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西和乞巧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

陇南西和乞巧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
高应军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甘肃成县742500)
摘要:
“乞巧”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广泛的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之一。在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而又大致统一的乞巧民俗活动。西和乞巧特鲜明,内容丰富,成为众多“七夕”乞巧活动中独具一格的民俗活动。通过对其活动过程、内容、文化价值和特征、保护与开发现状的研究分析,提出保护与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西和;乞巧民俗;旅游价值;深度开发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12)01-139-04
收稿日期:2011-12-10
作者简介:高应军(1973—),男,甘肃天水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学。
“七夕”在中国流传已久,是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各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七夕民俗活动,其中“七夕”故事和“乞巧”民俗活动是两个最为人们熟知的方面。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在全国各地都广泛存在,甚至于亚洲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乞巧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部分地方乞巧习俗的传统气息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纯商业化的民俗活动。而陇南西和的乞巧活动基本上代代相传,活动特突出鲜明,被有关学者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西和“乞巧”民俗旅游基本上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旅游经济价值并没有被深度发掘出来。
一、西和乞巧民俗的历史渊源
“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求,“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其实质是说乞求聪慧。在古代,人们心中的织女是心灵手巧的天仙,在七月初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妇女都要向织女
“乞巧”。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双灵巧的手,一颗聪慧的心,故七夕又称为
懦夫博弈
“乞巧”节。关于乞巧的起源,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见到的较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有观点认为“七夕乞巧”
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即源于星宿崇拜。也有人认为“七夕”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还有说法认为“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
西和乞巧民俗历史悠久,与中华民族“七夕”文化基本同源。据传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传说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织女、又名七仙女。赵逵夫(2005)认为“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的。
因系氏族的始祖,又有神话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故成为星名
(织女星)。先秦之时,称银河为‘汉’、‘云汉’、‘天汉’乃源于秦人关于织女的
传说。西、礼两县隆重的乞巧风俗是秦文化的遗留。”
[1]由此可知,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积淀,才使乞巧风俗在西、礼得以源远流长、久传不衰。而在西和主要分布在以漾水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
据文献记载,中国的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2],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至现代社会则发展成为一种集宗教崇拜信仰、
诗歌吟唱、音乐舞蹈表演和工艺美术制作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西和地区的乞巧风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文化特点。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这一风俗曾一度中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以恢复。
二、乞巧的过程与基本内容
西和县乞巧民俗历时七天八夜,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小月份二十九)开始,七月初七晚结束。活动内容丰富,仪式隆重。包括手靽搭桥、迎巧、祭巧、唱巧、跳麻、相互拜巧、祈神迎水、针线卜巧、巧饭会餐、照瓣卜巧、送巧等活动。总体上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
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做等内容。为了能使乞巧活动顺利进行,每处乞巧点,都要在乞巧前的一两个月内积极紧张的作好选址、联络、筹资、练歌、备装、生巧芽、请巧、造巧等项准备工作活动。
拓扑绝缘体
根据对乞巧活动内容的分析,乞巧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有五大类别,分别是乞巧歌曲或唱词、乞巧音乐、乞巧舞蹈、乞巧民间故事、乞巧道具等。
乞巧唱词或歌曲内容丰富,数量很多。大致有三类,即祈神祭祀类歌词、生活与劳动类歌词和历史时政类歌词等。主要表达五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对神灵崇拜,包括天象崇拜、偶像崇拜、
五谷植物崇拜、动物崇拜、水神崇拜等;二是对心灵手巧,对美好姿容风度的乞求;三是对真挚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四是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的颂扬;五是劝人向善、劝人和谐相处的歌词。
139
歌词按其来源大体可分为传统歌词和新编歌词两种。传统歌词一般都是口头相传很久,家喻户晓的乞巧歌词。从内容上看,这类歌词大部分是在不同乞巧仪式中祈神、祭祀时演唱的。如《搭巧歌》、《迎巧歌》、《迎水歌》、《送巧歌》等。新编歌词则由研究者或一些爱好者根据社会发展步伐及生活状况的变化等进行撰写,年年层出不穷,数量较多。语句押韵、流畅。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唱巧过程中加进了许多现代歌曲和舞蹈,使乞巧少了些祈神性质,增添了乞巧文化的现代性、时代性,表达了现代人们心中的愿景及对生活的赞美,同时补写了乞巧文化中现代篇章的空白。
乞巧音乐:乞巧所涉及音乐主要是指唱巧曲调,分两句调、三句调和数板调三种。两句调、三句调的曲调自由、流畅。数板调音调有高有低,节奏有紧有缓,气氛热烈、欢快。
三边孔
乞巧舞蹈:主要形式有唱巧动作、乞巧歌舞等。其中的唱巧的动作程式又分牵手摆臂式、往来穿插式、原地跳跃式和扭摆行进式四种。
乞巧有关的民间故事有:牛郎织女故事、巧娘娘传说、杨二郎传说、麻(麻姑)传说,另外还有部分是与乞巧唱词有关的传奇故事等。
乞巧的道具制品有:巧娘娘像、五谷供果、巧芽、扇子、手帕、头饰、云肩、拂尘、乐器等乞巧器具,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工艺制品。大多为手工制品,工艺讲究,做工精细。
三、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一)乞巧民俗的特点
1.活动时间长。是目前各地乞巧活动时间最长的习俗。从农历每年六月三十日晚(小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初七晚,举行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
2.崇拜虔诚,仪式隆重。乞巧活动中蕴含着天象崇拜、水崇拜、神灵崇拜、生物崇拜和偶像崇拜。每个乞巧环节都有隆重而虔诚的膜拜仪式,具有一定的宗教文化含义。
3.同农耕文明息息相关。乞巧民俗根植于农耕时代的文化土壤,其对牛图腾的崇拜模式,是农耕文明的典型标志。乞巧习俗与农耕文明一脉相承。如乞巧歌就是她们对农耕生活的反映。
4.形式全面,规模宏大。整个活动过程都有相对完整的仪式,参与人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一般而言兴盛程度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活动越兴盛。
5.乞巧过程是女子集中学习生活知识、劳动技能的过程。从乞巧过程分析,大部分活动内容都涉及青年女子的学习、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如生巧芽、请巧或造巧、针线卜巧等活动。
6.唱词涉及女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唱词表达的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乞巧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和谐共处以及心灵的沟通,表达了劝人向善、劝人和谐相处的意愿。
7.乞巧活动分布范围广,众基础深厚,文化底蕴深厚。一般认为西和乞巧风俗的分布,以西汉水源头的漾水河为中心。活动遍及城乡各部,参与人多,活动地域范围广。
(二)乞巧民俗的价值
研究者认为,乞巧民俗对研究秦早期文化、社会生活及
古代女子的社会心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1.历史价值
法律关系本座说
(1)对追寻、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对秦早期文化的探究有重要价值;(2)对农耕文明时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习俗、审美取向及其演变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3)对发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文艺宝库都有一定意义。
2.文化艺术价值
(1)乞巧活动中蕴含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具有广泛的众基础,其故事本身具有文学价值;(2)乞巧中产生的大量的乞巧歌曲和丰富的舞蹈动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3)乞巧活动中显露出的妇女们对自然、图腾、神灵、偶像的崇拜,反映了农耕时代人们的习俗信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3.古代女性心理研究
(1)乞巧活动过程反映了古代女子争取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认同的积极性;(2)乞巧愿望表达了古代女性对美好人生目标和理想价值的憧憬与追求;(3)反映了古代女性对封建男权社会制度的挑战和争取女性人身权力的努力。[3]
4.社会价值
(1)是农村女子娱乐、狂欢、精神解放的主要方式;(2)是女子集中交流学习生活经验,提升自身素质,追求心灵手巧的重要途径;(3)挖掘、保护“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对丰富众文化生活,尤其
冲走小老鼠是对提高女性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四、西和乞巧民俗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一)西和乞巧文化的保护现状
为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乞巧民俗文化。有关部门又专门针对乞巧民俗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精心打造乞巧文化品牌。出台了《西和县民间民俗保护工作十一五计划》、《西和县民间艺术创作规划》、《西和县优秀民间文化作品奖励办法》等政策性指导文件,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政策保护。
2005年西和乞巧节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出版了《西和乞巧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西和乞巧文化的神秘内涵。但参与学者还比较少,研究成果也不多。显示出乞巧文化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基于以上现状,研究认为西和乞巧民俗的保护还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1.建立完整的乞巧传承谱系。根据乞巧传承情况,通过考察乞巧民俗传承的历史家谱、史料、道具、
实物和老艺人回忆等方式,理解其演变情况及传承变化,建立乞巧传承谱系。[4]开展乞巧传习活动,扩大乞巧参与的社会体。
2.根据时代要求变革乞巧内容与形式。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适应当代年轻女性社会体的需求,做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达到既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弘扬现代文明火种的目的。
3.适当恢复传统乞巧活动中具有浓郁地方特的精华
140
部分。根据有关文献记载适当恢复具有地域文化特、传统文化特点的一些活动,可使整个乞巧活动过程更具地域特。更加充分表达当地人的风俗民情,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二)乞巧民俗开发现状
在开发方面,为了促进文化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聘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担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作顾问。成立了乞巧文化研究小组,积极开发乞巧民俗旅游项目,努力打造风格迥异的乞巧民俗风情旅游产品。
2007年以后举行了三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开展了大型文艺演出、乞巧文化民俗展、仇池山歌比赛、乞巧活动表演、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乞巧文化论坛等十余项活动。
通过组织富有特的文化旅游、商务、会展等活动,扩大了西和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强了与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活动,推进了西和社会文化与经济水平的进步。促进了西和乞巧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工作。
关于乞巧民俗旅游的开发到目前项目较少,主要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难度较大,而且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同于其他资源项目,开发的方式和措施稍有不妥,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不利影响,且在短时期内无法被人发现。同时也会给开发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内外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西和乞巧民俗的开发困难重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总的来说开发不够。尤其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民俗商品的开发更是滞后,在这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
五、乞巧民俗旅游深度开发的建议措施
(一)开发措施
1.积极塑造西和乞巧文化之乡形象
声学处理建造乞巧民俗文化陈列馆或乞巧民俗文化博览园。运用高科技手段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型给人们展现历代具有特的乞巧活动过程,搜集有关乞巧的道具用品。建设乞巧文化主题公园,开展乞巧民俗表演,开发儿童乞巧游戏等活动项目以增强乞巧文化旅游内涵,加强乞巧民族文化保护;打造具有浓郁
西北地域文化特的乞巧民俗系列活动。以强烈的文化精神内涵塑造“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美好形象。
2.开发生产乞巧民俗旅游商品
乞巧节之所以能在现代社会重焕生机,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外,就是“乞巧”而衍生的大批精美手工艺制品,都形成了乞巧文化的核心。被赋予了“乞巧”文化的内涵与烙印。深度开发乞巧民俗旅游商品,有助于提升乞巧文化旅游品牌效益。比如可开发生活系列、生产系列、社会活动系列等产品。将西和县的手工艺品如刺绣、根雕、草编、仇池石等与乞巧民俗结合开发成具有西和特的乞巧工艺品,使之成为西和对外交往的文化“名片”。而且乞巧文化商品的开发应该呈系列化、规模化、商品化。
3.积极开展乞巧民俗旅游文化研究
适时召开高级别、高层次、高水平的乞巧民俗文化研讨会,成立中国乞巧民俗文化论坛,搭建乞巧民俗文化研究平台,邀请业内人士及民俗与旅游方面的专家学者展开讨论研究,献计献策,为西和乞巧民俗旅游的开发出谋划策。
4.举行模拟乞巧活动比赛
每年在七夕之前或农闲时间举行模拟乞巧大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模拟乞巧活动,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如唱巧歌词创作和演唱比赛、乞巧舞蹈比赛、乞巧道具制作比赛、乞巧服饰设计比赛,乞巧食品开发比赛等。促进人们多方面多角度的创新,充实乞巧民俗的内容,丰富乞巧文化的内涵。
5.开展乞巧民俗旅游产品展销会
目前,西和乞巧民俗的影响力比较小,应当首先借助于周边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各种会展和节庆活动开展乞巧民俗的推介与宣传,积极参与各种民俗活动赛事,在时机成熟时可召开专门的旅游展销会以推介西和乞巧民俗旅游产品。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西和乞巧民俗是中华民族“七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传承古老文化的民俗活动。发掘、抢救、保护西和乞巧风俗已经刻不容缓。
1.避免纯商业化操作
乞巧节并非"情人节",保护乞巧文化要避免过度商业化炒作现象,不能使之演变成为商业光环下的“情人节”。在南方有些地方已经把七夕乞巧演变成了中国式的“情人节”,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乞巧活动绝非此目的,它表达的是古代年轻女子对智慧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绝非简单的婚恋追求。同
西方的“情人节”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有很大的区别。[5]
2.文化保护先于经济收益
旅游开发的目的是丰富民俗文化的内涵,更好的保护民俗活动。因此要坚决杜绝旅游产品内容的庸俗化。防止过度进行商业化的炒作,以庸俗的表演迎合游客的好奇之心。西和乞巧民俗的开发要高起点、高质量进行,必须避免走弯路。
3.采取保护性开发方式
乞巧民俗要在采取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程度的开发,即保护性开发的方式进行,要避免发达地区走过的破坏性和掠夺性开发的恶性循环。开辟文化保护与文化开发相结合,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发展紧密结合的道路。
4.处理好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
乞巧民俗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社会效益的平衡关系,协调好社会各方利益。乞巧民俗旅游的开发不单纯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促进社会文化建设,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行为。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手段。要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注重社会综合效益和民众具体利益的平衡。避免只重集体效益而忽视个人具体利益的做法。避免丧失民众对乞巧民俗旅游开发的热
情和支持。
西和乞巧民俗是民间文化的奇葩,传统民俗活动的精髓。其开发面临许多困难,也存在不少发展的良好机遇。因此要坚决实行保护性开发的策略,集思广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的结合,这才是乞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必经之路和健康发展的永续之路。
参考文献:
[1]赵逵夫.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3~88.
141
责任编辑:蒲向明
Deep Development of the Custom of Praying for Wisdom in Xihe County
Gao Ying-jun
(Geography Department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xian Gansu
742500)
Abstract :“Qi Qiao ”is a long history,spread a wide range of folk festival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the region it,s much-loved by the locals.Influced by regional customs and culture it formed a distinctive uniform .but generally in xihe conuty Qi Qiao shows colorful features,rich content,activities stylized folk activities.Through the process and content of its activities,cultural values and i -dentity,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pointing out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ourism develop -ment situation,proposed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Key words :Xihe county ;the custom of praying for wisdom ;deep development
[2]刘学智,
李路兵.七夕文化源流考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57~62.
[3]蔡丰明.七夕乞巧习俗与古代女性文化心理[J].寻根,2009,(4):39~45.
[4]杨静.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的探讨———
以广州珠村“乞巧节”的保护为例[J].文化遗产,2009,(4):32~35.
[5]王菊娥.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0~12.
142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47: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963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乞巧   文化   活动   开发   民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