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专题专测:10课 战争(word解析版)

战争专题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道:“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等等。”能正确反映作者关于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A.英国的殖民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B.中国控制茶叶的出口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C.英国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制度   
D.因中英经济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所致
2.某时期后,涉及外国人的诉讼案件清政府基本不再受理,转由涉案人所在国驻华领事进
行裁决。这一“时期”是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期
3.《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A.国人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清政府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公园4.观察下列图片,从左图《抢劫》到右图《魂牵梦绕》,两幅图片涉及的战争场景是
A.英国发动的战争
贺盛有
B.英法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C.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清代乾隆以前银钱比价为1:1000以内,但至道光年间,银钱比价已高达1:1700左右。这种“银贵钱贱”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海禁政策导致中西贸易萧条
C.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白银流通                            D.走私造成白银不断外流
丁香人妻小说
6.下图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其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意图的是
A.割占香港岛                                        B.赔款2100万元
C.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
7.《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该条款表明当时的中国
A.外交领域开始受到列强控制
B.“天朝上国”体系受到冲击
C.统治阶层崇洋媚外心理严重
D.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关于战争,近代史主流观点认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材料意在说明
A.应对战争进行辩证分析                            B.清史战争观是错误的
C.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D.不同史观必得出不同结论
9.《天津条约》签订后,护照开始在近代中国出现,譬如“兹有本国人名某某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当时
A.战争后外民可凭证游历中国
B.如外民寻衅滋事,地方官无权留难
C.中国内地已对外民全方位的开放
D.晚清政府已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0.英国发动两次战争的根本目的都是
A.扭转贸易的逆差                                B.打开中国市场
C.使贸易合法化                                D.掠夺中国财富
选择题
11.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其战败的原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至于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孟森《清代史》
材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认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这场战争实际是一个思想问题,请指出这一思想问题的实质。举例说明“清代中国”在战争后“内部改变”的实践。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二  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
——高第《中国与西方列强关系史》第二卷
(1)材料一中英国人对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材料一中哪一句话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继战争后,第二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参考答案
1.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可知,作者没有强调英国的殖民侵略,故A项错误;战争前夕中国的茶叶大量出口,而且作者提及的也不仅仅是茶叶,故B项错误;由“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可知,作者强调的是经济原因而非政治原因,C项错误。故选D。
2.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材料提及“涉及外国人的诉讼案件清政府基本不再受理,转由涉案人所在国驻华领事进行裁决”,这与外国人在中国获得的“领事裁判权”有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权是1842年后的《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都与题中时间不符,均排除。
3.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战争。由材料可知,战争爆发后,当中英军队在广州附近交战时,当地无数的居民平静地观看中国朝廷的军队与英军的战事,出现“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的现象,反映清政府脱离人民众及普通民众认识的落后性,说明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故选B。此时世界局势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全球殖民侵略扩张,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错误;C项所述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且与材料信息不符。
4.B【解析】综合分析图片内容,左图《抢劫》反映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的暴行,右图《魂牵梦绕》反映的是侵略者掠夺的圆明园铜像“鼠首、兔首”,而这涉及第二次战争。答案为B项。
5.D【解析】本题考查走私对中国的影响。材料中未体现这时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说明中外贸易萧条,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并非限制白银流通,故C项错误;道光年间,英国为打破中外贸易中国的入超地位,向中国大量走私,导致白银外流,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6cielab.C【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打
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因此C项说法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不公平的游戏7.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两国官员往来采取平等的文件形式,若商贾与官方交流,则用“禀明”(下级到上级)的形式。战争前,清政府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以上级对待下级的态度对待西方,在《南京条约》中载入该条,说明天朝上国体系受到冲击,故选B。《南京条约》签订时,中国的外交领域并没有被列强控制,故排除A。“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尊重国际惯例,故排除C。该条款不能体现中国的主权被西方列强侵害,故不能表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争。根据材料“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知,材料认为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即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9.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津条约》。《天津条约》签订于第二次战争期间,故
马里奥 巴尔加斯 略萨A项错误;根据材料“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丝毫不得留难”可得出B项正确;C项“全方位开放”表述错误;D项应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排除。
1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战争。解题时注意紧扣“根本目的”,扭转贸易逆差是在战争前,英国为了扭转逆差,向中国走私,A项不合题意;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为了获得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第二次战争是英国为了进步一打开中国市场,由此可知两次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故B项正确;使贸易合法化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掠夺中国财富是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11.【答案】(1)现象: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
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
(2)中国科学落后;不了解世界形势;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3)实质:从封建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型。表现: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打开国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争。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可知,战争前中国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其原因可结合当时清政府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可得出战争失败原因。
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可知,其实质为从封建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型。“清代中国”在战争后“内部改变”的实践可结合此后清政府对外政策分析。
12.【答案】(1)态度: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原因:“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3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920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材料   英国   原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