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综述

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综述
摘要: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并获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归纳了乡村振兴相关研究内容,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再解读、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发展模式、影响因素、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及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涵义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理解上,较多学者的观点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可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与之相比较,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很大的提升,是一个综合概念,内涵更加丰富,涉及领域更为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从总体要求上看,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总目标上看,不再囿于农业现代化而是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总目标;从总方向上看,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不仅是“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延续,又表现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发出的时代新号召。
悬臂梁挠度计算公式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理论逻辑把握上,廖彩荣等学者遵循“战略—维度—靶向”的分析框架,分析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理论逻辑,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是非常关键的一词,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党对“三农”的重大决策部署;而其重点在于“振兴”,分别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及理念维度解读“振兴”这一关键;乡村振兴战略靶向在“乡村”,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十分复杂,它涵盖了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启动子
二、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
李小云等学者认为要以县域城镇化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以改造传统农业发挥农业现代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构建以乡村主体性为导向的乡村建设机制是中国现代化语境下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王效梅等学者通过分析山西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人才、文化等多个方面探索制度和各类要素的城乡融合发展具体路径。
三、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研究
当前,学界、政府界及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关于乡村振
兴发展模式,吴宜夏等[18]学者以北京门头沟区百花山社民宿为例,提出“民宿+”发展模式,即民宿实现与农村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系统有机融合的形式。李玲燕等[22]学者从资源、要素、政策相协调维度出发,结合国内不同地区的典型成功案例,将乡村发展模式划分为:专业化农业发展型、田园综合体发展型、人文生态资源依托型、小城镇辐射带动型四种典型发展模式。
四、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研究。
八数码问题学界关于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研究,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其一是从理论层面上进行分析,刘守英等学者认为,当前,影响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在于乡村的从属地位、农民的城市权利被忽视、乡村发展权丧失等制度性难题。二是从实证视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熊正德等学者构建了三维度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乡村振兴水平的评价体系,实证研究普惠金融发展在2005年到2017年间是如何影响中国乡村振兴,通过回归发现普惠金融广度和深度均能显著正向影响乡村振兴,尤其是对乡村的经济、文化和生态建设产生积极影响,而对乡村政治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还未表现;刘亚男等学者运用个体固定效应等计量模型对2009年到2018年期间的30个省份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进
行学一族行研究,其构建了中国乡村振兴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产业集聚、金融发展水平、老龄化水平等因素对这30个省份的乡村振兴产生影响。
五、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研究
学界关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聚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在逻辑,燕连福认为乡村振兴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前提、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共同富裕同样反过来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二是现实困境,高千认为当前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突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不畅、乡村建设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影响着农村共同富裕的推进。三是影响机制,王涛等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出发,分别从阻断机制、衔接机制、要素驱动机制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四个方面来解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四是实现路径,蒲实认为应从优化城乡空间规划、加快乡村产业融合、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完善“三治”结合机制等方面着力。
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研究
学界有关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两者之间的内在
逻辑演化,众多学者主张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而乡村振兴则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二是交互耦合机制,张永丽从基础逻辑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标统一,在时间上接续、空间上具有耦合性、二者在内容上共融、并且主体一致,二者还体现出互涵式关系。三是实现路径,陈明星认为通过强化理念、目标、成果、作风及政策等途径可以实现有效衔接;王凤臣认为产业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人才是关键因素,生态振兴是内在要求,文化振兴是题中应有之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关键和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蒙特利尔公约
[1]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06):795-802.
[2]李小云,马阳.中国现代化语境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2(04):136-144.
[3]王效梅,李繁荣,王晓东.城乡融合发展视野下山西乡村振兴路径探索[J].人文地理,2022,37(03):131-139.
[4]吴宜夏,田禹.“民宿+”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以北京门头沟区百花山社民宿为例[J].中国园林,2022,38(06):13-17.
[5]李玲燕,裴佳佳,叶杨.“资源-要素-政策”相协调下乡村典型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7[2022-12-03].
[6]刘守英,熊雪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制度供给[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9(04):80-96.
pppd-298[7]刘亚男,王青.中国乡村振兴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问题探索,2022(09):12-25.
[8]燕连福,郭世平,牛刚刚.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J/OL].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2022-11-17].
[9]高千,孙鹤汀.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农村共同富裕: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宁夏社会科学,2022(05):129-137.
[10]王涛,武友德,陈长瑶,李君,李金晶,何艾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路径分析[J].西北人口,2022,43(05):102-112.
[11]蒲实.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战略逻辑与路径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22(10):23-30.
[12]张永丽,高蔚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3):139-147.
[13]孙馨月,陈艳珍.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J].经济问题,2020(09):12-17.
[14]王凤臣,刘鑫,许静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04):13-21.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28: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993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乡村   振兴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