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诺贝尔奖与中国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科学

科学诺贝尔奖与中国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科学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在科学前沿重大突破中获奖。当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
    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实质
    1、诺贝尔科学奖是人类原始性创新的重大标志。回顾历届诺贝尔奖的奖项,重大基础性的理论创新,几乎全部获诺贝尔奖。而且在20世纪中,科技创新的大格局也无不受到诺贝尔奖的引导。像普郎克的量子论、德波罗依的电子波动性、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狄拉克的相对论波动方程、泡利的不相容原理、李政道、杨振宁的宇宙不守恒原理等,都是基础性的理论创新,都以获得诺贝尔奖而名垂青史。据不完全统计,1901―1982年期间。在物理学授奖的成果中,开创性成果占73%,化学奖的开创性成果占59%;生理一医学奖的开创性成果占55%。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用光子使原子减速,让原子“慢些走”;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崔琦在世界上第一次把电子集中起来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液体”。这两项成果都表现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可见,诺贝尔科学奖所弘扬的创新精
神是不可否认的。  2、诺贝尔科学奖是科技力量的重要标志,诺贝尔奖一个世纪,那些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就,名副其实推动了社会生产和人类文明在上个世纪的巨大进步。在诺贝尔奖激励下所产生的重大科学成果,已经引发了20世纪全世界重大的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真正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譬如核能、半导体、合成物质和药物、DNA、基因组、神经科学等。这些成果都推动了人类科技事业的巨大进步,带来了无穷的经济价值。  3、诺贝尔是科学发展软硬环境建设的重要标志。科学投入是硬环境。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往往需要很大的投入和非常昂贵的仪器、设施。因此,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多少就成为一个国家科技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环境好坏的标志。据1901―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统计,90年来一共有140位物理学家获奖,获奖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有60人约占总人数的43%;西欧共有67人获奖,约占48%,前苏联有7人,日本3人,加拿大1人。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各1人获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90%以上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当然,诺贝尔科学奖不是用钱“堆”出来的,但没有高投入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要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很困难的。
滴血的青春    教育是软环境。目前,不少国家已经把诺贝尔科学奖人数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国家、
闪电f40冷气机组一个学校和一个科研机构水平高低的指标。有的国家则把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的变化,当成验证科技、教育政策成败的标志。像世界上最负盛誉的名牌大学之一,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300多年来为美国培养了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学者,迄今为止,有6位总统出自哈佛,还有34位诺贝尔奖得主从这里走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崔琦是该校第24位诺贝尔奖获奖者。4位被公认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先驱者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和吴有训,也分别是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可以说,名牌大学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4、诺贝尔科学奖是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是“创新一求实一献身”三位一体的科学意识。科学研究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劳动,科研新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所以,诺贝尔奖的颁发,一般都在科学发现之后十几年,为让科学实践有足够的时间,去检验科学创新的成果。从另一视角看,诺贝尔奖精神提倡献身,科学家没有献身精神,就无所作为。为提炼“镭”,居里夫人不顾个人安危;为科学波义耳终身不娶,开普勒终身受穷;为测量子午线长度,法国科学家米兴牺牲在战火中等等,诚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的入口处,犹如置于地狱之口。科学家不奋斗则自毁。作为一种公平竞争的社会活动,诺贝尔奖巨大的荣誉感,把全世界的科学才子,不分国别,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统统团结在“为理想而献身”的旗帜下,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献身。
    科学诺贝尔奖与中国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据统计,一般立国30多年会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前苏联39年,捷克41年,波兰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而我们已经等待了50年。近百年来,中国科学家为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曾对诺贝尔奖发起过冲击,但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
    影响中国科学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比如诺贝尔科学奖评奖程序和规则上的落后性,诺贝尔非科学奖的不公正性和偏见以及评奖过程中有这样和那样的“失误”等等。但“脸脏怨不得镜子”。我们应该面对现实,深刻领悟和反思。
劳埃德大厦    1、科学知识积累不够。解放50余年来,我国在科学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基础科学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距甚远,尤其是基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对美国(1901―1972年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调查表明,科学的接代连续性乃是诺贝尔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知识的积累不仅与前人的劳动有关,而且还与两代人之间的智力接力有密切的关系。孕育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至少要有三代人的知识积累方能见效。这其中包括教育、科研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知识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前辈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上。而我国在
这方面明显不足。对中、老年两代中科院院士的抽样估测结果显示,他们出身于专业世家的平均不足39%,而其下一代继续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的则不足10%。
    2、中庸之道的传统文化缺乏创新的科学精神。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字将自然与社会一揽子概括进去。前者比之后者,更利于科学创造。中西方思维方式也有明显差异。西方科学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他们总是刻意求新。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的“守一”和“齐一”,这种大一统的思想控制,严重地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差距大的是他所处的科学土壤与科学环境。中庸之道的思维观在把握.事物上往往采取模棱两可、适可而止的态度,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正是这种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在科学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发现了比铀的放射性强200倍的新元素“镭”,轰动了物理学界。但有些化学家怀疑:“没有原子量就没有镭!镭在哪里?拿出来给我们看看!”为了把镭分离出来,测出它的原子量,居里夫妇开始了艰苦的实验工作。45个月的时间,8吨重的沥青原料,5677次试验,458次的分离失败,加上极为艰苦的原始试验条件,在居里夫妇的顽强努力下,居里夫妇“拿”8吨沥青铺矿中的八百万分之一的“镭”登上
了诺贝尔科学奖的殿堂。
    3、儒家文化的经世效用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妨碍了中国人的思维。长期以来,人们一提科学就总是想到它的应用价值。当然,从根本上说,科学研究是为了应用,但并非每一项研究都能直接或立即与应用联系起来。科学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纯粹的精神满足。法国科学家彭加勒说得更好:“科学家并不是因为大自然有用才去研究它,他研究大自然是因为他感到了乐趣,而他对大自然感到乐趣是因为它的美丽。”因此,科学研究切忌急功近利和迫不及待,而应是以从容闲适的心情,静静地去玩味它、欣赏它、体会它、把握它,从中获得一种特殊的快感和灵感,揭开未知的奥秘。而我们在科研上有点投入恨不得明天就要回报,左一个评估,右一个评估,科研人员在一种巨大的功利主义的压力下,恐难有大的作为。
    4、10年“”使中国丧失了宝贵的时间,中断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这段时间,正是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激光、分子生物学、高能物理等科学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关键的时期,我们却在那里批斗学术权威,焚烧科研成果,毁坏仪器设备;一大批科学家被打成“臭老九”下放劳动。所以“”使中国丧失了几代科学家,丧失了10年以上宝贵光阴。lO年的停顿造成了至少20年的落后,延误了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时间。
碳素笔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1:08: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937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科学   中国   科学家   创新   科学奖   成果   获得   精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