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差额论

  一、主要概念:
  1.货币差额论:货币差额论是早期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认为所有的购买都会减少货币,所有的售卖都会增加货币。因此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坚持扩大出口、减少进口甚至不进口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贵金属或者货币才能流入国内,增加一国的财富量。
  2.贸易差额论:“贸易差额论”是晚期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贸易差额论主张国家不应该禁止而是应该允许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于外国商品的购买。但是,贸易差额论依然坚持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的原侧,强调用于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即是说在总体上依然保证货币的流入和国家财富的增加。为了保证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贸易差额论还主张国内的制造业要有一个大发展,以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输出海外,由于输出产品比输出原料能够获得更多的货币财富,振兴国内制造业便成为必然的政策选择。与此相联系,晚期重商主义提出要通过税收政策对国内制造业进行保护。
  3. 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实际上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进而交换,便可以通过贸易获益,整个世界
的总体福利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
  4. 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也称为比较成本或比较利益,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李嘉图通过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阐明,比较优势是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小的劣势,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确定国际分工并进行贸易往来,双方便都可以获得比较利益。
  二、主要问题:
  1.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以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为开端的西方贸易理论,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贸易的基础是什么;第二,贸易的模式是怎样的。
  (1) 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绝对利益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实际上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
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进而交换,便可以通过贸易获益,整个世界的总体福利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
  简单地讲,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为: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地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2) 绝对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字说明
  设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每个国家均生产两种产品:X产品和Y产品。在两个国家的生产进行专业化分工之前,劳动耗费(成本)情况如下:
国家
X产品劳动投入
Y产品劳动投入
A
1
2
B
2
1
  上述简单数字矩阵的含义为:A国生产1单位X产品需要1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Y产品需要2单位劳动;B国生产1单位X产品需要2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Y产品需要1单位劳动。A,B两国的劳动耗费(各3单位劳动)、两国的产品消费(各消费1单位X产品和1单位Y产品)和全世界(A+B=W)在生产中的劳动耗费(6单位劳动),以及全世界X,Y两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共4单位商品)。
  按照绝对利益学说的原则,A国应专业化生产具有超过贸易对手的高劳动生产率的X产品。B国则专业分工生产Y产品。进行专业分工后的劳动在不同产品生产上的分配和产量情况如下:
国家
X产品劳动投入
Y产品劳动投入
A
3
0
B
0
3
  上述简单数字矩阵的含义为:A国将全部劳动3个单位用于X产品生产,共生产3个单位的X产品,但Y产品因只有0单位的劳动,故只有0单位Y产品被生产出来。B国专业化生产(用全部3单位劳动)Y产品共3单位,但因只有0单位劳动用于生产X产品,故X产品生产为0单位。
在全部劳动耗费不变的情况下,与分工前相比较,世界的总产量增加了2单位。如果A国的消费保持在1单位X产品、B国的消费保持在1单位Y产品,然后按照1X:1Y的比率进行X和Y产品的交换,则A,B两国的消费总量均会有所增加。A,B两国组成的世界的总消费在A,B两国消费均得到增加的情况下也得到了提高(X,Y产品各增加了1个单位)。
  (3) 绝对利益学说的图形解释
  假设两个国家:A国和B国,各自生产两种产品:X产品与Y产品。图(a)为A国的基本情况,图(b)为B国的基本情况。
  图中,OX0,OY0为A,B两国全部资源分别用于生产X,Y两种产品时的产量情况,A国的优势在于生产产品X,B国的优势在于生产产品Y。在封闭状态下,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为X0Y0,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为 。经过专业化分工,A国只生产X产品,B国只生产Y产品,A国出口X产品向B国交换Y产品,B国则相反,两国均受益,世界整体的福利水平也因此得到提高。
  (4) 对于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评价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国际贸易中的某些规律,为产业资本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但是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囿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人们对于国际经济运动认识的局限性,存在着一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重要缺陷与不足,使得该理论的适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第一,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运用于实践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前提: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与贸易伙伴国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以便利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进入国际市场。如果在所有的产品生产上,一国劳动生产率均低于贸易伙伴国的劳动生产率,该国便不具备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获得。这一点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第二,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斯密的学说基本反映出了18世纪资产阶级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经济扩张的要求,但是由于斯密没有抽象劳动的概念,因此他的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X,Y两种产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交易的价值基础是什
么。
  2.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以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为理论标志的。李嘉图最大的理论贡献就在于突破了斯密关于一个国家必须具备绝对优势才能参与国际贸易并分享贸易利益的狭隘假设前提,从而使这一理论具有了普适性。
  (1)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假设前提
  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思路实际上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来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极大地发展了这一学说,并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具有说服力的阐述。比较利益学说主要是为了解决斯密绝对利益学说中存在的矛盾,将国际贸易的基础从绝对利益发展成为比较利益,克服一国在不具备绝对优势时将无法参与国际贸易并获取绝对利益的假设,从而在理论上进一步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之上的:
  第一,比较利益学说是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的模型(2×2×1的模型)。
  第二,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A,B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不存在任何贸易限制。
  第三,要素(这里主要是劳动)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第四,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即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同时一国之内劳动力是同质的,劳动充分就业,且劳动的报酬是一样的。
  第五,交易双方单位生产的劳动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成本支出。
  第六,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
  在上述假定前提下,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试图证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相对)利益,而非绝对利益。
  (2)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在李嘉图看来,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也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若两个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按照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贸易便不可能发生,但事实上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3)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字说明
  假设世界由A,B两个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在分别生产X,Y两种产品,在国际分工发生以前,其要素(劳动)分配、产品产量的情况如下:
胎盘屏障
国家
X产品劳动投入
恨妻
Y产品劳动投入
A
6
4
B
1
2
  如图所示,分工前,B国劳动生产率明显地高于A国。世界的全部产出为4单位,每一国家消费X,Y产品各1单位。世界的全部劳动支出为13单位,A国为10单位,B国为3单位,劳动分配在X产品上为7单位,分配在Y产品上为6单位。世界的总消费为4单位产品。进行分工后,A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因而A国集中生产Y而放弃生产X产品,B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因而B国集中生产X而放弃生产Y产品,情况如下:
国家
X产品劳动投入
Y产品劳动投入
A
0
10
B报表系统
3
0
我们约会吧2013
  A国此时生产为10/4,即2.5单位的Y产品,B国此时生产为3/1,即3单位的X产品。A国在保持分工前1单位Y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1.5单位的Y产品来换取X产品进行消费;B国则在保持分工前1单位X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2单位的X产品来换取Y产品进行消费;如果假设交换的比率为1X:1Y,则双方通过交换均可以得到利益,从而世界的消费也得到提高,劳动得到节约。在这里,贸易的基础在于利益的比较:以X产品为Y产品的价值衡量标
准,A国的4/6小于B国的2/1;以Y产品为X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A国的6/4大于B国的1/2。这决定了交换的基础,即A国的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而B国的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依照这一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便会存在双方的比较利益,双方的福利水平即全球的福利水平也会因此而得到增加。
  (4)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图形解释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2×2模型,隐含着劳动是唯一要素)、不完全分工的国际贸易模型,可以使分析更加接近国际贸易实际,因为在国际经济中很少有国家进行完全的国际分工,即完全不生产一些产品而集中全部资源去生产另一些产品。因此,A,B两国在进行国际分工后仍然各自均生产X和Y产品,与分工前相比较,只是资源发生重新配置,X和Y生产的数量比率发生了变化。B国将沿着生产更多的X产品、较少地生产Y产品的方向组织生产,而A国将沿着生产更多的Y产品、较少地生产X产品的方向组织生产。
>加拿大飞蓬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33: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933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产品   生产   利益   劳动   单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