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中三叠统雷一1勘探前景分析

川西北中三叠统雷一1勘探前景分析
黄东;李红亮;蒋静萍;石学文;汪华
【摘 要】Leikoupo Formation has a large amount of resources,but in addition to the previously found Wolonghe,Moxi gas reservoir,no other reserve of scale has been found. With the progress of exploration of the marine strata in western Sichuan,es-pecially further degree of exploration,the T2l11 gradually exhibits its good exploration prospects. Based on Leikoupo Formation determination,and according the field profile,debris samples,oil drilling and test data analysis,we think that the sub-section of the T2l11 belongs to the reservoir controlled by shale facies which is similar or equivalent to Moxi and Wolonghe reservoirs. Structural traps and fault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are conducive to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most favorable exploration zones are the Zhongba-Shuangyushi belt in the front north of Longmen mountain and the Meishupu-Jiulongshan belt in the front of Micangshan mountain.%四川盆地雷口坡组资源量大,除勘探早期发现卧龙河、磨溪雷一1气藏外,其余地方尚未在雷一段获得规模储量。随
着川西地区海相层系勘探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川西北地区勘探程度的深入,雷一1逐渐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在川西北雷口坡组地层厘定的基础上,根据野外剖面、岩屑样品、钻井和试油等资料,认为川西北地区雷一1储层有着与川中磨溪、川东卧龙河相似或者相当的储集性能,均属于受滩相控制的储层。与此同时,该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构造圈闭、断层发育,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综合分析后认为,龙门山前缘中北段的中坝-双鱼石以及米仓山前缘的梅树铺-九龙山一带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1
【总页数】6页(P27-32)
【关键词】地层厘定;储集性能;滩相;运移聚集;雷一 1;川西北
【作 者】百灵功放黄东;李红亮;蒋静萍;石学文;汪华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中国石油西南
油气田公司勘探事业部,四川 成都 610041;《天然气工业》杂志社,四川 成都 61004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E132
黄 东,李红亮,蒋静萍,等.川西北中三叠统雷一1勘探前景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1):27–32.
Huang Dong,Li Hongliang,Jiang Jingping,et al.The Exploration Prospects of T2l,Middle Triassic in Northwestern Sichuan[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2014,36(1):27–32.
四川盆地第三次资源评价结果表明,雷口坡组天然气资源量2 717.5×108m3,目前仅探明3个气藏,天然气资源临界点压力探明率较低,剩余天然气资源量巨大。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的发现始于1959年发现的川东卧龙河雷一1气藏。从目前的勘探开发和研究
成果看,雷口坡组在纵向上存在3套较为稳定的储层,分别为雷一1(卧龙河、磨溪)、雷三3(中坝)和雷四3亚段(龙岗),在这3套储层中,尤以雷一1储层最为突出。磨溪、卧龙河气田已累计生产数十年,生产天然气百余亿立方米,气田稳产时间长、开发效果良好,除此之外,在蜀南地区的泸州古隆起周缘还发现了观音场、大塔场、自流井、邓井关等雷一1含气构造。川西北地区目前仅在中坝构造上获得了雷三气藏,1968年川19井在钻探过程中于雷一段发生井喷,喷天然气和轻质原油,次年11月上试雷三段获天然气27.078×104m3/d,从而发现了中坝雷三气藏,而后在河湾场、射箭河、九龙山等构造上钻井均见到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由于该区地处龙门山与米仓山交汇的三角地带,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地层埋藏较深,构造运动频繁,地质条件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雷一1油气的勘探进程。
扩张器盆地内雷口坡组顶部与上覆须家河组呈假整合或者不整合接触,界面上下岩性、电性特征差异明显,易于区分。盆地大部分地区雷口坡组底部以区域标准层“绿豆岩”为界,已被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接受,但在川西北地区,无论是井下还是野外剖面上均未见到标准层“绿豆岩”,这无疑给该区雷口坡组底界划分带来一定困难[1-2]。从沉积演化看,嘉三期海侵结束后,盆地内主要处于持续海退期,经过嘉四期膏盐沉积,地貌起伏基本填平,盆地沉积环
境趋于大范围的台内浅滩化,相继沉积了2套以颗粒云岩为主的地层,分别为嘉五1和雷一1,为了避免地层混淆,研究中从嘉三段灰岩开始逐层向上划分,以保证嘉五段与雷一段划分的准确性。通过老井复查,发现原分层中有多口井将雷一1误划入了嘉五1。雷一1的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灰岩、石膏,其中储层发育在中部,雷一2岩性主要为泥质含量较高的泥质碳酸盐岩、泥岩等。雷一1与雷一2在曲线上具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雷一2自然伽马较雷一1高,电阻率较雷一1低。此电性特征与川中、川南、川东雷一段内分层特征一致,在盆地内对比性强(图1)。
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沉积微相是储层发育的基础。沉积相演化研究表明,雷一期至雷四期,盆地沉积环境经历了一个水体逐渐加深→变浅的过程,沉积微相类型和空间展布特征主要受控于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和古气候。其中雷一期至雷三期,水体逐渐加深,沉积环境由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演化,粒屑、颗粒岩浅滩滩体逐渐变大,膏湖(或膏坪)逐渐消亡。雷三期到雷四期,水体变浅,沉积环境由开阔台地转变为局限台地、蒸发台地。从沉积相演化过程看,经过嘉四期、嘉五期膏盐盆沉积后,盆地地貌起伏基本填平,盆地沉积环境趋于大范围的台内浅滩化,川西北地区与盆地内的川中、川东地区一样,均发育台内浅滩颗粒岩沉积,滩体主要分布在龙门山前缘的中坝—
河湾场一线。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四川盆地雷口坡组目前已经发现了川东卧龙河和川中磨溪雷一1气藏、川西北中坝雷三3气藏以及川中龙岗雷四3气藏。从勘探成果和研究结果看,盆地雷口坡组在纵向上存在3套较为稳定的储层,分别为雷一1、雷三3和雷四3。大量取芯井物性分析表明,3套储层的储集性能以雷一1最好,其次为雷三3、雷四3(图2)。
与川中磨溪、川东卧龙河雷一1气藏储层储集性能的对比剖析表明,川西北地区雷一1储层与川东、川中、川西南地区的雷一1储层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均为受滩相控制的相控型储层。野外剖面观察和测井解释表明,储层主要发育在雷一1的中部,储层岩性主要为褐灰—浅灰颗粒云岩和粉晶砂屑云岩、鲕粒云岩,岩芯上普遍可见明显的针孔发育,储层上下地层均为含膏质的云岩、石膏以及杂卤石。不同岩性岩芯物性统计表明,平均孔隙度由大至小的顺序为:粉晶云岩>颗粒云岩>颗粒灰岩>泥粉晶云岩>泥晶云岩>粉晶灰岩>灰质云岩>云质灰岩>泥晶灰岩>云质膏岩>膏岩。1968年在川西中坝构造上钻探的川19井就在雷一段发生了井喷;其余各井也在该层位显示频繁,油气显示频繁和地层产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区雷一1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薄片观察表明,川西北地区雷一1段储层
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晶间孔,与川中、川南地区雷一1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一致(图3),均属于储集性能较好的碳酸盐岩储层。广西岑溪中学
川西北地区地处龙门山和米仓山交汇的三角地带,世界油气勘探成果表明,造山带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动力,川西北地区也不例外。川西北地区油气显示丰富早已被公认,油苗、气苗、沥青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有油苗73处,气苗30处,沥青159处,合计262处。被破坏的油藏也很多,例如厚坝油砂岩,估算其残余储量为(858~2 340)×104t;矿山梁、田坝构造上共发现沥青脉138条,估计体积约47.8×104m3,有的沥青脉巨大,宽达8 m。前人研究结果和天然气碳同位素分析数据表明,中坝雷三气藏、磨溪雷一1气藏、卧龙河雷一1气藏天然气均具有混合气特征,且偏向于油型气(δ13C2接近油型气的下限值−29‰,图4)。
烃源岩研究表明,雷口坡组自身缺乏烃源岩[3-6],除中坝雷三气藏有须家河组烃源岩外,其余地区雷口坡组气源主要来自下伏的二叠系。川西北处于二叠纪广旺海槽之中,沉积环境以深缓坡—盆地相为主,茅口组顶部、大隆组为盆地相硅质岩类,茅口组下部、栖霞组下部以深缓坡为主,吴家坪组底部为沼泽相的页岩、碳质页岩,这些岩类以深、泥质、
截潜流工程
有机质生物含量高为特点[7-11]。据钻井与地面露头剖面统计,灰黑硅质岩、硅质泥岩、碳质泥岩的厚度为23~54 m,深灰、黑灰生屑灰岩厚度达66~262 m,灰生屑灰岩厚度达40~214 m。残余有机碳平均含量0.4%~4.6%,有机质类型以I型和II1型为主。烃源岩生烃史研究表明,二叠系烃源岩在三叠纪进入成油期,中侏罗世末进入成油高峰期;晚侏罗世末成油结束。白垩纪至今,早期生成的液态烃已全部热裂解为天然气,区内累积生烃强度为(40~60)×108m3/km2,生烃强度大,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烃源岩条件。该区地处龙门山、米仓山造山带前缘,构造运动频繁,断层发育,因此下伏烃源岩只要有断层沟通,天然气均会沿断层运移,在合适的圈闭中聚集成藏。
川西北地处龙门山和米仓山交汇地带,地理位置特殊,与此同时,该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期的构造运动,造成该区构造条件复杂,地面推覆体、飞来峰、通天大断层比比皆是,因此保存条件的好坏严重影响了该区油气的成藏。川西北地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目前仅探明了中坝、九龙山、河湾场3个气田,在推覆体和造山带上往往由于油气保存条件差,未能获得突破,在推覆体以下和靠近盆地内的圈闭往往是有利的圈闭[12-13]。川西北勘探成果揭示,在河湾场、吴家坝等构造,由于雷口坡组以上上覆岩层出露层位较老,钻探测试后均产低矿化度的淡水,其中吴家1井在雷一1测试产水53.28
m3/d,产Cl−1 136 mg/L,有微气,属于淡水,表明保存条件较差。而在靠近盆地内侧的九龙山构造,无论是在浅层侏罗系还是深层的下二叠统栖霞组均有高产工业气井,保存条件优越。因此,该区保存条件是气藏形成的关键。
川西北雷一1储层较为发育,与川中、川东雷一1储层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储集性能,均为受滩相控制的薄层裂缝—孔隙型储层[14]。从目前盆地雷口坡组勘探成果看,气藏为构造圈闭气藏或构造背景下的岩性圈闭气藏,该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构造成排、成带分布,为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圈闭条件。与此同时,该区断层也很发育,一方面,发育的断层为天然气的运移提供了运移通道;另一方面,深大断裂、通天断层的发育也造成了该区保存条件变差。河湾场气田已探明了深层的下二叠统气藏,但在中浅层的雷口坡组钻井中井漏、水侵显示频繁,吴家1井也在雷一1测试产淡水,预示该区中浅层保存条件变差。通过该区成藏条件综合研究和对中坝、河湾场、吴家坝、九龙山等构造的深入解剖分析,认为有利储层是成藏的前提条件,烃源岩条件是成藏的基础,良好的封盖保存条件是成藏的关键,而裂缝是气井高产的必要条件。在断层规模适中、保存条件较好、钻井过程中气显示频繁的构造较为有利。目前已发现中坝雷三气藏在钻遇雷一1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与此同时,该区构造形态落实,处于有利的沉积相带,烃源岩充足,浅层的雷三地层
已经获得规模储量,保存条件良好。因此,分析认为该区有望成为川西北继雷三后雷口坡组潜在的接替层位。米仓山前缘的九龙山构造上钻探的龙17、龙16井也在雷一1有着良好的油气显示,该构造在雷口坡组上下均获得了气藏,表明该构造烃源岩、保存条件好,测井解释表明雷一1储层较为发育,电阻率与川中地区雷一1气藏气层电阻率相当,由于各种原因均未试油,流体性质还未证实。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32: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95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勘探   储层   气藏   构造   条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