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药物的研究进展

烧伤药物的研究进展盐酸二氟沙星
Progress on drug research for treating burn trauma
左亚杰,廖庆文,王宇红
(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 对药物烧伤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烧伤的方法主要有干性疗法和湿性疗法,常用的中药有大黄、黄连、虎杖、白芷、白芨、明矾;湿润烧膏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中成药,能有效地解决了烧伤皮肤组织生长修复和疼痛的问题。
关键词:烧伤;药物疗法;综述
[Abstract] Reviewing on progress on drug research for treating burn trauma.The common treatment for burn trauma consists of dry exposing therapy and damp taping therapy,in which rhubarb,coptis root,polygonum cuspidatum,dahurian angelica root,common bletilla tuber,borneolum are usually selected.Now the Chinese patent drug named Shirunshaoshang Paste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which could reduce the pain resulting from the burned skin’s tissue-growthing and repairing.
K ey w ords:Burn trauma;Drug therapy;Reviews
[中图分类号]R64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47(2002)03-0106-03
  烧伤是物理、化学、放射等诸多因素作用于机体所造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外伤性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第三军医大学有关资料及美国的调查统计,每年百万人中约有1万人烧伤[1]。由于烧伤中存在创面疼痛、进行性坏死、易感染、瘢痕愈合四大难题[2,3],因此,迫切需要寻更为有效的药物。1 古代医籍中有关烧伤的药物及方法烧伤,古代医籍又称火烧伤、汤火伤、火疮、汤拨火伤等,总称水火烫伤。早在晋代《肘后备急方》就有“烫火灼伤用年久石灰敷之,或加油调和猪脂煎柳白皮成膏外敷”的记载。南齐《刘涓子鬼遗方》云:“火烧人肉坏死,宜用麻子膏外敷”。唐代《千金方》说:“火疮用栀子、黄芩、白蔹煎汤以淋疮,会溜去火热毒。”《医学入门・汤火疮》曰:“汤泡火烧疮,初时宜强忍痛,急向火炙,慎勿以冷物熨之,使热不能出,烂入筋骨。后用寒水石七两,黄柏、黄连、黄芩、山栀、大黄、赤石脂各一两,甚者加冰片少许为末,酒调或鸭子清调敷,或陈玉丹亦好。”《薛氏医案・论汤火疮》指出:“汤火疮症,若发热作渴,小便赤涩,用四物、山栀、连翘、甘草养阴血以消毒。若患处肉未死而作痛,用四君、芎、归、山栀、连翘、甘草健脾胃以消毒。若患处肉已死而不溃,用八珍、白芷、甘草补气血以排脓。如未应,加肉桂。若患处死肉已溃而不收敛,用四君、芎、归、山栀健脾胃以生肌。如未应,加炮姜。”。以上所叙,说明祖国医药学在烧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有些仍沿用至今[4]。
2 烧伤的原则
烧伤分“干”、
ioftpd“湿”两派。干性疗法是西方传统的烧伤外科疗法,是针对创面感染实行干燥暴露疗法,促使创面干燥结痂,然后用外科手术切痂、植皮方法,即脱水、干燥、灭抑细菌、清除烧伤组织、封闭创面,主要靠外因的干扰、抗生素和手术方式来烧伤。
湿性疗法是针对烧伤可复性组织的恢复和残存皮肤组织的生理性修复,将烧伤创面立体式地暴露在仿生性的生理湿润环境中,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可复性组织,促使坏死组织无损伤性地层层液化,排除残存皮肤组织,以生理性再生修复皮肤的方式烧伤[5]。
皮肤热损伤后,其损伤组织呈同心圆的三个损伤区带。损伤中心区带组织坏死,为不可复性,称坏死区带;与未损组织接触区带,其受伤组织为充血性变化,为可复性组织,称充血反应带;两区带之间区,其损伤组织微循环进行性血栓形成,可发展为坏死,称瘀滞带,此带是烧伤局部的重点。干性疗法认为瘀滞带是不可复性组织区;湿性疗法认为,它如果及时得到正确的,也是可以恢复的或阻止其进行性坏死[4,5]。
3 烧伤的中药及其制剂的研究
中药及其制剂烧烫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经药理和临床试验证明有很好的疗效。常用于
烧伤的中药剂型有:油剂,如紫草油、獾油等;膏剂:如烧伤药膏、烫伤膏等;散剂:如烫火药、单味虎杖粉等;膜剂:如烧伤药膜等;水溶剂:如康复新滴剂、复方熊胆液等;喷雾剂:如烧伤灵、烧伤喷雾剂等;还有霜剂、成膜剂,如复方芦荟霜剂、
“白翻花”涂膜剂等。
从文献资料来看,在烧伤中,冰片、地榆、大黄等10多味中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冰片、地榆、紫草、大黄、黄连、黄柏、虎杖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乳香、没药具有活血祛瘀、消肿生肌功效,白芷具有止痛消肿功效,白芨具有消肿生肌功效。
大黄:性味苦寒,有广谱抗菌作用,且能缩短凝血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能使纤维蛋白原增加,使血管收缩活动加强,能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从而促进血液凝固,有收敛、消炎、沉淀蛋白质等作用,对以渗出和肉芽增生为主的炎症过程均有抑制作用[7]。
黄连:性味苦寒,含小 碱(7%~9%)、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和药根碱。小 碱抗菌谱广,低浓度抑菌而高浓度杀菌,并有解热、局部麻醉、镇静、镇痛作用[8]。将黄连250g和菜子油500g制成黄连油6例烧伤,患者不包扎,每日5~6次,全部有效[9]。
虎杖:微苦、微寒,含游离蒽醌及蒽醌甙,成分有大黄素、大黄素-6-甲醚、大黄酚、大黄酸、蒽甙A
、B、白黎芦醇、虎杖甙、鞣质、6-羟基芦荟大黄素等[10]和分子量为6000的多糖、游离氨基酸及Cu、Fe、Mn、Zn、K等无机成分。虎杖、虎杖鞣质及虎杖复方的多种制剂作为烧伤创面用药,具有促进结痂、抗感染等作用,能减少伤面渗出,防止水分及电解质丢失,加快创面愈合。有报道[9]用虎杖水煎并浓缩制成膏剂、粉剂和虎杖纱布等Ⅱ度、Ⅲ度伤面10%~71%以上的烧伤患者60例(其中15例已感染),结果治愈59例、死亡1例,其伤面愈合时间为Ⅱ度4~6天,Ⅲ度20~42天。虎杖鞣质153例,显效86例、有效55例、不佳12例,本药用于Ⅱ度烧伤较为理想[8]。
栀子:含栀子素、栀子甙、去羟基栀子甙、山栀子甙等环烯醚萜甙类和有机酸、素等,有镇静、降温、镇痛、抗菌和抗炎作用[8]。
白芷:含香豆精及其衍生物如白当归素、白当归脑、氧化前
601
Vol.8 No.3           Hunan Guiding Journal of TCMP          March.2002
胡素、莨菪亭与伞形花内酯等和69种挥发性成分如甲基环癸烷、1-十四碳烯等,具有抗菌、镇痛、抗炎和解热作用,其抗炎镇痛的有效部位是脂溶性部位[8]。
白芨:苦、甘、涩,微寒,主要含菲类衍生物及少量挥发油、粘液质、白芨甘露聚糖、水分、淀粉、
葡萄糖,成分为联苄类化合物、单菲及其衍生物、联菲衍生物、双菲氧醚和蒽醌类化合物。白芨有止血作用,对金黄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白念珠菌有抑制作用[11]。白芨提取物的抗菌活性与其结构的关系研究发现,含有甲氧基的化合物抗菌活性减弱,而对羟基苄基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增强。白芨的止血作用与其所含胶状物成分有关,用试管法与毛细管法实验证明,家兔静脉注射白芨胶液30mg/kg,可显著缩短凝血酶原生成时间,并加速红细胞沉降率[12]。用白芨胶浆烧伤患儿9例(平均伤面为8%),经1~3次治愈。白芨用于烧伤,其作用可能是通过神经反射机制而增强集体的防卫能力,刺激肉芽组织的增生;对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具有抑菌作用,且可在局部形成一保护膜,能控制及防止感染;可缩短血凝时间,减少出血,从而有利于创面的愈合[11]。
冰片:主要含龙脑、异龙脑、樟脑[11],体外实验法证明,龙脑与异龙脑均有抗菌作用[13]。龙脑、异龙脑均有显著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的作用,异龙脑还对巴豆油性耳廓肿胀有抑制作用[14],提示它们对液体的渗出和组织水肿等炎症过程有抑制作用,可能具有拮抗PGE和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冰片对金黄葡萄球菌、白葡萄球菌、绿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最低有效浓度为0.5%[15]。
烧伤往往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通常最有效的方法是辅以地卡因、利多卡因等麻醉剂以缓解疼痛,但副作用较为严重。中药烧伤制剂根据“清热解毒、化腐生肌、祛瘀生新、活血止痛”的原则设计和配制,对开拓和发展烧伤的新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
如生肌护肤烧伤膏是延边华侨烧伤医院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研制出的各种烧、烫伤制剂,系由炉甘石、虎杖、血竭、冰片、硼砂等中药组成有较好疗效[16]。卢氏[17]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烧伤灵软膏(由紫草、白芷、黄柏、黄芩、地榆、大青叶、金银花、冰片等多味中药组成)对烧伤具有较好作用。庚午烧伤油是由大黄、虎杖、冰片等组成的一种纯中药制剂[18]。复方烧伤喷雾剂由黄柏、虎杖、地榆、白芨、冰片组成[19]。李氏[20]等以烧伤酊对患者进行创面喷雾Ⅱ度烧烫伤61例,有效率95.08%。朱氏[21〗应用具有清热消炎、活血止痛、化瘀生肌、软坚散结、防止创面干裂、减少瘢痕形成等优点的“龙虎烧伤油”(由地龙、丹参各20g,虎杖、黄连、黄柏、紫草各30g,冰片5g 等组成)烧烫伤164例,133例2周内Ⅰ期愈合,19例3周内愈合,12例5周内愈合,无1例植皮。程氏[22]以自制中药制剂烧伤Ⅱ号小面积烧伤100例,其中Ⅰ度烧烫伤60例,浅Ⅱ度烧烫伤40例,用药期间不用任何抗生素,有效率为100%,治愈时间为Ⅰ度烧烫伤(5±2)天,浅Ⅱ度烧烫伤(6±2)天。
徐荣祥教授提出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MEB T)及其所用药物湿润烧伤膏(MEBO)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打破了传统的烧伤常规,它虽无直接的杀菌抑菌的实验室效应,但微生物学研究证实其可使细菌的繁殖和毒力发生变异,同时具有保护创面,恢复瘀滞带的变化,改善局部血循环,通畅引流等作用,从而不但具备了控制局部感染的能力,而且具有保持创面湿润,有利于烧伤创面生理愈合的综合作用[6]。
从药物研究来看,湿润烧伤膏首先起作用的药物成分有:β-谷甾醇、黄芩甙素和小檗碱。β-谷甾醇
具有抗炎、抗细菌生长和抗溃疡作用,能促使细菌变异,不产生毒素且丧失侵
嗜力,并发挥其稳定细胞,修复细胞膜作用,从而促使组织逐渐完整化,达到修复的效果。黄芩甙素具有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能阻断α、β1、β2受体,对抗儿茶酚胺,解除创面局部血管收缩,抵抗创伤应激反应;同时,它可以去除影响组织细胞稳定性的超氧化自由基,从而改变创面局部的供氧环境;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小檗碱抗炎效果好,但这里主要用它松弛立毛肌,解除微循环痉挛,起到镇痛作用。其次是为皮肤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的成分,它包括蛋白质、脂肪酸、糖类。由于这样,有效的解决了烧伤皮肤组织生长修复和疼痛的问题[23]。4 烧伤的西药
烧伤的西药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曾经多年应用于烧伤临床的青霉素,目前已被多数学者否定。华盛顿烧伤中心Durtschi等发现,常规使用青霉素的烧伤病人并未能减少早期G+菌蜂窝组织炎,wickman发现凡使用青霉素5~7天者,能更快地促发耐药的G-杆菌感染。抗生素的应用有其“黄金时期”,对广泛Ⅲ度烧伤而言,伤后24小时内开始应用,药效最佳。这很可能与局部血流障碍的进行性加重,药物难以达到局部相关。
由于烧伤感染的常见菌不断变迁,加之不同地区用药的不同,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也有不同,所以因地制宜是抗生素选择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由于磺胺嘧啶银、磺胺米隆等外用药的应用,烧伤感染的常见菌总的倾向是G-杆菌仍多于G+球菌,绿脓杆菌的检出率有所下降,但其它G-杆菌有所增多,
G+球菌中耐药性强的金黄葡萄球菌再度增多。细菌的耐药性和各地常用的抗生素有密切关系,第三军医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推荐使用多粘霉素-B和丁胺卡那霉素,当时绿脓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对丁胺卡那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2. 46%和87.26%,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降为65.9%和71. 36%,后来又降至48.3%和33.3%。多粘霉素-B曾被认为是较难形成耐药者,但以仅次于绿脓杆菌的沙雷菌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多粘霉素-B的敏感率为90.7%,中期降为48. 5%,后来又降为34.6%[2]。
现代医学自提出“创面脓毒症”的概念以来,西医也重视和发展了局部外用药的应用,主要是抗菌的外用药,其中使用最广的是磺胺嘧啶银,它对控制创面感染有显著效果,但对细胞的活性亦有一定的损害作用,特别是使用高浓度的磺胺嘧啶银糊剂或混悬剂,有使创面损害加重之弊[24]。孙氏[25]等将碘伏制成10%霜剂,用于50例烧烫伤患者,以创面细菌培养和创面愈合程度判断其疗效,临床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不易耐药,不易产生过敏反应。
5 结语
烧伤是战时及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见的机体损伤,是因物理、化学、放射线等诸多因素作用于机体而造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外伤性疾患。外用药物在烧伤中占有首要突出地位,中医及中药制剂烧烫伤已受到广泛的重视。虽然湿润烧伤膏基本取代了“干性疗法”,但由于时间较长,疗效较慢,所以需要不断地寻更为理想的药物。
中草药种类多,作用不尽相同,各有其独特优势,临床应根据烧伤各个时期的特点,选用不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广泛而又深入的实验研究,并寻疗效较好的复
701
Vol.8 No.3         左亚杰,廖庆文,王宇红.烧伤药物的研究进展        March.2002
方中药制剂。
参考文献
[1]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陈意生,史景泉主编.烧伤病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黎鳌主编.烧伤学[S].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谭新华,陆德铭.中医外科学[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5]高铭仁,孙卓廷,张桂芝.论烧伤理疗二派矛盾客观存在地必然性
[J].医学与哲学,1998,11(19):590.
[6]徐荣祥.中国烧伤湿性医疗学概论[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6,
(2):1.
[7]庞俊忠主编.临床中药学[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9:
177.
[8]阴健主编.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2)(第一版)[M].北京:中医
古籍出版社.1995:583.
[9]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667669.
[10]K imura Y et al.Planta Medica,1983;48(3):164.
[11]童平,张振涛.虎杖中白黎芦醇甙对脂质体脂质过氧化物的抑制作
自动控制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1;26(6):363.
[12]冉先德.中华药海[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1089.
[13]牟家琬,杨胜华,孙玉梅.龙脑与异龙脑的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
[J].华西药学杂志,1989,4(1):2022.
[14]江光池,杨胜华,冯旭军.龙脑与异龙脑的抗炎作用[J].华西药学
杂志,1990,5(3):191.
[15]张彦搏,郭鹏举,白志勤,等.中国藏药[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
社,1996:3.
[16]金春花,王英军,姜绣莲等.生肌护肤烧伤膏对动物实验性烧烫伤
的作用[J].中草药,1999,30(8):605.
[17]芦金清,黄远淳,余仲超,等.烧伤软膏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药研
究,1997,8(2):142.
[18]周立国,龚彩芹,田许芳等庚午烧伤油实验研究[J].时珍国药研
究,1999,10(3):166.
[19]王文俭,刘祚永,辛艳茹等.复方烧伤喷雾剂研究[J].时珍国药研
究,1999,10(11):808.
[20]李小红,李惠风.烧伤酊Ⅱ度烧烫伤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
医科大学学报,2001,32(4):353354.
[21]朱永高,段光周.龙虎烧伤油外治烧烫伤164例[J].成都中医药大
学学报,1997,20(2):2728.
[22]程静,董传海.烧伤Ⅱ号的制备及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
志,2000,20(6):376.
[23]阎新华.世纪创新:烧伤湿性医疗技术[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00,41(2):7.
[24]马恩庆.烧伤进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9,40(3):52.
[25]孙安国,陈洪喜.碘伏霜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医药导报,2001,20
(6):381.
[编辑 刘绪银 收稿日期 2002-02-10]
(上接105页)
[4]张全华,王在贵,魏敬军等.对139例泌尿道感染患者的病原微生物
学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9,13(3):164~165.
[5]王玲.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感染与机体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应答[J].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1,24(5):237239.
[6]吴晓初,邵长庚,颜艳.男性性传播性尿道炎[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33(3):208~210.
[7]张志叶.中西医结合非淋菌性尿道炎46例[J].医学理论与实
践,1999,12(2):55.
[8]何清湖,郑毅春,李国箐.非淋清汤男性解脲支原体尿道炎40例邻苯二甲酸酯
[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4):4849.
[9]国维,范瑞强.皮肤性病中医全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
社:1996:406.
[10]付宏伟.中医辨证非淋菌性尿道炎68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
杂志,1999;6(8):69.
[11]黄小敏,孙自学.中医药72例非淋菌性尿道炎临床观察[J].中
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4):44.
[12]欧阳恒,杨志波主编.新编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2000:592.
[13]曾三武,王天理,李珊山,等.希舒美和美满霉素泌尿生殖道支
原体及衣原体感染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 14(2):109~110.
[14]杨洪综述.沙眼衣原体感染及其诊断和现状[J].国外医学流行
病学传染病学分册[J].1993,(3):116~121.
[15]吴文忠.阿奇霉素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95例疗效观察[J].临
床皮肤科杂志,1997,26(6):379.
[16]黄凤荣.克拉仙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32例疗效观察,见:
叶干运、叶顺章,徐文元,等主编.性传播疾病诊疗与以预防-1996全国性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331.
[17]Edtorials,chlamydial inteotions[J].therapeutic options Lancet.1992,
239:711~713.
[18]孙达成,杨斌.可乐必妥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疗效观察[J].
秀品网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7,19(2):18.
[19]苗风岗,李颖.中药非淋菌性尿道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研究,
2001,17(2):50.
[20]邓光远.通淋解毒汤非淋菌性尿道炎165例临床观察[J].吉林
中医药,1995;5:1~12.
[21]陈显亮.吉美安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的
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7,38(4):225~226.
[22]周亦农.尿炎康合剂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临床观察[J].新中
医,1998,30(2):38.
[23]刘忠义,张国威,何方志.解脲支原体中药药敏试验[J].中华皮肤科
杂志,1996,29(5):349~351.
[24]汪培土,余菊贞,涂裕英,等.10味中药抗沙眼衣原体活性的体外药
敏试验[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3):187.
[25]高普照.中西医结合非淋菌性尿道炎36例[J].天津中医,
2001,18(4):23
[26]梁享智,李德胜.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综合[J].临床荟萃,1998,
13(24):1119~1120
[27]陆原,李鸣九.尿路清解脲支原体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疗效观
察[J].湖北中医杂志,1999,21(4):160~161.
镭战
[28]叶圣章.67例不孕症患者生殖系支原体衣原体检测[J].中国皮肤性
病学杂志,1999,13(6):355~357.
[编辑 刘绪银 收稿日期 2002-02-25]
801
Vol.8 No.3           Hunan Guiding Journal of TCMP          March.2002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53: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903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烧伤   治疗   创面   作用   组织   感染   具有   白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