽种,可以增长农户在田间劳动
951
的时间,解决农闲时农户闲置的问题。
(三)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加强科技攻关,慎重发展矿业、水电产业相结合的优势产业是关键凉山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目前对矿产和有金属的勘测程度还很低,钒钛磁铁矿中的钒、钛利用率也很低。就本区成矿条件、矿石品位和交通条件看,有金属开发潜力很大,有条件将有金属开采、冶炼加工与水电相结合,走电矿、电冶结合的产业深度发展道路,形成水电矿冶相融互动、上下游产品紧密结合的产业链[7]。但对于目前没有条件开采和加工的矿产、有金属、稀土资源来说,不必急于求成,这些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仅仅通过出售原材料的方式获得利润得到的只是短期效益,应在今后科学技术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再将矿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就水能资源来说,利用率也不高,基础性建设也十分滞后。水电产业是“条条类”产业,属于“飞地经济”,并非当地经济的“增长极”。因为无论是吸纳山区劳动力还是对当地的财政收入来说,“飞地经济”对当地的经济贡献不大,有时反而会遏制当地产业的发展。“条条类”山区产业
鹿心社简历只对全国和区际有重要的意义。而“块块类”产业对山区本身的贡献较大,现阶段缩小山区经济和全国的差距,重点是发展“块块类”产业[8]。所以应慎重发展水电产业,更不能成为一些集团和个人独占的资源。应在通过国家的整体规划,在区域中与其它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四)构建旅游产业集,重点发展特旅游
目前凉山州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期阶段。很多景点都尚待开发,比如泸沽湖跨越了云南四川两省,但是,云南省对泸沽湖的开发起步早,现已形成了品牌效应,而处于凉山州盐源县境内的泸沽湖生态旅游区还缺乏知名度。发展较晚的区域可以应用迟发展效应的后发优势,总结前人开发的经验,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打造一条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将各个旅游景点串成线,而不是各自为政,虽然是一颗颗闪亮的明珠但却重复建设。目前凉山州政府准备构建旅游产业集,发展特旅游。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三大品牌”,突出“四个特”,建设“六大精品”。“一个目标”指把凉山发展成为观光、会议、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中国西南特旅游目的地。打造“三大品牌”,就是全力打造生态凉山、人文凉山、红凉山。突出“四个特”,就是突出自然生态特,重点发展冬季阳光之旅和夏季避暑之旅;突出民族风情特,重点发展火把节之旅和泸沽湖之旅;突出科技特,重点发展卫星基地旅游和水电工程旅游;突出红文化特,发展红军长征文化旅游。建设“六大精品”,就是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打造邛海—泸山、泸沽湖、螺髻山、彝族火把节、西昌卫星基地和温泉等六大旅游精品景[9]。这一规划思想准确定位了凉山旅游内涵,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突出了凉山旅游的
特,是发展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束语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对凉山州特经济发展的研究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在于它是属于一个特定的区域,资源特,区域特点,经济发展情况都有其自身的个性,探讨这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应充分考虑它的特殊性,不照搬其它地区的发展模式。普遍性在于它代表了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解决凉山州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经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让人民获得经济利益。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走一条能使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得以协调持续发展的新路。
女子足球
参考文献:
[1]李澜,张丽君1论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特经济开发[J]1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6).
[2]仰协,刘斌1凉山的特[J]1四川省情,2003,(3).
[3]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1攀西资源综合开发状况分析及政策研究[J]1软科学,2004,(2).
[4]马思军1对凉山水能资源开发的建议[J]1调查与思考,第437期.
[5]谢芳福1凉山旅游业如何走上崛起之路[J]1四川统计,2000,(1).
[6]郑长德1论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再造[J]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9).
[7]中国科学院地学部1关于加快四川攀西地区发展的若干建议.
[8]苏春江,王青1攀西资源开发的历史阶段及其评价[J]1山地学报(增刊),2004,(9).
[9]凉山州人民政府1立足五大资源加快凉山发展[N]1凉山日报,2005-9-28.
(编辑校对:余朝锡 韦跃)
061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2:23: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993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经济   特色   地区   资源   产业   农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