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试析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四气; 五味;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师傅越来越幽默临床用药
姚刚与李继红中图分类号 r28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7-0145-01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部分,四气是指药物能在人体内发生寒、热、温、凉四种基本反应的药物性质,四气理论的确定以临床观察用药后机体反应及相关疾病的疗效为依据。五味理论既包含了药物固有的性质,即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药物滋味,同时也是药物滋味结合药物发挥的作用形成的理论。四气五味理论在临床选方用药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tpy
1 四气理论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四气一般是指药物的四种不同药性,即有温、凉、寒、热四种,《本经》最早提出药有温、凉、寒、热四气的说法。中药四气的理论是医者依据药物在人体中发挥相应作用后所表现的不同反应和相关疾病的疗效总结出来的理论,其能正确指导临床用药疾病。前人根据临床经验归纳,认为发挥温热作用的药物与发挥寒凉作用的药物在中药四气理论中属于两周亦舟事件
类不同的性质药物,温热药物属阳,寒凉药物属阴。如能在热性病中发挥明显作用的药物,表明这类药物有清热的作用,一般可归为寒凉药物,属阴。反之,能在寒性病发挥明显作用的归为温性或者热物,属阳;另外,还有一些寒热之性在机体表现不明显的“平性”药,但药物的作用还是有偏温偏凉的趋势,仍可归于四气理论的范围。临床实际应用上,如出现大热、大汗、口渴、面红目赤、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脉洪大,苔黄等热性表现,中医经四诊合参辨为里热证者,根据《素问》中记载的热者寒之的用药原则,一般用石膏、黄芩、知母、寒水石、栀子等属阴属寒凉的药物;若出现身体畏寒、四肢厥逆、腹部冷痛、痰白清稀、脉微、苔淡白滑等寒性表现,中医经四诊合参辨为里寒证者,则根据寒者热之的用药原则,则可选用附子、吴茱萸、干姜、丁香、肉桂等属阳属温热的药物。若出现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则寒药和热药同用,调和阴阳,使机体恢复阴阳平衡的状态。
中小学电教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47: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902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药物   理论   作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