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水上游乞巧民俗的地域文化蕴涵初论——以礼县祁山镇西汉村的调查为支点

西汉水上游乞巧民俗地域文化蕴涵初论——以礼县祁山镇西汉村的调查为支点
蒲向明术语翻译
【摘 要】西汉水上游及其人文地理环境特点鲜明,文化积淀丰厚;乞巧民俗在此区域流传历史长远,现实分布广泛。祁山处于西汉水和漾水河的交汇地域,属于周秦故地,历史上一直为军事、交通、文化交流之要冲,考古发现、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都证明了文化在此厚积和沉淀的种种情形,为乞巧民俗在此带着浓厚的秦汉原始文化痕迹,也为保留下来七天八夜的完整过程提供了涵养和庇佑。通过对祁山镇西汉村乞巧民俗的全程、定点考察,可以发现西汉水流域乞巧民俗所包含的地域文化蕴涵,诸如与三国文化、民间传说和地方小戏"陇南影子腔"、"陇南花灯戏"等的种种联系和相互影响。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5
【总页数】9页(P16-24)
【关键词】西汉水上游;乞巧民俗;地域文化;礼县祁山;西汉村
【作 者】蒲向明
【作者单位】中华全国慈善总会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学院,甘肃成县742500
克劳塞维茨【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892.24
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精神,祖文传之,子孙继立,然后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底源泉也。”(《新民说·释新民之义》)此论极其重视国民独立精神的锻造,离不开独具特质之一的风俗习惯。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深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和价值观里,并给每个人深深地烙上印记,既继承着过去,更预示着未来。作为陇南的科教工作者,我们尤其应该有这样的历史责任感,去研究乞巧,探讨其中的独立精神和文艺、文史奥秘,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实现中国梦尽心竭力。
虽然陇南乞巧民俗的复兴在本世纪初就已显端倪,但我无缘介入西和乞巧的基本调查研究,
鲜有机会参加乞巧文化艺术节,故对西和乞巧知之甚少,更遑论调查、研究乞巧民俗活动。2013年,陇南乞巧节庆活动上升到省级层面,并在北京召开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我应邀参加会议,看到了会议交流论文,翻阅了会议资料,听取了大会上国内外专家和领导的发言,参加了论坛的分组讨论会,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陇南西和乞巧(漾水河流域)的认知广度和深度,提高了我对调查研究陇南乞巧民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4年,我被抽调参加由陇南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第六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民间乞巧活动及专家学者采风项目,蹲点西汉水上游的甘肃礼县祁山乡西汉村,从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初七经历一个七天八夜完整的陇南乞巧民俗活动,间或参与调查了解西和县乞巧(以临近的长道镇为主)、礼县永兴乡乞巧民俗情况,搜集到了大量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受益匪浅,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对于巩固陇南民间文化的民俗根基和精神资源也具有重要意义。
西汉水,为嘉陵江一级支流。其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4°30′~106°04′,北纬33°16′~34°31′间,发源于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乡嶓冢山(今名齐寿山),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天水市秦州区所辖齐寿乡、平南镇、天水镇,进入礼县流经盐关镇、祁山乡、永兴乡、城关镇后折转偏南,流经石桥镇、江口乡、龙林乡、于雷坝乡急转向南,然后进入西和县、成县①,最后
南流于陕西省略阳县注入嘉陵江,干流总长177.2公里,是长江上游三大水系之一。因西汉水上游沿途接纳较大支流十余条,故有“一水十河”之称。
关于西汉水发源的问题,还可见“主源有二”说。甘肃省博物馆上世纪50年代的考古调查称:“西汉水主源有二,一为嶓水,西源天水嶓塚山;一为漾水,南源西和县横岭山。嶓、漾二水至西礼长道镇会合以后,即进入汉阳川。嶓、漾二水沿岸有此较平坦的黄土台地,但以汉阳川者发育最为良好。古代文化遗址,在上述区域内分布极为稠密。”[1]赵逵夫先生引用西北师大王宗元教授之说,认为漾水也是西汉水源头,但他指出:“今天确定今天水西南的齐寿山为西汉水发源地是正确的。”[2]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漾水》详细地记载并描述了西汉水的源头、流经地域、所纳支流(特别是漾水)、沿岸地貌特征和一些相关的历史地点和史事变迁。漾水,《水经注》称建安川水。发源于西和县十里乡横岭山九眼泉(赵逵夫先生上文指出,另一源出自西和县何坝乡白草山铁古坪),汇入西汉水前接纳支流大小十余条:由南向北,流至何坝汇南峪水,至十里铺新城,横岭水流入;至赵五乡孟磨村,赵五河注入,至汉源镇花园村,任河注入;至汉源镇北关,白水河注入;至张磨村,卢家河注入;至麻池坝,玉泉河注入;至西峪坪,苏家河注入;至杜河村,稍峪河注入;至张刘村,张刘河注入;至王崖村,水磨川河注入,呈羽状水系,至礼县蒙张村注入西汉水。全
长52.3公里,流域面积617.97平方公里。
视频监控设计方案西汉水上游指礼县江口乡以上的河段及河流。它跨经天水、礼县、西和三地,在礼县境内长约104千米,沿途接纳的支流,举其大着者,在北岸(或西岸)有冒水河(别名峁水河、红河)、永平河、燕子河、洮坪河,在南岸有漾水河。这些支流的流域面积都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它们既为干流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又是沟通南北的天然通道。沿西汉水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均有省级或县级公路铺设,形成文化经济的交通网络(如图1)。
武城二中礼县西汉水及其支流两岸,西和县漾水河及其支流两岸等地属浅丘陵黄土梁峁地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缓,河谷开阔,土地连片面积大,有许多山间小平原分布,西礼盆地就在其中。西汉水上游西礼盆地属于陇南山区秦岭山间断陷盆地,因其底部河流下切作用弱、沉积作用强烈,形成较为宽阔的川坝平原,其宽度一般大于500米,主要地形有河床、河漫滩、一级阶地和平缓斜坡,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植被覆盖好,水土流失轻。西汉水上游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铜、铅锌等矿。从地处该流域区成县、西和、徽县、天水四地交汇地带的太山村双窑峡(位于成县黄渚镇北)岩画和矿坑遗迹来看②,很可能矿产早在周秦时代或稍晚已经开采。该地域食盐生产历史悠久,《汉书·地理志》
有秦置铁官、盐官的记载,说明先秦时期,已为要地,秦文化发祥于此,养马与产盐或为主因。史载此区域秦汉产池盐规模巨大,而唐以后渐为缩小,杜甫《盐井》诗即描述了盛唐产盐状况。
西汉水上游古代文化积淀丰厚。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始于夏代。大禹治水“嶓冢导漾”,就是疏通西汉水的最早记录。夏商属梁州(古九州之一),西周孝王时期非子居犬丘,秦人为周王室守西土(《史记·秦本纪》),秦汉以降至元明清,历史变迁呈层累状态,文化遗存堆积丰著。上世纪前半叶,即引起学术界重视。1947年裴文中先生就把“陇南(包括渭河上游和西汉水上游)史前文化”分为彩陶文化鼎盛、衰落、极衰时期三期③,上世纪50年代末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地域的考察,发现了极为丰富的仰韶文化和丰富的周代遗址(见前引)。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界发现该地域周秦文化和寺洼文化、齐家文化遗存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如周秦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汉水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流域的平坦谷地上,而寺洼文化则分布在离河岸较远的黄土梁峁山区),并且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在西汉水上游地域永平乡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发现,到本世纪初多次对该地域的考古发掘,证明秦早期的历史即由此展开宏伟画图。秦人在这个区域的逐步强大,在中国古代社会从封国走向帝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区域性和不平衡性,
从而进一步研究中华文化多元化一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3]。赵逵夫、柯杨、刘锡诚等先生已经论证流传于西汉水上游的古老乞巧民俗活动是秦人早期文化的遗存,秦人东迁,周秦两族人的汇合、杂居、周秦文化的融合,进一步促成了与历史上现实生活联系的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4]。可见,西汉水上游乞巧民俗的流传至今,证明了早期秦人历史的“活化石”已然可见,从中我们还是可以触摸到秦人留存至今的文化基因和传统遗踪,因而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50: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963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乞巧   文化   民俗   陇南   地域   历史   礼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