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

拓展资料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
张钫周迅(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国歌是一个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会唱自己祖国的国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公民理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音乐素养。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升国旗的时候唱准国歌,已成为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堂音乐课,国歌往往成为我国许多一线音乐教师首选的教学内容。然而,以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容易步入 “教一句,唱一句;唱一句,纠正一句”的模式或者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德育课模式。对音乐教师来说,如何让这样的一堂课更富有音乐情趣;如何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真正理解国歌的意义,并且因为了解她而觉得她庄严,因为爱她而觉得她美丽……都十分富于挑战性。对此,北京八中特级教 师李存先生的音乐公开课——《唱响国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兹介绍如下。
一、走近国歌
上课伊始,教师从音响听辨导入本课,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听觉上,集中到音乐彩的感觉上。
教师在钢琴上先后弹奏分解大、小三和弦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老师弹两组音。你们听听,当中哪个音不一样了?”学生反复听辨后回答:“第二个音发生变化了。” 老师:“后组第二个音与前组第二个音相比,是高了还是低了呢?”学生再次反复对比听辨后回答:“低了。”老师此时鼓励道:“回答准确。应该为你们自己鼓鼓掌!非常好!”老师:“好,我再提一个问题:同学们觉得刚才这两组音,哪组是刚劲明亮的,哪组是柔和暗淡的?”老师再次弹奏,学生初步感觉出大、小三和弦的不同彩。有的回答:“第一组暗淡,第二组明亮”;有的不同意:“第一组明亮,第二组暗淡”。对此,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那我们再听听。”接着播放一个以大三和弦为骨干音的音乐片断。当四度上行出现时,教师适时引导:“听听这段音乐,它和哪首歌曲有关?”学生感觉播放的音乐片断与国歌有相似之处;老师随即引导学生在乐谱上到相似的旋律片断。然后再次聆听、验证和判断,最后学生回答:“音乐刚开始处的旋律与国歌中的‘起来,起来,起来!’处很相似。”“好,现在我们再回到原来的问题,那两组音哪组是光辉有力的?”再次对比之后,学生发现第一组(大三和弦)给人以光辉有力的感觉,而第二组(小三和弦)则给人以柔和
暗淡的感觉。
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教师:“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与国歌有关。许多教材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为‘第一首歌’来编写,同学们可能已经会唱了,我们先来唱一唱。”学生随伴奏演唱国歌,教师指挥。“很好,现在我们单独地留意几个地方。”教师分别弹奏旋律,学生对应唱出歌词。练习其间,学生对歌曲旋律与歌词的对应掌握得非常好。教师进行评价:“很好,把握得较为准确。可是如果问我:初一 4班的同学唱得好不好 ?我的回答是:还可以更好!”
节日圆舞曲
二、理解国歌
1 . 回忆历史,了解国歌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经历,回忆寻奏国歌的场景(周一升旗、奥运颁奖……),同时辅之以课件展示,总结通常于什么场合升国旗、奏国歌。客户满意度评价系统
教师:“下面老师给出一份国歌诞生的年谱,同学们能把它补充完善吗?”学生进行讨论,将国歌诞生的过程一点一点地补充完整: 1949年在天安门宣布《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期间,《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被篡改—— 1978年将
歌词恢复原貌—— 1982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认为“国歌”—— 2003年明确写入宪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国歌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真正体会到国歌的神圣与庄严。
教师:“了解国歌如何确立之后,能说说你对国歌了解了多少吗?”学生说出了国歌原名、词曲作者、最早在哪部电影出现等相关知识。教师:“国歌出现在电影《风云儿女》的结尾,想不想看看?”接着播放出现《义勇军进行曲》的电影片断。“我们能听出,在那个时期,这首歌曲的节奏、节拍都被处理得很急促,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如果把速度放慢,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效果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教师弹奏《义勇军进行曲》原谱,学生回答:“比较庄严、沉稳。”教师:“是的,作为国歌以后,歌曲的速度上发生了变化,比原来的速度慢了一些,显得更为稳重了。”
抗弯强度2 . 分析音乐,唱准国歌
教师:“国歌的曲调采用大调式谱写,因为大调式的彩往往给人以明朗、积极的感觉。”而后,教师结合导入环节中对大三和弦“光辉有力”的认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国歌采用 G大调的原因,引领学生体会不同调高带给人们不同心理感受的差异。
教师:“现在同学们回想刚才我们单独拿出来分析的两个旋律片断(即‘起来、起来、起来’和‘我们万众一心’处)。” 1 3 5这一因素被称为号角因素——教师联系学校乐团经验、解放军冲锋号等例子加以说明。“同学们观察一下,从‘起来、起来、起来’处开始一直到最后,除了骨干音 1 3 5之外,还出现了几次别的音?”学生观察后发觉,除 6这个非骨干音曾出现一次外,整个旋律片断均由骨干音 1 3 5谱写而成;而号角因素在结尾处的运用,则为歌曲带来了十分强烈的动力性和奋进感。
要求学生出旋律中出现的三连音、符点音符及休止符,并提问:“在歌曲旋律的哪个位置,仅用两小节就把三连音、符点音符、休止符全部包含进去呢?”学生答:“在‘冒着敌人的炮火’这两小节处。”接着对比聆听这两小节中三连音、符点音符及休止符在节奏和音乐表现上的区别;同时教师还在黑板上用数字表示各种音符及休止符的时值,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三连音、符点音符及休止符的节奏特点和表现功用,便于把握音乐语言的正确运用。
教师弹伴奏,请一位同学当指挥。在充分了解国歌的音乐特点之后,学生再次演唱国歌,并进行局部性的细微处理。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注意到这首歌曲的力度了吗?”学生回答说,通过演唱,发现国歌的力度很强。教师:“当年谱写《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为什么要用这么强的力度?——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学生通过观看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争图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日本侵略者就是这样杀掠孩子们的父亲、母亲,甚至连孩子们也不放过。他们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他们是嗜血如命的禽兽!仅仅一个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就残杀了我们多少同胞?”有的同学已经沉痛地低下了头,有的同学沉重地说出:“ 30万!!”每一位学生的脸上,都表露出了少有的肃穆与哀伤。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就是为了记住!记住那些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以及用他们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记住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我们每时每刻都要记着这些!”此时,一位女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记住这些,我们才会更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才能更好地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牢记历史,居安思危!”学生全体起立,跟随录音,一起指挥。
3 . 讨论现象,唱响国歌
教师:“牢记历史,居安思危。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的国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吗?”通过
课件,学生了解到: 1939年二战爆发,全世界掀起了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也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这时,反映抗战精神的《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随着反法西斯战线的建立,它被带到了世界各国,被翻译为很多版本;在美国被灌制唱片公开发行,在马来西亚被作为抗日游击队队歌,在印度被作为每日广播的开始曲;二战胜利前夕,联合国选取各国优秀反法西斯歌曲在世界范围内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中国被选入。
教师:“我们的国歌在国际上获得了充分肯定,深受国际社会的重视。然而,在我们身边,它又被怎样对待的呢?”师生共同就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与国歌有关的不良现象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些现象又反映了什么?并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不良现象,如,用国歌作为手机来电的铃声(网络上);升国旗,奏国歌依然继续走动(校园中);默写国歌歌词全对者为数不多(北京西城区调研);升旗仪式时,除去录音,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校园中)等等。巧妙地回避了直面的德育说教,让学生在讨论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寻问题出现的根源;从自我做起,对国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尊重国歌,唱响国歌。
三、高唱国歌
通过纪录片,学生了解了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与国歌的故事;观赏了开国大典乐队指挥罗浪的演出录像;体会了开国大典时连夜彩排的情景;明了建国 50周年大庆时,万人军乐团与一名旗手的默契如何成就;感受到了港澳回归时国歌的演奏“早一秒是失职,晚一秒是耻辱”的复杂心境。接着教师又进一步创设情境,结合历史事件与学生的亲身经历,烘托情感,使学生再次体会了国歌的庄严肃穆。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点题道:“让我们从身边做起:每当国旗升起之时,让我们唱响国歌!在我们的心里,永远唱响国歌!为完成先烈们的遗志,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让我们永远地唱响国歌!好!全体起立!邀请台下的老师与我们一起,唱响国歌!”在那一刻,在坐满几百人的礼堂里,我们从心里唱响了这支“万众一心的歌”!
一节课下来,在场的每个人,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是啊!已经很久了,已经很久没有被国歌这样打动了!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各式各样的音乐通过各种媒体充塞了我们的耳朵,太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转瞬即忘。我们似乎没有时间去思考音乐背后的更多内涵,我们似乎不再关心耳边的音乐到底在说些什么,对音乐的所谓“理解”大都只能流于表面、浮光掠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浅尝辄止的习惯就慢慢形成了一种可
怕的定势,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都不加判断,照单全收,满足于外界“千姿百态”的音响刺激。这如同去了解一个人,只去打量他的衣着样貌,不去关注他的秉性修养,不去关心他的内在气质。何等粗浅!如果让音乐在这样的一种听觉习惯中自然选择和淘汰,试问我们的音乐将走向何方?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特殊的含义,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审美渊源。要理解它为什么能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并从中获得这种情感体验,单靠分析和品味其音乐基本要素是力所不及的。我们更应试着去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去了解它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才利于准确把握其深邃的内涵,感悟其立意之精妙。
在音乐课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教师应该让学生收获什么?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怎样去看待音乐?拙意以为,尽最大努力展现音乐那丰富而生动的人文世界,理解流淌在音乐血液中的灵魂,帮助学生成为“听得懂音乐的人”,才是最终要义——这正是 李存老师音乐公开课《唱响国歌》赠与我们的珍贵启示。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27: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911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国歌   学生   音乐   教师   了解   进行曲   义勇军   同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